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票诸葛亮,但个人觉得如果郭嘉不是死的早,诸葛未必是他对手,可惜没有交战实例。。。
楼主的帖子是三国谋士的智力
我投贾诩,原因是:三分天下的真正幕后执行者或者说导演就是他,尽管甚至他自己都没有这样认为,呵呵
而且前期他一直都是作为幕后的人物出现的,这样的人才真正的是军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谋士
另外我会投郭嘉,他和贾诩一样,只是郭嘉的一生太短暂,无法有更多的事迹来进行比较,尽管他确实很强
蜀国的三个人也飞常有能力,但是正史和野史中的描述很一般.
另外,姜维,周瑜,陆逊,这三位,包括司马懿(虽然前期可能参赞军事),他们不是真正的军师,他们是统兵的人
郭嘉.
.........
个人认为是郭嘉,据史书记载,郭嘉真的是算无疑策啊,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
诸葛亮如果入了西川后就死了, 那也是算无疑策, 有时候早死反而能成就人的辉煌.
诸葛亮如果入了西川后就死了, 那也是算无疑策, 有时候早死反而能成就人的辉煌。
看看诸葛亮在西川之前遇到的敌人吧。火烧博望只不过遇到了2个会统兵的将领并不是什么会耍阴谋的智者,长板坡只能算是战略撤退并不能算什么稍微有点智谋的人都会这样做,赤壁根据正史来说完全是周俞的功劳,为什么后人总以为是他的功劳那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功劳。入西川刘璋无能即使死柬也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怀疑还能说什么?再之后好象就没再进过中原一步。
贾诩.
吕布曹操等都不是他对手。
连才曹植杨修这的才子都计不如他
他邦谁,谁就胜.他才是第一谋士。
按正史 寿志裴注 来说是司马和郭嘉 就像百家讲坛里易教授说得 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但未必是个军师家 什么曹船借箭 火烧新野 博望 借东风 空称计 死亮吓走活仲达 全部都是假的
易老师是研究三国等历史的专家级人物 他说的那些评语只要有30%成立孔明就不是什么顶级军事家 何况他说得有90%是成立的 郭嘉倒是真的算无遗策 司马也是对大局的把握很有功力的 我选郭嘉
应该给他们做个智商测试。
我选郭嘉,因为天妒英才,连老天都觉得他太聪明了。。。
当然是诸葛亮!
郭嘉虽然厉害,但曹操本人就厉害,说郭嘉算无遗策,是因为曹操能正确采纳,但曹操可不是非郭嘉不行。虽然郭嘉死后曹操有赤壁之败,但就算郭嘉活着,是否能赢也不好说。
诸葛亮不同,比较刘备在得诸葛的前、后境况就非常明显。
何为顶尖谋士,“一言兴邦,一言定国”,诸葛亮的隆中对,说“三分天下”,历史就是三国分天下。
其他军师可有此等能耐??????????????
司马,周于,都不能说是军师,后来连诸葛亮都是个统帅咯。
真正最强的军师是贾诩
游戏中感觉国家
很好用!有次
任命后连续3季抱了关2赵云马超
都是1指到
游戏中感觉国家
很好用!有次
任命后连续3季抱了关2赵云马超
都是1指到
有同感!我用国家曾经妖掉过周于黄中铁骑师。游戏里给国家出城的士气太低了点,不合理。
当然是诸葛亮!
郭嘉虽然厉害,但曹操本人就厉害,说郭嘉算无遗策,是因为曹操能正确采纳,但曹操可不是非郭嘉不行。虽然郭嘉死后曹操有赤壁之败,但就算郭嘉活着,是否能赢也不好说。
诸葛亮不同,比较刘备在得诸葛的前、后境况就非常明显。
何为顶尖谋士,“一言兴邦,一言定国”,诸葛亮的隆中对,说“三分天下”,历史就是三国分天下。
其他军师可有此等能耐??????????????
鲁肃比他说的更早,有关天下三分的问题,而且天下也三分了
贾诩基本上是指导了天下三分的整个过程,所以比诸葛亮更猛
历史中蜀国早期的战斗基本上都是刘备指挥的,诸葛亮只是后期在蜀国内政上比较有成就
说的是军师,有人还把曹操,司马搬出来了。楼主也有问题,周鱼是军师吗?选诸葛亮有情可原。小说看多了,评书听多了,电视剧也看了。不过说实话,亮的智力不一定会很高,但他很会做秀,也就是说会炒做自己。
选郭嘉
贾诩啊
很阴的人哦
贾诩啊
很阴的人哦
是啊,但是这种人最适合做谋士,我觉得
我觉得是王允 貂MM
人家可是在百官面前啊就在你身边就把你给迷惑了还给利用了~~
智力这个东西恐怕很难说谁最强吧???
因为表现智力的方面很多。那我来说说诸葛亮吧。尽管是个人意见,但我也是翻阅和看过好多关于诸葛亮的资料以及一些专家讲谈而后自己总结的。
尽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把他推上神坛的,不过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超一流战略家,尽管最早提出3分天下的人是鲁肃,但是鲁肃却没有算到三分之一里有刘备,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以及如何应付并利用这种局势,最终使刘备三分有一。
但是同时诸葛亮在临场军事指挥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诸葛亮一生谨慎,但是用兵之道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方能成大功也,而诸葛亮在出奇这方面很欠缺。他没有采用魏延偷袭长安的策略,并言辞非常坚决的告诉魏延,根本没的商量。这就是一个明显例子。而后来邓艾灭蜀却恰恰用的是偷袭。
其次诸葛亮精通诸子百家,所以他不仅掌管蜀军事,同时制定了蜀国的各类法规,并掌管国家政治外交,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几句是说他如何做相国,后几句则说他治理国家之良才,但是军事谋略却非其所长,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是说诸葛亮的为人,强烈鄙视那些对诸葛亮人品乱加猜测的人。你们很显然不明白一个想谋逆篡权的人一般性规律,好好看看司马氏如何夺取权力,并如何保持自己家的权力的,就知道了。如果诸葛亮有野心,那么他需要做什么呢?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同时要控制军队,尤其是京畿重地的军队。还要博得皇帝的信任。此外一旦夺取权力,就不得轻易离开京畿重地,要牢牢控制皇帝,最后是要保证这种权力的传承性,以保证自己死后,自己的后人继续自己野心。而司马懿就是利用曹爽离开京城这一时机,迅速联络自己的亲信并迅速控制了京畿重地,然后夺取权力的,并让其子继承了权力。从此以后司马氏牢牢控制京畿重地,并轻易不离开。后来司马师亲征,留司马昭在京。后来司马昭要亲征钟会,他又挟持皇帝亲征。由此看出这些篡权者还是有些明显特征的。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诸葛亮有军权,兼相国把持朝政,皇帝称相父,可以说当时诸葛亮是实际的最高决策者,阿斗只是一个最后听从兼发布者,并且刘备有遗言必要时他可自为西川之主(陈寿《三国志》中有记载)所以他的确有这个机会,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并控制京畿重地,并多次离开成都,征南蛮降孟获,然后又六出祁山。他也没有让他的亲人身居要职,他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他的大权,很显然他并没有夺权的野心。
最后引用北京大学周思源教授对诸的话:一个人,如果有重大的品质性错误,或者是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的犯罪行为,在发生这个事之前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这句话说的好,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资料以及名人传记,都没有记载诸葛亮有任何品格方面的缺点。
所以他最后说诸葛亮:高风亮节,伟大人格。
那些随便说诸葛亮有这个心,那个心得都是不负责任的乱说。
[em05]天妒英才的不只郭嘉,周瑜也是,吕蒙也是
赤壁之火,夷陵之火,烧的蜀魏尽皆丧胆,也是三国的转折点
想像下孙权若不是一个一个的发掘,而是四大都督一齐任用,加上重用凤雏,天下则归吴
本人喜欢周瑜的说
郭嘉
哈哈!
热闹啊!
老红查了下资治通鉴。关于提出三分天下的,只有提到诸葛亮的隆中对。
贾诩是劝张绣降曹操,鲁肃是劝孙权在吴地称王。郭嘉是曹操“挟天子”以后才来,著名的是“十胜论”,说的是袁绍。另郭嘉曾权曹操不杀刘备,这可是错误!!!!!!!!
另举1个现代例子:关于抗战,国共双方都有高人认为是持久战,中国最终胜利。国方:蒋介石,陈诚等。共方:毛泽东、周总理等。但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详细清楚。
智力最高是毛泽东,谁有疑问????
诸葛亮的智力问题一样!
曹操哪里去了 汗 姜维这种垃圾也能排进前10?!
同意楼上的,要是姜维能进那邓艾呢?
学了诸葛还是弄不过邓艾
智力这个东西恐怕很难说谁最强吧???
因为表现智力的方面很多。那我来说说诸葛亮吧。尽管是个人意见,但我也是翻阅和看过好多关于诸葛亮的资料以及一些专家讲谈而后自己总结的。
尽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把他推上神坛的,不过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超一流战略家,尽管最早提出3分天下的人是鲁肃,但是鲁肃却没有算到三分之一里有刘备,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以及如何应付并利用这种局势,最终使刘备三分有一。
但是同时诸葛亮在临场军事指挥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诸葛亮一生谨慎,但是用兵之道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方能成大功也,而诸葛亮在出奇这方面很欠缺。他没有采用魏延偷袭长安的策略,并言辞非常坚决的告诉魏延,根本没的商量。这就是一个明显例子。而后来邓艾灭蜀却恰恰用的是偷袭。
其次诸葛亮精通诸子百家,所以他不仅掌管蜀军事,同时制定了蜀国的各类法规,并掌管国家政治外交,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几句是说他如何做相国,后几句则说他治理国家之良才,但是军事谋略却非其所长,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是说诸葛亮的为人,强烈鄙视那些对诸葛亮人品乱加猜测的人。你们很显然不明白一个想谋逆篡权的人一般性规律,好好看看司马氏如何夺取权力,并如何保持自己家的权力的,就知道了。如果诸葛亮有野心,那么他需要做什么呢?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同时要控制军队,尤其是京畿重地的军队。还要博得皇帝的信任。此外一旦夺取权力,就不得轻易离开京畿重地,要牢牢控制皇帝,最后是要保证这种权力的传承性,以保证自己死后,自己的后人继续自己野心。而司马懿就是利用曹爽离开京城这一时机,迅速联络自己的亲信并迅速控制了京畿重地,然后夺取权力的,并让其子继承了权力。从此以后司马氏牢牢控制京畿重地,并轻易不离开。后来司马师亲征,留司马昭在京。后来司马昭要亲征钟会,他又挟持皇帝亲征。由此看出这些篡权者还是有些明显特征的。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诸葛亮有军权,兼相国把持朝政,皇帝称相父,可以说当时诸葛亮是实际的最高决策者,阿斗只是一个最后听从兼发布者,并且刘备有遗言必要时他可自为西川之主(陈寿《三国志》中有记载)所以他的确有这个机会,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并控制京畿重地,并多次离开成都,征南蛮降孟获,然后又六出祁山。他也没有让他的亲人身居要职,他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他的大权,很显然他并没有夺权的野心。
最后引用北京大学周思源教授对诸的话:一个人,如果有重大的品质性错误,或者是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的犯罪行为,在发生这个事之前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这句话说的好,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资料以及名人传记,都没有记载诸葛亮有任何品格方面的缺点。
所以他最后说诸葛亮:高风亮节,伟大人格。
那些随便说诸葛亮有这个心,那个心得都是不负责任的乱说。
阿甘兄弟:
有关鲁肃没有算到三分天下里面没有刘备,那是因为鲁肃在发表的时候刘备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
这点不能说是鲁肃的眼光不到。
后来三分天下里有刘备的,而且诸葛亮也算到的里面有刘备,是因为,诸葛亮是打算跟刘备的,如果里面没有刘备的话
诸葛亮跟谁呢?而且诸葛亮也是刘备成为一方诸侯的一大助力。
诸葛亮的行军打仗确实没有其他的人那么厉害,但是他确实能够看到更远的东西,这个就是谋略家的能力
而且他本身就谨慎,但是后面的出兵攻曹,没有成功,并且不用魏延的计策,那是因为,蜀国输不起.
其他的我都觉得兄弟说的太对了:)
[em05]天妒英才的不只郭嘉,周瑜也是,吕蒙也是
赤壁之火,夷陵之火,烧的蜀魏尽皆丧胆,也是三国的转折点
想像下孙权若不是一个一个的发掘,而是四大都督一齐任用,加上重用凤雏,天下则归吴
本人喜欢周瑜的说
哈哈!
热闹啊!
老红查了下资治通鉴。关于提出三分天下的,只有提到诸葛亮的隆中对。
贾诩是劝张绣降曹操,鲁肃是劝孙权在吴地称王。郭嘉是曹操“挟天子”以后才来,著名的是“十胜论”,说的是袁绍。另郭嘉曾权曹操不杀刘备,这可是错误!!!!!!!!
另举1个现代例子:关于抗战,国共双方都有高人认为是持久战,中国最终胜利。国方:蒋介石,陈诚等。共方:毛泽东、周总理等。但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详细清楚。
智力最高是毛泽东,谁有疑问????
诸葛亮的智力问题一样!
红哥:
资治通鉴里可能是没有,小弟没有看过还,但是确实是鲁肃首先提出的这个构想的,只是可能只有两个诸侯
一个是曹操(曹操与袁绍争北方),另一个是孙权(趁乱取长江以南),好像这名字叫塌上策
塌上策
史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甚至根据塌上策和隆中对的对比,后世有人甚至提出诸葛亮有抄袭的可能(这个只是猜测)
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是因为,他知道刘备确实有本事,放了之后能够搅乱其他势力。而且刘备乃是皇亲,如果杀了
怎么堵天下人的口呢?做到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最后的国共问题,我不太清楚,不太好说
曹操哪里去了 汗 姜维这种垃圾也能排进前10?!
同意楼上的,要是姜维能进那邓艾呢?
学了诸葛还是弄不过邓艾
两个国家的对比,个人的作用不大
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个人的能力
说道军师我认为郭嘉是最成功的了,因为曹操对郭嘉的信任,所以郭嘉才发挥了他的才华,有生之年谋所未败,郭嘉病故,曹操就感叹 :今失奉孝乃天丧吾也!待得赤壁兵败后,曹操又感叹:若奉孝在,必不令吾有此大失!曹操最信任的两位谋士就是戏志才和郭嘉,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是30多岁就病故了,真是天妒英才,难怪曹操老被后生小辈算计啊!
作为军师,每了人都有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主公的绝对信任和肯定,河北谋士田丰,沮授都是很不错的人才,田丰是庞统年少时最崇拜的人,而沮授被评价为才干不亚于诸葛亮,只是袁绍根本不信任他们。
另外:要说纯粹的智力,很难说哪个人高,有些诗人,才子,清流,都是智力很高的。智力高的人并不一定能成为军师,军师主要是外交,谋略,兵法,内政,人事几个方面综合能力,如果非要用一个1-100的数据来表示,显然是很难正确表示出来的。
最强的谋士自然是贾诩 太强了 而且总是出现在关键的时候
而且绝对的阴险 绝对的狡猾 无论是战争阴谋还是政治阴谋 都是顶尖中的顶尖 翘楚中的翘楚
哈哈!
鲁肃的塌上策,那点说天下三分?只是有鼎足而已,关键是孙权怎割据称王!!!!另一家是谁,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刘备。不是刘备,这三分天下可就是错误了!!!!!!!!!!
诸葛亮可说,曹操、孙权强大,刘备只能取西川,从而三分天下。要知道刘备当时寄人篱下,刘表还不信任他,与其他势力相比可说无地无兵的穷光蛋,刘备按隆中对最终能距蜀称王。相比孙权难度大太多了。
比较难易,高下立判!!!!!
另:说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不是错误,那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多次一举了!!!!!!!
再另:贾诩厉害不假,但贾诩首先谋的自己,不是贾诩帮谁谁就赢,而是贾诩总是选择有实力的一方。要不他怎劝张绣降曹操,怎不能向诸葛亮帮刘备一样帮张绣距地称王!!!!!!!!
看完大家回的帖子 有所收获 大家都围绕一个问题 谁的智力高? 我个人认为是随机的 比如说:曹操在北伐袁绍的时候 刘备建议刘表攻许昌 但刘表没采纳 曹操闻之 大惊曰:"景升若采玄德之言 吾事败矣!"难道说刘备智力高么?
然后再说关于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的确是鲁肃,鲁肃提出三分天下的背景是孙权向鲁肃请教天下大势而提出的 他提的三分天下的人是孙权 刘表和曹操 而后来孔明的隆中对则是更为详细的提出三分天下战略思想 所以孔明一生最大功绩就是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孔明的确是政治家和战略思想家 至于他的军事才能不如周喻和司马懿 但各方面一综合 孔明的的确确是三国中后期杰出的人才 这是无可厚非和不争的事实.
最后我来说说孔明的6次北伐 总体来说 孔明的北伐是劳命伤才 做无用功 而且当时曹魏政权都得出一个结论:孔明3年一次北伐每次北伐最多坚持1个月,所以才有孔明想找司马决战 司马却闭门不出 最后才有孔明的遗恨五丈原的悲惨结局 但孔明的6次北伐也是最好诠释他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也是最好证明孔明的忠诚 孔明为了完成刘备统一天下的心愿 因为当时诸葛亮是知道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国力不如曹魏雄厚 总体兵力不如曹魏 然而导致蜀国力衰减的两个转折点则是关羽丢失荆襄(种子) 刘备的伐吴(催化剂)
我说的都是谬论 希望大家不要批评我 我有说错的地方请给我指出来哈
大家好,热闹,啊,今天兄弟我再说几句
我首先说一下大家应该注意的几点。
1、这些人已经是历史了,所以我们往往会盖棺论定,以成败论英雄。
2、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不少人拿出三国演义来作证,注意那是小说不是史书。
3、所有的军师谋士都和他的主公,就是领导者有很大关系。其中曹操本人雄才大略,连年征战,自己就是战场上的统帅,所以他手下只能出谋士,而不会出现诸如诸葛亮,周瑜,陆逊等这样的统帅性人才。即使这些人到了曹操手下也只能做谋士,而不会让他们单独带兵打仗的。刘备其次,不过他也缺少谋略,不善统兵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和指挥过较大的军队。孙权更是从他哥哥那里继承的基业,当时才19岁,从来没有打过仗。所以他们两个手下则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文武兼备的统帅型人才。
我来说说别人,就说说贾诩吧
我们看谋士不能关看计谋本身吧,还得看看他为了什么,要得到什么,这就涉及到谋士本身的为人了,是为公还是为私?就这点来说,我是不欣赏贾诩。其人先后跟随数人,很少从一而终,而只是最后跟随了已经稳定的曹魏势力。试想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曹魏势力也要灭亡的时候他会做什么选择?
古人云良臣择主而事,很显然他不是,他从来没有选择过,碰到一个就投,先保住自身和家人。而且这其中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而他则没有考虑后果,纯属一己之私。请看: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牛辅也死,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催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至于后来他跟随张绣,看不行了,劝其投降曹操,所以我说他一不尽心事主,扶弱主于危难,二不心怀天下,救百姓于水火。出谋划策纯属一己之私,根本不是什么胸怀大志,辅佐明君,一代良臣,就是看事说事,也不管跟谁了。可以看出他没有立场,没有理想,所以尽管他算无遗策,我以为他没法跟其他几位比。
司马懿自是当仁不让的应该入选。因为司马懿胜利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战争的胜利。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手的致命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了部署,使得诸葛亮6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所以我认为至少该入选前3位。不过三国策里他以君主身份出现,咱们很少能用到他了,郁闷!!
姜维吗,的确是差了点,比起其他几位,至少缺乏战略眼光,看不清局势,只会穷兵黩武,至多也就是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只不过三国演义夸大刘家将之能,再加上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自然要写的利害点了。所以我觉得他不如邓艾。
另外吗,我个人认为钟会也相当可以的,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他没有入选我也不奇怪。
司马都没有还选什么选?
哈哈!
鲁肃的塌上策,那点说天下三分?只是有鼎足而已,关键是孙权怎割据称王!!!!另一家是谁,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刘备。不是刘备,这三分天下可就是错误了!!!!!!!!!!
诸葛亮可说,曹操、孙权强大,刘备只能取西川,从而三分天下。要知道刘备当时寄人篱下,刘表还不信任他,与其他势力相比可说无地无兵的穷光蛋,刘备按隆中对最终能距蜀称王。相比孙权难度大太多了。
比较难易,高下立判!!!!!
另:说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不是错误,那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多次一举了!!!!!!!
再另:贾诩厉害不假,但贾诩首先谋的自己,不是贾诩帮谁谁就赢,而是贾诩总是选择有实力的一方。要不他怎劝张绣降曹操,怎不能向诸葛亮帮刘备一样帮张绣距地称王!!!!!!!!
红哥:
塌上策能够被提出来,是因为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个诸侯割据天下的概念,确实鲁肃只是劝孙权割地称王,但是这个
已经三分天下的前奏了,所以我只是针对你说的谁最先提出的这个问题而查的资料.而且,我也说了,鲁肃看天下的诸侯,只有
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争北方),孙权取江南(刘备厉害,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没有资本).这点,鲁肃看的还是很准的,而且很准,只是
后来刘备强大的,才真正的造成了三分天下.
后面说的,确实是诸葛亮或者说刘备的能力,进而取了西川以及张鲁的汉中地区,能力称王,不可否认,他们在这点上确实有很
强的能力.红哥说的我很赞成.
而且,确实我也觉得诸葛亮比鲁肃强点,我也只是说说之前的那个问题而已
郭嘉的问题呢,楚汉相争,实力能够取天下的只有刘邦和项羽,这个时候是不能够与三国时期相比的,你说是不?
所以我觉得,刘备是杀不得的.
最后,谋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保证君主能够接纳自己意见(之前有位兄弟说的就很明白)
而且最基本的是,保护自己,这是谋士的基本能力,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谋划呢?
还有就是,选择强者,这才是谋士的眼光,自不量力的行为,不是勇气,而是愚蠢.只有自己强大的,才能够改变别人
不知道,红哥认为呢?
看完大家回的帖子 有所收获 大家都围绕一个问题 谁的智力高? 我个人认为是随机的 比如说:曹操在北伐袁绍的时候 刘备建议刘表攻许昌 但刘表没采纳 曹操闻之 大惊曰:"景升若采玄德之言 吾事败矣!"难道说刘备智力高么?
然后再说关于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的确是鲁肃,鲁肃提出三分天下的背景是孙权向鲁肃请教天下大势而提出的 他提的三分天下的人是孙权 刘表和曹操 而后来孔明的隆中对则是更为详细的提出三分天下战略思想 所以孔明一生最大功绩就是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孔明的确是政治家和战略思想家 至于他的军事才能不如周喻和司马懿 但各方面一综合 孔明的的确确是三国中后期杰出的人才 这是无可厚非和不争的事实.
最后我来说说孔明的6次北伐 总体来说 孔明的北伐是劳命伤才 做无用功 而且当时曹魏政权都得出一个结论:孔明3年一次北伐每次北伐最多坚持1个月,所以才有孔明想找司马决战 司马却闭门不出 最后才有孔明的遗恨五丈原的悲惨结局 但孔明的6次北伐也是最好诠释他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也是最好证明孔明的忠诚 孔明为了完成刘备统一天下的心愿 因为当时诸葛亮是知道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国力不如曹魏雄厚 总体兵力不如曹魏 然而导致蜀国力衰减的两个转折点则是关羽丢失荆襄(种子) 刘备的伐吴(催化剂)
我说的都是谬论 希望大家不要批评我 我有说错的地方请给我指出来哈
诸葛亮伐魏的作用,之前看到位朋友的帖子,我也赞同,北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中原的子民知道还有汉朝的存在
虽然可能这样想有点偏激,因为用人的生死来换取政治目的,是很残忍的,但是政治就是这样的.
我估计诸葛亮不这样做的话,蜀国就渐渐的消失了,呵呵
大家好,热闹,啊,今天兄弟我再说几句
我首先说一下大家应该注意的几点。
1、这些人已经是历史了,所以我们往往会盖棺论定,以成败论英雄。
2、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不少人拿出三国演义来作证,注意那是小说不是史书。
3、所有的军师谋士都和他的主公,就是领导者有很大关系。其中曹操本人雄才大略,连年征战,自己就是战场上的统帅,所以他手下只能出谋士,而不会出现诸如诸葛亮,周瑜,陆逊等这样的统帅性人才。即使这些人到了曹操手下也只能做谋士,而不会让他们单独带兵打仗的。刘备其次,不过他也缺少谋略,不善统兵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和指挥过较大的军队。孙权更是从他哥哥那里继承的基业,当时才19岁,从来没有打过仗。所以他们两个手下则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文武兼备的统帅型人才。
我来说说别人,就说说贾诩吧
我们看谋士不能关看计谋本身吧,还得看看他为了什么,要得到什么,这就涉及到谋士本身的为人了,是为公还是为私?就这点来说,我是不欣赏贾诩。其人先后跟随数人,很少从一而终,而只是最后跟随了已经稳定的曹魏势力。试想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曹魏势力也要灭亡的时候他会做什么选择?
古人云良臣择主而事,很显然他不是,他从来没有选择过,碰到一个就投,先保住自身和家人。而且这其中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而他则没有考虑后果,纯属一己之私。请看: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牛辅也死,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催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至于后来他跟随张绣,看不行了,劝其投降曹操,所以我说他一不尽心事主,扶弱主于危难,二不心怀天下,救百姓于水火。出谋划策纯属一己之私,根本不是什么胸怀大志,辅佐明君,一代良臣,就是看事说事,也不管跟谁了。可以看出他没有立场,没有理想,所以尽管他算无遗策,我以为他没法跟其他几位比。
司马懿自是当仁不让的应该入选。因为司马懿胜利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战争的胜利。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手的致命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了部署,使得诸葛亮6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所以我认为至少该入选前3位。不过三国策里他以君主身份出现,咱们很少能用到他了,郁闷!!
姜维吗,的确是差了点,比起其他几位,至少缺乏战略眼光,看不清局势,只会穷兵黩武,至多也就是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只不过三国演义夸大刘家将之能,再加上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自然要写的利害点了。所以我觉得他不如邓艾。
另外吗,我个人认为钟会也相当可以的,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他没有入选我也不奇怪。
开题3点,我绝对的是由衷的赞成
但是我觉得兄弟对贾诩的看法可能有点偏激了
从人的本性来说,没有汉朝的腐败,可能会出现动乱吗?三国会出现吗?他保护自己就不对了吗?谁不是保护自己的呢?
把动乱的原因或者说罪魁祸首说成是他,是不是有点主观?人都是为自己的,为什么曹操不尊汉?司马要代魏呢?
这些诸侯窃的都是国了,为什么不说他们呢?道德标准是人定的,所以是会出现缺点的,没有人会无偿给你服务的.
他犯了滔天的罪,让战乱继续?那么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劝刘备降曹操呢?曹操治下,可是要比汉末强多了,但是为了
实现自己理想恢复汉朝,结果呢?三分天下,打了多少年,死了多少人呢?所以,我觉得谋士是要先保护好自己再替人谋划
不然,还有那个心情吗?呵呵,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谋士第一,虽然可能你不习惯这种阴谋,但是既然说了是谋士,不能做到这些
还能是谋士吗?
"司马懿自是当仁不让的应该入选" 曹操提拔的他,结果呢?曹操后代基本被他家的人给杀绝了,呵呵,兄弟,这个跟你之前说的
从一而终的观点是不是有点出入呢?而且,他也是很阴的哦,不然怎么为司马家打下了那么深的基础呢?这不是谋己呢?
接着,兄弟对姜维太有看法了.对此我也只能说做臣子或者说是忠臣的无奈了,因为你之前说的从一而终,
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不过是因刘备薄有微名加是皇亲而已,曹操杀的英雄多了,何在乎一刘备???
曹操可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史书有记载,不是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编的)。
相较项羽、刘邦,可比!!!!!
刘备比刘邦更懂韬晦,郭嘉暂短一生只此一错,不容易了!!!
刘备麻痹了曹操,得一机会立即逃跑、反叛。郭嘉早说不能让刘备出去,曹操没重视,可见郭嘉的意见,曹操不是言听计从。以结果论,杀比圈养容易多了。
另举1例:夫差不杀勾践,之有吴的霸图成空。勾践赢了,第一就是杀夫差,虽有的史书说夫差是自杀(老红不太相信)。
贾诩,谋自己是第一,不是谋国第一。
另在从秦到民国之前,中国始终是封建社会,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一直是儒家思想站统治地位,虽统治者是阳儒阴法,但从不敢大声赞扬法家,中国历史的悲哀啊!!
法家可使百姓开化、儒家是愚民啊!!!!
比较历史人物,第一要考虑当时的情况,不能纯以现代观点评论。
曹操、司马可说法家、权谋家的代表,魏、晋初期的政治是清明的但政治斗争又是复杂的。
诸葛不同,诸葛博晓百家,蜀汉在诸葛的规划下有效的结合了法、儒的有利一面,不能单说诸葛是儒、是法。诸葛尊汉,是因为汉的影响当时是不小的,况且东汉的刘绣就是乱世称雄、中兴汉室,有例可依。诸葛掌权期间蜀汉的政治也很清明、政治斗争可不复杂,所以能以1、2洲之力,6出祁山,赢取战略主动。再说诸葛斩王双、诛张合,拔武都,这可都是战争果实。说诸葛不成功,是说诸葛未能占据中原,可不是说诸葛没打过胜仗。
倘若诸葛能再活10年,历史将会从写了。诸葛也是英年早逝!!!!!!
晕,诸葛的出祁山是不得不为!!!
魏的政治清明,人民久了就习惯新朝,不再思汉!!!
诸葛以1、2州之力屡次进攻,虽未成功,但迁徙民众,增加蜀的人口,在魏扩大汉的影响。
时刻提醒魏是篡汉而来,这是具有政治目的的。
另诸葛北伐,吴的配合太差,若吴再争气,魏国危矣!!!
蜀最后想自保,则迅速被灭!!!!!
进攻是积极的防御!!!!!!!!
吴、蜀两国加起来都没魏的地方大,人口没魏多且经济也比不上魏。
三国之前,中原才是中国的精华所在!!!!不能距中原,早晚灭亡,这是当时许多高人的认识!!!
所以,吴、蜀不能有效打击魏,必亡国。
诸葛亮在白帝接受刘备托孤后,第一是修复蜀、吴关系!!!!
然后发展蜀的经济、尽量政治清明,安定后方。在这之后,才大举北伐!!!!就是要占有中原!
直到诸葛亮去世,在战略上魏一直是处于守势,魏一直不敢攻蜀!!!!!
这是何等智慧,何等威望!!!!!!!
后人尊崇诸葛亮可不只因为“三国演义”。演义中的许多故事不是罗贯中自己编的,是百姓代代口口向传而来。
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在资治通鉴就有记载!!!!!资治通鉴是宋的史书。
再说,诸葛北伐的粮草问题。
前几次的北伐,诸葛大部分是因粮草尽而不得不回。(李严因此罢官)
但最后一次,则没这个问题,1、木牛流马的使用,应是诸葛亮自己发明的。2、诸葛准备屯田。
这是要打长期战的准备,如果诸葛不是英年早逝,赢司马是有可能的。
司马自己知道打不赢诸葛,所以防守,甚至忍辱负重。
诸葛死后,司马看诸葛遗留的军营,大发感慨,“天下奇才”,史书有载!!!!!
说司马军事才能高过诸葛,不好把!!!
司马、诸葛。军事才能应是相近,诸葛略高。
因司马是魏将,魏的国力、人才、战略储备远高蜀汉,且诸葛远路来攻,司马只能保守大局不失,
从结果看只能是与诸葛平手。但难度相较,诸葛要稍胜一筹。
论军事才能,只有周瑜比诸葛高,但周瑜的政治又远逊诸葛。赤壁后,孙吴想取西川,被刘备所阻,这史书也有记载
郭嘉只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而诸葛亮还有治国的才能,根本就没法比,在魅力上,郭嘉怎么和诸葛亮比?
不知道智力指的是什么?如果就从游戏而言,让他们2个满士气互妖一下,看谁输的次数多就可以了阿
郭嘉劝曹操不杀刘备,不过是因刘备薄有微名加是皇亲而已,曹操杀的英雄多了,何在乎一刘备???
曹操可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史书有记载,不是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编的)。
相较项羽、刘邦,可比!!!!!
刘备比刘邦更懂韬晦,郭嘉暂短一生只此一错,不容易了!!!
刘备麻痹了曹操,得一机会立即逃跑、反叛。郭嘉早说不能让刘备出去,曹操没重视,可见郭嘉的意见,曹操不是言听计从。以结果论,杀比圈养容易多了。
另举1例:夫差不杀勾践,之有吴的霸图成空。勾践赢了,第一就是杀夫差,虽有的史书说夫差是自杀(老红不太相信)。
贾诩,谋自己是第一,不是谋国第一。
另在从秦到民国之前,中国始终是封建社会,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一直是儒家思想站统治地位,虽统治者是阳儒阴法,但从不敢大声赞扬法家,中国历史的悲哀啊!!
法家可使百姓开化、儒家是愚民啊!!!!
比较历史人物,第一要考虑当时的情况,不能纯以现代观点评论。
曹操、司马可说法家、权谋家的代表,魏、晋初期的政治是清明的但政治斗争又是复杂的。
诸葛不同,诸葛博晓百家,蜀汉在诸葛的规划下有效的结合了法、儒的有利一面,不能单说诸葛是儒、是法。诸葛尊汉,是因为汉的影响当时是不小的,况且东汉的刘绣就是乱世称雄、中兴汉室,有例可依。诸葛掌权期间蜀汉的政治也很清明、政治斗争可不复杂,所以能以1、2洲之力,6出祁山,赢取战略主动。再说诸葛斩王双、诛张合,拔武都,这可都是战争果实。说诸葛不成功,是说诸葛未能占据中原,可不是说诸葛没打过胜仗。
倘若诸葛能再活10年,历史将会从写了。诸葛也是英年早逝!!!!!!
红哥:
我们对郭嘉对杀不杀刘备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统一的看法了吧?虽然可能还是有差距,但是刘备是杀不得的.
首先,他是皇亲,杀了,难以堵天下人的口,危及到曹操的名声.
其次,刘备,有他自己的缺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犹豫,而且其束缚太多,郭嘉或者说是曹操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点:刘备确实
可以割地称王,甚至独霸一方,但是最终是不可能跟汉廷抗衡的,曹操,明尊汉帝,就是为了堵这些人的嘴.
最后,曹操也很欣赏刘备,因为在乱世能够站在高处掌控天下的没有几个.刘备和曹操都属于这种人,可以说是英雄惜英雄吧
当然,这点是我们假设两个人都有很高尚的品格.
但是,郭嘉没有能够劝曹操杀了刘备,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错误,因为,政治,或者说战争,对自己的对手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事情的发生,我们才尊敬他们,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不然,谁去尊敬他们呢?
做事情,失败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能用失败的次数来判断的.就说郭嘉在短暂的一生中,没有错
过,这样的证明,我觉得没有意义.红哥说的例子就很对,对敌人,杀
"贾诩,谋自己是第一,不是谋国第一." 我觉得不能够这样说, 如果这样的话,真正胜利的是司马家,人家谋国,而且成功了
拿其他人来说吧,诸葛亮,谋国,失败了,身死军中,田丰,谋国,袁绍连北方都没有没有拿下,田丰就被杀了.
谋士,军师,自己的行为,想法,不能够被君主接受,能行吗?谋国是不假,但是首先要谋几.而且,贾诩做的事情也不少啊,说是
谋国也不为过吧?
"法家可使百姓开化、儒家是愚民啊" 兄弟,说话凭良心啊,一句话就否定了,唉
对兄弟后面说的话,小弟就一句话,从古到今,任何的社会体系,或者社会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之所以变坏,都是人为造成的
儒家,真儒有多少?能够做到真儒的,后者说能够发现什么是真儒的人又有多少呢?
法家,秦是怎么灭的?
还有诸葛亮赢得的是战役的胜利,但是战略的失败,蜀汉被拖跨了.
郭嘉只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而诸葛亮还有治国的才能,根本就没法比,在魅力上,郭嘉怎么和诸葛亮比?
不知道智力指的是什么?如果就从游戏而言,让他们2个满士气互妖一下,看谁输的次数多就可以了阿
郭嘉出仕曹操就出任司空军祭酒,有官职在身的,并非是纯粹的谋士,如果说行军打仗,郭嘉的能力比诸葛亮要强很多
因为郭嘉能够做到虚实奇正并用,但是诸葛亮用兵太谨慎,不够大气.
魅力方面的话,是没有办法比的,人格魅力是没有办法考证的,其他方面也很难说.
哈哈!儒家是有不少优点,但儒家束缚了中国的文明进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乱世用法、治世尊儒,中国几千年一直如此,中国的百姓被愚弄了好几千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法家的优秀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得善终,很少得到后人的肯定,这还是不争的事实!
没商鞅变法就不可能有秦的统一,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可悲可叹!!!
用法!!必然要触动很多当权者的利益,但能强国富民,欧洲就走在中国的前面!!!
老红不是认为儒家一无是处,而是感慨儒家的愚民、迂腐思想害人!!!!
老红也欣赏孟子的“杀身取义,舍身成仁”。
但儒家思想是理想化,言必称尧、舜,那是复古,不是进步!!!!
中国历史上偏于儒家治理国家的,没一个真正强盛!!!
儒家讲究的是“以得服人”,这要求对百姓、对国家都要求太高,不现实!!!!!
法家不同,法家讲究“以法治国”,明赏罚第一,这明显更实用一些!!!
我投贾诩,原因和8楼差不多!
可能谋略没有诸葛,司马那么厉害!实际上也没拼过!
但是人家前后跟了多少头头,这点我觉得就够强的!可能有人说他人品差,不忠不义!
说诸葛亮不会用奇?那怎能七擒孟获!!!
诸葛亮6出祁山,其本人军事才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诸葛亮是从刘备托孤才开始掌军政大权。
修养生息12年,才北伐,期间数次修改法律,精兵简政,另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发明创造,就是要保持国力。
不知道,诸葛亮拖垮蜀汉是那家言论,出自何典?????
拖垮蜀汉的是将为,诸葛亮的徒弟不争气!!!!
诸葛亮的八阵图,历史有记载,《三国志》蜀书,卷5,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著有《诸葛亮兵法》一书,《隋书》卷34“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亡”
楼上的各位都对历史好强!
佩服佩服! [em01]
没可比性,诸葛亮是三过演义里神化的人物。
如果客观地以历史为依据可能周俞智能更高些!
我不知道谁厉害
是谁帮一个立足之地都没有的人建立一个国家的
厉害不厉害是一个因素 但也要看他所辅佐的人怎么样 他自己又怎么样
都不厉害!
策IV官方皓宇最厉害,想要谁多少智力就是多少,不服都不行!
[em08]大家说了半天 其实忽略了庞统 他的综合能力肯定没有诸葛亮强 但在"谋" 他不比诸葛亮差 最重要的是庞统往往能拿出几种策略出来 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可惜死的太早 虽然丑了一点
诸葛亮,当然是诸葛亮,这还用讨论。好好看看三国演义去吧!
图在哪里?为什么看不到?
好久没来了,来看看
郭嘉!!!
从来都不喜欢诸葛亮.现在的历史都是把诸葛亮美化过的.
个人以为有一个人智力可比诸葛亮等人:那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刚出山司马徽就说过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啊!
而历史也确如其所言。。。。。。
而且传说中水镜先生是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人的授业恩师呢!
一点浅见,贻笑大方了!
嘉嘉
三国军师“智力”最强的是谁?如果大家只是玩玩游戏而没有根据史实就来发表评论,那是错误的。如果大家只看过《三国演义》来发表评论,那也是错误的,毕竟只是小说,含有半实半虚。建议大家看完《三国志》以及“百家讲坛”之后,相信必定会有个明确的答案。
问题中强调的是“智力”。经我个人看完《三国志》`电影《三国演义》和“三国百家讲坛”以及“专家讲解”之后,做出的定论:
诸葛亮 是个排名第一的“政治”家;
郭嘉 是个排名第一的“军事”家;
一个“政治”,一个“军事”。都不能算上智力最高的。那智力最高的会是谁呢?
司马懿虽懂兵法,可在与诸葛亮交战时,其谋屡次被诸葛亮算在其中。可知谋不过亮。何况当时诸葛亮已油尽灯灭,染病在身。司马却拿诸葛亮毫无办法,只好等到诸葛亮病亡。固司马要排第一是绝对不可能的,就连三 五 七 名或许都不能排上。
郭嘉可为奇才,英年早逝。虽多人认为不比诸葛亮差,倒是有道理。但是没见过二人斗智,总之不能谈论其高低之分。
姜维智勇双全,且得到诸葛亮的传授,可谓诸葛亮之徒弟。与智力第一还有离距。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凤雏”“卧龙”。但好胜心强,想趋于诸葛亮之上,不听诸葛亮之言,故早逝于“落凤坡”。
贾诩 则是个谋略最强的参谋人,懂人性,知人心,可所谓智力最高者。曾投靠过许多个主人,因谋略过人,所有谋略不曾失败过。在投降曹操时,时刻为自己防备,不敢轻易谋略,故意贬低自己,经常闭门谢客,自己子女也不嫁娶富贵之户。也是所有参谋人最完美过完一生的人,享寿77岁。故可排名第一。
有人在楼上说郭嘉要曹操杀刘背,或说郭嘉要曹操放走刘背。
《郭嘉传》中曾记载:郭嘉虽然曾对曹操说过不要杀刘背,会失人心。
后又向曹操说:早点为刘备做安排。
但是曹操一时大意,放走了刘背。
其实郭嘉的话并不矛盾,意思是:不能杀刘背,也不能放走刘背。所谓的“安排”,其实是“软禁”。只是曹操一直没有领悟罢了。
我的说法并不代表我认同郭嘉智力第一。只是为了说清郭嘉的意思罢了。
根据史实应该是贾诩!!!
诸葛亮是政治家~~不是军师家~~
哎。。你们这群被罗贯中毒害的人儿~~~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