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玩家好,我发的这个帖子可能造成您的反感,特别是钟爱诸葛亮的玩家.虽说现在诸葛亮在百姓心中已经成神话一般.但是历史就是历史!!
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一个智囊.而是一个<军事家>和<武器装备研究家>
真实历史中诸葛亮是一个平凡人物.大多数著名的战役都是<三国演义>作者编造出来的.
1.诸葛亮,并不是刘备三拜茅庐请出来的.而是诸葛亮自荐的......
2.大家可能都特别喜欢看空城计吧.诸葛亮平心弄琴.却走司马10W大军.呵呵~~告诉你们吧.空城计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场.只是作者.虚构的.大家挺失望吧!
3.诸葛亮装束争议.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身披七星八卦袍.头戴紫羽辽凤冠.手持一把.凤羽扇.其实也是作者丝够的.因为当时中原是非常流行诸葛亮这样的装束的.但不是他这样的华丽.真实的装束是.头上就是用一层一层重叠卷起的白布条.带在头上.身上穿的也是普通的丝绸道袍只是袖子宽大.而手中的扇子.也就无从考察拉.但是按当时的民风.有智慧的文人都喜欢用扇子衬托自己的风雅.
4.破解神话一样的<八卦阵>
八卦阵在小说中描述的就像<朱仙阵>一样有近无出.其实那是非常简单的一种野外阵法.只不过是运用了一些补助道具而已.
那么这个补助道具是什么那?告诉你们吧~其实就是一种洒在地上的扎马丁.<扎马丁就是诸葛亮研究出的一种作战补助道具>这个扎马丁是什么样的那?有的人可能见到过.就是3个非常尖锐的钉子.做成三角行.不论怎么仍甩~他总有一头是正面向上的!就可以用尖锐的刺扎近敌人的脚上.
那么说说<八卦阵>的综合阵行.
首先是弓兵在阵中心~射击前来冲锋的先头部队.弓兵外围就是扑刀兵.用来打击近身战中的敌人.还有重抢兵.手持盾牌和长枪的一种特殊兵种.杀伤力不大.因为笨重所以只能用来防御.但是对于冲锋的骑兵队来说就是一场恶梦.为什么这么说那?因为奇兵冲锋起来.她就不能随心所欲.想挺就停.因为前方一停后面的骑兵就会冲上来直接吧前方停留的骑兵队相撞击那可是致命的.所以当骑兵队冲锋到近身时!重抢兵会马上把手中的长枪平举以刺向马匹!手中的盾牌来抵御冲锋的冲击力.
最外围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扎马丁俗称<扎马丁阵>在外围洒上扎马丁.等待敌方的到来!扎马丁利害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敌方的脚扎伤.让后重伤的士兵便会倒地.这是扎马丁就会显出锋利的一面.一环扣一环紧紧刺中伤者.只要一动就会被新的扎马丁刺中.
好啦!这回我们算一下这个传说中的<八卦阵>的杀伤力有多大!
比如1W兵力的敌军.闯<八卦阵>首先阵中心的弓兵发动的一轮攻击.射击!会造成大约2000于名伤亡.紧接着就是可怕的扎马丁阵.这个大约可以消灭2000-3000余人<并不是阵亡而是重伤无法在战>其余的4-3千余人在闯重抢兵.有损失1000余人.可想而知在敌方收到如此惨重代价的同时.在<八卦阵>中的士兵没有一个受伤.还全部整装待发的作战.而只剩下不到2000余人的敌军来说都是死里逃生活下来的.可是前面带来的是更大的绝望.士气绝对会有所下降.如此以来阵中的将士翻杀出来一句歼灭敌方部队.
这就是真正的<八卦阵>
好啦还有很多明天在公布!请大家不要对我有所偏见啊~~事实就是事实!!!!!
[em12][em12][em12][em12][em12]你好像对诸葛有很大的偏见啊~~
把他说的那么垃圾~~
〈三过志〉卷36 蜀书5 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顾茅庐不是虚的~~
其他的暂时还没证据~~
还有~
唐朝杜甫有诗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而三国演义是明朝的``
八卦阵应该也不是假的吧~`
虽然三国演义把诸葛神话了~但是你也把他说的太垃圾了 成一文不值了~~
不是把 诸葛没这么普通吧 你个XX 瞎喊 诋毁别人是不对的
楼主那里来得资料???出处???
我就只说一点,如八卦图,“比如1W兵力的敌军.闯<八卦阵>首先阵中心的弓兵发动的一轮攻击.射击!会造成大约2000于名伤亡.紧接着就是可怕的扎马丁阵.这个大约可以消灭2000-3000余人<并不是阵亡而是重伤无法在战>其余的4-3千余人在闯重抢兵.有损失1000余人.可想而知在敌方收到如此惨重代价的同时.在<八卦阵>中的士兵没有一个受伤.还全部整装待发的作战.而只剩下不到2000余人的敌军来说都是死里逃生活下来的.可是前面带来的是更大的绝望.士气绝对会有所下降.如此以来阵中的将士翻杀出来一句歼灭敌方部队.”
不知道你对古代冷兵器战争有多少了解,一轮弓兵骑射就可以造成万人队的2000名伤亡的可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就算按你所说,这个阵吃进一个万人队只需要一轮齐射,等踩马丁,等撞枪头,等士气下降,四个步骤粗略的估算也就是10分钟不到的事情,从开始齐射算起。你就算拿机枪扫也无非这个数字吧
请各位玩家不要误会我.我也非常个喜欢<诸葛亮>我对他并不是有偏见.我是看<考古大发现>知道的.我也不想承认.还有诸葛亮领兵也并不是出神入化.他只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能现露出一个军师的才能.
就像<空城计>一样.是无需生有的一件事实.其实在北伐过程中.魏延曾经说过一个战略.因为太冒险被诸葛亮取消拉.这个是什么战略计划那<我只是看的电视不太清楚拉,你们可以看看>.我也计不太清楚拉.
你们要是喜欢我还可以发布一些<白话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可以这么说吧.你们看后会更加佩服诸葛亮.
前面几位沙发骂我SB我不生气.因为这种事情没有人会愿意承认.一个中国心目中的神,却是一个普通人.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请大家谅解!!!!
〈三过志〉卷36 蜀书5 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位朋友~你说的是三国志啊.我不是说了吗?三国演义他只是一个作者按历史虚构的一个小说.
小弟不才.我看<史记>一套我都看过拉.这么出名的典故为什么上面没有提起那????还有空城计根本没有叙述?这是为什么?
难道司马是从来不看书,只听别人说得才记下来吗??
那么这个补助道具是什么那?告诉你们吧~其实就是一种洒在地上的扎马丁.<扎马丁就是诸葛亮研究出的一种作战补助道具>这个扎马丁是什么样的那?有的人可能见到过.就是3个非常尖锐的钉子.做成三角行.不论怎么仍甩~他总有一头是正面向上的!就可以用尖锐的刺扎近敌人的脚上.
路过啊
看来楼主是不怎么读历史的哦,连《史记》的撰写时间都不知道,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开始写,那时是西汉,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年,拜托,等到三国时汉朝就灭了。《史记》哪里能记住三国的人和事啊,要是真能记住,那除非是司马迁见鬼了~哈哈~~
[em05]上面3点成一平面? 你说的对 丁字是点?? 是线
楼主有点意思啊!虽然诸葛亮是被后人神话了,但有个问题
楼主好象搞错了,史记不会记载三国的事的,因为。。。上面有人说了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啊,他怎么可能会知道三国的事,他要是知道,
我靠!他真是神仙!当算命先生他都发了,呵呵。另外,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是两码事,好不好?演义是小说,有虚构的。而三国志可是正史啊!二十四史你看
过????怎么没看过陈寿写的三国志???二十四史第四本啊!!!讨论不要乱说哦
诸葛亮是没那么厉害,可是楼主也不能乱说啊:)
揭密:解开面纱 看真正的诸葛亮
|
深圳新闻网 |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士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至于四轮车,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分析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他们认为,对曹操和孙权的实力,诸葛亮看得比较客观。刘备后来东征失败,诸葛亮和姜维后来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这都证明曹魏和东吴的实力确实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而最精彩的是,刘表和刘璋确实缺乏执政能力,荆州和益州后来果然被刘备占领,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构想。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局发展的惊人的预见性。这种远见卓识是他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重要因素。至于后来之所以没有实现他当初的全部构想,那是因为刘备等人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出现偏差,执意东征,导致孙刘两家刀兵相见,荆州丢失,北伐难以成功。
但是,也有学者对《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他们认为:《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比如曹操就这么想过,他也是这样做的,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东吴方面,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后吞并益州,然后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所以,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还有学者认为: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这就是个明证。所以,诸葛亮想同时占领这两个地方,其设计一开始就有致命的缺陷。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
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士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至于四轮车,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奇文。关于它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先后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分析后,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眉开眼笑之时,当即就决定请诸葛亮担任自己的谋士,共同实现《隆中对》中所描绘的蓝图。
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他们认为,对曹操和孙权的实力,诸葛亮看得比较客观。刘备后来东征失败,诸葛亮和姜维后来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这都证明曹魏和东吴的实力确实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而最精彩的是,刘表和刘璋确实缺乏执政能力,荆州和益州后来果然被刘备占领,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构想。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局发展的惊人的预见性。这种远见卓识是他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的重要因素。至于后来之所以没有实现他当初的全部构想,那是因为刘备等人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出现偏差,执意东征,导致孙刘两家刀兵相见,荆州丢失,北伐难以成功。
但是,也有学者对《隆中对》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
他们认为:《隆中对》最基本的战略思想是要占领荆州和益州。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比如曹操就这么想过,他也是这样做的,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东吴方面,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后吞并益州,然后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所以,现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还有学者认为: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块谁都想得到的战略要地。以刘备的实力,他不可能一人独占荆州,一旦他的主力进入四川后,他更不可能长时间保有荆州。因为四川与荆州的交通主要靠长江三峡的水运,而三峡水道过于险要,很难在两地及时调兵遣将。所以一旦强敌入侵,主力在四川的刘备很难保住荆州。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任何一个占据四川的地方政权都没有能力同时占有荆州,这就是个明证。所以,诸葛亮想同时占领这两个地方,其设计一开始就有致命的缺陷。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
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客观,呵呵
诸葛亮不是种田的吗?还是他的黄脸婆比较聪明
你说的那个阵是有,但是,能杀伤多少敌人的兵,你说的太离谱了,这是不确定的,司马就是惧怕这阵所以吩咐手下不赶追击诸葛。还有八阵图连历史学家都在讨论,你怎么知道有没有啊,。
还有就是空城计,诸葛 是没用过,是著者盗曹操转嫁到他身上是为了突出他智慧好增加他的可看性
但是诸葛亮确实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你不知道,就去看看中央电视台,那有历史学家播放的讨论诸葛一生事迹的录象带,
不知道不要瞎说
((比如))1W兵力的敌军.闯<八卦阵>首先阵中心的弓兵发动的一轮攻击.射击!会造成大约2000于名伤亡.紧接着就是可怕的扎马丁阵.这个大约可以消灭2000-3000余人<并不是阵亡而是重伤无法在战>其余的4-3千余人在闯重抢兵.有损失1000余人.可想而知在敌方收到如此惨重代价的同时.在<八卦阵>中的士兵没有一个受伤.还全部整装待发的作战.而只剩下不到2000余人的敌军来说都是死里逃生活下来的.可是前面带来的是更大的绝望.士气绝对会有所下降.如此以来阵中的将士翻杀出来一句歼灭敌方部队.
25楼的````他上面有比如哦````看清楚才回复嘛~```````````
搂主真是把无知当无畏。。。。
[em06]
三国演义确实是小说,但是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按照正史编纂的。三顾茅庐与隆重对的说法。皆来源于三国志,就是国内的史学界也很少有人怀疑其真实性。(如果是假的。那前出师表也是假的了)
至于空城计,只是出自三国志后来的注解,至于是否曾经发生过,并无定论。
至于您设想的八卦阵,我怎么看那么像美国西部牛仔的大车环形防御法- -!,冷兵器时代如果弓兵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赶得上现代的火枪,那骑兵、步兵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