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三国群英传 [打印本页]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27
标题: 三国群英传
三国群英传——曹操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武帝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中国东汉末权臣,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早年为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起兵讨伐董卓,逐步扩充军力。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据兖州,收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洛阳朝见汉献帝,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后,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用献帝名号削平大部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十三年(208)任丞相,同年乘荆州牧刘表病卒,率大军南征。为孙权与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后为巩固后方,统一关 陇,取汉中占巴蜀,击败马超,招降张鲁,并利用孙权与刘备矛盾消灭关羽,解除襄樊的威胁。十八年(213)封魏公,建魏国。二十一年(216)进爵魏王,不久病死。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操好读书,有谋略。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整顿吏治,用人惟才,不计门第,加强中央集权,使其统治地区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又精熟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擅长诗歌,作品多慷慨悲凉,与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3 10:31:51编辑过]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28
三国群英传——刘备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自称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 ,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 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28
三国群英传——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字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29
三国群英传——公孙瓒
东汉末军阀。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初为郡吏,曾从涿郡卢植读经。后以孝廉为郎,任辽东属国长史。汉灵帝中平间,中山国相张纯勾结乌桓大人丘力居发动叛乱,抄略边境,所至残破。瓒时为涿县令,奉命率军追讨,有功。后升降虏校尉,兼属国长史。防御边塞,勇敢善战,乌桓惮之。青、徐黄巾军起,瓒残酷镇压,屠杀数万人。拜奋武将军,封蓟侯。与幽州牧刘虞结怨,初平四年(193),擅擒杀之,尽有幽州之地,实行割据。统治残暴,百姓怨苦。又与冀州牧袁绍争夺地盘,连年攻战,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后地域与人口日蹙,死守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建安四年(199),袁绍大军围城,城破,公孙瓒自焚而死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0
三国群英传——袁术
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嫡弟。讨伐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但孙坚及时调整了军队,最终大败华雄。191年,袁术让孙坚去攻打刘表,孙坚从之,但最终孙坚被黄祖射死在襄阳城前。袁术就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立即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到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吐血身亡。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1
三国群英传——董卓
董卓[字:仲颖]生卒:?-192 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人。
董卓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
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1
三国群英传——孙坚
孙坚(155—191年),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期名将,孙策、孙权之父,军事家孙伍的后人。
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坟在城东。史载孙坚出生前,孙氏祖坟数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于天,蔓延数里远近。附近的人都去观望。父老们都说:“这不是一般景象,孙家恐怕要强盛起来了。”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时,曾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昌门。醒来后很害怕,对邻居的老太太诉说。老太太说:“说不定还是吉兆呢!”等到孙坚出生,果然容貌不凡。
孙坚少时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他十七岁那年,随其父一起乘船去钱塘,途中,正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脏。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他父亲说:“非尔所图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
孙坚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象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亲大惊。孙坚却因此声名大振,郡府里召他代理校尉之职。
时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分召募精良勇敢的壮士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这一年,正是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刺史臧曼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
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常常达到数目。这里有乡里耆旧名人,也有任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首领张角在魏郡起事(参见黄巾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八州并发,所以来势迅猛,起义火焰很快燃遍了整个中原地区。百姓风起响应。起义军所到之处,焚烧郡县官府,处死地方官员。官吏豪强抱头鼠窜,刘氏江山摇摇欲坠。
在三十六方一旦俱发的起义声威面前,东汉统治者惶恐不安。他们调动一切力量,对起义军进行镇压。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俊奉调威围剿胁洛阳的黄巾军波才部。朱俊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孙坚在淮、泗一带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随他在下邳县当差的同乡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此后,孙坚便率领这一千多士兵,随朱俊南征北战。
孙坚作战悍猛,常置生死于度外。一次,他乘胜追敌,单骑深入,失利,受伤堕马,卧于草中。当时,军众分散,不知他在什么地方。亏得他所乘战马跑回军营,咆哮嘶鸣。将士们随马找去,才在草中发现了孙坚。孙坚回营养了十几天,伤势略好,又奔赴疆场。
汝颍的黄巾军,处于困境,无路可走,固守宛城。孙坚领兵进攻,他独当一面,亲冒矢石,率先登上城墙。他的部众受此鼓励,纷纷紧随其后,于是,攻下了宛城。朱俊把孙坚的事迹全部呈报给朝廷,朝廷任命孙坚为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在凉州制造骚乱,中郎将董卓前往抵御讨伐,未见成效。中平三年(186年),朝廷派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西讨边章等乱兵。张温奏请孙坚参军事。
张温率部驻扎长安,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拖延时间,过了好半天才来。张温责备他,他应对时,出言不逊。当时,孙坚正好在座,见此情形,便走到张温旁边,跟张温耳语,劝他诛杀董卓。孙坚说:“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 。”张温仍然不肯采取行动,对孙坚说:“君且还,卓将疑人”(《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边章、韩遂听说张温大军将至,手下的乌合之众马上星落云散,请求投降。张温奏凯班师。朝廷因为张温的部队未同敌人作战,于是也就没有评功论赏。但好多人听说孙坚指陈董卓三条罪状,劝张温诛杀他,都为之叹息。于是,朝廷拜孙坚为议郎。
中平四年(187年),长沙人区星起义,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孙坚到郡,检选循吏,使之治民,并且明白交代:“你们只管好好对待善良百姓,好好处理官曹文书,按规矩办事。至于郡中盗贼,交我负责好了!”他说到做到,立即率领将士,谋划方略,仅一个月的工夫,就打败了区星,郡中震服。
当时,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阳一带起义,与区星遥相呼应。孙坚就越过郡界,前往征讨。这样一来,三个郡都得到了平定,秩序井然。
据《吴录》记载,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儿当时任宜春县令,被敌兵所攻,派人向孙坚求救。主簿劝孙坚不要越界征讨。孙坚回答:“太守我没有什么文德,只以征伐为功。越界征讨,是为保全郡国。倘若以此获罪,我无愧于天下!”于是,整顿部伍,起兵驰援,敌人听说孙坚要来,闻风逃遁。汉卫朝检录孙坚前后战功,封他为乌程侯。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专权,在京城横行跋扈,恣意妄为。孙坚闻知,拊膺长叹:“如果当年张温听了我的话,朝廷哪会有这场浩劫!”
天下诸多州郡,纷纷兴兵付伐董卓。孙坚也参与其事。 孙坚起兵不久,便做了两件大事。兵到荆州,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兵到南阳,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 王睿曾和孙坚一起平定零陵、桂阳。因为孙坚是武官,所以,他在言谈中,常常流露轻蔑之意。对此,孙坚甲就心存不满。
王睿又与武陵太守曹寅合不来。这次举兵讨伐董卓,王睿宣称要先杀曹寅。
曹寅害怕被杀,便假冒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下达给孙坚,檄文中数说王睿的罪过,命令孙坚将他处死。 孙坚领受檄文,立即起兵前往。 王睿闻知有军队到来,登楼观望,并派人询问这些兵来此的意图。孙坚的前部回答:“我们长久奔波在外。劳苦不堪,所得的赏赐,还不够做衣服呢!这次来,不过是想请您开恩,再赏些财物。”王睿信以为真,说道:“这有何难,我做刺史的,难道还去吝啬吗?”当下传令打开库藏,让兵士们自己进去,看还有什么东西可资用度。 等到来兵涌到楼下,王睿才发现了孙坚,大惊,忙问:“士兵们自来请求赏赐,孙府君怎么也在这里?”孙坚回答:“奉案行使者檄文,特来取你的首级。”王叙又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回答:“坐无所知!”王睿走投无路,刮金饮之而死。
孙坚逼杀王睿之后,引军到达南阳。下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供应军粮。当时孙坚部下已有数万人,袁术也已上表,奏请以孙坚为假中郎将。张咨问手下人应该如何对待。手下人说:“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他无权调发我们的粮饷。”张咨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对孙坚不加理睬。
孙坚以牛酒为礼物去拜访张咨,张咨第二天只好也来答谢。孙坚设宴款待,酒酣,孙坚的主簿进来禀报:“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张咨见势头不好,想要离去。但四周已布满士兵,根本无路可走。一会儿工夫,主簿又进来向孙坚请示:“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说着,便令部下将张咨推出军门斩首。南阳郡府官员大为震惊,从此,孙坚的部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孙坚率兵前进,到达鲁阳,与袁术相见。袁术又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于是,孙坚就在鲁阳(今河南鲁山)休整部队,厉兵秣马,准备战斗。
初平元年(190年)冬,在鲁阳稍事休整,孙坚便想进军讨伐董卓。出发前,他派长史公仇称带兵去催促军粮,为此,他在鲁阳城东门外集合官属,设帐饮酒,给公仇称送行。董卓听说孙坚要起兵,派东郡太守胡轸引兵赴鲁阳迎战。孙坚正和部属饮酒谈笑,胡轸的先遣骑兵突然袭来。
孙坚命令部队整顿阵容,不得妄动,自己则饮酒谈笑自若。 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这才慢提起身离开席位,引导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城内。孙坚对部将们说:“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
胡轸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斗志旺盛,不敢攻城,撤兵离去(参见鲁阳之战)。孙坚遂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示了其善于用兵的胆略和才能。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2月,孙坚率豫州兵十万人向梁东(今河南省临汝县东)进发,辗转攻打洛阳。不料被徐荣包围,豫州兵全军溃败,孙坚和十几个骑兵突围逃出。孙坚平日常戴一顶赤厨帻(头巾),梁东突围时,由于形势紧张,情状狼狈,只好脱下此帻,让亲信部将祖茂戴上,吸引敌人。董卓骑兵以为戴赤罽帻的是孙坚,纷纷前来追逐。孙坚这才有机会从小道逃出重围。祖茂被迫兵搞得狼狈不堪,几乎无路可走。后来,他心生一计,跳下马来,把赤罽帻蒙在坟墓前的一根烧柱上,自己则伏在草丛中不动。董卓的骑兵远远见到赤罽帻,以为孙坚在此,便将这地方层层包围起来,走到跟前,发现哪有什么孙坚,只是个烧柱而已。这才撤兵离去。 孙坚遭此大败,几乎丧生,但并未灰其心志。他一路收集散兵,进占太谷阳人(今临县西),严加戒备,准备伺机再战,以雪耻辱。董卓听说孙坚进占阳人,立即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五千人马,前往迎击。胡轸性急,出兵时预先扬言:“这次去,要当斩一青绶,部队才会整齐纪律。”诸将听他这样说话,心中颇为不快。 部队行到广城,离阳人城还有几十里。天已经很晚了,士马劳累,应当驻军休息,而董卓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也要求在广成住宿,秣马厉兵,养精蓄锐,然后再乘夜进兵,天明时分攻城。但诸将都嫌忌胡轸,想败坏他的大事,不想让他成功。于是,吕布等人便说:“阳人城中敌兵已经逃跑,应该快点去追赶,寻求战机。否则,就没有机会了。”胡轸便率军连夜进发。 到阳人城下,城中守备十分严密,偷袭不可能成功。这时,军队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加上是在夜间,没有堑壕工事防御。将士们刚刚解甲休息,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说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军众黑夜中,不明真假,扰乱奔逃,弃盔甲,失鞍马,十分狼狈。孙坚乘势出城追击,胡轸全军溃败,部下督华雄也被斩杀。
孙坚阳人一役获胜,名声大起,威望更著。阳人战后,有人乘机挑拨袁术,说:“孙坚倘若占据洛阳,发展势力,将难以制约。如果任其发展,岂不是除却一狼,又增一虎吗?”听了挑拨之言,袁术真的怀疑起孙坚来,不给孙坚运送军粮。 孙坚军中无粮,焦虑万分。当时,孙坚驻地阳人距离袁术所居鲁阳一百多里,孙坚连夜乘马,直奔鲁阳,拜见袁术。 在袁术帐中,孙坚心情异常激动。他在地上画来画去,分析形势和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并且说:“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三国志·吴书·孙破虏》)孙坚接着说:“现在大功即将告成,然而军粮却供应不上。这形势,跟吴起洒泪西河,乐毅功败垂成,完全一样!请将军明察、深思,早做决断!”袁术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孙坚立即回营。 董卓惧怕孙坚的勇武威猛,派部将李催前往劝说,想与孙坚结为婚姻之好,并且让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在利诱面前,孙坚一身正气,他义正辞严地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当即下令向大谷进军。部队一直挺进到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
孙坚拒绝董卓,不仅表现了他卓荦不群的英雄气概,也使得董卓大有感触。董卓曾对长史刘艾说:“关东的部队屡遭失败,都怕了我,只有孙坚,颇能用人,应该告诉将领们,让他们有所防范。当年我和周慎到金城去征讨边章、韩遂,我曾请示张温,希望率部驻扎在后,为周慎作后续部队,以备万一,张温不听。我当时便上书,说明形势利弊,并预料周慎一定不会成功。这些,台阁中均有记载。事情还没有结果,张温又派我讨伐先零叛羌。以为这样一来,西土就可一举扫平了。我明知此事不会成功,但又无法阻止。只好领兵出发,不过,我留了一手,让别部司马刘靖率领四千军队驻扎在安定,营造声势,以为呼应。所以,当叛羌要截断我的归路时,我运军轻轻一击,他们便让开了道路,因为他们害怕,因为我在安定地方有军队策应。叛羌以为我们在安定有几万人马,其实不过是刘靖那四千人罢了!孙坚当时跟着周慎,也曾向周慎献计,愿意自己率兵一万,先到金城,而让周慎引兵二万驻扎在后,以为接应。边章城中粮食不多,要到外面运粮,他们害怕周慎后续大军,一定不敢轻易与孙坚交战,而孙坚的兵又足以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当时,如果采用孙坚之计,或许能够平定凉州,可惜周慎小儿,未用其计。张温不用我的计谋,周慎又不听孙坚的建议,结果终于失败。当时,孙坚小小一个佐军司马,见解与我大致相同,确有过人之处,其才可用!”
刘艾说:“孙坚虽然时出奇计,但到底不如李催、郭汜。听说他在美阳亭北,率领一千多人与敌合战,差一点丢了命呢!”董卓说:“孙坚当时率领的是乌合之众,兵不如虏精,且战有利钝,不可完全以成败论。不过,这回他跟从诸袁小儿,倒真是自寻死路了!”董卓还说:“只要杀掉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然会服从我!”
董卓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遭到孙坚重创,他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吕布败走,孙坚进入洛阳。当时洛阳空虚,数百里内没有烟火。孙坚入城,见此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他命令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坚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据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孙坚当时驻军洛阳城南,附近的甄官井上,早晨有五彩云气浮动,众军惊怪,没人敢去汲水。孙坚命人下到井内,打捞出了传国玉玺,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文字是“受命于王,既寿永昌。”人们说,这是当年张让等作乱,劫持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人投到井中的。 孙坚整饬部队,分兵出新安、渑池间进击董卓。 为防孙坚再来进击,董卓也分兵驻守各处险要,自己则人镇长安。 孙坚修复被董卓挖掘的汉室陵墓,引兵回到鲁阳。他对董卓奋勇作战,充分显示了他的英雄气概,也使得别的军阀心生忌限。 当时,关东州郡长官,为了扩大势力地盘,纷纷兼并割据。袁绍、袁术虽为兄弟,可互相也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董卓,作战在外,袁绍却改派周昂(一说为周禺)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
孙坚得此消息,十分感慨:“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说完,仰天长叹,泪如雨下。 事到如此,孙坚只好挥师攻打周昂,周昂溃败遁逃。
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死。
孙坚有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后来孙权称帝,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三国志·孙坚传》评论孙坚,说他“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裴松之也说他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纵观孙坚一生,这些评价中肯切实,洵非虚语。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3
三国群英传——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人。汉灵帝时为中军校尉,领导皇宫禁卫军,灵帝死后,他带兵进宫杀尽了宫中宦官。董卓控制国家大权时,他从冀州发兵讨伐董卓,成为诸侯军的盟主,在诸侯混战中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兵将最多的豪强。但在与曹操决战时,因不听谋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击败,不久病死。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3
三国群英传——曹丕
曹丕(187~226),魏文学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登极以后,在黄初三年(222)、六年曾两次亲征孙吴,皆未能过江,不果而还。七年五月,病卒于洛阳。曹丕今存诗歌,较完整的约40首。曹丕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3卷,又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关曹丕作品的注释本,有黄节《魏文帝魏武帝诗注》,北京大学出版组192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称《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4
三国群英传——曹彰
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为大将,尝为曹操所欣赏。建安二十三年,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大捷而归。后来带兵往阳平为曹操助战,彰使一根长戟,大败刘封,杀死蜀将吴兰。后来曹操得病逝世,世子曹丕继其位;曹彰时为鄢陵侯,留守长安,得知父亲病逝,便自长安引十万大军到洛阳;然而却被谏议大夫贾逵以片言折服,入宫交割军马后,便回鄢陵自守。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5
三国群英传——王允
王允(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名门旺族的官僚家庭,饱受封建教育,从小好大节,习经传,练骑射,立志报国,被同郡人介休郭泰誉之为“王佐才也”。
青年时代的王允,痛恨宦官专权,19岁为郡吏时,即主持正义杀掉了宦官党羽,为害一县的巨患赵津。壮年之后,官拜豫州刺史,与中常待张让拼力争斗,被诬陷下狱,倍经迫害,几乎丧命,只好隐名埋姓,躲避于河内、陈留之间。中平六年( 189年),汉灵帝死,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召王允参与策划诛灭宦官的计划。王允这才重蹈官场,先为从事中郎,继任河南尹。不曾想到何进不慎泄谋,被宦官杀掉,袁绍又率兵一举歼灭宦官,而久怀不测之心的凉州刺史董卓,则乘机移重兵于洛阳,废皇子,杀太后,立傀儡帝刘协,扶持朝政,迁都长安。此时,王允已代杨彪为司徒,又兼守尚书今,是为朝廷重臣。他见董卓凶横不道,图谋篡夺帝位,便决心铲除这个奸贼。然而,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中又握有重兵,无法以强取胜,遂时时矫情曲意,一味逢承,佯装忠诚,以待后举。董卓虽多疑狡诈,却被王允假象蒙蔽,对他推心置腹,以密友相待。
王允见董单对自己已无嫌疑,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密谋诛杀董卓,表请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率兵出武关,名为进攻袁术,实则分路征伐董卓,然后奉驾还洛阳,复旧都。不料老奸刁滑的董卓对此行动竟动了疑心,不准举兵,王允此计,遂告夭折。
初平三年( 192年)四月,王允与士孙瑞、杨瓒在一起重议前谋。士孙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应当立即动手除奸。王允也同意士孙瑞的看法,但董卓有勇将吕布常在身侧,是执行谋杀董单的障碍。于是,王允便暗中以厚礼馈赠吕布,与吕布相互往来,结为密友。吕布原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任主簿,极受丁原信任。丁原带兵到洛阳本是与何进共诛宦官的,后何进谋败被杀,董卓入京,诱使吕布斩杀丁原,并其兵众为己有,擢升吕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董卓自知平素待人无礼,担心被人谋害,行止总以勇将吕布为心服侍卫。可是董卓气量狭小,性情暴戾。有一次竟为一件小事动怒,拔出手戟刺杀吕布。吕布艺高急躲,才未被击中,从此暗很董卓。加之,吕布与董卓的一个侍婢私通,也担心董卓发觉,很是不安。王允在与吕布的交往中知道了这些情况,遂选一次酒席之际,告诉吕布他们准备刺杀董卓,要吕布作为内应。吕布虽已动心,可又觉为难。他说:“我与董卓父子关系,这怎么能行呢?”王允遂动之情理说:“太师姓董,将军姓吕,本非骨肉。而且将军在他手下忧死不暇,何有父子之情?”吕布经王允这么一激,幡然醒悟,便应允做为内应。一个极好的时机来了,没几日,汉献帝久病新愈,要在皇宫召见群臣。吕布率先布置同乡人骑都尉李肃带领亲兵十余人,扮作卫士守在未央宫掖门内。等到董卓下马进门,李肃等人突然一齐动手,持戈直刺董卓。董卓惊呼吕布何在?此时吕布由后厉声喝道:“有诏讨贼!”遂一戟刺入董卓咽喉,结束了他的性命。
王允计诛董卓之后,与吕布共执朝政,查究董卓党羽,或黜或诛。董卓将校多是凉州豪强,追随董卓以来,作逆甚多,尤其是其战将李催、郭汜、樊稠、李蒙等,担心被杀,索性带兵攻打长安。吕布等寡不敌众,便派人叫王允与他一起出逃。王允见汉朝大势已去,已作殉死准备,对来人叹息道:“若蒙杜稷威灵,得安国家,这是我的愿望。万一无成,则只有奉身以死。主人年幼,所恃唯我。临难苛免,我不忍为。请替我传语关东诸公,如能使国家易危为安,我死也瞑目了!”长安城被董卓残部攻破,李催纵兵屠城,百姓几被杀尽,死尸狼藉。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认为应该尽忠的朝廷,临危不逃不惧,被李催等处死长安,尸弃于市,时年56岁。
王允除掉董卓后,大赦天下,百姓称快,董卓部将李榷 郭汜 樊稠 张济上表求赦。王允不准。四人在贾诩的建议下,以为董太师报仇为名,起西州大军二十五万。兵犯长安。不数日攻破长安。吕布战败出走。朝廷大臣死于国难者数十人。天子登宣平楼安抚。四人要求必杀王允。天子不忍,王允从宣平门跳下,厉声骂贼。李榷 郭汜大怒。手起杀之。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6
三国群英传——刘表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姿貌温伟,少时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俊」。为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又进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着,招诱有方,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江东孙坚,后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强敌之一。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权。刘表死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为主;曹操南征,刘琮举州以降,荆州遂没。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37
三国群英传——王朗
王朗,字:景兴,?——288,徐州 东海(今江苏)人,本名严,后改为朗。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陶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昔大禹将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㈠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俭於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於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阙猥闶,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太和二年薨。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40
三国群英传一诸葛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各倚其主,斗智斗力,历史上有一个时代与之有些类似,就是战国时代,其它皆稍逊之。
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将那个时代的英才们比作璀璨群星,那么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亮丽里的一颗。
许是受小时候听故事的影响,许是受《三国演义》影响,一直心慕诸葛亮的谋略和为人,想象里,他羽扇纶巾,指画天下若掌上观纹,曾几度为其倾倒。
古时候人们对诸葛亮也曾有过争议,但从没有像现在的人们从这么多的视角去观察他、分析他。裴松之注《三国志》,驳郭冲的难五事,只是说郭冲所言五事有悖常理,毫无诋毁诸葛的意思,而晋灭蜀后,晋主命陈寿整理诸葛的典章文章呈现,足见诸葛在当时的影响。
诸葛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有两个事情可以略微看出来:1、刘备死后,蜀汉需要跟东吴修复关系,共抗曹操,这时的孙权却有些犹豫不决,联蜀抗曹虽计之上也,但担心刘禅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足为恃,空自耽误。后邓芝出使东吴,告诉孙权蜀汉诸葛用事,分析凭地利人和足以抗曹的形式,孙权才下定决心与蜀结唇齿之依。2、刘备死后,终诸葛之世,扬兵于魏,魏不能加兵于蜀。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拒渭南,明帝嘱宣王说:坚壁据守以挫其锋,待其粮尽,掳掠无获,必走,追之可获全胜。司马懿与亮对,其君臣谨慎若此。
诸葛出世,凭隆中一对,足可傲视千古,刘备以此行事,终成天下三分,当其时也,刘备依托蜀汉为根基,关羽据荆襄联东吴以胁曹,魏延等驻汉中以观天下,张飞、马超等虎将为其爪牙,此蜀全盛之时也。
现在的研究有几点对诸葛的质疑,今以拙见略辩如下:
一、不用魏延建议,假魏延奇兵,从异道直出潼关,魏兵将皆在外,长安空虚,乘此咸阳以西可一举而有也。
世上本来难有百分的胜算,兵法又贵在奇正相和,出奇制胜,况纵魏延不成,所损不过魏延数将,一万余兵丁,究其得失,颇可一为。
考虑诸葛亮不想这样做的原因绝非魏延自己以为的怯,可能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认为蜀汉没有多少可供失败的本钱,不愿意冒险。另一个,也可能是很主要的一个,是关羽荆州之失留在他心上的阴影。
看《三国志》魏延传,大约可知,魏延起于行伍之间,善养士卒,性子矜高,以致“当时皆避下之”,这又不能不让人想起关羽。魏延才能不及关羽,其性高气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纵如关羽当年,虎踞荆襄,曹操为之侧目,孙权为之忧心,而一旦举动失措,聚九州之铁,难铸此错。
担心魏延刚愎自用,一如关羽当年故事,这是一种很大的可能。又:魏延才不及关羽,忠心不及关羽,败有损于蜀,成也未必是好事,就钟会后面的例子看,诸葛是否有担心难制的考虑,不得而知.
二、事必躬亲,打击异己,不注意培养人才。
刘备在时,诸葛亮足兵足食供应,其作用类似萧何之于刘邦,刘备死后,诸葛亮事无巨细皆躬亲为之,实为一失,俗语说的纵浑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儿?
但说他打击异己怕有些冤枉,这里面有几件事情可以略依为证:
1、刘封的被杀,诸葛亮是赞成的,但从当时的事情上来看,刘封有罪,罪不当诛,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
诸葛亮是怎么考虑的?难道是因为刘封不是自己的嫡系吗?那个时候,诸葛亮又哪里有什么嫡系?诸葛亮主张除掉刘封的原因,《三国志》上说的明白,担心刘封刚猛难制,如果结合刘禅的暗弱,就不难明白诸葛的用意。
2、关于彭羕之死。彭羕先后为庞统法正所荐,刘备以为奇才,用之实颇有才干,事皆称心。但彭羕最大的毛病却是如诸葛亮所言,心大志广,从其在刘璋时的行事,及在刘备处得意后的表现来看,诸葛亮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其左迁江阳太守时,矛头直指刘备,对马超说:你在外,我在内,天下可一举而得。这是公然要造反的,从这也可看出诸葛亮担心是有根据的,从蜀汉稳定的角度讲是对的。
像这种只能意气风发,稍不如意就有异心的人,越有才,做起乱来越可怕。庞统法正推荐他,是看中他的才能,诸葛亮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知其难当大任,心大志广,一不如意,后必成患。
如彭羕这种情况的,西蜀还有一个,就是后来的杨仪,以个人恩怨逼杀魏延,尔后多次以此胁功,以为不如投魏。
3、对费玮姜维等后进的提拔奖掖。《三国志》载,诸葛亮征孟获回来,“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费玮何许人也?时一寂寂无名之辈。从费玮出使东吴,孙权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孙权为三国一雄,对人才的甄别自有其过人之处,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这种奖掖提拔是相当有眼光的,而以后来费玮继蒋琬为相的情况来看,更可看到诸葛亮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一面。
4、李严、廖立事。廖立以为己才仅在诸葛亮之下,位次却在李严等下,心中不服,常发怨言,诸葛亮以其惑乱众心,废其为民;李严与诸葛亮并受托孤之重,督运粮草不继,招亮退军,却又对后主刘禅说:兵伪退,意在诱贼,为解脱自己不办之则,竞不惜栽赃诸葛,离间君臣,后废为民。
然此二人,虽人品行事有差,却实具才干,闻知诸葛亮死,廖立流涕,自知诸葛一死,再无被起用之望;而李严则以激愤发病死,以诸葛再时,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诸葛亮一死,终生怕无指望。
从这两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处事公允,人无不平。
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是不错的,但必须看到这奇谋为短之短是与谁相比,是与其治戎还是与什么别的,而“理民之幹,优於将略”,如果是略逊,此评是佳评也。
诸葛亮治蜀,死后每一佳政,百姓都传是其子所倡建,足见其治民之效,陈寿说达到了“路不拾遗,强不侵弱”的地步,实在令人叹服啊,如果以诸葛的将略与其理民相比略逊,此评不屈诸葛。
诸葛亮自刘备死后屡次用兵,平南征孟获,几擒几纵,安定了南方;几出祁山,虽逢魏之猛军强将却常居上风,退而不乱,射杀张合,斩杀王双,皆时之名将;与司马对决渭南,司马更是避战待敌,不撄其锋,诸葛死后,司马案其行垒,感叹说:天下奇才也。
司马何许人也?戎马天下,常出奇制胜,竞对诸葛亮有此一叹,有时候,对手就是知音。
其实,谈到谋略,只隆中一对便可,何必其它呢?
四、屡出祁山,穷兵黩武,一无所成。关于这点,陈寿的《三国志》写得很明白,“(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诚哉,斯言也。
西蜀国小地偏,难有擎天之才,遍观诸人,守成可也,与魏对敌,难有进取,诸葛亮想凭己才,乘在世之日,为刘禅打下一片好的发展基业,可惜天不遂人愿,时也?命也?
诸葛亮的事迹颇多,我读之,不过快意于故事之中,然亦时有遗憾之慨,如果诸葛亮不是事必躬亲,更放开一些,任人以用,自己观大略,总大纲,岂不是更好?
但我又想,如果真的这样,诸葛亮会不会就又是一个司马懿了呢?诸葛亮的诸多行事,与刘禅暗弱,西蜀寡小,为报知遇之恩有莫大关系,其甄选的人才才能当然是重要的,但持重忠心方面考虑得尤其多,诸葛用人的诸多不解处,多可以从此索解。
世间事难有万全,老虎如戴翼,奔跑的还会那么快吗?
世人对诸葛亮的研究可谓入微尽细了,如我等读书不多,见识浅陋之辈,难有所发掘,徒发感慨聊舒己意而已。
就以当初读完诸葛亮故事所发的感慨作结吧:隆中一对,名垂千古,联吴抗曹,功成赤壁;借据荆州,西取巴蜀,三分天下,鹿死谁手?关羽一没,刘备耀武,猇亭一败,皆成泡影;白帝托孤,诸葛鞠躬,国小将寡,屡逞兵威,数出祁山,终无所获。非不知其难行也,为报知遇不得已呕血而为之,痛哉孔明,惜哉孔明.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42
三国群英传-鲁子敬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厚道的有些呆,读《三国志》鲁肃传,却令人有拍案之慨,
子敬畅达明快,三国佳士也,之所以身隐周郎阿蒙陆逊之后,演义使之然也。
今择鲁肃故事数则,一飨诸君,共阅快人快事。
一、
吴书载鲁肃少有壮节,好有奇计,散家财以聚少年,讲武习兵,为天下将乱之计,未知真伪。
《三国志》载周瑜为居巢长,率数百人拜访鲁肃,并求资粮草,时肃家有米两囷,各三千斛,肃随手指一囷与周瑜,周瑜益知其奇。
此“益知其奇”,见面胜似闻名也。
将万贯家私等闲视之,鲁肃畅快明达,见事知理,于此可见一斑。
其快一也。
二、
孙权、鲁肃初会,同榻对饮,孙权问计,曰:孤欲为桓文事,君何以教我?
鲁肃曰:汉高祖刘邦欲尊楚怀王而不得,以有项羽故也。今之曹操,犹刘邦之项羽,将军哪里有做桓文的机会呢?以我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难以卒除。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立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曹操虽强,有马超韩遂二袁之流掣其肘,您可以乘此剿灭黄祖,驱除刘表,独居长江之地利,以后寻机称帝以图天下,此帝王之业也。
孙权说:我现在只想致力于一方,辅佐汉室,您说的我做不到。
观孙权后之行事,实心然其计,料当时不欲为人知,故为此语。
鲁子敬初见孙权,指画天下,分剖形势,有诸葛隆中对之妙。
其快二也。
三、
刘表死,鲁肃说孙权:荆楚土沃民富,山险城固,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刘表新亡,二子不谐,刘备寄人篱下,难尽其用,我想借吊丧之名,观形势,拜访其主事者,如果能说动刘备使抚表众,上下一心,我们就与他们结盟,一起对付曹操,这样天下可定。否则的话,我们也需要早作打算,另图大计,不要就会被曹操占先。
鲁肃奔丧,刘琮降曹,鲁肃遇刘备于当阳长阪,达孙权之意,为刘备陈天下之势,劝刘备与孙权共御曹操,刘备派诸葛使权,卒成大事,赤壁一战,曹公意气为之一噎,鲁肃之力多焉。
以此观鲁肃,有视天下若剖瓜之概,料事料人,分画形式于指掌之间,荀彧郭嘉之徒,不过如此,堪比诸葛孔明之智。
其快三也。
四、
曹操据荆州,东吴为之振动,孙权惶惑计不知所出,张昭等辈劝权迎操,鲁肃周瑜独否。
后破曹公,鲁肃先还,孙权大会诸将举营相迎,对鲁肃说:子敬,我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说:未也。
就坐之后,鲁肃徐举鞭言道:愿至尊德披四海,囊括九州,以安车软轮征肃,才算显耀。
汉末士君子好坐谈清议,想子敬此时风采,清谈之辈谁堪及耶?读书至此,常令人心驰神往。
其快四也。
五、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地少不足以自立,诣权求都督荆州,众皆以为不可,唯鲁肃劝孙权借之,共拒曹操。
曹操正在写字,得报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笔落于地,其惊惧如此。
若无刘备,孙权纵在赤壁之后,据吴楚之地,难敌曹操。
刘备得荆州基业,以为依托,袭蜀取汉,终于翱翔于天下,鼎足之势成,曹操难以坐大,孙氏得安,鲁肃之功多焉。
只曹操笔落于地一点,即堪为快事,而况其他?
其快五也。
六、
鲁肃代周瑜督,与关羽临界,疆场纷错,时有摩擦,鲁肃常以还好抚之,连蜀拒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诚鲁肃之谓也。
鲁肃卒,权为举哀,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料诸葛亮不仅哀鲁肃,亦哀东吴再无此等见识了。
为人不当如此耶?
其快六也。
七、
孙权与陆逊论鲁肃,认为鲁肃借荆州于刘备是一短,借出而不能索还,言关羽不足忌是大言欺人。
值刘备借荆州之时,刘璋、张鲁皆存,权以吴楚之地难敌孟德之威,借荆州为不得已之举。此时言为鲁肃一短,孙权有欺心之嫌。
况其时也,刘备诣京见权,周瑜劝权刘备,权思之再三,认为不留为好,此时何忘彼时之意也?
吕蒙袭取荆州,斩关羽,刘备兴兵伐吴,大军压境,孙权惶惑无措,派诸葛谨见刘备,愿割荆州以和,当其时也,孙权是何心境?
借荆州于刘备,亦借刘备分曹兵之势,使不得专对东吴;取荆州为西蜀太盛,锋逼东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那可同日而语?
且刘表新王,鲁肃吊丧,图说刘备能抚表众,以便与之联合,若不能则另作吞荆打算,亦可见多操之敌,自为树党,为时之上计
综上所述,此非鲁肃不能,实孙权不智也。
三国风云,名士辈出,然读其事,常有时也命也,难称人意之感。唯有子敬故事,宜雪夜拥酒,徐读徐酣,可暖人心。
孙权称帝,顾谓群臣:昔鲁子敬尝道此。
好一个鲁肃!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43
三国群英传----张文远
张辽开始是与吕布追随丁原的,后来又投奔董卓,可是他并没有为董卓立下什么功劳,可以说明他无意去帮助董卓,只想帮吕布.说明他懂大义,明事理.
张辽在追随曹操的时候立下赫赫大功,如平定昌郗,讨伐天柱山的陈兰,梅成.如果去过天柱山的可能知道天柱山的险峻,现在都改造许多了,在以前基本是垂直的峭壁甚至于六十度左右的陡壁.能在那攻打敌人二万多人,一般人恐怕是做不到了.而且在攻打的时候,有人在张辽营中故意制造混乱,部下都很慌张他却说:"这肯定不是全营叛乱,肯定是敌军故意制造混乱."于是下命令:让不参加叛乱的人在营中坐好.自己带了数十人去把叛乱的人给杀了.这可以体现出他的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
在曹操赤壁兵败的时候,张辽率部队前去救援.否则曹操恐怕真要葬身赤壁了.而且张辽在吕布死后曾经想去追随刘备,后来追随了曹操.从此以后根本没有二心.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忠心.
合肥之战与李典冰释前嫌,杀退孙权十万大军,打的江南的小孩是日夜哭啼.甚至杀的孙权都要学阿瞒割须弃袍了.不得不承认他的武艺的高超.而且他用八百精兵冲阵并杀出的时候有数十兵马还在阵中.喊到:张将军不要丢下我们.张辽听见后马上杀回阵中,把士兵救出.这里可以说明他爱护军士.
最令人可惜的是曹丕南征,张辽也曾经上书不要南征,结果中了徐盛火攻之计,结果在营救曹丕的时候被丁奉一下射中了头颅,回洛阳医治无效,箭疮迸裂死亡.令人叹息,不过也可以说明张辽还是有一定的战略头脑的人.
这样一个勇武,忠心,有胆识,爱护军士,懂大义,明事理并且有战略头脑的人物,怎么能不算曹魏第一将才?在三国时期甚至整个华夏历史上能有几个这样的人呢?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44
三国群英传---赵云
赵云(?-229),字子龙,蜀汉禁军首领。初为公孙瓒手下随从,刘备救援徐州时,向公孙瓒借兵,公孙瓒便将赵云借给刘备。徐州之战后,赵云回到公孙瓒处。后来看到公孙瓒难成大事,便离开了公孙瓒。赵云离开公孙瓒后不久,公孙瓒便被袁绍灭掉了。赵云离开公孙瓒后,在古城遇到了刘备,便投奔了刘备。此时赵云已年过40岁。他说:“云漂零半生,今得使君,云心愿足矣。”刘备任赵云为“主骑”,相当于亲兵队长。依赵云的能力,与这个职务太不相称。但赵云没有拒绝,还是从此后忠心于刘备,认真保护刘备家小。
208年,曹操南下,大败刘备。刘备带了几万民众逃走。长板坡一战,赵云趁曹军不知哪个是兵、哪个是民,得以顺利救出了刘禅和糜夫人。其后刘备入川,赵云作为二路援军,与诸葛亮一起入川,由于路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也没有立什么太大的功劳。汉中之战时,赵云也立下了功劳。刘备封汉中王时,只封了赵云作偏将军,后提升至虎威将军。这一职务便使得赵云不可能列入虎将的行列。但赵云也没有什么怨言。
219年,关羽遇害。221年,刘备称帝后欲起兵伐吴。赵云苦谏,他说:“关将军之仇,私也;汉室之仇,公也。今国贼是曹丕,而非孙权。陛下万不可因私而废公,今只应伐魏,而不能伐吴。”可见赵云并非一般的武将,实在是难得的一员文武全才。但刘备不听,结果并陆逊大败于彝陵。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赵云就是六员托孤之臣之一。
其后诸葛亮南征,已六旬开外的赵云随诸葛亮出发,立下了大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和邓芝守住箕谷,因兵少而败。赵云及时退兵,使得损失不大。随后赵云病逝,被追封蜀汉大将军。
历史上的赵云虽有很多功劳,但官职始终不大。因为他亲兵队长的身份,使得赵云不可能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在蜀汉内部,赵云甚至只能算一名文官。但赵云确实是难得的一员将领,从后人对他的美化,送他一个“五虎将”的名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后人对赵云的喜爱了。关于赵云的年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三国演义》中关羽赵云的描写显然有点不能自圆其说。长板坡时赵云好像还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小将,而诸葛亮南征时赵云就已经是一员白发飘飘的老将了。其实长板坡之战(208年)距离诸葛亮南征(225)年相隔最多不超过十八年,怎么会使一个青年人就变成了老年人了呢?一般认为,赵云在长板坡时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病逝时大概就在七十岁左右。至于传说中的血战长板坡,史书上没有这一场战斗的描写。更为关键的是,史书上并未有縻夫人自杀的描写,这也就意味着赵云很有可能是在长板坡同时救出了甘夫人、縻夫人和刘禅。其实,没有了血战的长板坡更能反映出赵云的随机应变,脱下了“五虎将”外衣的赵云,他那智勇双全的中年将领形象将更加深入人心,永远在夜空中闪耀。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50
三国群英传----张任
根据《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可见张任出身寒门,凭借其自身的忠勇无畏,努力上进才得以跻身于上层官僚。与那些靠世家门阀,勋旧裙带关系往上专营之辈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州中从事也证明了张任并非纯粹武人,在吏治政事方面张任也有所长。 除了以上简介外,史籍上关于张任的记述不多,而且多为刘大耳益州平定战相关。就此,我们就不得不扫视一番大耳的益州平定战。 建安十六年冬(公元211年),蜀主刘璋因惧曹公伐张鲁,诚邀刘大耳入蜀拒张鲁及有可能南下侵蜀的曹公。大耳入蜀后,驻军葭萌关,刘璋还亲自出迎于涪,欢饮百日,并送大量军资粮饷于大耳。可心怀鬼胎的刘大耳得璋资助后,却又在蜀中广布其个人恩信。 建安十七年秋末冬初之际,借口曹操袭取江东及荆州的关羽,需回军援救,要求刘璋再次资助军资。不明事理的张松被其兄长告发后因事泄被杀,此时,深知已无法相容的刘大耳突然斩杀了刘璋交于其节制的白水军指挥官——高沛、杨怀,夺取了军权。并令黄忠、卓膺进兵至关中,占据涪城。而一向孱弱的刘璋于次年春夏之际(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才命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诸将于涪城抵挡刘大耳,可惜无法抵挡如狼似虎的大耳军,纷纷败下阵来。只能退守绵竹。其后吴懿率军投降,刘璋再次派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总督绵竹诸军,可想不到李严、费观亦率众投降。此时刘备军益强,分遣诸将平定下属各县。刘璝、张任等军只好退守刘璋长子刘循镇守的雒城,而且出乎意料的坚守了一年。其间,张任勒兵出战于雁桥,战败生擒而被处死,此外,号为大耳左膀右臂之一的凤雏——庞统也于此间的攻城战中中流矢身死。 其后,建安十九年夏,大耳攻下了围困一年的雒城,并与溯江而上的诸葛孔明方面军会合,围困成都数十日后,刘璋出降。 囿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以上得知益州良臣张任的历史活动期大致为建安十八年至建安十九年这短短的一年多(也许还不到一年),其历史活动范围也仅在蜀中,其显著的历史事迹就是其参与的三场抗拒刘大耳的战役:涪城拒敌战;绵竹退守战;雒城困守战。 这三场战役从结果上来看,都是大耳方面取得胜利。而且如果仅仅从这三场语焉不详,叙事不周的三场战役来看,也的确无法看出益州良将张任的军事素养及其军事能力。 涪城拒敌战从军事角度来看大耳军已先据有涪城,并巩固周边数月,明显占有地势,并以以逸待劳之师迎战反应迟缓的刘璋各军,再加上大耳军气势正盛,刘璋诸军焉有不败之理。绵竹退守战又因吴懿、李严、费观等人率军投降,而不战自败。从前两战来看,张任大概皆非前线总指挥官,也没有突出事迹。而最值得称道倒是雒城困守战,能够据守雒城一年,使得大耳无法前进一步,并且折损了大耳重要军事参谋庞统的这次战役却又是刘璋长子刘循直接总指挥的,那么,张任是否如演义那般出谋划策、计赚凤雏的呢?在此,的确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张任在此期间的表现就是卤莽的出战于雁桥,战败生擒而被处死,这跟演义所表现的智将张任相去甚远。而且庞统的死恐怕与张任也毫无任何瓜葛。 不过在此事上,我们先应该考究一下张任与庞统的大致死亡时间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人都死于建安十八年夏至建安十九年夏这近一年的雒城困守战役中。庞统之死的时间我们大概可以追寻,《资治通鉴 汉记》所述:“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法正笺与刘璋,为陈形势强弱。”《华阳国志 卷三 蜀志》所述:“建安十八年,刘先主自涪攻雒,且一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先主痛惜,言则涕泣。十九年夏,雒城拔。”这些资料大致交代了庞统死于雒城困守战的中后期,即建安十九年春左右,其后,法正才去书劝降刘璋,刘璋不答,而雒城不久便被攻克。这些也从旁证明了刘备军因较前的军事攻击失败,庞统身死,而不得不换策略采用了政治攻势。 而张任之死也并不如演义所说,是被孔明定计而擒。实际上,孔明方面军于建安十九年夏雒城攻破后才与刘备方面军会师于成都,而没有参与雒城攻略。张任的雁桥出击战到底是何时,虽无明显佐证。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大致推测一下。益州从事郑度曾经建议刘璋坚壁清野,与刘备打长期防守战,但刘璋以:“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采取了直接的攻防战。在前两次战役失败后,雒城被围后,刘循、张任方面要么等待成都援军、要么主动突围,而此时诸葛亮方面军已经溯江而上,刘备也分遣诸将平定下属各县,成都方面更因所派部队大量倒戈,恐怕也难从其他地方抽调机动力量支援雒城,在这样的情况下,雁桥出击战一则可能是寻找突围机会而发动,二则也可能希望就此改变战局,这也跟刘璋方面的初期战术指导思想相吻合。所以无论是否跟张任个人性格有关,雁桥出击战很可能发生在雒城困守战役的前期。此后,刘璋方面才采取了坚壁清野,困守雒城的政策,抵挡了刘备方面军进一年。 因此,张、庞两人之死恐怕是张死在前,雁桥之战胜利后,刘备军可能低估了雒城守军的实力,盲目轻动下丧了军师性命。其后才转换用政治攻势。当然,在没有明确佐证的情况下,小说家们把庞统之死记功在张任头上,是否合理,的确也是值得我们大家推敲的一番的。 不管张任其人的军事涵养到底如何,作为后人的我们虽然已经无法得知。但是张任的忠肝义胆、却是赤心可见。其最后的厉声之言:“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尤悬在我耳边。记得曹孟德曾叹冀州多忠勇,而倒挂城门的王累、大义灭亲的张肃、苦谏无畏的黄权以及宁死不屈的张任。难道不能说蜀中无忠义吗? 这也正是: 烈士岂容从二主, 张君忠勇死犹生。 高明正似天边月, 夜夜流光照雒城。 死?活?说张任! 张任曾经是我很喜欢的幕后二线阵营的主力(张任,高顺,臧霸,高览,关平……:)可惜他死了,死的早,他的死今天成了一道辩题,其实我更想看到各位各展长才的题目,不是张任,而是刘禅该不该投降晋朝,这个问题,我曾经在更多的暗夜里回想,没有答案——问题太大了。 关于张任的意见其实很简单,也很好说,翻到狂人兄的帖子,很多我想到的他都替我说了,非常感谢,省了我打字~在这里我只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张任生死的战略意义。 首先,张任是蜀将,主战派,同为蜀将的吴懿曾说他“极有胆略”!他是在刘璋的部下作将领并且统兵去抵抗刘备入侵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进攻与防御的矛盾,侵略与抵抗的矛盾。知道了这些,暂时就够用了。 大家辩论该不该杀张任,对象就是这么一个张任,蜀中名将。武智都不弱,着眼点都是他是个人才,而杀不杀他则是刘备诸葛亮对待这个人才的态度问题,甚至于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心理。这样对不对呢? 不太对! 第一,张任是刘备集团在入蜀之后正式捕获的第一个蜀中本部大将(不包括偏师严颜),这是刘璋手下第一个被擒拿的王牌。在抓到张任张任不降的情况下,只能杀!不能存,更不能放!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张任不够人才,而是因为他太够人才:如果不杀张任,蜀中其余的领兵将领就有了可乘之机——我大可以跟你刘备拼到底,不成再投降反正你不会杀我——蜀兵有这种心理这样荆州军以后将会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损伤巨大不说,而且甚至连敌我都分不清楚,投降过来的人随时有可能再反!这样的境地是谁也不想看到的,所以张任,你不降只能死!这就叫杀鸡给猴看,张任都给你剁了,你比张任怎么样——所以以后的降将不敢不老实. 第二,刘备所对抗的不是别人而是在险峻的蜀地上对抗素以自守闻名的刘璋,刘璋并非一个窝囊废,为了对敌他刘备几乎先后调用了除关羽的一切得力属下包括庞统法正魏延黄忠刘封关平马良诸葛亮张飞赵云严颜马超马岱等等……这是以后再没有同时动用过的庞大战力!为什么打的这么苦?还不是因为刘璋实在不好打!好打早被别人拿了。打这么艰苦的战役,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可以说心里还不是很塌实的。事实上,如果刘璋采用郑度的战略,那么即使是我上述的阵容,可能也会在蜀中惨败!而这一仗败下来,刘备也许永远再不可能称霸天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仗都必须有它特定的意义,都必须在这个有机战略中起作用。决不能做无用功。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指望谁象玩三国游戏一样好整以暇的捉放张任令他归心么?绝对的不可能!各位拿张任比高顺张辽严颜,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所谓张辽严颜都是在己方战力消耗殆尽的情况下投降的,是战后。降死与否不再影响战局。张任不同,他虽然被擒了,背后还有一座城,还有少主人刘循跟两员将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身后蜀军的士气完全系于张任一人。他降了,蜀军就完了……张任是什么人?他胸中澎湃的鲜血跟忠直傲骨使他咬紧牙关,在这种情况下想劝降张任的可能性基本为0!即使刘备抱着张任的腿哭都没有用。那一刻,张任为蜀而死! 第三,张任在蜀营里享有几乎无与伦比的号召力跟威慑力,他说的话除了劝刘璋不接纳刘备被驳回,剩下从来都是说什么是什么,从无二话,无论是刘循还是泠苞邓贤之流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没有任何异义。这更跟上述张辽诸将不同,大家都拿张辽说事,请问曹操为什么不招降吕布?!因为招了吕布是多么的危险,他既有反的可能又能号召一大堆属下的武将。——心腹之患,这样的人能留么?不能! 所以张任也只有死。 至于庞统是死在张任手上,这个关系其实反而不大。因死人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要矛盾的。无论张任降否,庞统都已经死了。斩了张任庞统也不会活转来。从这点上说收张任当然是对刘备有利的,只是他实在做不到而已。 我慨叹在造成一个英雄的同时无数战骨白了那苍野,人生的歌谣总是象故事,有开始也有结束。谭嗣同说:迄今尚未有人为改革变法而流血,此国运所以不昌也。若有,请自嗣同始……在大厦将倾美梦初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为它哭泣,那这个人生就太没意思了。张任,素衣的张任,白马的张任,舞剑的张任,将死的张任。在临风餐刀那片刻他可曾回首看着这秋风满地的荒野,这片动人的土地?也许他这个人根本就是杜撰出来维护这片易主的大地最后的尊严的,谁知道呢?…… 真的是“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 |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52
三国群英传--姜维
读罢三国,最欣赏的莫过于姜维。他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一个本应光耀史册的英雄。然而,想起以前读过的后世有关他的评论,竟多是曲解之言,不得不替伯约叹息,于是作此文,重析三国历史,还他一份真实。
苏东坡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后人也有诗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似乎在今人心中,他已成为年轻有为的光辉典范。但是赤壁之战周瑜成名时已然三十四岁,而天水郡姜维崭露头角时仅有二十七岁,在古代看来还是未及而立的少年。而恰恰是这个少年的招降,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甚至整个蜀国的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灰暗的三国末期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
三国英雄多矣,堪称“文韬武略”的英雄亦多矣。诸葛亮、赵云、关羽、黄忠、马超、曹操、司马懿等显赫的名字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也是后世许多怀古诗篇吟咏称赞的对象。提起三国,提起蜀国,人们多想起的是桃园三结义、才贯古今的诸葛亮、当阳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的赵云,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想起姜维?恐怕有许多人连他的存在也会忽略罢?于是替伯约抱不平,这样一个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的英雄,却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被后世的读者所遗忘。
说姜维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并非笔者的溢美之词,而是经仔细分析得出的论断。文韬武略,顾名思义,文武兼长也。谋略武功都拿的出手的大有人在,可真正谋略武功都擅长的人却少之又少。诸葛亮、曹操、陆逊能够运筹帷幄,却不擅长马上作战、短兵相接;赵云、关羽、马超等武艺超群,也颇有谋略,可他们的谋略却仅限于攻城掠地,并不足以统筹整个战局。纵观三国英雄,只有姜维能够文武兼长。且看姜维的首次出场。当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入南安,欲取天水,就巧施妙计,差他的心腹诈称魏将,骗天水太守出城,暗伏一军于附近,乘势夺城。计策得以顺利实行,毫无破绽,昏庸的天水太守马遵果然中计,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形象。接下来,姜维又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与诸葛亮的计策,使得马遵茅塞顿开,大悟曰:“非伯约之言,则误中奸计矣!”姜维胸有成竹,他料得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便将计就计,愿先引兵出城,再与随后出城的马遵以火起为号,前后夹击蜀军。诸葛亮何等才智,这样一个滴水不漏的计划就让姜维轻而易举地识破了。果然,和他所料的丝毫不差,诸葛亮早已遣赵云引军于山僻之间埋伏。赵云听说姜维领兵出城,以为姜维中计,就引军攻城,至天水郡下见到姜维杀出,方知自己才中了姜维之计。书中这样描写赵姜两人的首次交锋“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抢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竟然“首尾不能顾,引败兵奔走”。赵云回去后告诉诸葛亮兵败经过,使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诸葛亮大为惊讶,叹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于是抱定了得到他的决心,利用姜维对母亲至孝之心施了一连串计策反间马遵,使马遵对姜维生疑要置之死地,他便坐收渔人之利招降了姜维,从此待他亲如父子,这是旁话,且按下不提。
论谋略,诸葛亮阅人无数,何等的眼光盖世,谨慎细微,几十年征战,身边又不乏赵云等出众的人才,他却唯独看中了最年轻而且接触时间最短的姜维,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临终托付以蜀汉江山,对于看待蜀汉江山胜于生命的诸葛亮来说,这种托付无疑是对别人最大的信任与肯定。诸葛亮才高八斗,一生中很少夸赞别人,即使夸赞,也只不过简单说几句“子龙一身都是胆”或“真将军也”之类的话,却在给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不吝赞词,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等等,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十分罕见的行为,足以证明姜维的才华是何等与众不同。诸葛亮死后,他则成为蜀国的顶梁柱,制定战略,统筹全朝,蜀国也因有他才能在魏国的觊觎中支撑多年。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他在军事谋略与思想上的造诣深得诸葛亮之法,堪称“武侯第二”,这样的评价恐怕数遍三国也无人能及。论武功,姜维初次交锋便使得赵云不敢恋战,连连败退。赵云号称“常胜将军”,这次失败,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败。虽然两人有四十多岁的巨大年龄差距,但姜维取胜却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年轻气盛。赵云回去后诸葛亮夸他“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试想,赵云武功枪法冠绝三国,且向来很少对夸赞别人武艺,这样一句赞美,可谓是最高的评价,且他以七旬老将之身,能对一个弱冠少年肃然起敬,心悦诚服,姜维之勇武,可见一斑。谋略武功皆是如此出类拔萃,姜维真堪“文韬武略”之词。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3 10:53
三国群英传---徐元直
读过三国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刘备手下的第一任军师是徐庶...徐庶出场时,自称姓单,名福。此人少年任侠,曾替人报仇,失手被擒,同伙大闹法场,把他解救出来。从此改变宗旨,折节读书,在荆州结识了诸葛亮。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对刘备军团不的不从新评估。但是其母被曹操所执,被迫降曹,在降曹之前立誓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同时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也才有了三国这个时期。。
在赤壁之战之前庞统巧施连环计的时候,庞统的计谋成功的瞒过了曹操及曹操手下的谋士,在这个时候曹营中也就只有“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的徐庶看穿了庞统的计策。从此之后三国演义中就在也没有出现过徐庶的名字了。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4 00:10
三国群英传---费袆
在诸葛亮培养的第二代人才中,费袆是杰出的一位,品德、才华似都不错。
费袆观察力敏捷,长于说理。最早在与东吴的外交谈判中显示杰出的才能,连孙权都颇为折服,对费袆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并以常持的宝刀赠送。费袆记忆力甚强,常能过日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极佳。军事大事虽多,但费袆却应付得很轻松,仍有空闲和宾客饮酒嬉戏,从不耽误公事。费袆谦恭朴素,家中从不植财,两袖清风。儿子皆布衣素食,出入常不跟随车骑,和一般人无异。
建兴八年,随诸葛亮北征,任中护军,后迁升为司马,除日常工作,费礻韦 时常协调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是一位优秀的将领,独立作战能力甚强,长期被任命为前锋军团的统帅,但他秉性矜高,时人皆避之,不愿与他争锋,似乎只有诸葛亮指挥得动他。偏偏诸葛亮的参谋部,出现了一位怪杰——杨仪。这位财政及运输上的高手,深得诸葛亮倚重,成为最重要的左右手——首席参谋。史传记载杨仪心胸“狷狭”,恃才傲物,蜀军中只有他敢公开瞧不起魏延,以致两人形同水火,只要在一起开会,必争得面红耳赤,“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袆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袆匡救之力也。”这对蜀国、诸葛亮北伐确是十分重要的。
诸葛亮去世后,魏、杨原来的矛盾迅速爆发,魏延被杀,杨仪自杀。费袆都参与其事,其表现颇令人疑惑。
诸葛亮病重,安排撤军,把规划和处理撤退工作的权力交给杨仪,让他不安的是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意气之争,为了把可能产生的意外伤害降低到最低点,诸葛亮并未让魏延参与撤军规划,以免影响杨仪的指挥权。在临终前的秘密会议中,诸葛亮要求姜维、费袆协助杨仪撤军。他以书面指示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助之,并告诉杨仪等三人:“若魏延不服从撤军指令,不用等他,你们可指挥其他军团,先行撤离。”
可见,诸葛亮的确担心,魏延在他死后可能会闹事,但他相信魏延不会反叛,最多只是自己领军去和司马懿对抗。“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袆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袆共作行留部分,令袆手书与已连名,告下诸将。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魏延所云,都是他之性格会有的想法,并不出人意外。倘费袆晓之以理,做些说服工作,魏延虽心中不悦,想会执行撤军计划的。费袆走后,魏延完全乱了方寸。下令自己的军团,先行进入斜谷口南归,不愿做全军的断后工作。他愈想愈气,竟下令全军布阵于斜谷线的南谷口,准备迎击杨仪的退军。
魏延后被马岱追杀,当他的首级被带到杨仪面前时,杨仪起而踏之说:“庸奴!复能作恶不?”仇恨之心可谓甚矣。魏延一生勇猛而富胆识,却因和杨仪的争执,以致晚节不保,其悲剧下场,令人惋惜。
撤军之事终于完结。杨仪自以为功劳甚大,当继承诸葛亮之职秉政,但诸葛亮遗命中安排的继承人是个性豁达的蒋琬,杨仪转封为中军师,仍为幕僚长,没有统治的实权。杨仪认为自己比蒋琬资历深,能力强,功劳大,“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周围之人看他牢骚太多,纷纷回避。
费袆来看望他了。杨仪与费袆可谓老同事,在处理魏延之事上又站在一边,便口无遮拦,又说起谁先谁后,说到气处,便没边了,“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话出自杨仪之口也不奇怪,如是真正的朋友, 费袆理当斥责杨仪的糊涂,妙的是费袆并不,而是“密表其言”,接下来便是杨仪被废为民,直到在狱中自杀。
“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观魏延、杨仪生平行事,此语可谓确评。本来与他们尚能相处的费袆在关健时刻如能晓之以理,规以大局,魏、杨的狂傲之心该有所收敛,不至都如此结局吧。观费袆所为,近乎蜀国之安全系统人物,引出所需的言证,便飞驰而去。其所为,视上意而行,或别有所谋?都令人难以悬想,又不能不有所疑惑。细观史书,陈寿在字里行间是流露了些许弦外之音的。
费袆的结局也不好。费好饮酒。延熙十五年正式开府,成为众臣之首,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4 00:11
三国群英传-夏侯渊
夏侯渊,是一个在三国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历史人物。这位战功显赫、智勇兼备、性格刚傲的将军是曹魏大军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卓越将才,虽然《三国演义》中张辽、许晃、许褚等魏将出尽了风头,但他们的战功遮盖不了夏侯渊的沙场辉煌,历史上的夏侯渊也不会因其最终殒命黄忠刀下而声明黯淡。
之所以把夏侯渊比作猎豹,是因为他用兵神速,作战神勇,太像是迅捷威猛的豹子!而“西部猎豹”并非说他是西部人,而是这位猎豹似的将军最辉煌的战绩是在当时的西部战场上取得的。他为曹操平定西部做出了重大贡献。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操的族弟,也是曹操的连襟,在年轻时,曹操犯了事,夏侯渊挺身把重罪揽在了自己身上,从此他得到了曹操的非常信任和极度重用,随曹操征战四方,功勋卓著。
建安五年(200),夏侯渊以督军校尉身份参加了官渡之战,获胜后受命督兖州、豫州和徐州的军粮,保障了供给。不久他与于禁、张辽平定东海郡的昌狶,又率兵击破了济南等地的黄巾军,斩杀黄巾将领徐和,夺其军粮。十四年,他作为行领军随曹操南征孙权,后奉命督领诸将击破庐江叛将雷绪。次年,他以征西护军督领徐晃等攻克太原,平定商曜之乱。十六年,他率军参加渭南之战,随曹操击败韩遂和马超军。
十七年,夏侯渊奉命镇守长安,开始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篇章!当时,在长安西面,骁将马超的西凉军伺机反扑,羌族各部蠢蠢欲动,汉中的张鲁也有进犯之意,夏侯渊肩负的是平定西方的重任!
十九年,夏侯渊率张郃等人从陈仓狭道神速进兵至祁山,击退马超。继而挥师北攻长离,诱韩遂军来救,将韩军一举击破,进而攻克兴国,平定了河西诸羌,歼灭了盘踞陇右30余年的羌王宋建。从此,夏侯渊名震西部。每当曹操召见西部酋长时,总要有夏侯渊作陪,那些羌人无不胆战心惊,不敢再生反叛之心。次年,夏侯渊率军与曹操会师休亭,攻降张鲁,占领了汉中,升任都护将军,又督领张郃、徐晃等进攻巴郡。
二十三年,刘备进军阳平关,夏侯渊被任命为征西将军,与刘军相持一年多。次年,刘备军击败张郃,夏侯渊把自己带领的精兵拨出一半援助张郃,结果,夏侯渊败于刘军,措手不及,被黄忠杀死,终成“断头之豹”。
作为曹家亲军中的有突出战功的将领,夏侯渊的军事才能是最杰出的,远远高于夏侯惇、曹洪等人,可谓与张辽、许晃等名将并驾齐驱!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中最绝的一招就是神速,善于速战速决,懂得弃强攻弱,用兵灵活。作战中,夏侯渊还极其重视后勤保障,经常亲自督运军粮,作战取胜后也是先取敌之军粮,是做好军事中后勤保障的典范。由于战功赫赫,他又多了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刚傲,恃勇轻敌。曹操常告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但本性难改,他最终因此而亡!不过,其实如果定军山之战,黄忠如没有那位足智多谋的法正的参谋,他未必就胜得了夏侯渊。而夏侯渊——这位为曹操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西部猎豹”,也不会因为最终战败身死而失去他在三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无愧于“妙才”二字!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4 00:13
三国群英传----貂禅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
白门楼事发后,貂蝉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是曹操得知关羽把貂蝉藏在静慈庵,就暗中派人缉拿,貂蝉为绝曹的野心,遂扑剑自杀;一说貂蝉出家为尼,其间写了佚名的《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寿终庵中;一说曹操采纳荀攸之计,为离间桃园三兄弟,而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为绝曹念,关羽杀了貂蝉;还有一说是,关羽把貂蝉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蝉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蝉墓及纪念殿堂,还在后殿供奉了关公。前些时候又添新闻,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捡得一块碑,碑文曰: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按此说,貂蝉极有可能流落于蜀中而了结残生。
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并说:“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天道人道``理数寻常也,故董卓吕布,世之枭雄者,亦受其乱,由此可知人性之本,色也.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4 00:16
三国第一智者——刘禅(刘阿斗)
三国里面的第一智者应该是刘禅(刘阿斗)。 [据传闻,最早出自搜狐谋论坛]
在三国长板坡时候刘阿斗就展现出他大智大勇的聪明。
赵云救小主人于长板桥,阿斗兄弟不但不害怕,反而在赵云怀里呼呼大睡表现出阿斗与众不同的超人智慧。
刘备无于安抚大将赵云,只有把阿斗丢于地上 ,阿斗又一次配合父亲做法,强忍着泪水,不哭出来。当时阿斗兄弟才两岁,问当今世上有谁能够在两岁就能够善解人意?丢于地上而不啼哭?所以说他是三国里面第一智者。
接着,刘备去西天拜见佛主了,阿斗接位在期间人单力薄,地位不稳定;更有两大政治集团在明争暗斗。(以诸葛亮为首的原荆洲集团,代表人物有诸葛亮、魏延、杨仪、向宠、廖化、董允、郭攸之、费炜、等等。其次是以李严为首的成都集团,代表人物有李严、马超、马岱、国舅吴疑、张疑、张翼、等等)
汉献帝够聪明吧?居然把董卓老贼吓于马下跪拜他的皇兄汉灵帝的面前,但是难逃曹丕的魔掌被废戳。而阿斗兄弟在两大政治集团里面就安然无恙,靠的什么?就是聪明和智商呀。
阿斗在两大政治集团里面好比在两个大石头封里求生存,左边要安抚,右边要奖励,把两大集团耍于股掌之间,真亏他小小年纪就挑如此艰巨的政治任务。谁说阿斗不聪明?
诸葛亮集团以讨伐魏国为理由而逐步扩充自己的集团利益和权利。诸葛亮又以《出师表》为借口而削弱成都集团权利,(见《出师表》之:“待中、待郎郭攸之、费炜、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之于昔日。。。。。。”我-,全用他的亲信呀。还在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后来诸葛亮七出祁山时把李严以贻误军机罪、克扣军饷罪、贪污粮草罪、挪用公款罪、等等数罪把李严拿下。阿斗当然是座山观虎斗,随你们去斗,然后来收场。诸葛亮准备斩首李严,于是阿斗出面免李严死罪,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诸葛亮的参军,也是相当于监视诸葛亮集团。这些谋略非汉献帝等一般帝王能够明白的,所以说阿斗是三国第一智商高的人。
后来,随着蜀汉战争不断,年年战事于魏国。人民脸都是菜叶黄了腐烂之颜色,阿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终于邓艾领司马昭的军队攻到成都脚下,阿斗兄弟为了以大局为重反对分裂,同时也想获得“若贝儿”和平奖章,同时为了广大成都市民不在饱受战争之苦,毅然决定不当皇帝,而投诚于司马昭的军队。这不能不说阿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之高智商人。
阿斗在晋朝的日子里面,不学他父亲刘备当年在曹操后园种菜来蒙蔽曹,而是莺歌燕舞整日享受荣华富贵,以他的意思:真是去他*的什么蜀汉,害得我阿斗吃了大半辈子苦。人生一辈子又有几何乐?真是聪明阿斗。
司马昭摆下就象当年项羽款待阿斗的祖爷爷刘邦的鸿门宴,这次宴中阿斗没有象祖爷爷刘邦有樊哙、张良和项梁保护,只有阿斗单枪匹马。该怎么办?看我们阿斗兄弟聪明的精彩表演: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后主(阿斗)有喜色。昭令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乃问后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就是乳啼皆知的成语:乐不思蜀。
一会后主阿斗借故上厕所,他的前秘书长正跟至对他说:“陛下,你为什么不向司马昭说你很想念蜀汉呢?若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你这样说,说不定司马昭会放我们回去。”叫阿斗牢记入席,微醉,昭又问曰:颇思蜀否?”阿斗就按秘书长正意思回答,欲哭无泪,假装闭目。司马昭说:怎么你回答的象你的秘书长正教你的呢?阿斗假装大惊说:“诚如尊命”。司马昭左右大臣都笑阿斗是个傻子。司马昭喜欢阿斗是个诚实的人,于是就不想杀他了。
酒席完了,我就向阿斗兄弟会意的笑了笑,阿斗也憨厚的笑笑。后来我们交流聪明才智时候,阿斗告诉我:如果当时我不这样装疯卖傻、扳猪吃象、大智若愚等等,早就被司马昭给杀了。后人有诗叹曰:“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阿斗是高才。”
所以阿斗是三国里面智商最高的人,大家还有异议吗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4 00:19
三国群英传---陶谦
一、陶谦,丹阳人也。少年时以不羁闻、敖戏无度,后好学,为诸生,仕州郡,举茂才,拜尚书郎,先后出任舒县令、卢县令。其后迁幽州剌史,徵拜议郎。其“在官清白,无以纠举”,在那汉末“豺狼当道”的年头实属难得。
中平二年三月(公元185年),北宫伯玉等率领羌胡进犯三辅,灵帝忙派遣皇甫嵩讨伐,皇甫嵩表请武将,召拜陶谦为扬武都尉一同出征。七月,皇甫嵩因为先前得罪了中常侍赵忠、张让二人,终于难逃毒手,被贬官消爵。同年,朝廷另委派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讨北宫伯玉,张温也请陶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但陶谦却不领情,毕竟和皇甫嵩比起来张温的确显得无能多了,因此陶谦对张温的态度是“轻其行事,心怀不服”。终于,在回军途中火山爆发,陶谦公然羞辱张温。张温本想处置陶谦,却被和事佬劝说,张温也看重陶谦的材略想一笑眠恩仇。可结果却是换来一句:“谦自谢朝廷,岂为公邪?”张温倒是大度,不愧是连董卓都能放过的“宰相肚”,仅笑说一句:“恭祖痴病尚未除邪?”两人和好如初。
时年陶谦五十四岁,已算一个老官僚了,可少年时那狂放不羁的习气依然不改,却也能在仕途一路高升,可见陶谦无论在政绩和军事均有其真才实料,方能在汉末乱世立定脚跟而不倒。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徐两州黄巾复起,攻打郡县。朝廷以陶谦为徐州剌史,镇压黄巾军。这是陶谦为官生涯第一次作为主帅出征,但陶谦却也不负圣命,一到徐州就任用亡命东海的泰山人藏霸,及其同乡孙观等为将。结果一战便大破黄巾军,剩下的黄巾军也被逃出徐州境内,北上青兖两州。一直到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被公孙瓒大破于东光,余部进入兖州为曹操打败收编为青州军。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和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跟随曹操又打回了徐州,这恐怕是陶谦始料未及的。
二、黄巾破走,境内晏然。陶谦上表拜藏霸、孙观为骑都尉,令其屯琅琊郡治开阳,驻守徐州北面。是时徐州两遭黄巾之乱,战火过后“世荒民饥”。如果不好好处理,饥民再来一次黄巾之乱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要解决百姓举义的问题,就先得解决吃饭问题。陶谦此刻体现出了其优秀的政治能力,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屯田。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陶谦表下邳人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实行屯田。陈登时年二十五岁,年纪虽轻,能力却强,一上任便“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在陶谦、陈登的努力下,徐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收获“粳稻丰积”。徐州屯田比起公孙瓒在易京、曹操在兖州的屯田早六年,可称汉末第一个想到屯田解决粮荒之人。
黄巾起义另一重要因素是宗教问题,桓灵之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底层民众对政府早已丧失信心,两汉神学化了的纲常名教,即独尊的儒术地位,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故此一经煽动,立成燎原之火,“太平道”的宗教号召力实是不容小窥。
徐州更为太平道起源之地,早于顺帝年间琅琊郡就有干吉、宫崇师徒传播太平道教义。《后汉书,襄楷传》云:“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故此陶谦命藏霸屯琅琊开阳,亦有预防死灰复燃之举。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在上层社会颇为流行,可于汉明帝时代,发生了楚王英谋反一案,而楚王英偏偏又是个佛教信徒,结果因此案“坐死徙者以千数”。 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关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记载,显然,也是这次株连的结果。但由于中国佛教“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比起“太平道”的“苍天已死”自然是大大好。陶谦也深知此点,于是开始在徐州推广佛教。
作者: 扣扣 时间: 2007-7-14 01:00
好长~
不想看嘛...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4 17:27
怎么没人看
作者: 老猫猫 时间: 2007-7-14 22:58
不是没人看,是大家早看过了,我枕边一本三国志都快翻烂了,呵呵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7-19 10:56
[em02][em02]
作者: (哲别) 时间: 2007-7-25 12:24
值得一看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8-4 20:59
[em01][em01][em01][em01]
作者: (哲别) 时间: 2007-8-10 01:56
还有没,继续粘哦
作者: (哲别) 时间: 2007-8-17 11:26
[em01][em01][em01][em01]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8-30 08:49
天下第一武将——吕奉先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期。或许是由于这个时代的人物水平尤其出色,大家对三国时期的兴趣远远超过中国史上的其他时期。
其实,仔细想想,从汉末到三国,真正拿得出手的人物也不多。之所以大家如此追捧三国,恐怕还是因为有一个英雄人物的存在,使得整个三国时期的人物平均水平提上了一个档次,就好像美国的存在使世界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一样。
这个人物,不用大家也知道,就是我们的吕布吕奉先。
吕奉先人称“飞将”,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美誉,连一向支持曹操的陈寿也称他有虓虎之勇。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吕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将。
能拥有“飞将”之名的,往往都是当代的第一骁将,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李广,还有隋唐时期的单雄信。单雄信曾经差点将李世民刺于马下,是几乎改变中国历史的男人,若不是尉迟恭自知武力不敌单雄信、无耻地偷袭了单雄信,李世民的小命肯定就不保了。但是,李、单二人,跟吕奉先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因为奉先还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美誉。我们知道,赤兔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宝马,说它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马也不为过。罗贯中生生地把这匹宝马让给了关羽那样的莽夫,简直不可理喻。赤兔马只属于奉先,也只有奉先配得上这匹马。马中最好的是赤兔,所以稍有逻辑能力的人都能想到,人中最好的自然就是奉先。
人们常说:金吕布,银马超。很多马超的fans就拿这句话作为马超能和奉先相提并论的证据,这是非常可笑的。我们都知道,古时候金和银的汇率,差不多是1:60。也就是说,大约60多个马超才能比得上一个奉先,不过,这也不错了,因为放眼望去,能在任何一个方面达到奉先的1/60的人,都应该算是百年一遇的豪杰了。
我们看问题,必须客观。读历史,要看正史,并且是分析地、批判地看。有人看了两天三国志,就以为自己很懂三国了,这是很好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分析字里行间的真正意义。然而,比起那些把三国演义当正史的人来说,他们已经相当不错了。
三国演义迷经常拿什么三英战吕布、六将战吕布来说声,真是令人心寒。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刘备的fans,一向以抬高刘备系统的人马为己任;偏偏刘备不争气,总被曹操打败,所以罗贯中还得捎带着抬高一下曹操系统的人马。这就有了三英战吕布、六将战吕布,吕布居然一人未杀还逃走了的荒谬场面。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个典型的名声大于实力的人物,连徐晃这样的二流角色、吕蒙这样的念过两年书的文盲都能打败他,实力可见一斑。张飞,居然还亚于关羽,不知道是不是无能程度亚于关羽。刘备,就是个不太成功的黑帮领袖。这样的三个人居然能打跑吕奉先,真不知道老罗是怎么想的。纵使三个人没有一起出场,避免了同时被秒杀,但打了几百个回合都仍能生存也太国际玩笑了。正史上,这三个人见了奉先还不是只有逃跑的份。
至于曹操,更是个半瓶子醋,也就欺负欺负刘备,经常被人打得满地找牙,让部下给自己让马才能逃生的主。这样的货色,手下人是什么水平就可想而知了。所谓6将,其实就是6人的乌合之众,怎么想都是被秒的命。曹操再不济,也不会让手下白白送死。所以能够看出罗贯中的逻辑实在混乱。
|
奉先为什么会死?这是因为奉先早就看透了人世。 以项羽之勇,尚能天下无敌,而奉先更是玩转世间如探囊取物了。得来的太容易,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奉先早就悟出了世间万物皆尘土的道路。
那么,奉先为什么还要在世间奔波,不归隐山林呢?因为放不下黎明百姓。董仲颖乃当世枭雄,奉先害怕放任他发展下去,天下将无人能敌董卓。奉先不忍心让董卓和自己一样,忍受天下无敌的痛苦,所以挥泪杀死董卓。
西凉人骁勇无双,有奉先1/60的勇猛的马超就是西凉人。而唯有董仲颖,才能镇住西凉人。董仲颖弓马娴熟,在飞驰的马上左右开弓,又有谋略,仅领三千人马就镇住了洛阳。曹操号称军事家,不过是被董仲颖的部将徐荣打得一败涂地;而其他各路诸侯更是不足为惧,唯有孙坚这个愣头青误打误撞地赢了董仲颖几局。
奉先生怕这样的枭雄控制了天下,其他人将再无法撼动董氏的统治。中国将变成万世的独裁体制,几千年后的民主革命也无法爆发,于是只好杀死了董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时,曹操等人才开始猴子称大王。
至于和董卓的婢女私通,完全是误传。以奉先的潇洒倜傥,哪个女人不喜欢?但奉先以国事为重,无心顾及儿女私情。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这必然是董卓的女性工作人员们的集体单相思行为。董卓因为嫉妒而攻击奉先,但奉先大度地不以为意。最后,为了黎明百姓,奉先才不得已杀了董卓。 | |
从三国志看,奉先只有一次单挑记录,那就是单挑董卓的大将郭汜。正史果然比较合情合理,人还是应该有自知之明的,明知道会死的事情是不应该去做的。但是,世界上总有一些不自量力之徒,会非常无知地去挑战奉先,不过大概只有被秒杀的命运,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报出来就被干掉了。
郭汜不愧是董卓的心腹大将,有勇气挑战奉先,而且还能来得及报出自己的名号。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豪杰太难得了,所以奉先不免惺惺相惜,放了他一条生路,只是一枪把他刺下马了事。
张辽不过是奉先手下的一个碎催,居然也能在奉先仙逝后成为三国的第一名将,我们不得不感叹:奉先的无敌,和当世的无人。
张辽毕竟和奉先一起很久了,再愚笨,也能耳濡目染一些奉先的风采。不过奉先的风采,就是模仿一下,也足以使张辽成为当时的豪杰了,所以才有白狼山斩蹋顿的壮举。至于逍遥津的时候,由于奉先逝世已久,张辽又天资驽钝,所以遗忘了不少奉先的教诲,才会被吕蒙、甘宁这些二流将领所困,杀不了孙权。
唉……奉先的盖世英雄气,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8-30 08:52
虎贲双雄:典韦与许褚(历史)
三国之世,名将如云。为将者,既有统率大军、驰骤疆场的将帅,亦有勇武绝伦、护主冲阵的虎贲。典韦与许褚,正是后者之中的代表人物。
典韦,陈留己吾人;许褚,谯国谯人;在演义中都是超一流的猛将,在史书里也是勇猛超凡的虎贲之士。他们同被曹操任为中军宿卫,统领禁卫亲兵护卫主公,同时亦随军出征,冲阵杀敌,极具传奇色彩。这两个曹操身边的心腹爱将,如同同胞兄弟一般,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一、相貌
据《三国志》记载,典韦“形貌魁梧”、“韦既壮武”,许褚“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都是身材高大、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十分雄壮威武。
二、力气
典韦“膂力过人”,许褚“勇力绝人”,都是力大无比的力士。
典韦喜欢使用够分量的重兵器,其中双戟重八十斤,这和演义中是一致的(1)。典韦力大的具体事例,是他在张邈帐下司马赵宠手下做事时,帐前有一杆又高又大的牙门旗,其他人都无法把得住,而典韦仅用单手就擎得稳稳的,力气可以说十分惊人了,因此也引起了上司的惊异(2)。
许褚的事例则更具传奇色彩。在从军之前,由于贼寇横行,许褚聚集勇士和宗族保家。有一次汝南的葛陂贼万余人来攻,双方僵持,许褚一方缺粮,便假装讲和,商定用牛和对方换取粮食。对方来牵牛的时候,牛却往回跑。许褚抓住牛的尾巴,竟然倒拖着走了百余步,真可谓神力!吓得贼众连牛都不敢要就跑掉了。由此,四周几个郡的人都很敬畏他(3)。
三、勇猛
典韦和许褚都是性格彪悍、勇猛绝伦的勇士,史书中的记载和演义中的描写大同小异,令人过目难忘。
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任侠仗义(不要用现在的法制观念去衡量当时的社会风气),典韦从军之前曾替朋友刘氏报仇,杀了其仇人李永夫妇,手执刀戟从容而出。李永的家临近集巿,满巿震惊,数百人追来,但没有一个敢靠近的。典韦的勇猛和威名可见一斑(4)。
曹操征伐吕布,夜袭对方屯于濮阳西四五十里的营寨,天亮时破之,未及退兵,遇着吕布亲自率兵来救,双方大战,杀得天昏地暗。由于战况紧急,曹操便召集敢死队冲阵。典韦挺身而出,带领数十人,穿上重铠,撇了盾牌,只持长矛撩戟。敌军乱箭如雨,典韦毫不在意,对手下说:“敌兵离我十步时就告诉我。”手下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再告诉我。”手下害怕,急忙说“敌兵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杆戟,大喝一声跳起来,所刺之处,敌兵应手而倒,余下的慌忙退后(5)。这时天已经快黑了,曹操得以安全撤离。这一仗,典韦的骁勇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了曹操的赏识和信任,被加封为都尉,受命统率禁卫亲兵在大帐周围护卫。
曹操征荆州,到了宛城,张绣迎降。曹操大喜,设宴款待张绣及其将领,并亲自行酒。典韦手持一杆大斧站在他身后,曹操所到之处,典韦举斧注视。一直到酒宴结束,张绣及其将领们都不敢仰视,可见典韦气势之威武(6)。
许褚跟随曹操征伐张绣时,率领手下的一帮勇士奋勇当先,斩杀的敌人数以万计,战功很大,被提拔为校尉(7)。由于许褚勇猛如虎,而性格又比较木讷,所以在军中获得了“虎痴”的称号(8)。后来征讨马超、韩遂时,曹操只带着许褚一人去和对方会晤。马超勇力过人,暗中想突袭曹操,但久闻许褚之名,疑心护卫曹操的那个随从就是许褚,便问道:“你手下有一位叫虎侯的,不知现在何处?”曹操回头指指许褚,许褚圆睁双眼瞪视,马超便没敢轻举妄动(9)。
四、属下
典韦、许褚不仅自身勇猛,他们所率领的禁卫军也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十分精锐。演义中将这些亲兵称为“虎卫军”,《三国志》里虽然没有这个称谓,但其战斗力之强悍无需质疑,碰到征战的时候,常常率先冲锋陷阵(10)。典韦宛城护主时,手下十多个校尉“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而许褚的手下很多都是最初跟随他一起投军的侠士,随军征战,军功赫赫,不少人后来都得到了封赏和提拔,成为将军,甚至获得封侯五、忠心
曹操能识人,善用人。他任用典、许为中军宿卫,不仅是看中他们的勇猛,也是看中他们的忠心。而典、许二人也不负所托,对曹操忠心耿耿,多次在极其危急的关头奋勇护主,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典韦“性忠至谨重”,常常白天侍立终日,夜晚则宿于大帐左右,很少回自己的营帐就寝,极为尽忠职守。演义中所描写的“宛城醉酒”一事,属于典韦失职的表现,但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应为罗贯中杜撰的。而“营门死战”一事,则与史书记载一致。张绣先降后反,袭击曹操的军营,曹操轻骑而逃。典韦据营门力战,敌兵不能攻入,便从他门杀进,越聚越多。典韦持长戟左右挥舞,敌兵的矛纷纷折断。手下十余校尉一同死战,伤亡殆尽。典韦身受几十处伤,敌兵一拥而上围攻。典韦双手挟起两个敌兵击杀敌兵,其余的不敢向前。典韦终因伤重不支,瞋目大骂而死。敌众这时才敢上前,割下他的首级传观(12)。舍身救主,威震敌胆,典韦之死极其壮烈,其忠、其勇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令人击节赞赏之余,不免扼腕长叹。
许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和演义中的莽夫形象大有出入。曹操讨伐袁绍时,徐他等人图谋造反,因为许褚经常护卫左右而不敢动手。有一天轮到许褚休息,但他回到住所后心有所动,便马上返回侍侯。徐他等人不知,暗藏利器进帐,看见许褚不觉吃了一惊,脸色有变。许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马上杀死了徐他一伙(13)。从此曹操更加亲信许褚,“出入同行,不离左右”。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许褚的忠心,而且也体现了许褚心思缜密的另一面。
征讨马超时,曹军北渡济河,曹操和许褚及亲兵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马超率领万余马步军杀至,许褚扶持曹操上船。敌兵来势很急,乱箭如雨,曹军争相渡河,船载太重眼看要沉。许褚果断斩杀攀附船只的士兵,左手举着马鞍遮住曹操。船夫被乱箭射死,许褚就用右手撑船,好不容易才渡过了北岸。当时如果不是许褚,曹操几乎就没命了(14)。
另一次,曹氏宗族大将曹仁从荆州前来拜见曹操,在殿外见到许褚,便主动招呼他坐下说说话。许褚却没有领情,答道:“大王就要出来了。”说完就返回殿里去了,曹仁心生怨恨。有人埋怨说:“曹仁是宗室重臣,屈尊相招,你为何推辞呢?”许褚答道:“他虽为宗亲重臣,乃是外藩镇守之官。我担任内侍,在公众场合谈话就可以了,何必私下谈?”曹操听说后,更加喜爱他(15)。曹操去世,许褚痛哭到吐血,可见他与曹操的感情之深。
六、评语
典韦的酒量和饭量都很大,“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於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演义中,曹操见典韦勇力过人,曾赞道:“此古之恶来也!”(恶来是传说中上古帝王颛顼的后裔,力大无穷)。但此事不见《三国志》记载。至于曹操将许褚比作汉朝开国猛将樊哙,则见于《三国志》中――“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而陈寿对典、许二人的评语则是相同的:“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
典韦和许褚勇猛过人,尽忠侍主,临阵争先,功勋赫赫,所以他们及其后人都深得历代魏主的宠信和厚待。曹操听到典韦的死讯后悲伤流泪,派人暗中取回他的尸体,亲临哭之,拜典韦的儿子典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后来由于思念典韦,又拜典满为司马,收在身边。曹丕继位后,任用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对许褚,曹丕加封他为武卫将军,继续让他统率中军宿卫禁兵,待他十分亲近。曹睿即位后,又进封为牟乡侯,赐邑七百户。许褚去世,谥号“壮侯”,儿子许仪承袭爵位。后来曹睿感念许褚的忠孝,又下诏褒赞,复赐其子孙二人爵关内侯。
到了魏国后期,随着政归司马氏,曹氏失势。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钟会统兵十余万伐蜀,任命许仪为开路先锋。就因为木桥坏了,陷住钟会的马蹄,钟会就将许仪杀了(16)。三国绝世虎将之子,曹魏心腹功臣之后,死得挺冤枉的。 注:
(1)、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2)、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3)、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馀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4)、韦…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巿,一巿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
(5)、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矢至如雨,韦不视…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
(6)、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
(7)、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8)、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
(9)、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
(10)、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11)、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12)、韦战於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13)、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
(14)、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15)、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籓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
(16)、景元四年秋,伐蜀。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于,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8-30 08:54
三国人物之 黄权父子的悲剧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期,即使是国力较弱的蜀国,也有很多杰出人物。《三国志》中,黄权是着墨不多的人物,每次读到他的传记,都不禁掩卷深思。
黄权初保刘璋。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刘璋欲邀刘备进川以拒张鲁,黄权反对这一计划并陈说利害:“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刘璋不听,遣使引刘备进川。事情的进展果如黄权所言,刘备夺取益州后,刘璋的部下纷纷归降,黄权当然可以随大流归降,谁叫刘璋不听忠言呢?而黄权事实上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才归降刘备。《三国演义》对此一情节颇多渲染发挥。后人评曰:“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黄权归保刘备后,在夺取汉中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羽遇害,刘备不顾众人反对,率军为关羽报仇,黄权是随征的将领。黄权提醒刘备:吴军善战,水军顺流易进难退。言下之意,一旦失败难于收拾,是很危险的。请为先锋,建议刘备镇后.刘备听不进去,把黄权派到江北防备魏军。陆逊火烧连营,蜀军转瞬间溃不成军。黄权后退无路,只好率部下归降魏国。
蜀国执法者欲收黄权妻子治罪,好在刘备心里明白,“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此事传到魏国,成了黄权妻子已被杀,而黄权断定是误传,没有发丧。可见君臣是知心的。
传记写黄权与魏文帝初见面的对答简练传神。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黄权说的是实话,内心是很沉痛的。刘备死讯传到,魏群臣咸贺而黄权独否。做到这点也不容易。
黄权在魏国受到了礼待,传记写他与文帝、司马懿的应对,都显示了他的为人和才智。
绵竹之役是蜀国存亡的关键一役。邓艾率部队自阴平偷袭成都,刘禅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对抗。结局是人人都知道的,诸葛瞻、其子诸葛尚均战死,诸葛瞻军团溃败,刘禅向邓艾投降。事实上,还有别的可能。当诸葛瞻率军队到达涪城时,停军观察,此时黄权之子黄崇力劝诸葛瞻尽速攻入险地,占取地利之便,不要让敌军攻入平地。诸葛瞻经验不足,犹豫不决,黄崇再三进言,甚至跪地哭求,诸葛瞻终不能依其建议。
邓艾军进入平地,士气大振,蜀军不能敌,诸葛瞻只好退守绵竹。在最后的战斗中,“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黄崇建言得用,蜀国或许还能多延存一些岁月吧。
江山易主,关键时刻,关乎一个人的进退荣辱,最能见一个人的品德、才识。看黄权父子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两位有操守、见识的人,耐于客观时势,都没有充分地尽展才华。黄崇关键时刻的表现,一定与其父的言传身教有关。这父子俩是忠于蜀国的.黄权虽老死魏国,而入《蜀书》,让人感到并无不妥。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8-30 08:55
三国东吴名将普
第1名:甘宁(刀,铁链)
战绩:一箭射死凌操,一刀砍死邓龙,背后射杀黄祖,一箭射死蔡薰;从赤壁之战中,周瑜派将的顺序也可知甘宁的武功在太史慈之上;一合斩马延,一回合斩张凯,20回合杀败曹洪,可见甘宁的武功之高(曹洪在马超马前走了40-50回合才刀法散乱,气力不加。)当然其中曹洪可能有诱敌成分;用铁链挡开箭雨,一铁链砸翻朱光;由兵丁乱刀砍死;百骑劫营无一折损;射翻乐进;甘宁神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可惜最后被沙摩柯射杀,也可以说是因果报应。
第2名:孙策(兵器:枪)
战绩:射杀陈生,大战太史慈100回合,最后演变成摔交和格斗;3回合擒于靡,大喊一句,吓得樊能坠马摔死,于麋被夹死;被冷箭射中;快剑斩严舆;刺死周听
第3名:太史慈(兵器:枪、手戟)
战绩:北海解围,大战孙策100回合,最后演变成摔交和格斗;大战程普30回合。大战张辽70-80回合;从侧面说明太史慈可能和张辽在伯仲之间,但太史慈在孙权遭到乐进攻击时,见有人坠马败回。被张辽将计就计射杀。
第4名:周泰(兵器:刀)
战绩:原为江洋大盗,1合斩张南,和韩当联手杀败文聘;最主要是三次救驾,第一次,救孙策,身负12处刀伤;第三次在儒须坞五进五出,三番冲杀救出孙权,徐盛,身被共计数十处枪创;20回合杀死沙摩柯。
第5名:凌统(兵器:蛇矛)
战绩:15岁就能从敌军中抢回父亲的尸体,战张辽50合,东吴鸣金;大战乐进50回合(被曹休暗箭所伤);可见凌统的武功弱于张辽强于乐进。
第6名:孙坚(兵器:古锭刀)
战绩:孙武之后,17岁就智败10余名海贼,并杀死1人。斩巫师许昌和其子许韶;破黄巾登城杀贼兵20人,并一回合刺死赵弘;战华雄数回合,因李肃杀到而突围,三射华雄不中,被吕公组织射手射死。
第7名:程普(兵器:铁椎蛇矛)
战绩:数回合杀败蔡瑁;数合杀吕公,数合杀胡轸,太史慈战30合,杀退张辽救驾一次。
第8名:黄盖(兵器:铁鞭)
战绩:数回合杀败蔡瑁;两合擒黄祖,战张英数回合不分胜负;
第9名:韩当(兵器:刀)
战绩:三十回合杀败,并斩张虎。一回合刺死焦触;和周泰联手杀败文聘
第10名:蒋钦(兵器:刀)
战绩:原为江洋大盗,射死陈横,战黄忠数回合败。
第11名:陈武(兵器:枪)
战绩:追刺死张英,后在森林中与庞德大战中因树枝挂住了袖子,被庞德击杀。
第13名:丁奉(兵器:枪)
战绩:射死张辽,雪中奋短兵,突袭斩韩综;一回合缴掉桓嘉的枪,然后飞刀杀桓嘉
第14名:徐盛(兵器:枪)
战绩:被曹仁杀败;数回合杀败张普。
第15名:朱桓:(兵器:刀)
三回合斩常雕,突袭斩张普。
第16名:孙桓(兵器:枪)
大战关兴,30回合后处于下风。
第17名:李异(兵器:斧)
20回合战平张苞;被关兴突袭斩掉。
第18名:谢旌:(兵器:枪)
30回合败给张苞;被张苞刺死。
第19名:潘璋(兵器:刀)
战绩:数回合生擒苏飞;三回合败给关羽,数回合败给黄忠
第20名:吕蒙(兵器:刀)
战绩:一刀砍死陈就。
第21名:董袭:(兵器:刀)
杀死严白虎,沉船溺水而亡
第22名:朱然(兵器:枪)
被赵云一回合刺死。
第23名:祖茂(兵器:双刀)
孙坚手下四大金刚之一,欲暗算华雄,但不及华雄出刀的速度,反而被斩。
第24名:陆抗:(兵器:枪)
第25名:马忠:(兵器:刀)
一人搞定西蜀五虎上将中的两个,关羽和黄忠。利用兵力优势又杀败关兴、张苞;很拽的一个人,可惜被付士仁、糜芳搞掂了。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9-27 15:41
[em01][em01][em01]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10-9 08:36
最标准的三国武将武力十强排名如下:
1吕布
理由:相信没人有反对的,全球公认,中国历史最猛男人。一生无战败史,无受伤死,战关张,曹六名将等,难度数最高,杀将无数,取胜中上水平名将为轻松度,不管是三国时代,还是现代网络游戏里,公认武力最高水准,超级杀手,关羽唯一无法战胜的对手
2关羽
理由:中国武圣,绝非吹牛的,一生无单挑败史,不管是演义中夸张点的写,还是正史写,除吕布在时,其后时间还无一人能超越其武功。真实历史上杀名将颜良,华雄。虽颜良没做好准备,但也可见关羽刀法之准,非普通名将可能做出的,文丑真实历史为曹操手下众将所杀,(可见三国真实历史考察)。在三国时代,武力为各国名将高手公认顶尖,大家都服,与庞德战平,怒拼杀。与黄忠实想收他降,所以不拼命打杀。
3典韦
理由:曹操贴身保镖,虎卫军第一任统领。一生无单挑败史,最早时在森林赶着老虎跑。与许褚战无数合为平,其实力雄厚,单挑四将为胜,遇上将一对一,其勇猛无敌,在世时除遇吕布没取胜,其它无人与其单挑占过优势。与其它诸候手下将军占都为胜。最后一战保护曹操,杀人无数才死,勇猛之势只有吕布可挡。可惜早死,无过多的辉煌单挑战史
4马超
理由:一生无受伤,战败史。与张飞,许褚等杀手级顶尖高手战平,原一人进房间杀其父马腾结兄其手下七将,将他们杀死砍伤。后有九将合攻马超,都让其所一人所杀,代张鲁去进攻刘璋时,杨氏七兄弟一起进攻他一人,都让其一人全部杀死,可见马超在无马战上,平地一样勇猛。与曹操大战时,所向披敌。在三国时代,众人所公认的又一个吕布出现,连关羽都只挑马超来杀,而不选其它人,可见其非虚名。只可惜归刘备后,让其做守城池,无发挥用武之地,所以不多辉煌单挑史。
5张飞
理由:张飞一生单挑无战败史,(在正常情况下),与马超,许褚等猛男战平,难度数高。只是跟刘备在一起时,大多单挑机会让关羽抢去了,发挥机会不多。怒关羽降曹操,拼杀关羽,关羽不愿拼杀,只让平,可见比关羽差一点。与张合等中上水平名将都取胜。
6庞德
马超手下时就以发挥出其勇猛的特征而闻名,与马超不相仲伯,与曹操大战时,同马超狂杀胜其手下众多大将,那时与曹操交战,其手下大将就知其利害,只不过主公是马超,所以小说多写的出场大多为描写马超,关羽决战在次显示出其顶尖杀手的水准,后养病后没跟上马超去刘备那,在张鲁拦不住曹操进攻时,其手下人都与张说,可保一人可敌曹操手下堵将,也可见其武力是的到了天下众多人的共识。只是后一直没明主,没有发挥的机会,没有过多征战单挑史。
7许褚
理由:一生单挑无战败史,其与马超,张飞战平,典韦死后曹操贴身保镖,虎卫军总领,保卫操,连战众战,勇猛无比,投降曹操时与典韦力拼无数回合,战平,典韦死后,操手下唯一一位顶尖战将可与其它顶尖战将单挑实力相差无几的顶尖杀手,许褚也是与所有十强猛将中PK最多的,单挑质量最高,其都不会处下风
8颜良
理由:与曹操大战,除许褚无记录外,其它名将与其交战都占下风以退,与文丑并为袁绍手下两大河北名将,勇冠三军。而张合这种都不能算为最大将,可见其地位,袁绍一向看重武将武力(大将死还想收关羽),而其能排在袁绍大将第一位,可见其勇猛。而无准备让关羽偷袭而杀,死的早,所以无后边的单挑史
9赵云
理由:一生无受伤史,年少在山坡帮刘备拦遇文丑,战平,胜名将张合,一生无多少与顶尖高手战史,三国时代公认武力不在关张马等之上,现代被网络游戏夸高武力,其长板坡真实历史为保护小孩边战边全身而退,杀什么50多将那都是无名小将士,无任何一曹操手下著名战将,而且是曹操在山上观看,下了命令,不可放冷箭,要活的,所以大家没拼力(可见三国演义里所写)。现在游戏版形像好,(但真历史只记录过马超长的帅,赵云只写的是长的雄壮,当然,也不会难看)但其关骄,张丑,黄老,马少数民族,吕无谋等相比,赵云感觉一生没什么错误,形像完美,所以众多玩家选择其当三国偶像,夸大其武力,不然为何关公只想同马超比而不同赵云比,关公那时天下无敌,哪个都不服,自然知赵云在其武力之下。而那时代众各国都只称马超有的和关羽一比,无任何一人说过赵云是当世之顶尖战将,只是猛将。众观赵云一生,所将与战的对手战将基本无什么顶尖高手,大多为小将,而小将对于十强里的顶尖杀手,搞定基本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
10太史慈
理由:一生无单挑战败史,其原与赵云遇刘备时,两人不分仲伯,其单挑江东名将无敌手,一人与一百多人马战,杀其三十多人,可见其武力之高,因其死的早,在加上其主公孙权知名度与刘曹相比更差点,(现代)所以其手下战将推广度也差点。自然也影响到其知名度,(刘备知名度高,其手下的武将知名度也知,武迷也多,自然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7-10-9 08:39
历史还原真实 夏侯敦
字:元让
时间:157——220(寿64)
容貌:左眼中箭失明
籍贯:豫州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绰号:盲夏侯
官职:大将军
谥号:忠侯
战绩:1、
濮阳之战战败,被
吕布俘虏,后来被手下将韩浩救出。2、
官渡之战战胜,夏侯敦率部防守敖仓,掩护大军左侧安全。3、博望坡之战战败,被
刘备伏兵所击,逃跑了。
家庭成员:弟:夏侯廉,子:夏侯充、夏侯茂
历史年表:
夏侯敦是西汉名臣
夏侯婴的后代,14岁时,跟从老师学习,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敦就杀了那个人,因此以性格刚烈有勇气而出名。
[190年],
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敦担任裨将,跟随征伐。后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让夏侯敦为司马,另外带兵屯住于白马,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193年],曹操进攻陶谦,留夏侯敦守濮阳。张邈叛变迎接吕布,曹操的家在鄄城,敦带领部队轻装前往,与吕布在半路相遇,经过交战。吕布退还,但随即进入濮阳,袭击了夏侯敦军的辎重部队。吕布派遣将领诈降,成功绑架了夏侯敦。夏侯敦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将不考虑人质的安全,做出了要招兵袭击劫持人质者的姿态。劫持人质者害怕,于是放弃人质投降。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曹操从
徐州归还,夏侯敦跟随曹操征讨吕布,被流矢射中左眼。后来,夏侯敦兼任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当时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敦于是截断太寿水修建陂,亲自搬运泥土,鼓励将士种田,民众也因此得到了好处。
[196年],曹操接汉献帝到许昌,夏侯敦转任河南尹。
[200年],曹操开始与袁绍交战,夏侯敦率部防守敖仓,掩护大军左侧安全。
[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夏侯敦被提升为伏波将军,依然兼任河南尹,被授予可以随机应变处理事务,不受规章限制的权利。
[207年],曹操下令统计夏侯敦前前后后的功绩,增加食邑1800户,加上以前的一共2500户。
[216年],夏侯敦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后被委派统领26支军队,留守居巢,还被赐予著名的乐师和歌舞艺人作为奖励。
[219年],曹操部队驻扎在摩陂,经常邀请夏侯敦一起乘车外出,显得格外亲近,并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别的将领都得不到这种待遇。后来,夏侯敦被升为前将军,统领诸军返回寿春,改屯于召陵。
[220年],曹丕即位,夏侯敦被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去世。
历史评价:
陈寿:①敦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②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敦、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曹丕:敦,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敦近属劭封之。”
①
《魏书》曰:敦时年三十二。
布遣将伪降,乘隙执持敦,责以宝货,敦军中震恐。敦将韩浩乃勒兵屯敦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敦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②,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敦曰:“当奈国法何!”敦曰:“今日之事秉公可矣!” 浩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敦顾谓其将曰:“汝等何得为赀财耶?”浩乃数责之,皆斩。敦既免,荐浩于太祖。太祖即以其为护军,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③
② 臣松之案:敦时未为大将军,军字疑衍。
③ 孙盛曰:案光武纪,建武九年,盗劫阴贵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质迫盗,盗遂杀之也。然则合击者,乃古制也。自安、顺已降,政教陵迟,势质不避王公,而有司莫能遵奉国宪者,浩始复斩之,故魏武嘉焉。
太祖将迎天子,乃谴敦率曹洪等西迎帝。天子以功加其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是时大旱,蝗虫起,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敦言于太祖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复领陈留、济阴太守,转领河南尹。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太祖遣敦救之,不利。太祖自徐州还,敦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④
④
《魏略》曰:时夏侯渊与敦俱为将军,军中号敦为盲夏侯。敦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
太祖平袁氏,以敦为大将军后拒。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谴敦等拒之。久之,备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率于禁追之,为伏兵所破。李典往救之,备乃退。敦遂率兵略定宛叶诸贼帅。太祖破邺,迁敦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河东卫固阴与高干通谋,太祖谴敦讨之,未至,河东太守杜畿计除之。语在《杜畿传》。初,太祖欲以田畴为侯,畴固让之,敦素与畴善,乃谴其往喻之,畴涕泣不屈。语在《田畴传》。建安十二年,录敦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建安十三年,天子策太祖为魏公并加九锡,太祖让之。敦等乃上书曰:“明公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二袁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之类,殄夷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二十余年,书契已来,未有若此功者。今明公辞赏于上,将使其下心怀不自安,上违圣朝欢心,下失冠带至望,忘辅弼之大业,信匹夫之细行,敦等所大惧也。”太祖乃受之。
建安二十年,太祖征张鲁,谴敦率许褚从他道攻阳平关。鲁欲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余里。敦前军夜迷惑,误入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乃进兵攻卫,卫等夜遁。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太祖引军还。使敦都督曹仁、张辽等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敦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初,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太祖以权书示群下曰:“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敦谓太祖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太祖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拜敦前将军,⑤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敦大将军,增封邑五千户,并前七千五百户,晋封定国公,数月薨。
⑤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敦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敦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敦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子充嗣。帝追思敦功,欲使子孙毕侯,分敦邑千户,赐敦七子二孙爵皆关内侯。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⑥充薨,子廙嗣。廙薨,子劭嗣。⑦
⑥ 《魏略》曰:茂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与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茂者,遂召还为尚书。茂在西时,多畜伎妾,公主由此与茂不和。其后群弟不遵礼度,茂数切责,弟惧见治,乃共构茂以诽谤,令主奏之,有诏收茂。帝意欲杀之,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默以为“此必清河公主与茂不睦,出于谮构,冀不推实耳。且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宜加三思”。帝意解,曰:“吾亦以为然。”乃发诏推问为公主作表者,果其群弟子臧、子江所构也。
⑦ 《晋阳秋》曰: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卒,敦之孙也,嗣绝。诏曰:“敦,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敦近属劭封之。”
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浩至中护军,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⑧
⑧ 《魏书》曰:韩浩字元嗣。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敦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太祖善之,迁护军。太祖欲讨柳城,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浩共谏。浩曰:“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志,不以此时遂除天下之患,将为后忧。且公神武,举无遗策,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遂从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及薨,太祖愍惜之。无子,以养子荣嗣。史涣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十四年薨。子静嗣。
在
《三国演义》中,夏侯敦的出场来源于曹操的第一次招兵买马。上来就是一句很铁血的介绍:“乃夏侯婴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敦杀之,逃于外方;闻知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让人看了倒抽一口凉气,立刻就联想到了同是十四岁就开了杀戒的秦舞阳。然而小秦同志杀人是属于没事斗殴,是属于黑社会性质。而夏侯敦同志则是尊师重道,愤而杀人,充分体现了中华上国的好传统。但是这种性子很容易让人毛骨悚然。从这一刻开始,他就注定成为曹操帐下最骁悍的一员大将。
夏侯敦首次出战,是曹操贸然追击董卓,遭吕布伏击的那次:
“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敦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觖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敦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布引铁骑掩杀,操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
演义中每个猛将的出场,都会用一场胜利来煊赫一下。姜维首战打跑赵云,赵云首战战平文丑,邓艾首战打平文鸯。即如关张,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打,首战也斩了几个黄巾大将。而夏侯敦,堂堂曹营头号名将,首战就是场失败。我们只能认为,老罗是真想把他做主角,充其量就如乔伊斯所言:每部小说都需要这样一些填充情节连缀前后的人物。
但是这个情景并非毫无参考价值。充分说明的一点是:夏侯敦是有资格与吕布交战的人——输了没问题。谁跟吕布打不是输呢?关键是,他能与吕布大战若干回合,然后全身而退。这本身是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在吕布突袭之时,挺身而出与吕布大战,这是军神的象征。
后来的夏侯敦趋于平淡。曹操手下开始猛将如云起来。许虎痴,典铁戟,徐晃李典等类都开始风头闪耀。夏侯敦更多时候是“总督大军”,“为先锋”一类事,但是上阵都是他人邀功,夏侯敦趋于平淡。
印象里,攻打徐州是他为先锋,但是没出什么风头。与吕布会战山东,也只是走了过场。倒是在《三国志》上有段极丢人的记载: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敦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敦,责以宝货,敦军中震恐。敦将韩浩乃勒兵屯敦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敦所,叱持质者曰:“妆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敦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敦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颐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堂堂豺虎之将,居然被绑票,绑票了还被当反面教材训话,太丢人了。老罗还算够面子,考虑到这事太丑化夏侯敦,就没写进演义里.
夏侯敦再一次显示神威,是与袁术交战。作为先锋, 一枪刺死袁术大将桥蕤。但是这件事就这么一笔带过。袁术的溃灭反正是早晚的事。
然后,就出现了天下闻名的大战。援救刘备那次。与吕布猛将高顺相遇。具体情节是:
夏侯敦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离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敦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敦左目。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夏侯敦既杀曹性,纵马便回。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
这一战名扬天下。杀败高顺,表现的是他勇猛。然而中了一箭,盲了一目,却使他的形象豁然之间丰满起来——在此之前,他与一般猛将无异。然而这一着之后,拨矢啖睛,让全天下惊骇的,仿佛洪荒巨兽一般的狂野。如此之后,居然还可以纵马刺杀曹性。这更是令人战栗的骁勇。
但从此,他也成为了不完美的巨人。虽然,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认出他——那个独眼龙。
或许是这一箭过于厉害,后来的夏侯敦,就没怎么出场。只有关羽五关六将之时,夏侯敦甘当恶人,悍然追杀关羽,可还是被张辽劝了回去。
再后来,则是八年以后。夏侯敦作为诸葛亮的试验品,火烧了博望,成就了卧龙大名。我在其中只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老罗对一些次要人物的处理,是有弹性的,反正是衬托。前面的夏侯,都还是英悍勇武的,而此处的夏侯,则是昏聩愚蠢的。反正十万人马,被孔明谈笑间灰飞烟灭了。
曹操
赤壁败北之后,夏侯敦几乎再未出战。那时期,张辽徐晃都如日中天,至于许虎痴则在与马超大战中名扬天下。夏侯敦多数是“接应”,“押运粮草”云云。在汉中之战前,有个谋士说“此大事也,需调曹仁夏侯敦商议”,这有点内阁的意思,但在取汉中战,终究也只是个押运粮草而已。
我推测,在后期,夏侯敦更多的角色在于稳定后方。这类似于关羽守荆州的意思。是王牌的表现。但是依然无法减轻他悲剧的神采——在曹刘汉中大决战之时,他随军了。唯一的作用是,传了句鸡肋的口号,害死了杨修。
曹操死了。他成为了魏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几个月后身故。
估计没有谁记得他是大将军,凌驾于张乐于张徐许李等大将之上,是魏国的军神。大家只记得他拨矢啖睛。骁勇无双,有勇无谋。如是而已。
《三国志》载:
太祖自徐州还,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敦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敦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敦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敦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敦大将军,数月薨。
敦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子充嗣。
夏侯敦的主要战绩1、濮阳之战战败,被吕布俘虏,后来被手下将韩浩救出。2、官渡之战战胜,夏侯敦率部防守敖仓,掩护大军左侧安全。3、博望坡之战战败,被刘备伏兵所击,逃跑了。
作者: 丁雄 时间: 2007-10-9 08:45
夏侯敦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离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敦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敦左目。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夏侯敦既杀曹性,纵马便回。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
猛将兄,呵呵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