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转帖]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打印本页]

作者: 冰风溪谷    时间: 2006-5-15 18:33
标题: 转帖]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1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读罢三国,最欣赏的莫过于姜维。他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一个本应光耀史册的英雄。然而,想起以前读过的后世有关他的评论,竟多是曲解之言,不得不替伯约叹息,于是作此文,重析三国历史,还他一份真实。

苏东坡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后人也有诗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似乎在今人心中,他已成为年轻有为的光辉典范。但是赤壁之战周瑜成名时已然三十四岁,而天水郡姜维崭露头角时仅有二十七岁,在古代看来还是未及而立的少年。而恰恰是这个少年的招降,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甚至整个蜀国的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灰暗的三国末期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
三国英雄多矣,堪称“文韬武略”的英雄亦多矣。诸葛亮、赵云、关羽、黄忠、马超、曹操、司马懿等显赫的名字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也是后世许多怀古诗篇吟咏称赞的对象。提起三国,提起蜀国,人们多想起的是桃园三结义、才贯古今的诸葛亮、当阳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的赵云,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想起姜维?恐怕有许多人连他的存在也会忽略罢?于是替伯约抱不平,这样一个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的英雄,却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被后世的读者所遗忘。
说姜维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并非笔者的溢美之词,而是经仔细分析得出的论断。文韬武略,顾名思义,文武兼长也。谋略武功都拿的出手的大有人在,可真正谋略武功都擅长的人却少之又少。诸葛亮、曹操、陆逊能够运筹帷幄,却不擅长马上作战、短兵相接;赵云、关羽、马超等武艺超群,也颇有谋略,可他们的谋略却仅限于攻城掠地,并不足以统筹整个战局。纵观三国英雄,只有姜维能够文武兼长。且看姜维的首次出场。当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入南安,欲取天水,就巧施妙计,差他的心腹诈称魏将,骗天水太守出城,暗伏一军于附近,乘势夺城。计策得以顺利实行,毫无破绽,昏庸的天水太守马遵果然中计,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形象。接下来,姜维又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与诸葛亮的计策,使得马遵茅塞顿开,大悟曰:“非伯约之言,则误中奸计矣!”姜维胸有成竹,他料得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便将计就计,愿先引兵出城,再与随后出城的马遵以火起为号,前后夹击蜀军。诸葛亮何等才智,这样一个滴水不漏的计划就让姜维轻而易举地识破了。果然,和他所料的丝毫不差,诸葛亮早已遣赵云引军于山僻之间埋伏。赵云听说姜维领兵出城,以为姜维中计,就引军攻城,至天水郡下见到姜维杀出,方知自己才中了姜维之计。书中这样描写赵姜两人的首次交锋“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抢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竟然“首尾不能顾,引败兵奔走”。赵云回去后告诉诸葛亮兵败经过,使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诸葛亮大为惊讶,叹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于是抱定了得到他的决心,利用姜维对母亲至孝之心施了一连串计策反间马遵,使马遵对姜维生疑要置之死地,他便坐收渔人之利招降了姜维,从此待他亲如父子,这是旁话,且按下不提。
论谋略,诸葛亮阅人无数,何等的眼光盖世,谨慎细微,几十年征战,身边又不乏赵云等出众的人才,他却唯独看中了最年轻而且接触时间最短的姜维,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临终托付以蜀汉江山,对于看待蜀汉江山胜于生命的诸葛亮来说,这种托付无疑是对别人最大的信任与肯定。诸葛亮才高八斗,一生中很少夸赞别人,即使夸赞,也只不过简单说几句“子龙一身都是胆”或“真将军也”之类的话,却在给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不吝赞词,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等等,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十分罕见的行为,足以证明姜维的才华是何等与众不同。诸葛亮死后,他则成为蜀国的顶梁柱,制定战略,统筹全朝,蜀国也因有他才能在魏国的觊觎中支撑多年。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他在军事谋略与思想上的造诣深得诸葛亮之法,堪称“武侯第二”,这样的评价恐怕数遍三国也无人能及。论武功,姜维初次交锋便使得赵云不敢恋战,连连败退。赵云号称“常胜将军”,这次失败,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败。虽然两人有四十多岁的巨大年龄差距,但姜维取胜却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年轻气盛。赵云回去后诸葛亮夸他“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试想,赵云武功枪法冠绝三国,且向来很少对夸赞别人武艺,这样一句赞美,可谓是最高的评价,且他以七旬老将之身,能对一个弱冠少年肃然起敬,心悦诚服,姜维之勇武,可见一斑。谋略武功皆是如此出类拔萃,姜维真堪“文韬武略”之词。
[em01]
作者: 冰风溪谷    时间: 2006-5-15 18:34
2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但姜维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他为光复汉室所作的一切努力。诸葛亮一死,国内形势不仅直线下降,而且还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匮乏局面,后主刘禅又是个豚犬庸才,只知道和宦官黄皓吃喝玩乐,蜀国岌岌可危,千斤重担便压只在姜维一人身上。为保蜀国社稷,完成武侯遗愿,他前后多次出师北伐,无不身先士卒。孔明可以不出营帐运筹帷幄,而他不仅要肩负孔明之职,还要亲自披甲上阵,与敌人短兵相接,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然而,他的一番苦心不但没有得到蜀人的支持,反却遭到了冤屈和误解。朝中大臣对他颇有意见,费祎不拨给他足够的兵力,导致他无法正常作战;朝外将领也不及时发兵接应,胡济等人贻误战机导致牛头山兵败;甚至蜀国百姓也对他怨声载道,认为连年的征战劳民伤财。
对于这些责备和微词,姜维怎会不知?但他更知顾全大局之理,所以一直忍辱负重。然而,责备和微词越来越多,人的忍耐却毕竟有限,矛盾有一天终于激化,具体表现在“仇国论”事件上。史载,景耀元年,淮南诸葛涎起兵征讨司马昭,东吴孙璘也前来相助,有着敏锐军事嗅觉的姜维立刻觉察到这个绝妙良机,于是上书请求兴兵伐魏。而中散大夫谯周听说后却忧心忡忡地叹着气作了一篇《仇国论》,寄予姜维,论述他连年兴兵的危害。待看到文章中“极武黩征”的字眼时,这个已然为蜀国操碎心的大将军再也按捺不住怒气,摔书大骂此乃“腐儒之作”。
谯周对蜀国耿耿忠心,姜维的做法确实有过分之处,但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国外国内形势,也就很容易理解姜维被批评是穷兵黩武的心情。千百年来,被批评为“穷兵黩武”的帝王将相不少,但这个贬义词也不是随便就可以用的。何谓“穷兵黩武”?汉武帝“连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是谓穷兵黩武,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是谓穷兵黩武。拿最典型的汉武帝来说。据司马迁《平准书》所记载,汉武帝一边派卫青、霍去病出关打击匈奴直至祁连山北,连年征战,白骨蔽原,一边派严助、朱买臣向南越和闽越进军,为筹集修筑道路的巨资加重百姓赋税,又派唐蒙、司马相如向西南开拓巴蜀,还从彭吴开道,进入秽貊、朝鲜,牵连燕齐……一系列南征北战不仅使得大汉国库消耗殆尽,民不聊生,当年好端端的“文景之治”从此不复存在,而且许多少数民族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从而有了《古从军行》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悲叹。因此后人在评价汉武功过时,才会不约而同地用“穷兵黩武”一词。
姜维是穷兵黩武吗?绝对不是。只要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稍作分析,就可知道他的连年征战完全是大势所趋,迫不得已。不妨先从诸葛亮谈起。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担当丞相一职,决定率军北伐中原,从此开始了北上伐魏的艰苦历程,鞠躬尽瘁直至五丈原身死。后世许多人评价诸葛亮时,都把这一举动说成是他的失足--六出祁山既然屡战屡败,为何还要一次次重蹈覆辙?但有又谁想过,“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诸葛亮是何等聪明,怎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他为什么两番上表六出祁山,并不惜付出惨重的代价还要坚持连年兴兵?正是因为蜀国当时的情形像他在《前出师表》所言:“益州罢敝,此诚危及存亡之秋也”,刘备身死,曾经叱咤风云的五虎战将也相继去世,北有曹魏觊觎天下,南有孙吴虎踞江东,所以蜀国北伐中原的战争变得必要和紧迫。作为一个并不强盛的国家,只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能在乱世的对抗中增加获胜的筹码。诸葛亮正是清楚这个道理,因而选择了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这不仅不是他的失足,恰恰是非常明智的举动,虽然种种原因导致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但却不能由此否定他战略的正确性。
诸葛亮统帅的时代况且如此,那么到了姜维统帅的时代,三国的局势更是愈演愈烈,已然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白热化程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蜀国不主动伐魏,那就相当于在坐等魏国伐己,何况蜀国内忧外患气数将尽,魏国兵强马壮虎视眈眈,坐等魏国伐己相当于坐等亡国灭种的结局,只有像先秦时代的燕赵那样孤注一掷,才会争取到一丝希望。对于这一点,承袭了诸葛亮战术思想的姜维自然很清楚,所以他继续实行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战略,希望以“征”的力量,去挽救蜀国的弱势,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己方手中--这是乱世中蜀国最好的也是惟一的出路,也是诸葛亮和姜维用智慧甚至生命筑就的道路。


作者: 冰风溪谷    时间: 2006-5-15 18:35
3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许多官吏因姜维几次失败,对他伐魏的战略大发指责,认为蜀国需要休养生息的怀柔政策,而不是主动兴兵。这是十分片面的。战争本身就有风险,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时不会有人选择战争,不是万不得已,姜维会愚蠢到选择战争这个随时都可能送命的方式吗?若他真愚蠢至此,诸葛亮也不会千方百计要招降他,待他这个魏将亲如父子,并把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临终托之以整个蜀国。何况休养生息的怀柔政策只适用于天下安定之时,例如汉朝初期。而当时的天下却兵荒马乱,两军对峙,千钧一发,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采取怀柔政策,休养生息,松懈下来,势必给魏国提供可乘之机。而且深究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是因为战略的问题,与魏蜀两国兵力悬殊,蜀国经济疲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宦官黄皓隐匿告急文书不予发兵救援,朝内朝外大臣军官未能及时给与兵力援助等等离不开关系。
还有许多官吏还以百姓怨声载道为理由反对姜维,其实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自古以来,中国百姓都向往“守田置业”的封建生活方式,然而只要是战争,无论是正义性战争还是非正义性战争,都会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没有人会对战争毫无怨言。所以仅仅依据百姓心理的好恶来评价一场战争未免太过武断。必要的政策还要推行,必要的战争还要发动,不能只因为百姓的怨声载道就全盘否定。况且,姜维的战略正是为蜀汉人民更加长远的未来着想,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摆脱这荒时暴月,能够真正拥有和平的年代。
当那些自命不凡的朝中官吏闭门大谈所谓的“治国之道”时,姜维却在险山恶水间一分分地夺回汉家的土地;当他们在对几场战争的失败品头论足时,姜维却在凄风苦雨中策划下一个攻城的布局。魏国兵力何等强盛,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对抗后,姜维早已心力交瘁,委屈与怒气又长期压抑在心头,于是只差一条导火索点燃矛盾的火花。《仇国论》中“极武黩征”一词恰恰成了这样一条导火索。试想,一片忠心已然千疮百孔,又怎堪再被这样不负责任的字眼深深刺痛?《仇国论》事件成为矛盾的焦点,绝非偶然。
可《仇国论》事件只是表面现象,摔书的那一刻他心中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委屈与悲伤。他确实委屈。刘备兴汉是因为他是刘姓子嗣,诸葛亮兴汉因为责任不可推卸,而姜维呢?他本是魏将,投降蜀国迫不得已,凭什么为了恢复汉室操劳一生,甚至落的个身死族灭的凄惨结局?昏庸无能的阿斗是扶不起的,诸葛亮一死,偌大蜀国放眼朝内朝外,论兵法武艺,论治国之道,论军功威信,论盛名声望,有谁能及得上姜维?以他的那种济世之才,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废帝自立为王,做第二个曹操或司马昭;退一步讲,他也完全可以积累权势,在朝中过养尊处优的舒适日子,凭什么要连年在外风餐露宿、卧雪爬冰,还招致魏人的怨恨和蜀人的非难?他选择前两条路条件绝对允许,可他没有,只为报诸葛亮一片知遇之情,他选择了光复汉室这条最艰苦的道路,甘心背负一身屈辱,宁愿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在洮阳之战前夕与廖化的对话中道出了他的心声:“昔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吾今八次伐魏,岂为一己之私哉?”
可恼的是,他的一片忠心换来的却是后主刘禅的疑心,几番辛苦努力因刘禅的轻信谗言而付诸东流。第一次是在祁山之战时,他杀得魏军大败,士气正旺,准备乘胜追击,身中四箭的魏大将邓艾敌他不过,仓皇撤退,就想了个歪招,派奸细买通后主刘禅最宠幸的宦官黄皓,散布流言,诬陷姜维怨恨天子,不久就会投降魏国。刘禅竟然真的上当,立即下诏令姜维退兵回朝。为表清白,姜维只好退兵,回成都见刘禅问明原因,得到的却是刘禅不痛不痒的搪塞,他当即明白刘禅中了邓艾的反间计,使他失去了这次足可以扭转战局的机会。对于一个用兵之人来说,这种功败垂成的惋惜与懊丧无疑是切肤钻心之痛。第二次更加可恨。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对黄皓阿谀奉承就爵位加身,听说姜维再次统兵祁山,就游说黄皓对后主说:“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后主又一次听信了谗言,宣姜维班师回朝,一日竟下了三道诏令,可谓是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宣岳飞的前传。姜维只好扔下军务,又回到成都晋见后主,却吃到了闭门羹--刘禅竟一连十日不早朝。待他打听到又是黄皓作祟时,怒发冲冠,欲杀黄皓,但想起诸葛亮托付自己的重任,为大局着想,终于还是忍住了。在后主与黄皓欢饮作乐时,流着泪劝谏后主远离宦官,莫蹈赵高、张让以至汉灵帝的覆辙,谁知后主却处处回护黄皓,反而责怪姜维不容人。秘书郎郤正知道黄皓决不会罢休,姜维祸不远矣,就劝他屯田避祸,姜维愤恨不平,但有冤无处诉,只好听郤正的计策,带着一身冤屈满腔义愤,前往沓中种麦去了。后人有诗叹蜀汉亡国曰:“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世才。”一个“空”字,更是将姜维的这种冤屈刻画得淋漓尽致。前有乐毅伐齐遭间阻,后有岳飞破敌被谗回,呜呼!伯约之冤,可悲可恨,可惜可叹。


作者: 冰风溪谷    时间: 2006-5-15 18:36
4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然而,正是这次后主刘禅一手酿制的屯田避祸,给了一直受姜维打击与压制的魏国以喘息之机,他们立即着手反扑,全面计划剿灭蜀国。姜维奋起反抗,但因在沓中,易受牵制,被作了充足准备的魏军绊住,一身本领施展不开,连连战败。黄皓迷信巫术,后主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不肯发兵增援。姜维屡次上奏告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下来,不上达天听,“因此误了大事”。大军压境,姜维只好自己率部下苦苦支撑蜀国即将崩溃的防线。可就在这时,他却得知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众将领一齐怨恨,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相闻数十里。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身为大将军的他固然悲痛欲绝,但知道此时需要的不是鲜血和眼泪,而是复国的良方。于是,他强压下悲愤的泪水,一边忍辱负重,假意讨好魏国将军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不和,巧施离间计加深两人仇怨,促进魏国内战,一边秘密给后主通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一腔热血,耿耿忠心,在此生死关头,更是天日可表。他巧妙周旋,煽动钟会叛乱,计划趁乱复国,然而却因为钟会手下的魏军不支持而导致行动失败。魏军层层包围姜维和钟会,厮杀激烈,血肉横飞,姜维希望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却不幸突然心脏病发,心痛如绞,无力抗敌。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毕生心血,换来的竟是如此的惨败,面对蜀汉亡国灭种的结局,面对将要沦为亡国奴的蜀人,他只能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一生南征北战,他一向不信天命,那是在何等的绝望下,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曾经为了蜀汉江山,诸葛亮和他用尽了智慧,数不清的将士流尽了鲜血,到头来还是一场灰飞烟灭。欲哭无泪,最断人肠,短短一句话中又饱含多少悲痛多少酸楚,却再也不能为人所知晓。他不愿死在魏军手中,遂自刎而死,结束了悲壮而光辉的一生。
然而,对他有着深仇大恨得魏军却不满足他就这样死了,当时场景极为血腥,魏军“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又杀了他一家老小,灭了他九族。魏军还将他的尸骨暴露于荒山之上任野兽撕咬,严加看守,不许蜀人前去收尸。这样的死法极尽惨烈,但我想,这也是他惟一情愿的死法。若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宁愿这样尸骨无存,也不愿老死床帷。只恨后主昏庸,宦官当道,空有才华却无法力挽狂澜。大丈夫生不就五鼎食,死则就五鼎烹,他是英雄,就注定生得悲情,死得壮烈,只有这样的结束才能为他的生命划上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句号。况且,暴露于重峦叠嶂之上,消逝于皇天后土之间,他又怎会怕那样的死法?因为,呕心沥血能昭日月,因为,披肝沥胆可对苍天。
后人为他题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且不去看诗中对他的赞美,单看“余哀”一词,便觉用得甚好,“余”字并不极力渲染蜀人对姜维身死是如何的悲痛与缅怀,却将这种“哀”的延续性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试想,多少年过去,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统一的晋朝所取代时,当蜀人在回忆起曾经那个丰神隽朗、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时,这种淡淡的“余哀”正如余音饶梁,永远拂动心弦,不可断绝。传说曾有蜀人在魏军严密看守下冒险偷得姜维的靴子,在他的家乡附近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冢边一幅对联是他一生的写照:“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肝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我想,纵使冢中无尸骨,亦不会无处可招魂,为了对武侯那句承诺,为了未完成的复国大业,他的英灵他的忠魂,生生世世都会在此守候,不会随大江东去而风流云散。

作者: 数字三国    时间: 2006-5-16 13:22
好,我喜欢姜维护~
作者: 风流渊域    时间: 2006-5-16 20:05
小姜不错
作者: 紫狱龙泉    时间: 2006-5-17 10:06
[em01]
作者: yx596115149    时间: 2006-5-17 10:30

  敬哉姜伯约!壮哉姜伯约!!悲哉姜伯约!!!

  一生为阿斗.错!错!错!


作者: luoye1600    时间: 2006-5-17 17:59

姜维生不逢时,看看刘备和刘禅,在比一比曹氏和司马氏,姜维一人岂能有回天之力呢?

姜维的命运在诸葛亮发现他的时候就注定了是悲惨的。可惜啊!


作者: 紫狱龙泉    时间: 2006-5-18 15:04

喜欢姜为


作者: weijun0122    时间: 2006-5-18 16:45

好文章


作者: weijun0122    时间: 2006-5-18 16:47

好文章


作者: 月下仙子    时间: 2006-5-18 20:58

我看三国姜维自杀的时候 老天都为他不平 雷电交加!

我都哭的一踏糊涂,关羽死的时候偶都没有伤心

看完三国只有诸葛和姜维死的时候偶最伤心


作者: ms2002    时间: 2006-5-21 19:14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无论他是多么伟大都难逃悲惨的结局,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且北方的人口和科技水平都高于其他地区,再加上魏国继承并创新啦人才选拔制度为之后的一统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层.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别把人民的生命当成自己的政治砝码或自己的垫脚石,这样的英雄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扔进垃圾堆里!!!
作者: zhoulijunme    时间: 2006-5-22 20:13
姜哥 只好报叹 生不逢时 悲壮的英雄 ~~~~~~~~~~~~~~~~~~~~~~~~~~~~~~
作者: rinige    时间: 2006-5-23 00:27

感动中~~可惜了


作者: gaoxing    时间: 2006-6-13 02:49
好,顶!
作者: qiqibadboy    时间: 2006-6-14 13:23

好帖
很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真是TMD 好帖
难得一见的好帖
千年等一回的好帖
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帖
惊天地且泣鬼神的好帖
让人阅毕击掌三叹的好帖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好帖
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好帖
让斑竹看后决定加精固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在各论坛纷纷转贴的好帖
让人看后连成人网站都没兴趣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就要往上顶往死里顶的好帖
让人不间断地在各种场合重复引用的好帖
让人一见面就问你看过某某好帖没有的好帖
让人半夜上厕所都要打开电脑再看一遍的好帖
让个读过后都下载在硬盘里详细研究欣赏的好帖
让人走路吃饭睡觉干什么事连做梦都梦到它的好帖
让人翻译成36种不同外语流传国内外世界各地的好帖
让人纷纷唱道过年过节不送礼要送就送某某帖子的好帖
让国家领导人命令将该帖刻在纯金版上当国礼送人的好帖
让网络上纷纷冒出该帖的真人版卡通版搞笑版成人版的好帖
让人在公共厕所里不再乱涂乱化而是纷纷对它引经据典的好帖
让某位想成名的少女向媒体说她与该帖作者发生过性关系的好帖
让人根据它写成小说又被不同导演拍成48个不同版本的电影的好帖
让某名导演跟据此帖改拍的电影在奥斯卡上一连拿了11个奖项的好帖
让人大代表们看完后联名要求根据该帖的内容对宪法做适当修改的好帖
让人为了谁是它的原始作者纷纷地闹上法院打官司要争得它的版权的好帖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让人为了该帖而成立了各种学会来研究并为不同的理解争得眼红脖子粗的好帖
让美国警察于今后逮捕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还有权阅读某某帖子要不要啊的好帖
让本拉登躲在山洞里还命令他手下冒着被美军发现的危险去上网下载来阅读的好帖
让萨达姆被捕时被发现他随身携带的除了一把手枪之外还有的就是它的复印件的好帖
让比尔盖茨在懂事会上发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该帖命令仔细阅读后才讨论其他事宜的好帖
让诺贝儿奖理事会破天荒地因该帖的出现而开会讨论一直决定今后设立最佳帖子奖的好帖
让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它译成宇宙语由中国神州六号升空后不断播放看有没有外星人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IE锁死连瑞星诺顿都没法修复只好格式化硬盘重装启动后主页显示的还是它的好帖
作者: qiqibadboy    时间: 2006-6-14 13:24

好帖
很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真是TMD 好帖
难得一见的好帖
千年等一回的好帖
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帖
惊天地且泣鬼神的好帖
让人阅毕击掌三叹的好帖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好帖
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好帖
让斑竹看后决定加精固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在各论坛纷纷转贴的好帖
让人看后连成人网站都没兴趣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就要往上顶往死里顶的好帖
让人不间断地在各种场合重复引用的好帖
让人一见面就问你看过某某好帖没有的好帖
让人半夜上厕所都要打开电脑再看一遍的好帖
让个读过后都下载在硬盘里详细研究欣赏的好帖
让人走路吃饭睡觉干什么事连做梦都梦到它的好帖
让人翻译成36种不同外语流传国内外世界各地的好帖
让人纷纷唱道过年过节不送礼要送就送某某帖子的好帖
让国家领导人命令将该帖刻在纯金版上当国礼送人的好帖
让网络上纷纷冒出该帖的真人版卡通版搞笑版成人版的好帖
让人在公共厕所里不再乱涂乱化而是纷纷对它引经据典的好帖
让某位想成名的少女向媒体说她与该帖作者发生过性关系的好帖
让人根据它写成小说又被不同导演拍成48个不同版本的电影的好帖
让某名导演跟据此帖改拍的电影在奥斯卡上一连拿了11个奖项的好帖
让人大代表们看完后联名要求根据该帖的内容对宪法做适当修改的好帖
让人为了谁是它的原始作者纷纷地闹上法院打官司要争得它的版权的好帖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让人为了该帖而成立了各种学会来研究并为不同的理解争得眼红脖子粗的好帖
让美国警察于今后逮捕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还有权阅读某某帖子要不要啊的好帖
让本拉登躲在山洞里还命令他手下冒着被美军发现的危险去上网下载来阅读的好帖
让萨达姆被捕时被发现他随身携带的除了一把手枪之外还有的就是它的复印件的好帖
让比尔盖茨在懂事会上发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该帖命令仔细阅读后才讨论其他事宜的好帖
让诺贝儿奖理事会破天荒地因该帖的出现而开会讨论一直决定今后设立最佳帖子奖的好帖
让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它译成宇宙语由中国神州六号升空后不断播放看有没有外星人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IE锁死连瑞星诺顿都没法修复只好格式化硬盘重装启动后主页显示的还是它的好帖
作者: 下后墩    时间: 2006-6-14 23: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othang    时间: 2006-6-19 13:49
发贴心情

姜维生不逢时,看看刘备和刘禅,在比一比曹氏和司马氏,姜维一人岂能有回天之力呢?

姜维的命运在诸葛亮发现他的时候就注定了是悲惨的。可惜啊!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是救了阿斗惹得祸啊!!!!


作者: whongwhong    时间: 2006-6-20 13:18

令人感动!生不逢时也!

少那么点权术,否则不置如此.(有阿瞒那怕一半)

楼主记得我吗?


作者: 寒塘鹤影    时间: 2006-7-19 01:00
QUOTE:
以下是引用ms2002在2006-5-21 19:14:00的发言: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无论他是多么伟大都难逃悲惨的结局,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且北方的人口和科技水平都高于其他地区,再加上魏国继承并创新啦人才选拔制度为之后的一统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层.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别把人民的生命当成自己的政治砝码或自己的垫脚石,这样的英雄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扔进垃圾堆里!!!

这是s.b言论,你懂什么叫时代潮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9 1:01:20编辑过]

作者: 傲视三英A    时间: 2006-7-19 01:17

并非所有的读者都不喜欢姜维,我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姜维的一位读者.三国后期魏有邓艾,吴有陆逊,蜀有姜维,可惜姜维生不逢时,如果在三国前期能随刘备,诸葛亮争战杀场!其功名决不在关羽之下!


作者: 三道    时间: 2006-11-28 15:21
姜伟 偶稀饭..姜伟邓哎..我个人认为比关2小赵好
作者: chenxugege    时间: 2006-12-2 12:52

姜维的确可敬可佩。。在蜀汉忘国后也念念不忘光复汉室。。只是可惜计谋没能成功。。心存汉室是其忠也,奉母至孝是其孝也。。像这样文武双全,忠孝两全的人在三国时期的确难得


作者: 2965687    时间: 2006-12-4 03:35
谢谢LZ,张知识了
作者: guy    时间: 2006-12-4 16: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iamljh    时间: 2006-12-5 21:23
姜维乃 将才不是帅才,不能和亮,陆迅,司马相提并论。最多也就跟关2查不多。 蜀国后期人口严重不足,姜维仍然带兵长期作战,而魏国兵强马壮,当时魏国人口和蜀国的人口不成比例,姜维不会像亮一样,治理内政,不知道良好的作战条件是 长期作战的基本保证,魏第一个打蜀国,强于内政。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下作战姜维不会败给邓艾等人的。。。但始终亮是选错了人。。。
作者: qxzbh    时间: 2006-12-11 10:52
错,迂忠。不事明主当自事。
作者: 86238128    时间: 2006-12-15 09:26
楼主好文章
作者: dsm0727    时间: 2006-12-15 15:14
  姜维.字伯约,诸葛亮的后传之人,还是差了点了,诸葛亮能以一己之力维持国内的各种工作顺己之意的开展,能以一己之谋调控各将.能以一己之声望协控天子
作者: 望月    时间: 2006-12-22 10:10
4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然而,正是这次后主刘禅一手酿制的屯田避祸,给了一直受姜维打击与压制的魏国以喘息之机,他们立即着手反扑,全面计划剿灭蜀国。姜维奋起反抗,但因在沓中,易受牵制,被作了充足准备的魏军绊住,一身本领施展不开,连连战败。黄皓迷信巫术,后主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不肯发兵增援。姜维屡次上奏告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下来,不上达天听,“因此误了大事”。大军压境,姜维只好自己率部下苦苦支撑蜀国即将崩溃的防线。可就在这时,他却得知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众将领一齐怨恨,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相闻数十里。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身为大将军的他固然悲痛欲绝,但知道此时需要的不是鲜血和眼泪,而是复国的良方。于是,他强压下悲愤的泪水,一边忍辱负重,假意讨好魏国将军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不和,巧施离间计加深两人仇怨,促进魏国内战,一边秘密给后主通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一腔热血,耿耿忠心,在此生死关头,更是天日可表。他巧妙周旋,煽动钟会叛乱,计划趁乱复国,然而却因为钟会手下的魏军不支持而导致行动失败。魏军层层包围姜维和钟会,厮杀激烈,血肉横飞,姜维希望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却不幸突然心脏病发,心痛如绞,无力抗敌。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毕生心血,换来的竟是如此的惨败,面对蜀汉亡国灭种的结局,面对将要沦为亡国奴的蜀人,他只能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一生南征北战,他一向不信天命,那是在何等的绝望下,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曾经为了蜀汉江山,诸葛亮和他用尽了智慧,数不清的将士流尽了鲜血,到头来还是一场灰飞烟灭。欲哭无泪,最断人肠,短短一句话中又饱含多少悲痛多少酸楚,却再也不能为人所知晓。他不愿死在魏军手中,遂自刎而死,结束了悲壮而光辉的一生。
然而,对他有着深仇大恨得魏军却不满足他就这样死了,当时场景极为血腥,魏军“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又杀了他一家老小,灭了他九族。魏军还将他的尸骨暴露于荒山之上任野兽撕咬,严加看守,不许蜀人前去收尸。这样的死法极尽惨烈,但我想,这也是他惟一情愿的死法。若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宁愿这样尸骨无存,也不愿老死床帷。只恨后主昏庸,宦官当道,空有才华却无法力挽狂澜。大丈夫生不就五鼎食,死则就五鼎烹,他是英雄,就注定生得悲情,死得壮烈,只有这样的结束才能为他的生命划上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句号。况且,暴露于重峦叠嶂之上,消逝于皇天后土之间,他又怎会怕那样的死法?因为,呕心沥血能昭日月,因为,披肝沥胆可对苍天。
后人为他题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且不去看诗中对他的赞美,单看“余哀”一词,便觉用得甚好,“余”字并不极力渲染蜀人对姜维身死是如何的悲痛与缅怀,却将这种“哀”的延续性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试想,多少年过去,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统一的晋朝所取代时,当蜀人在回忆起曾经那个丰神隽朗、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时,这种淡淡的“余哀”正如余音饶梁,永远拂动心弦,不可断绝。传说曾有蜀人在魏军严密看守下冒险偷得姜维的靴子,在他的家乡附近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冢边一幅对联是他一生的写照:“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肝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我想,纵使冢中无尸骨,亦不会无处可招魂,为了对武侯那句承诺,为了未完成的复国大业,他的英灵他的忠魂,生生世世都会在此守候,不会随大江东去而风流云散。

作者: dothang    时间: 2006-12-23 00:10
说密码错误,我还以为号被盗了。上联众却可以登陆。
作者: iji8sxj    时间: 2006-12-23 02: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iji8sxj    时间: 2006-12-23 09: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公孙思云    时间: 2006-12-27 10:45
写得好!我也挺喜欢姜维的,只不过没作者了解的那么具体,哈哈。
作者: pbwoelstlb    时间: 2007-1-6 15: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skiesf    时间: 2007-2-10 00: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当有几艾    时间: 2010-11-4 22:35
QUOTE:
以下是引用冰风溪谷在2006-5-15 18:33:00的发言:
1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读罢三国,最欣赏的莫过于姜维。他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一个本应光耀史册的英雄。然而,想起以前读过的后世有关他的评论,竟多是曲解之言,不得不替伯约叹息,于是作此文,重析三国历史,还他一份真实。

苏东坡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后人也有诗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似乎在今人心中,他已成为年轻有为的光辉典范。但是赤壁之战周瑜成名时已然三十四岁,而天水郡姜维崭露头角时仅有二十七岁,在古代看来还是未及而立的少年。而恰恰是这个少年的招降,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甚至整个蜀国的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灰暗的三国末期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
三国英雄多矣,堪称“文韬武略”的英雄亦多矣。诸葛亮、赵云、关羽、黄忠、马超、曹操、司马懿等显赫的名字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也是后世许多怀古诗篇吟咏称赞的对象。提起三国,提起蜀国,人们多想起的是桃园三结义、才贯古今的诸葛亮、当阳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的赵云,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想起姜维?恐怕有许多人连他的存在也会忽略罢?于是替伯约抱不平,这样一个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的英雄,却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被后世的读者所遗忘。
说姜维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并非笔者的溢美之词,而是经仔细分析得出的论断。文韬武略,顾名思义,文武兼长也。谋略武功都拿的出手的大有人在,可真正谋略武功都擅长的人却少之又少。诸葛亮、曹操、陆逊能够运筹帷幄,却不擅长马上作战、短兵相接;赵云、关羽、马超等武艺超群,也颇有谋略,可他们的谋略却仅限于攻城掠地,并不足以统筹整个战局。纵观三国英雄,只有姜维能够文武兼长。且看姜维的首次出场。当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入南安,欲取天水,就巧施妙计,差他的心腹诈称魏将,骗天水太守出城,暗伏一军于附近,乘势夺城。计策得以顺利实行,毫无破绽,昏庸的天水太守马遵果然中计,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形象。接下来,姜维又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与诸葛亮的计策,使得马遵茅塞顿开,大悟曰:“非伯约之言,则误中奸计矣!”姜维胸有成竹,他料得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便将计就计,愿先引兵出城,再与随后出城的马遵以火起为号,前后夹击蜀军。诸葛亮何等才智,这样一个滴水不漏的计划就让姜维轻而易举地识破了。果然,和他所料的丝毫不差,诸葛亮早已遣赵云引军于山僻之间埋伏。赵云听说姜维领兵出城,以为姜维中计,就引军攻城,至天水郡下见到姜维杀出,方知自己才中了姜维之计。书中这样描写赵姜两人的首次交锋“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抢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竟然“首尾不能顾,引败兵奔走”。赵云回去后告诉诸葛亮兵败经过,使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诸葛亮大为惊讶,叹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于是抱定了得到他的决心,利用姜维对母亲至孝之心施了一连串计策反间马遵,使马遵对姜维生疑要置之死地,他便坐收渔人之利招降了姜维,从此待他亲如父子,这是旁话,且按下不提。
论谋略,诸葛亮阅人无数,何等的眼光盖世,谨慎细微,几十年征战,身边又不乏赵云等出众的人才,他却唯独看中了最年轻而且接触时间最短的姜维,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临终托付以蜀汉江山,对于看待蜀汉江山胜于生命的诸葛亮来说,这种托付无疑是对别人最大的信任与肯定。诸葛亮才高八斗,一生中很少夸赞别人,即使夸赞,也只不过简单说几句“子龙一身都是胆”或“真将军也”之类的话,却在给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不吝赞词,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等等,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十分罕见的行为,足以证明姜维的才华是何等与众不同。诸葛亮死后,他则成为蜀国的顶梁柱,制定战略,统筹全朝,蜀国也因有他才能在魏国的觊觎中支撑多年。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他在军事谋略与思想上的造诣深得诸葛亮之法,堪称“武侯第二”,这样的评价恐怕数遍三国也无人能及。论武功,姜维初次交锋便使得赵云不敢恋战,连连败退。赵云号称“常胜将军”,这次失败,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败。虽然两人有四十多岁的巨大年龄差距,但姜维取胜却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年轻气盛。赵云回去后诸葛亮夸他“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试想,赵云武功枪法冠绝三国,且向来很少对夸赞别人武艺,这样一句赞美,可谓是最高的评价,且他以七旬老将之身,能对一个弱冠少年肃然起敬,心悦诚服,姜维之勇武,可见一斑。谋略武功皆是如此出类拔萃,姜维真堪“文韬武略”之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华炎    时间: 2012-5-23 18:25
QUOTE:
以下是引用冰风溪谷在2006-5-15 18:36:00的发言:
4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然而,正是这次后主刘禅一手酿制的屯田避祸,给了一直受姜维打击与压制的魏国以喘息之机,他们立即着手反扑,全面计划剿灭蜀国。姜维奋起反抗,但因在沓中,易受牵制,被作了充足准备的魏军绊住,一身本领施展不开,连连战败。黄皓迷信巫术,后主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不肯发兵增援。姜维屡次上奏告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下来,不上达天听,“因此误了大事”。大军压境,姜维只好自己率部下苦苦支撑蜀国即将崩溃的防线。可就在这时,他却得知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众将领一齐怨恨,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相闻数十里。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身为大将军的他固然悲痛欲绝,但知道此时需要的不是鲜血和眼泪,而是复国的良方。于是,他强压下悲愤的泪水,一边忍辱负重,假意讨好魏国将军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不和,巧施离间计加深两人仇怨,促进魏国内战,一边秘密给后主通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一腔热血,耿耿忠心,在此生死关头,更是天日可表。他巧妙周旋,煽动钟会叛乱,计划趁乱复国,然而却因为钟会手下的魏军不支持而导致行动失败。魏军层层包围姜维和钟会,厮杀激烈,血肉横飞,姜维希望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却不幸突然心脏病发,心痛如绞,无力抗敌。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毕生心血,换来的竟是如此的惨败,面对蜀汉亡国灭种的结局,面对将要沦为亡国奴的蜀人,他只能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一生南征北战,他一向不信天命,那是在何等的绝望下,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曾经为了蜀汉江山,诸葛亮和他用尽了智慧,数不清的将士流尽了鲜血,到头来还是一场灰飞烟灭。欲哭无泪,最断人肠,短短一句话中又饱含多少悲痛多少酸楚,却再也不能为人所知晓。他不愿死在魏军手中,遂自刎而死,结束了悲壮而光辉的一生。
然而,对他有着深仇大恨得魏军却不满足他就这样死了,当时场景极为血腥,魏军“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又杀了他一家老小,灭了他九族。魏军还将他的尸骨暴露于荒山之上任野兽撕咬,严加看守,不许蜀人前去收尸。这样的死法极尽惨烈,但我想,这也是他惟一情愿的死法。若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宁愿这样尸骨无存,也不愿老死床帷。只恨后主昏庸,宦官当道,空有才华却无法力挽狂澜。大丈夫生不就五鼎食,死则就五鼎烹,他是英雄,就注定生得悲情,死得壮烈,只有这样的结束才能为他的生命划上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句号。况且,暴露于重峦叠嶂之上,消逝于皇天后土之间,他又怎会怕那样的死法?因为,呕心沥血能昭日月,因为,披肝沥胆可对苍天。
后人为他题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且不去看诗中对他的赞美,单看“余哀”一词,便觉用得甚好,“余”字并不极力渲染蜀人对姜维身死是如何的悲痛与缅怀,却将这种“哀”的延续性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试想,多少年过去,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统一的晋朝所取代时,当蜀人在回忆起曾经那个丰神隽朗、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时,这种淡淡的“余哀”正如余音饶梁,永远拂动心弦,不可断绝。传说曾有蜀人在魏军严密看守下冒险偷得姜维的靴子,在他的家乡附近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冢边一幅对联是他一生的写照:“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肝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我想,纵使冢中无尸骨,亦不会无处可招魂,为了对武侯那句承诺,为了未完成的复国大业,他的英灵他的忠魂,生生世世都会在此守候,不会随大江东去而风流云散。


作者: 华炎    时间: 2012-5-23 18:25
QUOTE:
以下是引用冰风溪谷在2006-5-15 18:36:00的发言:
4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然而,正是这次后主刘禅一手酿制的屯田避祸,给了一直受姜维打击与压制的魏国以喘息之机,他们立即着手反扑,全面计划剿灭蜀国。姜维奋起反抗,但因在沓中,易受牵制,被作了充足准备的魏军绊住,一身本领施展不开,连连战败。黄皓迷信巫术,后主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不肯发兵增援。姜维屡次上奏告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下来,不上达天听,“因此误了大事”。大军压境,姜维只好自己率部下苦苦支撑蜀国即将崩溃的防线。可就在这时,他却得知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众将领一齐怨恨,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相闻数十里。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身为大将军的他固然悲痛欲绝,但知道此时需要的不是鲜血和眼泪,而是复国的良方。于是,他强压下悲愤的泪水,一边忍辱负重,假意讨好魏国将军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不和,巧施离间计加深两人仇怨,促进魏国内战,一边秘密给后主通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一腔热血,耿耿忠心,在此生死关头,更是天日可表。他巧妙周旋,煽动钟会叛乱,计划趁乱复国,然而却因为钟会手下的魏军不支持而导致行动失败。魏军层层包围姜维和钟会,厮杀激烈,血肉横飞,姜维希望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却不幸突然心脏病发,心痛如绞,无力抗敌。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毕生心血,换来的竟是如此的惨败,面对蜀汉亡国灭种的结局,面对将要沦为亡国奴的蜀人,他只能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一生南征北战,他一向不信天命,那是在何等的绝望下,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曾经为了蜀汉江山,诸葛亮和他用尽了智慧,数不清的将士流尽了鲜血,到头来还是一场灰飞烟灭。欲哭无泪,最断人肠,短短一句话中又饱含多少悲痛多少酸楚,却再也不能为人所知晓。他不愿死在魏军手中,遂自刎而死,结束了悲壮而光辉的一生。
然而,对他有着深仇大恨得魏军却不满足他就这样死了,当时场景极为血腥,魏军“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又杀了他一家老小,灭了他九族。魏军还将他的尸骨暴露于荒山之上任野兽撕咬,严加看守,不许蜀人前去收尸。这样的死法极尽惨烈,但我想,这也是他惟一情愿的死法。若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宁愿这样尸骨无存,也不愿老死床帷。只恨后主昏庸,宦官当道,空有才华却无法力挽狂澜。大丈夫生不就五鼎食,死则就五鼎烹,他是英雄,就注定生得悲情,死得壮烈,只有这样的结束才能为他的生命划上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句号。况且,暴露于重峦叠嶂之上,消逝于皇天后土之间,他又怎会怕那样的死法?因为,呕心沥血能昭日月,因为,披肝沥胆可对苍天。
后人为他题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且不去看诗中对他的赞美,单看“余哀”一词,便觉用得甚好,“余”字并不极力渲染蜀人对姜维身死是如何的悲痛与缅怀,却将这种“哀”的延续性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试想,多少年过去,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统一的晋朝所取代时,当蜀人在回忆起曾经那个丰神隽朗、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时,这种淡淡的“余哀”正如余音饶梁,永远拂动心弦,不可断绝。传说曾有蜀人在魏军严密看守下冒险偷得姜维的靴子,在他的家乡附近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冢边一幅对联是他一生的写照:“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肝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我想,纵使冢中无尸骨,亦不会无处可招魂,为了对武侯那句承诺,为了未完成的复国大业,他的英灵他的忠魂,生生世世都会在此守候,不会随大江东去而风流云散。

QUOTE:
以下是引用冰风溪谷在2006-5-15 18:33:00的发言:
1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论姜维
读罢三国,最欣赏的莫过于姜维。他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一个本应光耀史册的英雄。然而,想起以前读过的后世有关他的评论,竟多是曲解之言,不得不替伯约叹息,于是作此文,重析三国历史,还他一份真实。

苏东坡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后人也有诗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似乎在今人心中,他已成为年轻有为的光辉典范。但是赤壁之战周瑜成名时已然三十四岁,而天水郡姜维崭露头角时仅有二十七岁,在古代看来还是未及而立的少年。而恰恰是这个少年的招降,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甚至整个蜀国的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灰暗的三国末期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
三国英雄多矣,堪称“文韬武略”的英雄亦多矣。诸葛亮、赵云、关羽、黄忠、马超、曹操、司马懿等显赫的名字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也是后世许多怀古诗篇吟咏称赞的对象。提起三国,提起蜀国,人们多想起的是桃园三结义、才贯古今的诸葛亮、当阳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的赵云,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想起姜维?恐怕有许多人连他的存在也会忽略罢?于是替伯约抱不平,这样一个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的英雄,却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被后世的读者所遗忘。
说姜维最能称得上文韬武略,并非笔者的溢美之词,而是经仔细分析得出的论断。文韬武略,顾名思义,文武兼长也。谋略武功都拿的出手的大有人在,可真正谋略武功都擅长的人却少之又少。诸葛亮、曹操、陆逊能够运筹帷幄,却不擅长马上作战、短兵相接;赵云、关羽、马超等武艺超群,也颇有谋略,可他们的谋略却仅限于攻城掠地,并不足以统筹整个战局。纵观三国英雄,只有姜维能够文武兼长。且看姜维的首次出场。当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入南安,欲取天水,就巧施妙计,差他的心腹诈称魏将,骗天水太守出城,暗伏一军于附近,乘势夺城。计策得以顺利实行,毫无破绽,昏庸的天水太守马遵果然中计,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形象。接下来,姜维又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与诸葛亮的计策,使得马遵茅塞顿开,大悟曰:“非伯约之言,则误中奸计矣!”姜维胸有成竹,他料得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便将计就计,愿先引兵出城,再与随后出城的马遵以火起为号,前后夹击蜀军。诸葛亮何等才智,这样一个滴水不漏的计划就让姜维轻而易举地识破了。果然,和他所料的丝毫不差,诸葛亮早已遣赵云引军于山僻之间埋伏。赵云听说姜维领兵出城,以为姜维中计,就引军攻城,至天水郡下见到姜维杀出,方知自己才中了姜维之计。书中这样描写赵姜两人的首次交锋“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抢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竟然“首尾不能顾,引败兵奔走”。赵云回去后告诉诸葛亮兵败经过,使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诸葛亮大为惊讶,叹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于是抱定了得到他的决心,利用姜维对母亲至孝之心施了一连串计策反间马遵,使马遵对姜维生疑要置之死地,他便坐收渔人之利招降了姜维,从此待他亲如父子,这是旁话,且按下不提。
论谋略,诸葛亮阅人无数,何等的眼光盖世,谨慎细微,几十年征战,身边又不乏赵云等出众的人才,他却唯独看中了最年轻而且接触时间最短的姜维,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临终托付以蜀汉江山,对于看待蜀汉江山胜于生命的诸葛亮来说,这种托付无疑是对别人最大的信任与肯定。诸葛亮才高八斗,一生中很少夸赞别人,即使夸赞,也只不过简单说几句“子龙一身都是胆”或“真将军也”之类的话,却在给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不吝赞词,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等等,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十分罕见的行为,足以证明姜维的才华是何等与众不同。诸葛亮死后,他则成为蜀国的顶梁柱,制定战略,统筹全朝,蜀国也因有他才能在魏国的觊觎中支撑多年。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他在军事谋略与思想上的造诣深得诸葛亮之法,堪称“武侯第二”,这样的评价恐怕数遍三国也无人能及。论武功,姜维初次交锋便使得赵云不敢恋战,连连败退。赵云号称“常胜将军”,这次失败,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败。虽然两人有四十多岁的巨大年龄差距,但姜维取胜却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年轻气盛。赵云回去后诸葛亮夸他“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试想,赵云武功枪法冠绝三国,且向来很少对夸赞别人武艺,这样一句赞美,可谓是最高的评价,且他以七旬老将之身,能对一个弱冠少年肃然起敬,心悦诚服,姜维之勇武,可见一斑。谋略武功皆是如此出类拔萃,姜维真堪“文韬武略”之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老戌外    时间: 2012-6-23 16: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小的我    时间: 2012-7-7 04:41
诸葛亮看中的没有一个象样的人比如:马谡、姜维,有能力有水平的他都嫉妒比如:李严、魏延!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