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 |
|
| |
在荆洲投靠刘表期间,刘备终于认清了士人谋士的重要作用(有学者刘备寄居在曹操,应该考虑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而曹操为什么成功的问题,对士人谋士的认识是从此扭转),先后得到了荆洲一带士人徐庶、诸葛亮、庞统、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业上开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在夺取荆洲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劳。 刘备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谦家族取得统治地位时就和当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亲戚关系,得到了糜家在经济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荆洲期间,取得了当地大族马、习、庞家的支持;夺取川中后,也得到了四川豪强的有利支持,法正、李严、孟达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夺取汉中时没有发生大乱,与曹操逐鹿汉中时后方一直很稳定,与得到了有强大势力的豪强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备为了与曹操、孙权抗衡,打出了“复汉”的旗号,直接攻击曹操为“汉贼”,又以“汉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虽然没有曹操的政治优势那样明显,但相对于孙权等其他军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不满曹操早期劣迹的士人。 刘备败亡后,以荆洲派的诸葛亮为丞相,主内政;益洲派的李严为尚书令,主军事;然而刘备所担心的派系斗争还是出现了。诸葛亮先是夺取了李严的军事权力,然后逐步排挤益洲派。 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东吴 孙家对人才也很重视。 孙坚出身于下层社会,家贫,以种瓜为生。孙坚和刘备一样,很重视将领而不大看重文人谋士,但孙坚自己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更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以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闻名于世,孙坚的阳人之战,虽然发生在给董军偷袭后,依然以少胜多,大破董军,击杀董军都督华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孙坚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强劲对手,故孙坚得以横扫荆南。孙坚虽然迎娶江东大家吴氏姐妹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认可,孙坚的人才组成,主要时以中下阶层为主。 孙策吸取了其父孙坚不重视文人谋士的教训,早在孙坚起义兵时就“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孙策向袁术讨回千余孙坚旧兵,同时得到舅舅吴景的帮助;由于吴景在江东的影响,得到了吕范、孙河、张纮等人家族的支持。孙策继承了父亲作战勇猛、迅速的优点,在初平江东后,得到了张昭、秦松、陈端江东著名文人谋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孙策也继承父亲孙坚过于勇猛而轻佻果躁,终于给人伏杀而死。由于得到了舅舅吴景的支持和他的影响,以及孙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孙家依靠大族的开始。 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统治者后,依靠江东大族的势力,也取得了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孙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拢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东大族,如陆逊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时孙家宗亲也开始抛头露面。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孙权也借口曹操为“汉贼”,要“清君则”而大量收揽人才、训练军队;孙权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采取其中好的意见,孙权还十分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敢于和曹魏长期对抗。 孙权的用人谋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劳;周瑜30000劲卒破曹军10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洲,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此四人还是对付山越的好手,为孙家获得兵源、劳力。 孙权晚年以及继承者,过于滥杀,人才内耗太严重,终于为西晋所灭。 其他 二袁 袁绍、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绍曾经担任联军的盟主,所以袁氏门生无不纷纷投靠,袁绍更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视门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后汉书》说“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可见袁家的社会地位之高,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所以袁绍虽然有杰出的人才相助,还是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悲惨局面。袁术比袁绍,要略差一绸。 刘表 刘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才在荆洲立下阵脚。由于得到了荆洲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刘表在荆洲的统治比较稳定,而刘表没雄并天下之野心,所以身边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没有愿意为刘表服务。 其他的如马腾、吕布等,根本不是做诸侯的料子;而刘焉似乎脱离了三国的范畴。 |
三国时期的武器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 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 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抛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抛石车,因抛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抛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 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抛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
三国演义全武将单挑谱
注: 1. 标明的数字有时候实际是“不三合”,“不十合”等等,都以3合、10合计 2. 有时候是“十余合”,“100余合”等等,也都以10合、100合计 3. 不详是指书中没有说明,但估计在几回合到几十回合之内,一般不会太久 4. 名字前有*号的指平手
章回 胜利方 失败方 回合数 备注
1 张飞 邓茂 1 死亡
1 关羽 程远志 1 死亡
2 张飞 高升 不数合 死亡
2 刘备 张宝 1 带伤(射后面,发箭中左臂)
2 朱隽 韩忠 1 死亡(乱军中射杀)
2 孙坚 赵弘 1 死亡(从城上飞身杀弘)
2 刘备 孙仲 1 死亡(射后面)
4 董卓 伍孚 1 被擒(欲暗杀)
5 程普 胡轸 不数合 死亡
5 *华雄 *孙坚 2 平手(射正面,孙放2箭被躲)
5 华雄 祖茂 1 死亡
5 华雄 俞涉 3 死亡
5 华雄 潘凤 数合 死亡
5 关羽 华雄 不详 死亡(以弓手身份突袭)
5 吕布 方悦 5 死亡
5 吕布 穆顺 1 死亡
5 吕布 武安国 10 带伤(砍断手腕)
5 吕布 公孙瓒 不数合 败走
5 *吕布 *张飞 50 平手
5 *吕布 *张飞、关羽 30 平手
5 刘关张 吕布 数合 败走
6 吕布 夏侯敦 数合 败走
6 徐荣 曹操 1 带伤(射后面,中肩膊)
6 夏侯敦 徐荣 数合 死亡
6 黄盖 蔡瑁 数合 打中
7 颜良 耿武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关纯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公孙瓒 10 败走
7 *赵云 *文丑 50~60 平手
7 鞠义 严纲 1 死亡
7 赵云 鞠义 不数合 死亡
7 韩当 张虎 30余合 力怯(吃惊被杀)
7 孙策 陈生 1 死亡(射正面)
7 程普 蔡瑁 不数合 败走
7 *孙坚 *吕公 1 平手(吕公诱敌)
7 黄盖 黄祖 2 生擒
8 *董卓 *吕布 1 布打卓戟落地
10 马超 王方 不数合 死亡
10 马超 李蒙 1 生擒
11 管亥 宗宝 不数合 死亡
11 关羽 管亥 数十合 死亡
11 *张飞 *于禁 数合 平手
11 *臧霸 *乐进 30余合 平手
11 *夏侯敦 *张辽 不详 平手
11 吕布 于禁、乐进 数合 败走
11 张辽、臧霸 吕虔、曹洪 不详 不利
11 典韦 郝曹成宋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侯成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高顺、侯成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何仪副元帅 3 死亡
12 曹洪 何曼 40~50 死亡(拖刀计杀之)
12 李典 黄劭 1 生擒(突袭)
12 许褚 何仪 1 生擒
12 *典韦 *许褚 约几百合 平手
12 许褚 李封 2 死亡
12 吕虔 薛兰 1 死亡(射后面)
12 *吕布 *许褚 20 平手
12 典许夏夏李乐 吕布 不详 败走
12 乐进 成廉 1 死亡(射杀)
13 *李觖 *郭汜 10 平手
13 徐晃 崔勇 1 死亡
14 徐晃 李乐 1 死亡
14 许褚 李惺 1 死亡
14 许褚 李别 1 死亡
14 *许褚 *徐晃 50余合 平手
14 *关羽 *纪灵 30 平手
14 关羽 荀正 1 死亡
14 张飞 曹豹 3 败走(后赶上杀死)
15 *黄盖 *张英 不数合 平手
15 *孙策 *太史慈 100 平手
15 *太史慈 *程普 30 平手
15 孙策 于糜 3 生擒(后挟死)
15 孙策 樊能 1 死亡(喝死)
15 陈武 张英 1 死亡(背后杀)
15 蒋钦 陈横 1 死亡(射杀)
15 孙策 严舆 1 死亡(飞剑砍之)
15 *太史慈 *王朗 不数合 平手
15 *黄盖 *周昕 不详 平手
15 孙策 周昕 1 死亡
16 *吕布 *张飞 100余合 平手
17 吕布 李丰 3 带伤(刺伤手)
17 夏侯敦 桥蕤 3 死亡
17 许褚 张先 3 死亡
18 夏侯敦 高顺 40~50 败走
18 夏侯敦 曹性 1 死亡(中性冷箭,性未提防)
19 许褚 孙吴尹昌 不详 败走
19 陈宫 曹操 1 射中麾盖
19 张飞 郝萌 1 生擒
21 张飞 纪灵 10 死亡(大喝一声)
22 关羽 王忠 不详 生擒
22 张飞 刘岱 1 生擒
25 *关羽 *夏侯敦 10余合 平手(夏侯诱敌)
25 颜良 宋宪 3 死亡
25 颜良 魏续 1 死亡
25 颜良 徐晃 20 败走
25 关羽 颜良 1 死亡(方欲问时)
26 文丑 张辽 1 射中头盔战马(射正面有提醒)
26 文丑 徐晃 不详 败走(料敌不过)
26 关羽 文丑 3 死亡(心怯而走,羽马快杀之)
65 魏延 马岱 10 败走(回身射中魏左臂)
65 张飞 马岱 10 败走
65 *张飞 *马超 100+100+20 平手
65 赵云 刘聩马汉 不详 死亡
67 许褚 杨昂杨任 不详 败走
67 *夏侯渊 *杨任 不数合 平手
67 张合 杨昂 不详 死亡
67 夏侯渊 昌奇 3 死亡
67 夏侯渊 杨任 30 死亡(渊用拖刀计)
67 *庞德 *张合 数合 平手
67 *庞德 *夏侯渊 数合 平手
67 *庞德 *徐晃 3~5 平手
67 *庞德 *许褚 50 平手
67 许褚 张卫 不详 死亡
67 甘宁 朱光 1 打倒(城战)
67 *甘宁 *乐进 不数合 平手(进诈败)
68 *张辽 *凌统 50 平手
68 *凌统 *乐进 50 平手
68 甘宁 乐进 1 射中面门
68 庞德 陈武 不详 死亡(陈袍袖被树株抓住)
69 耿纪 王必 1 射中肩膊
69 曹洪 任夔 3 死亡
70 *张合 *张飞 20 平手
70 *张合 *张飞 30~50 平手
70 张合 雷铜 不详 死亡(先诈败后复回)
70 *张合 *张飞 10 平手
70 张合 孟达 不详 大败
70 *张合 *黄忠 20 平手
70 *黄忠 *韩浩夏侯尚 10 平手(忠诈败)
70 黄忠 韩浩 1 死亡
70 严颜 夏侯德 1 死亡
71 夏侯渊 陈式 不详 生擒
71 黄忠 夏侯尚 1 生擒
71 黄忠 夏侯尚 1 带伤(射后面)
71 *黄忠 *夏侯渊 20 平手
71 黄忠 夏侯渊 1 死亡(大喝一声,措手不及)
71 赵云 慕容烈 1 死亡
71 赵云 焦炳 1 死亡
71 赵云 张合徐晃 0 不敢迎敌
72 张飞 许褚 不数合 受伤(许酒醉)
72 曹彰 刘封 3 大败
72 曹彰 吴兰 不数合 死亡
72 魏延 曹操 1 射中
72 庞德 魏延 不详 奋力战退魏延
73 *廖化 *翟元 约十合 平手(化诈败)
73 关羽 夏侯存 1 死亡
73 关平 翟元 1 死亡(赶上杀死)
74 *庞德 *关平 30 平手
74 *庞德 *关羽 100余合 平手
74 庞德 关羽 50 关中箭(还亏关平提醒)
74 关羽 成何 1 死亡(射落水中)
74 周仓 庞德 1 生擒(撞落水中)
76 关平 徐商 3 大败
76 关平 吕建 5~6 败走
76 *关平 *徐晃 3~4 平手
76 徐晃 关羽 80 右臂少力
76 关羽 蒋钦 3 败走
77 关羽 潘璋 3 败走
79 刘封 孟达 3 败走
82 张苞 谢旌 30 败走
82 *张苞 *李异 20 平手
82 潭雄 张苞 1 射中马(冷箭)
82 关兴 李异 1 死亡(突袭)
82 关兴 孙桓 30 大败
82 张苞 谢旌 不详 死亡(乱军中相遇)
82 关兴 谭雄 不详 生擒
82 张苞 崔禹 1 生擒
83 黄忠 史迹 3 死亡
83 黄忠 潘璋 数合 料敌不过
83 马忠 黄忠 1 射中
83 张苞 夏恂 1 死亡
83 关兴 周平 1 死亡(大惊,措手不及)
83 关兴张苞 韩当周泰 0 不敢迎敌(慌退入阵)
83 沙摩可 甘宁 1 射杀(射后面,甘宁带病)
83 关兴 潘璋 1 死亡(步战,潘被吓坏)
84 傅彤 淳于丹 不详 败走
84 赵云 朱然 1 死亡
84 周泰 沙摩可 20 死亡
85 朱桓 常雕 3 死亡
86 丁奉 张辽 1 带伤(射正面,中腰,后死亡)
87 魏延张翼王平 鄂焕 不详 生擒
87 鄂焕 雍闿 1 死亡(措手不及)
87 鄂焕 朱褒 1 死亡(突袭)
87 赵云 金环三结 1 死亡
87 魏延 孟获 不详 生擒(孟获无马)
88 马岱 忙牙长 1 死亡
90 祝融夫人 张嶷 不数合 带伤(飞刀中左臂)
90 *祝融夫人 *赵云 不数合 平手(云诱敌)
90 *祝融夫人 *魏延 不详 平手(云诱敌)
90 马岱 孟获 1 生擒(孟措手不及)
92 赵云 韩英 3 死亡
92 赵云 韩瑶韩琼韩琪 少时 琪中枪琼中箭瑶被生擒
92 赵云 韩德 3 死亡
92 张苞 薛则 不详 死亡
92 关兴 董禧 1 死亡
92 张苞 崔谅 1 死亡(突袭)
92 王平 夏侯懋 1 生擒
93 *赵云 *姜维 不数合 平手
93 *姜维 *张翼 不数合 平手
93 王平张翼 姜维 不详 力穷抵敌不住
93 孔明 王朗 0 骂死
94 越吉元帅 关兴 不详 关胆寒抵敌不住
94 关兴 越吉元帅 1 死亡(兴大喝一声)
94 马岱 雅丹丞相 不详 生擒
94 魏延 曹遵 3 死亡
94 赵云 朱赞 1 死亡(措手不及)
94 孟达 徐晃 1 带伤(从城上射中,后死亡)
|
写的太好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虽然是转帖也不容易呀.我顶一个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