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转帖]历代人士评周瑜 [打印本页]

作者: Vip纽扣    时间: 2007-6-22 11:27
标题: [转帖]历代人士评周瑜

帥鍋無敵~哈哈!!崇拜~敬仰~愛慕!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三国·刘备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孙权

  孤非周公瑾,不帝也!——三国·孙权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三国·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程普

  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三国·诸葛瑾、步骘

  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三国·蒋干

  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三国·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西晋·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征刘繇,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周瑜以弱者而具有“横行天下”的气概,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敢以数万敌百万”(毛泽东对《南史·韦睿传》的批注。他在该传记叙南朝梁将韦睿率兵兼程参加钟离之战的文旁批注道: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的思想、并获得成功的突出代表。——当代·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史》

  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当代·荆州市三国演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雪年·《周瑜---孔明没有比赢的三国英杰》


  好周瑜!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 ——当代·华人学者黎东方《细说三国》

  关公这样的义士也有不少,诸葛亮还有一个庞统对着,但综观三国百余年,只有周郎一人空前绝后,国士无双!——当代·韩唐《三国十讲》

孙子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司马法》:“新气胜旧气”。周公瑾正是有一股朝气或新气。曹孟德在不战而得荆州之后,则是一股惰气杂以骄气。而张子布则是头巾气未除,加上一股暮气。故闻“谁步八十万”之虚声恫吓,便自茫然无措,从表面现象来立论。而周公瑾在强敌之假象前,神志不为之摇,剖析敌情,入木三分。“进住夏口”,先占地利心细于发,气壮如山。孙伯符谓之“英俊异才”,刘玄德叹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洵不虚也。
……
以“枭雄”目刘备,以“熊虎”目关、张,品题恰到好处。而“徙备置吴”,娱以“宫室”“美女”,拆开关、张。“挟与攻战”之计,老谋深算,何等可畏。郭奉孝、程仲德辈,何曾想到这一层,只是劝曹孟德动刀耳!人之高下,计之短长,其相去又岂可以道里计哉!“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此绝妙谈辞,又五言佳句也。公瑾平生精意音乐,又安知不能诗耶?
——当代·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

他们一个个或醉心宦达,夙怀青云之志,或自比管仲,乐毅,或谓仕可进至刺史郡守,何尝有半点甘于淡泊的思想?以后他们以退为进,冠冕堂皇的自白,只能是自欺欺人。周瑜是三国时期文物兼备的军事人才,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一身系东吴安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将领。平心而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远不及周瑜。——当代·雍国泰《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

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心。就是当时的友方刘备,敌人如曹操,也说过中伤周瑜的话。
……
刘备是枭雄,不说周瑜量小,反称他“器量广大”,是在这位二舅子耳朵里塞进其人“恐不久为人臣”,你要防着!此话想离间人家君臣骨肉;与早年对曹操说吕布不可留:“明功不见布之事丁建及董太师乎?”(见《魏书吕布传》)如出一辙。曹操是奸雄,讳言败,说周瑜只是虚获胜利之名。其言意若曰:你孙权别信任他。盖“曹操虑袁绍之难平,而卒与争衡者周瑜之一隅”(见王船山《读通鉴论》卷六)。除了不服输之外,未尝不想拔掉这一隅的钉子。明眼的看官,你想,曹刘两雄,尚且如此,他人更无论矣!
——当代·赵迩冬《闲话三分》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当代·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


作者: Vip纽扣    时间: 2007-6-22 11:59

说到智慧的化身?往往就会想到,希腊神话里的雅典娜。
可惜她不是我们中国的。
不过呢,自从有了演义,若再问谁是智慧的化身?
我们就可以挺起胸膛,大声呼喊~~:男有诸葛亮!女有雅典娜!
无语三分钟~~


作者: hhhwxr333    时间: 2007-6-22 12:09
你公司的繁体字+文言文看的我好象在读历史文献,而且很多字不认识,建议加拼音啊![em04]
作者: 雪满山中    时间: 2007-6-22 13:41

周瑜要是生在当代,像他这么有艺术造诣的帅哥肯定是个偶像兼实力派的明星.历史的他可惜太短命,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全部才能,其他方面更多是苏东坡这个历史没学好的人瞎吹捧起来的.

说小苏历史没学好是有原因的,小乔那时候嫁给周瑜已经十余年,儿女都有几个了,绝非初嫁,周瑜不和诸葛亮一样,他是骑马征战,肯定不可能有羽扇纶巾的形象.而且赤壁之战并非周瑜一个人的功劳,无论官方记载还是民间野史都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

<三国志>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

刘备传:先主谴诸葛亮自结于孙权,劝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孙权传: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诸葛亮传: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以上就是正史记载的赤壁之战,可能因为周瑜传记载的详细点,搞的大家都以为赤壁之战就全是周瑜的功劳.事实上周瑜和程普是各率一队兵与刘备合力击败了曹操,曹操传和诸葛亮传干脆认为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作者: Vip纽扣    时间: 2007-6-22 14:15

說到程普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關於赤壁之戰,要真正了解这段歷史,建議讀一下《三國志》《后汉書》《資治同鉴》

我個人認爲是周瑜謀策 劉備 黃蓋 孔明協助!!

[em35]
作者: 雪满山中    时间: 2007-6-22 15:25

哇,看样子纽扣对历史还颇有研究呢~~~偶只是喜欢三国所以《三国志》看的多点,其他书基本米看过。

不过《后汉书》关于赤壁之战的貌似也就两句话: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资治通鉴关于三国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引三国志的~~

后汉书倒是明确指出了击败曹哥的是周瑜,但《三国志》作者年代应该比《后汉书》近,相对更可靠点。


作者: 嘉定战妖    时间: 2007-6-22 16:27

搞毛都那么深奥,看你们二问答,我看的头大也看不懂.但是简单的说,周瑜就是强,别和我争和我争我和谁急,谁叫周瑜和我一个姓来着.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