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太激动了,转个美周郎的经典评文 [打印本页]

作者: 御前庸医    时间: 2008-3-4 19:33
标题: 太激动了,转个美周郎的经典评文

周瑜形象的历史变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足,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资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一代文豪苏轾兀立于游 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

孙权赞赏他“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程普折服于他的气度恢宏,“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曹操之托前来游说周瑜的江左名士蒋干曾感慨道:周公瑾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动也!。甚至连刘备也不得不对他表示敬服夸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而又气量广大。”

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浙,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懦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诸葛孔明在赤壁人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轮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的呢?

(一)

首先,让我们来追溯雅文化系统中周瑜形象的历史变迁。

提及三国历史,首先提到是必然是陈寿的《三国志》。这部成书干西晋的史书,是以曹魏为正统上承汉祚的,因此书中极力掩饰魏武的失败,以至于赤壁之战只用“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数十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令人根本来不及意识到这场战役在鼎足三分中的决定性意义。即便在这样明白的正统观的指导下,陈寿为周瑜所作的仍是佳传一篇-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尤其是在《武帝纪》中讳莫如深的赤壁之战,在《周瑜传》中描术得鲜明而生动,而无论是战前的“驱驰于颠危之际”决策破曹;还是战时的挽强为弱,火攻破敌;抑或战后以清醒的体局意识力拓荆州进取益州,都翔实而深刻地展示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华。甚至在卷末,陈寿还意犹未尽地评论道:“建独断之明,山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到了东晋,情况为了一变。偏安江左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害据一方又与汉室有宗庙之继的蜀汉作为正统,最显著的代表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其书虽不存,但《晋书》木传称其书“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受汉禅晋,尚为篡逆”。在他流下来的一系列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以曹、孙为逆贼,贬周、鲁为小人的。但作为史官,秉笔直书是最高原则,无论如何挥洒春秋史笔,事实毕竟是事实,于是他只有在默认了周瑜“摧魏氏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之后,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认定周瑜为“小人”之因是在于他“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别周鲁通诸葛论》”)。通过习氏很不情愿的文字,我们仍可以窥见周瑜在《汉晋春秋》中掩盖不住的才华与魅力。

习凿齿的这一正统观在当时及稍后的南朝产生生了不小影响。南朝宋时的裴松之在广征博引各类史料为《三国志》作注时,虽然原则上是沿袭陈寿以曾魏为正统的体例,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孙少对曹操很不恭维的内容,对刘备倒是极尽偏袒之辞。即便在这样一部正统观产生微妙变化的用品中,周瑜形象仍保持着他的督智忠诚,他的性度恢廊--谏阻纳质于曹公威副之时;“折节容下”在程普陵侮之际;力辞蒋干于鄱阻来说之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对其在人格上进行了大胆的升华,甚至不惜以一个对他极其力称赞的刘备来说很不光彩的故事来衬托周瑜的威震四海--据裴注引《江表传》曰:“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备)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威声远著,故欲疑暨之。”
有唐、北宋两代,九州归为一体,自然便承袭了统华厦的西晋王朝的正统观。但往事毕竟早已成为历史,昔日胜负成败和人物褒贬再也不象陈寿撰《三国志》那样微妙而敏感,因此此时的史学家们更具有秉笔直书的优势,如《资治通通鉴》便首次以扬扬洒洒数千言翔实具体地记录了赤壁之战的风云变幻,充分地肯首了它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中的决定性意义。在这样一部相对客观的信史中,周瑜作为曹魏对立面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卷六十一至卷六十六出现,编撰者竟无不贬辞,甚至称其“不悖人义,鲁肃,吕蒙辈不能及也。”

随着金人的铁蹄践踏了宋室的半壁河山,正统问题重新变得微妙而敏感。与金人以曹魏为正统相对立,以朱喜为首的现学大师们又选择了血统论作为“帝蜀寇魏的理论依据。”《通鉴纲目》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之后便直书“汉照烈帝章武元年。”

但紫阳《纲目》中周瑜的形象依然是雄风不咸,光采依旧。而陈亮在他的史论中更是给予周瑜极高的评价:“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奇才必公乎”(《吕蒙论》);“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先主无处矣!”(《吕蒙论》)

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多承朱喜的“帝蜀寇魏”论。虽然这一时期没有三国的专史,却有一部将宋元以前历史人物分类品评的《藏书》。那位号称能“权衡当世,程景千古”三类名单中,可风当时史学界对周瑜的敬仰和推崇。

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虽然身处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 的地位,但周瑜去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定一点在诗词这类雅文学作品中也有清晰的反映--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栈船扫地坚。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地此破曹公。

--李白(赤壁歌)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胡曾(唐)《赤壁》

“予尝览前志,壮公瑾之业;历于废墟,想公瑾之神。息驾而昂,徘徊不能去”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 江汉失险。公瑾尝寡制众,挫强为弱; 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强吴之臂,壮蜀之趾。

--梁肃(唐)《周公瑾墓下涛序》

相当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豺虎噪,千艘烈炬鱼 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蹒,今如许。

--戴复古(南宋)《满江红》

……

无论是“拥有曹反刘”或是“帝蜀寇魏”,在这些熟读经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的字里行间依旧始终如一地充盈着对周瑜的 无限崇敬和由衷钦佩,从而使这位雄资英发,风流懦雅的周瑜周公瑾象浮雕一般屹立在雅文学的画廊中。

作者: kunheduo    时间: 2008-10-11 17:44
[em17][em17][em17]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