作者:风雨飘香
很早以前就拜读了《孙子兵法》,不过那时还是一战争盲,似懂非懂。近日又仔细研究了孙子的大作,综合平日打三国策的经验,写了如下的文章。因为本人理解力的局限性和三国策本身的原因,只截选了孙子兵法13篇中的少数几篇,还请大家谅解。
1、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里截取了计篇中对三国策有现实意义的一段,因为“计”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所以接下来我就通过具体战例和大家探讨一下。
有一盘祁山战局,我袁术君主出在安定,盟友一家在千阳,敌方汉中一家,南乡一家,下面是我们另一家和敌人1v1。开局一看形势,我就知道这局的关键地方就在于长安,谁取了长安,谁就在以后的战局占据主动。但我跟敌人距离长安差不多远,直接去抢的话,未必能抢下。这时候心里基本有了腹案:等敌人打下长安再取之。具体实施情况如下,我先出一强刀打下新平,然后强刀转向湄,等到秋季内政,直接从新平出了太史,张辽267训练铁枪,绕过北地不打,直取长安。冬季内政的时候,我强刀打下了湄,2铁枪到了北地下边。这时候敌人的部队围到了长安旁边。我侦察了以后,发现没他快,埋伏在长安旁,等他打下。然后下月直接拿下长安。这里就有近而示以远的味道,因为我没打北地,打下了湄,给敌人一种2家合击汉中的想法,故而就放松了对长安的防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果我打下北地再出兵,结局就很难说了。最后这局的结果是,南乡那家因为强攻长安被我全歼主力,从而我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上庸,白帝,从敌人背后开了个口子,从而控制了整个战局。
还有一盘,也是祁山图,我曹操君主在街亭,手下没好将,但有仙。敌人1家庸州在武山,一家豫州在天水,盟友全在下边,远水不解近渴。开局我就分兵曹操枪去打城,想直接向长安方面撤退,家里放了2阵的同时练铁枪营。开始一断时间风平浪静,我曹操一路打下安定,新平,北地,武山一家打下陇西,上帮,不过,奇怪的是,天水一家一直没有动静。这时,是冬季内政。我想迁都北地,不过,曹操下季就能打下长安,天水一家一直没动。我就想,过一季打下长安再迁多好,而我家里3阵,武山那家不可能一季灭我,断粮道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放弃了当月迁都。可惜的是,我错了。天水一家在春1的时候就围了我安定。同时因为我家里没出兵,主城被轻松拿下。而我要是迁都北地再迁长安的话,家里很快就出铁枪营,有仙刀的情况下,守住长安不是什么难事。虽然这局输在我没有及时迁都上,不过天水的敌人打法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他打下了千阳,那么我肯定毫不犹豫的迁都,就是因为他没有动,使我没了压迫感,从而放松了戒备,心里有了侥幸的思想。
以上2个战局,充分体现了“近而示之以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思想。其中巧妙运用,存乎一心。
至于“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在三国策里也是屡试不爽的战术。具体来说,进攻一方都要比防守的一方吃亏的,所以在没有把握吃掉对方以前,最好是能进攻的情况下也不进攻,摆出一副弱势的姿态(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另一个战线上虚晃一枪,摆出一个强攻的架势),诱使对方来攻,引诱对方在你的地盘里进行主力决战。此所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是也。若敌人势大,我不能敌,此时应该全力防守,避免野战,同时出小队精锐打断敌人补给,此所谓强而避之,怒而扰之。
因为计在三国策里面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故而这一节我也写的相对比较罗嗦。希望大家看了不要反感。
2、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里大多都是讨论现实战争中的问题,但兵贵胜,不贵久的道理和三国策也是相通的。劳师远征,不仅补给上浪费指令,而且需要指令去侦察,这样比起对手要浪费许多指令。而且,主力全在外,家里的防卫必然空虚,给人以可乘之机。说到这里,禁不住说一下我对偷袭的看法,奇正相合,是战争里所必须的。但奇不一定指偷袭,也指奇兵,奇袭。本人严重反感主力全出远程跋涉偷袭对手的人,这不能算是偷袭,只能算是赌博,除非万不得已,不偷袭就输定的情况下可以博一博,一般情况下一定要首先保证正面战场投入的兵力。善于偷袭的人都善于把握时机,比如迅速打下一个你主城附近的一个城(多半是补给不通的城),然后在你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挂了,再比如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利用一部分部队佯攻来掩护偷袭,使你没有时间来考虑。任何纯粹的,想法单一的偷袭,都应该被屏弃。
3、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温”字“氵”旁换“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门”内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很多人对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这句不大理解,认为在三国策里面没有用处,前几天有人还在17173质疑过我,现在我就在这里解释一下。在三国策里面,外交功能目前还没什么作用,伐交这一句暂且可以去掉。那么,剩下的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谋是最重要的,这点无可置疑,不管是开局的战略计划,还是进攻时的战术手段,都属于“谋”的体现。谋运用的好,就可以避实就虚,可以请君入瓮,可以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就算面对强势敌人也不用担心,而一旦全局上能迅速形成以多打少,那么胜负的天平更是会很快倾斜。其次是兵,兵的重要性大家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兵再有谋也是白搭,但有兵无谋,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兵就象两个人手中的武器,武器再好,也得看各人使用的方法才能分出高低,故而兵次于谋。至于城,肯定不如兵重要了,没兵你再多城也守不住。
关于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善于进攻的人会努力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如果形势相当,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以消灭敌人的部队为目标,实在不得以才会浪费兵力去攻城(除非有些战略要地不得不攻),但因为三国策里有不死500的存在,有时候攻城并不浪费什么兵力,所以,是不是攻城就要看情况了,当然,如果你浪费6,7000铁兵去攻一个副城,那么就是头脑有问题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任何战争游戏中都同样适用。进攻时注意敌人防守的兵力,判断他主力的位置,僵持时随时注意着敌人的动向,用会侦察的部队在主城附近来回巡逻,这些相当重要。有时候打着打着,敌人的主力半天没见到,就应该知道他做什么去了,呵呵,80%是偷袭去了。防偷袭的重要一点就是知彼,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就家里硬放上3阵3刀几个栅栏。保证没人能偷到你。不过话说回来,即使知彼,中期以后家里3阵2刀也是至少的。
4、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这段势篇写的比较晦涩,理解起来也比较难。我就只从和三国策关系比较密切的奇正方面说一下。大家知道,用兵分奇和正,所谓正,一般指正面战场的,在对手意料中的兵力以及战法。奇,一般指出乎对手意料的攻击。奇兵运用的好,甚至能使对手整个进攻/防守体系崩溃。举个例子来说,荆州的进攻都是集团式的,这样补给就成了问题,防守荆州的进攻,就要奇正相合。正面留下主力,牵制敌人,另派小队精锐(最好有侦察、埋伏2种技能,不会侦察也勉强可以)埋伏在敌人的进攻路线上,离大路5格以上距离,等敌人米粮消耗的差不多,该放粮仓补给的时候,这奇兵从后面杀出,一下就能尽歼敌人主力。再比如说,战争相持阶段,自己占了优势,但敌人凭借地利死守一城,就可以考虑留下一部分部队牵制敌人,另出部队打断敌人补给,这样敌城就不攻而破。有的时候在一条战线和敌人拉锯战,如果你突出奇兵打下另一战线的城市,往往就能使敌人疲于奔命。奇兵的用法层出不穷,我只是随便举两个例子,要想灵活运用,需要深厚的战术素养(随便说说,我见过的运用奇兵和防奇兵最好的是天炎的战斗组合)。另外说明一点,不要太依赖“奇”,“正”才是硬道理,首先应该保证的兵力不要跟敌人相差太大,如果敌人出了师,你却连营都没有,那就很危险了。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5、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这段在原作里面很长,但我看来,真正的精髓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一句。能把常规战法进行到完美,已经到了高手的地步,但要想更进一步,达到顶尖高手的境界,必须把所有战法全部忘记,根据形势来判断战术的运用。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战略思想,不要困扰于固定的作战模式,最大限度上发挥你手中的兵力的作用,才是“兵无常势”的真正注解。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以前的一些战局。有一局,敌人一家从白帝城经上庸打到汉中附近,而陈仓,眉上面我们2家同盟已经消灭了一家,眉那家主力基本全灭,但陈仓一家主力仍在,就在汉中和敌人展开火拼。这时候,眉的同盟一路从长安打到了魏兴,就在这时,他停下了,没有继续去打上庸,后来战局结束以后我质问他为什么不打,回答是,我师还没练好。等他打下上庸已经是3个季度以后,这时候陈仓同盟和敌人拼的也大伤元气。试想,打一座没有防守的空城,只要2队强兵就可以,虽然你兵没练好,但你只要能打下上庸,敌人必定回兵防守(主城白帝),那样,汉中,成固,南乡等不攻自破。那时集中2家主力消灭一家,还不是轻松的不能再轻松。还有一局,巨鹿地图,我在真定和敌人范阳对峙,敌人出兵打了定和蓟。敌人将很猛,我没有法将,靠铁枪支撑有点吃力,于是要求北平的同盟出兵打下蓟,给他点压力(同盟君主司马),结果,令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说,我只有一个枪将。我¥#%……%¥*(,要你打一个空城,又不是让你全力进攻,去2强刀不可以?去一铁枪一强刀不可以?分兵去一队500人左右的铁枪不可以?没2枪就不能出兵打人?实在把我郁闷的要死。有时候,打敌人不需要什么很强的部队,只要能打下他一座城,就能给他严重的威胁。现在有的人出兵必300,营师全要铁,全都太拘泥于常规,有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兵,出去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目的,达成这个目的需要什么样的兵力。学会思考很重要。而对战机的把握,对局势的判断,能否充分利用手头的兵力,决定你是否能突破常规的战法。只有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势,那么你的兵才会成为你手上最锐利的武器,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就先写这几篇吧,孙子兵法里剩下的内容,和三国策的关系不是太大,也许,随着三国策的完善,也有能用的上的地方,那是后话,暂且不表。一下子罗里罗嗦写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看了有没有什么帮助,反正我是越写越冒冷汗,孙子兵法毕竟是博大精深,有些东西我也难以理解,却要在这里不懂装懂(大汗````)。感觉是要被砖头砸了。。。
总之,我希望的是,大家看了这篇东西以后觉得能有一点点用处,就不枉费我2个通宵的熬夜了^_^。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在三国策游戏里,我对此计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让对方逐渐“接受”于自己布置的假象 ,在自己正在进行的对方可以预料到的战略过程中,去实施另一个对方所不能预料到的制敌战略。一般情况下,此计在三国策里基本上都和偷袭挂钩,但瞒天过海不是一般的偷袭,他是正面进攻或者防守和侧面偷袭的结合体,主要表现在中期和后期阶段。那么,该怎么样去实现瞒天过海的计划呢?、
首先.似攻非攻,似守非守。一般情况下,敌我双方的实力都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明显的劣势,若哪方先挑起战端,那哪方必然在进攻侦察上耗费指令,若侦察没有到位,很可能会导致失利而归,而且整体实力大减。所以似攻非攻,似守非守的目的在于保护好自己的兵力,在非侦察的状况下对敌人形成正面牵制的战略,不断的骚扰对方的前线或者防守自己的主营,让对方疲于奔命。
其次.假痴不颠。意思就是在对方的眼里摆出你弱智的一面,让对你逐渐对你产生轻视的想法。此举在于混乱他们的正常思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优势的不断提高,从而进入我方的圈套。当然,虽然这么说,但你也决不能拿你的主力去做赌注,这样可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哦。
再次.日夜兼程,暗渡陈仓。在有正面兵力牵制的前提下,派出对方不能预见的精英将领(在对方主城因副城被下掉气的情况下,能一击下主,一般都为营级以上),走另外的路线直奔对方的主营,在对方主营附近埋伏,等待时机。当然,如果对方知道你有关羽赵云之流,却没有发现存在于视线之内,必然生疑。现在高手很多,这些情况他们还是能注意到的。所谓对方不能预见的精英将领,指的是对方所不知道的,而且能完成使命的将领。比如,郝昭,孙恒之流的中等将,这些将领一般都不会为对方所重视。
最后.两面夹击,一举破敌。其实前面几点可以说都是大战前的准备,都是让对方逐渐走向灭亡的布局的过程。一旦这样的布局形成,对方即使是如来转世,也是回天无力了,只是可能会感觉这一切来的那么突然,那么无可奈何。对我方来说,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最后的战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一起,他们就该回老家咯,哇哈哈哈哈。
瞒天过海在三国策战役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偷袭过程。如果能善于利用此计者,必然可以挤身于高手的行列之中。对于大部分策友来说,也许还无法去运用此计,只要你们善于积累经验,不断的熟悉各项数据,相信总有一天瞒天过海的战略会在你的思维中逐渐清晰起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 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 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是讲战国时 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 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 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 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 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力再打天京了。
古往今来,“围魏救赵”的军事典例数不胜数,不过最早运用围魏救赵策略的并非孙膑,而是他师出同门的庞涓,只是没孙膑用的那么完美,那么引人入胜,如果想知道庞涓怎么去运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可以去翻翻关于他的历史资料,我在这里就不再敖述。
围魏救赵,它的精髓就在于避实就虚,进攻敌方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最佳的战争效果。在三国策里,无论是单线作战还是联盟作战,都是非常实用的战略。用我的话去定义围魏救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针对单线作战:避其锋芒,攻其蹈晦,疲惫敌军,后发制人。另一种是针对联盟作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敌师未捷,反为其乱。那么,在三国策里,我们该怎么样去运用“围魏救赵”呢?
第一.我们先说单线作战:单线作战一般情况下都指非盟友存在的单条。很多时候,对方的实力明显优于自己,并且对方乘势进攻的情况下,正面抗衡没有太大的胜算,就要考虑避实就虚,适当派出我方少量精英去攻击对方腹地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当然光有这样的想法是不行的,“围魏救赵”自然有它自身的条件:
首先.有能够胜任使命的将领。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将领都以组合出现,并有比较全面的技能,其中包括会水、会侦察、会埋伏。如果要胜任,最佳为2队,为什么呢?如果少了,明显显的有点单薄,力不从心。多了,一来将领不够用,二来也没那么多的指令去挥霍。很多人可能会想,2队铁枪或者铁刀就能偷袭对方的主营了,然而能使自己处于优势状态一般可以算是为高手,既然是高手,他的防守一般不容易被自己忽视。如果想2队偷袭,一般不可能达到效果。在这里,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的骚扰牵制敌人的后方(攻击敌方周围的副城,比如对方主营在上用,可以将卫星、南乡、永安、白帝城全部拿下,对他们行成四面受敌的状况),让敌方不能顺利的全面进攻我方,从而为我方迅速积攒兵力争取大量的时间。
其次.有足够实施策略的时间,主要是指敌方主力在非接近我方主营的情况。如果敌方都兵临城下了,这时候再实施“围魏救赵”明显就已经太迟了,用个形象的比喻吧:对方羽翼已成,想飞你也拦不住。如果真到了这一步,你也只能是背水一战了,一切只能看你的造化。
再次.有正面牵制的兵力。虽然说兵力上不如对方强盛,但作为守军,可以和对方的兵力差距拉近一定距离。如果连正面的兵力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你去“围魏救赵”了,对方长驱直入,直捣我方主营,一切都只是一只空谈而已。
总结上面得出,单线作战的“围魏救赵”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从侧面牵制敌军,让我方能够迅速积攒兵力,从而拉近敌我双方实力的差距或者超过对方的实力,为以后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们再说说联盟作战:现在平时积分基本上都是联盟作战,联盟作战较单线作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盟友之间的配合上。在联盟作战里,“围魏救赵”说到底也就是盟友之间配合的一种方式。“围魏救赵”,单线作战靠的是自己,而联盟作战靠的是盟友。如果想完好的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就要看盟友之间的沟通是否良好。当然,联盟作战里,“围魏救赵”也有它实施的条件:
首先.能够正确的分析局势。开局初期,经常会出现几家合围一家盟友的状况,往往这家就成为群攻目标。话又说回来了,假如敌方离我方其他一家盟友也不是很远,也许也会成为敌方群攻目标。这时候能否正确的分析局势,将成为实施策略的依据,只有这样,该攻哪家,该守哪家,就比较明朗了。中后期,每个盟友和敌人基本上会有自己占领的区域。大凡到了中期,敌我双方每个君主的主营相距都比较远。在无法于盟友互为唇齿,而对方将对方进攻控制的情况下,这时候就要分析对方谁为主攻,谁为主守,谁的防守最为薄弱。一般情况下,在外兵力强盛的敌军往往家中防守相对不足,这时候你就可以进攻他们的主营,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如果你兵力有限,无法进攻对方的主营,这时候就考虑切断对方的补给线,打击对方的副城,也可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其次.自家的防御一定要严密。这是非常肯定的,如果自己家都保不住,谈什么去帮别人。所以在防御不够保家,对方也许有可能进攻自己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出动。这时候,你随便派出一定的兵力去骚扰对方的侧面,而主力则最好留在自家防守。
再次.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和适当的战略部署.如果对方羽翼丰满(兵力全在进攻同盟),此时盟友存亡全在一线之间。这时候单方面的切断补给线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提前形成战略部署,再不让对方有喘息机会的状况下,迅速灭敌。这时候,能否灭敌全看你投入的兵力和战略部署。部署得当,对方即使防御严密,你也能找出中间的破绽。兵力足够,对方即使能够反应过来,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灭掉他的同盟。同时我方盟友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死灰复燃。
总结上面得出,联盟作战的“围魏救赵”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同盟之围,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断的骚扰对方,同时切断对方的补给线,打击对方的副城,以达到让对方不能顺利地进攻盟友的目的;在兵力足够的情况下,严密部署兵力,适当时候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消灭对方,以达到彻底解除同盟之围的目的。
无论是单线作战还是联盟作战,“围魏救赵”的目的都是为了解除我方当时局势上的困境,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战场拼杀的血腥,将三国策战争艺术的高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