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魏蜀吴各自称帝之影响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faendor    时间: 2006-5-31 15:26
标题: 魏蜀吴各自称帝之影响分析

魏蜀吴各自称帝之影响分析




------------------------------------------------------------------------------
--



2002-6-14 14:41:16    孔门弟子  阅读60次

  

魏蜀吴三国先后分别称帝,结果与影响是不同的。这与他们称帝时的立国精神是息息相关
的。

称帝前,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政权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是最强的,因此相对也得到
最多士人的支持。曹操去世后,其所依恃的权力维系因素对曹丕来讲不再存在,曹丕为驾
驭臣下维持统治,不得已借用“禅让”理论而称帝(前文详论)。

曹丕以“魏”为国号,当然主要是由于曹操受封魏王(封地在邺,属古魏地)。但我们要
看到,“魏”是一个地域性政权符号,它强调政权的地域性根源,以获得以魏地核心地区
的北方士人的认同。同时,这一政权以“禅让”的外在形式构建其作为汉中央政权的继承
地位。蜀之立国,以“汉”为国号,是强调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而吴之立国,是
完全体现其作为地域性政权的特点。

三国立国精神迥然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用人为政的方针,也便影响他们的政权能获得哪
一部分力量、在多大程度上的支持。

曹操笼络到的士人,既包括像荀玉那样为扶持汉室而支持曹操的人,也包括王朗那样基于
现实考虑和对曹操个人能力的认可而追随曹操的人。曹丕时代,除继承外,主要是利用陈
群的九品中正制,从北方地区选拔士人,这一时期进入曹魏政权的士人,一是出于现实功
利的考虑,求取功名以荣身显家;再就是出于对政权之地域性认同。这两者其实是统一的
,或者说前者就是由后者延伸出来的。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曹魏政权除了地域性之外,还以“禅让”强调其继承性。而这一继承
性因其对形式性的强调多伴随的精神内涵的缺乏,造成了政权合法性基础中不可避免的虚
伪性。所以这一时期进入曹魏政权的士人并不是忠于曹氏这一姓一朝,而只是终于这个能
够让他们荣身显家的地域政权,所以后来司马氏篡位能“平稳过度”,很少有士人起而捍
卫曹氏政权。


蜀汉政权因强调对汉的继承性,造成两个影响:一是从国策上使北伐成为必然(或说不得
不然),因为以继承汉中央政权作为立国精神基础,必然不能局限于蜀地一隅,这样你就
无法向人民交代,无以号召人民,无以向人民说明你凭什么统治这里,无以获得士人的支
持。这里暂不考虑从军事角度讲北伐是以守为攻,或从个人道德讲北伐是诸葛亮“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个人奋斗,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两者都应统一到上面所论的时代精神和立国精
神上去。

第二个影响是,蜀汉政权在吸纳蜀川本地人才方面终究不是十分成功。蜀汉人才可分为三
部分:原从人马、荆州士人、蜀地士人。刘备时,以原从人马为主,诸葛亮执政的蜀汉,
主要依靠荆州士人。蜀地士人一直没有成为政治主角,撇开个人因素及党争因素以外,蜀
汉立国精神不以蜀地为根本是一个重要原因。


吴之称帝在三国中为最晚。称帝之前,孙吴政权就只是想“极长江之限而有之”,割据江
南与北方抗拒。在当时可以讲是基于汉末社会大乱的一种临时性考虑。后来孙权称帝,是
明确地以地域性政权来立国。所以吴最的本地士人之支持,吴地士人支持孙权,很明确地
就是为了江东自保,使在江东的安定生活不要被北方的战乱所侵扰。孙吴政权基本没有统
一的野心(当然不排除总会有一些侥幸心理),因此其对外战争次数最少,战争的目的主
要是防御性的,有时是为了取得有利的防御位置而进行的防御性进攻,或为了捞点便宜在
别人发生内乱时进攻抢夺地盘。

孙吴政权内部相对最为安定,后来北方因五胡乱华而再次生乱,江南能够成为中国文化一
脉不绝的重心与维系,与孙吴时期以地域性政权立国而进行的防守与发展打下的基础是分
不开的。

到三国时代,汉代的文化维系体系日渐失效,气质层次的个性挺立,人们更加现实化,地
域性认同的加强就是现实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现实性的地域性认同是这一时期
的主流时代精神。孙吴政权最明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精神,所以在三国中持国最久,本土经
济获得发展最为明显;蜀汉离这一精神最远,劳民伤财,经济发展迟滞,最先灭亡;曹魏
有地域性精神之实又有继承就文化精神之表,就实处讲,使北方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就
表处讲,未真得士人之心,被司马氏轻易取代。

蜀汉政权因强调对汉的继承性,造成两个影响:一是从国策上使北伐成为必然(或说不得
不然),因为以继承汉中央政权作为立国精神基础,必然不能局限于蜀地一隅,这样你就
无法向人民交代,无以号召人民,无以向人民说明你凭什么统治这里,无以获得士人的支
持。这里暂不考虑从军事角度讲北伐是以守为攻,或从个人道德讲北伐是诸葛亮“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个人奋斗,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两者都应统一到上面所论的时代精神和立国精
神上去。

第二个影响是,蜀汉政权在吸纳蜀川本地人才方面终究不是十分成功。蜀汉人才可分为三
部分:原从人马、荆州士人、蜀地士人。刘备时,以原从人马为主,诸葛亮执政的蜀汉,
主要依靠荆州士人。蜀地士人一直没有成为政治主角,撇开个人因素及党争因素以外,蜀
汉立国精神不以蜀地为根本是一个重要原因。

吴之称帝在三国中为最晚。称帝之前,孙吴政权就只是想“极长江之限而有之”,割据江
南与北方抗拒。在当时可以讲是基于汉末社会大乱的一种临时性考虑。后来孙权称帝,是
明确地以地域性政权来立国。所以吴最的本地士人之支持,吴地士人支持孙权,很明确地
就是为了江东自保,使在江东的安定生活不要被北方的战乱所侵扰。孙吴政权基本没有统
一的野心(当然不排除总会有一些侥幸心理),因此其对外战争次数最少,战争的目的主
要是防御性的,有时是为了取得有利的防御位置而进行的防御性进攻,或为了捞点便宜在
别人发生内乱时进攻抢夺地盘。

孙吴政权内部相对最为安定,后来北方因五胡乱华而再次生乱,江南能够成为中国文化一
脉不绝的重心与维系,与孙吴时期以地域性政权立国而进行的防守与发展打下的基础是分
不开的。

到三国时代,汉代的文化维系体系日渐失效,气质层次的个性挺立,人们更加现实化,地
域性认同的加强就是现实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现实性的地域性认同是这一时期
的主流时代精神。孙吴政权最明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精神,所以在三国中持国最久,本土经
济获得发展最为明显;蜀汉离这一精神最远,劳民伤财,经济发展迟滞,最先灭亡;曹魏
有地域性精神之实又有继承就文化精神之表,就实处讲,使北方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就
表处讲,未真得士人之心,被司马氏轻易取代。 


作者: 风流渊域    时间: 2006-5-31 23:45

有见地

曹丕没有他老爸厉害


作者: yx596115149    时间: 2006-6-1 08:23
     这就是历史,无可厚非!!!
作者: whongwhong    时间: 2006-6-1 10:42
[em01]
作者: 凡尘    时间: 2006-6-4 18:44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暗暗啊啊啊暗暗啊啊暗暗暗暗!
作者: yczfs    时间: 2006-6-5 17:35
[em03][em08]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