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简历
司马懿高祖为司马钧,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司马防为京兆尹。正如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所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26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谁都听过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估计各位从小时侯就心里纳闷:那个司马懿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就那么弱智?司马懿与诸葛亮屡屡交锋,互有胜负,显然智力不比诸葛孔明低到哪儿去。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司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样,似乎总显得过于草率了,况且也难圆其说。连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将空城包围起来再说(反止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
这些个连我们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显而易见的现成办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面对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应竟是——退兵!太反常了!而这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
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曹操在世时,就对司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后来到了曹睿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的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中国人的“聪明”就体现在,打仗也好,竞争也罢,不喜欢凭“实力”,不喜欢靠“真本事”。好比这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枪地去跟司马懿干。这诸葛亮每每遇到强劲敌手时,通常更喜欢跟对手搞阴谋。这不,他仅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就把这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
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的江山就危险了。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还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授命被任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 ”。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较高低。有诸葛亮一天在,他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天诸葛亮一旦不在了……
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虽然势单力孤,此时虽正是歼之灭之的大好时机,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却不能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比如,在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一旦抓住了诸葛亮,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既然魏国不再有致命的死敌,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动不动就激烈地“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之死地。
司马懿一生老谋深算,最终篡了曹魏江山
司马懿在战场上与诸葛亮多年对抗,史家谓之"兵动若神,谋无再计";不过,在人生的战场上却不光只有战争而已,封建官场内部的权力争斗也算是其中之一,应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屡见不鲜,政权内部的权力争斗更是残酷,兵不厌诈更是被运用到极至,像司马懿就是个中好手之一。他最为擅长的就是装病,可以说是兵不厌诈的具体运用,也是在斗争中屡试不爽的韬略。
司马懿出身世家大族,其祖父为颖川太守,其父司马防为京兆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少年时的司马懿即聪明多谋略,博学洽闻,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阳太守杨俊以善于知人闻名,见了少年司马懿后,对人说:"此儿长大,定为非常之器。"青年司马懿也是名声在外,时任冀州别驾的崔琰就非常推崇司马懿的才能,他与司马懿之兄司马朗关系很好,有一次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英断,有胆有识,你可比不上啊。"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汉司空的曹操也耳闻司马懿之名,正当用人之际,便派人征召他作司空府的从官。司马懿此时当然已经洞悉汉朝已经衰微,朝中大权落入曹操之手,可是,他一个世家大族之后又怎能去辅佐曹操呢?因为他知道曹操乃宦官之后,再一点,此时局势或许尚不是特别明朗,司马懿也是想继续观望一段时间,再作决定。因此司马懿借口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就把这事给推辞了。
司马懿隐藏野心 与曹操斗法
曹操自己就奸诈百端,而且也知道自己的名声不怎么好,马上就想到这是司马懿的借口而已,感到司马懿辞不应辟召是对他的大不敬,自然非常恼怒。他立刻就派人扮作刺客,去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风痹。刺客于夜深人静时,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察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所派来验察他的病<情的。司马懿知道此时自己如果反抗,即便侥幸逃得过刺客的手,也逃不出曹操的手,左右一样是死,他索性坚卧床上不起,装着风痹瘫痪的样子,面对利刃,丝毫不为所动。刺客见状认定是真风痹无疑,收起利剑,扬长而去了。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他的这一着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需要有对刺客来头和用意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在仓促之间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对利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这场险剧。还有一次,司马懿叫人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在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他便叫夫人被这名侍女勒死灭口。司马懿装病装的很到家,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可是病也会有好的时候,曹操却一直没有忘记他。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为丞相,再次征召他为文学掾,并给使者下令说:"司马懿如再迁延盘桓,不肯应召,就把他抓来见我。"司马懿上次宁死不肯应召,只是因为自视为世代簪缨贵族,耻于为汉室奸臣效力,然而此时曹操掌握政权已成定局,曹氏代汉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不应召就会有大祸临头,司马懿审时度势,乖乖的应召了。
曹操见到司马懿,很是高兴,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不久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后又升为主簿,并让他和魏太子曹丕游处,以增加太子的阅历和学识。曹操对他的才干很赏识。但对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特点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听说司马懿有" 狼顾相"。为了加以验证,不露声色地召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命他向后看,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被验证果然有"狼顾相",据说狼惧怕被袭击,走动时常常回头看,人若反顾有异相,如同狼的动作,即谓之"狼顾"。司马懿的所谓"狼顾相"也许是他为人机密灵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习惯动作。曹操对此却十分厌恶,他又察知司马懿有所谓"雄豪志",即有潜在的政治野心,加之又曾梦见三马共食一槽,槽与曹同音。预示司马氏将侵蚀曹氏权柄。于是,更加猜疑司马懿;他忧心忡忡地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终将不甘心位居臣下。你接管政权后,他必将干预。"但曹丕与司马懿私交甚好,不仅听不进父亲的警告,还多方面保护司马懿使他免于被害。司马懿敏感地觉察到曹操对他的猜疑,马上采取了巧妙的对策。即表现出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漠然视之。而"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完全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孜孜于琐碎事务和眼前利益者之所为。曹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没发现司马懿有任何政治上的野心,也没有丝毫不轨的地方,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防范。司马懿以自己的机警终于得以在曹操手下安然无恙。
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建安二十五年200年十月,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罢督军,迁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年改封向乡侯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去。司马懿与曹真、陈群同受顾命辅政,魏明帝曹睿继立,司马懿改封为舞阳侯,迁骠骑将军。他的权势和声望进一步提高了。
司马懿的军事韬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将关羽攻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时大雨令汉水暴涨, 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被俘,庞德被斩,曹操欲自许迁都避关羽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可联合孙权牵制关羽。孙权果然因为觊觎荆州而袭击关羽后方。
司马懿于太和五年(231年)、青龙二年(234年)曾两度亲自率兵抗击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蜀军果然粮尽而自退。诸葛亮这两次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下诏命司马懿驻军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的职权。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谋反。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出兵,讨平孟达。
孟达原为刘备的宜都太守,因关羽兵败后困守麦城,一向对关羽不满的孟达坐视不救,还阻拦刘备义子刘封出兵救援,以致关羽被东吴生擒后杀死。最重桃园结义情的刘备焉能放过他,他只好率部曲四千余家叛蜀降魏,当时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大喜,加拜散骑常传,领新城太守,甚为宠信。曹丕死后,孟达虽然降魏后受到宠幸,心却还在蜀国。此时刘备也早已病死白帝城,诸葛亮便多次和他通信,招他回蜀。和他毗邻的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不和,偷偷把他的情况密报朝廷,策言其必反。孟达虽然一心想归蜀,却还是担心诸葛亮会算他的后帐,又连通东吴,作为自己的退路,一时归蜀还是降吴,犹豫不决。蜀相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申仪,因漏泄其谋,达闻谋泄,将举兵"。孟达与诸葛亮的秘密书信来往如此频繁,加之诸葛亮为促使其反魏故意泄露消息,这就难以保住机密,遂被司马懿所派的暗探侦察得知。司马懿要孟达入朝,孟达惧怕不敢前往,于是决定反魏降蜀。
孟达没有料到司马懿会不上奏朝廷便率兵前来,诸葛亮屡次提醒他,敦促他马上归蜀,孟达却不以为意,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事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正当他以为计策万全时,司马懿已兵临城下。孟达惊惶失措。派人告知诸葛亮,惊叹道:"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司马懿率兵破除了孟大设在城外的木栅,便分成八路攻城,昼夜不停,十六天后,城内支持不住,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孟达兵败被杀。司马懿俘获万余人凯旋而归宛。魏兴太守申仪自以久在边镇,便独断专行,"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朝廷不能制。司马懿便乘申仪亲来祝贺之际,把他抓起来,送回京城治罪。
太和四年230年,魏朝廷加司马懿为大都督,假黄钺。命他与曹真伐蜀。与进攻孟达急速猛厉的策略相比,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却稳如泰山,谨慎行事,持重相抗。
十二月魏明帝命令司马懿移镇关中,让他便道赴镇,不必回朝复命。司马懿刚到白屋,魏明帝病危,三日之内,诏书五至,催他回京。司马懿听说皇帝病危,从白屋乘追锋车一日夜行四百里,赶到京城,在嘉福殿卧室内拜见气息奄奄的魏明帝。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于他,命太子上前抱着他的脖子。司马懿顿首流涕,受遗命与大将军曹爽共辅幼主。明帝忍死等待司马懿,交付给他大事后便死去了,司马懿和曹爽遵遗嘱立齐王曹芳为帝。
司马懿老奸巨滑,装病篡权
曹爽及其党羽专制朝政,胡作非为。将洛阳野田、典农部桑田数百顷等国有土地分割占为私产。并承势窃取官物,向州郡敲诈勒索。曹爽的饮食车服,比于魏帝。妻妾成群,还不满足,又私取先帝才人及良家子女为伎乐。正始八年247年四月,曹爽将太后迁于永宁宫,进一步专擅了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他们认为司马懿病重,不足为患,遂有无君之心。策划密室,图危社稷,约期举事。曹爽-伙的作为引起朝野的不满。人们以民谣谚语斥责曹爽的同党:"何、邓、丁,乱京城。"
司马懿失去军权后,知道曹爽猜忌自己,便又故伎重演,闭门装起病来,既不上朝,也不参与朝廷大事。曹爽贵族子弟习性,喜欢出城打猎,有时出城几天也不回来,他的手下屡次劝他不要留宿城外,以免城中发生军事政变。曹爽笑道:"我军权在握,有什么可怕的。"此人见自己劝不动,便又托曹爽的弟弟苦劝,曹爽从此收敛了许多。司马懿见计策收效不大,索性佯称病危。曹爽听到这消息后,自然欢喜异常,但也不敢相信,恰好河南尹李胜,经曹爽的表荐,回归故乡为荆州刺史,曹爽便让李胜假借去太傅府辞行,一探究竟。李胜在司马懿卧室里见到司马懿,司马懿勉强坐起,手拿衣服要穿上,衣服却从手中滑落下来。司马懿又指着口,意思口渴,丫鬟拿来粥后,司马懿竟然拿不住碗,粥淌满胸口。李胜见状说道:"大家都以为太傅是旧病复发,没想到病得这样重。"司马懿故意装出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李胜便说:"太傅,下官奉调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喘息说:"并州嘛......君受屈此州,地近朔方,须好好防备。"李胜纠正道:"是荆州,并非是并州。"司马懿故意错说:"君是从并州来吗﹖"李胜又重复一遍说:"现奉调为荆州刺史。"司马懿似乎听清楚了,笑说道:"我年老体衰,又卧病在床,马上就要死了。我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才浅识短,望君等念我旧情,多多照顾。"李胜回去后见到曹爽,把司马懿的情况报告给了曹爽,他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巳经分离,无须顾虑了。"第二天又对别人说:"太傅的病好不了了,真叫人感伤。"曹爽认定司马懿旦夕即死,心里彻底解除了防备。
司马懿重返权力宝座后,眼前依然有许多难题有待处理。像重臣之一的征东将军王凌,就非常反对司马懿的专权,不久便举兵作乱。司马懿得知这次若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失去既得的权力。因此,他先向天下公布王凌的罪状,并宣称王凌若肯归降,便既往不究,还派人送一封恳切留用的信函给王凌。如此把王凌的心理扰乱后,就一举率领大军征讨,王凌自然不敌。王凌归顺后,便拿出司马懿给他的信函,希望免于死罪,"这不是违反了当初的约定吗﹖"但一切都已大迟了,王凌又成为败在司马懿手中那张兵不厌诈的牌上的一个
真是够长的
好像是没有空城计的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