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现在蛮族兵符遍天下 干脆把“三国策”改名叫“五胡乱华”吧! [打印本页]

作者: Sherburne    时间: 2013-1-6 13:33
标题: 现在蛮族兵符遍天下 干脆把“三国策”改名叫“五胡乱华”吧!

RT,,,,,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6 13:33:04编辑过]

作者: owl    时间: 2013-1-6 13:50

华夏向来以中央之国自居,四方皆非我族类,南蛮、东夷、北狄、西戎,实为蔑称。

五胡乱华为北方异族入侵,即狄、戎作乱

南蛮虽愚昧落后,不受教化,对中原染指之事甚少

是以楼主此议不妥


作者: 我是来群嘲的    时间: 2013-1-6 13:52
蛮族兵符又碍着你了...
作者: Sherburne    时间: 2013-1-6 14:03
QUOTE:
以下是引用owl在2013/1/6 13:50:00的发言:

华夏向来以中央之国自居,四方皆非我族类,南蛮、东夷、北狄、西戎,实为蔑称。

五胡乱华为北方异族入侵,即狄、戎作乱

南蛮虽愚昧落后,不受教化,对中原染指之事甚少

是以楼主此议不妥

必须不妥 灌个水仅供娱乐~

五胡乱华本与南蛮无关,最早匈奴单于刘渊之后灭掉西晋,后汉族鲜卑混血杨坚受禅让于鲜卑族北周,建立隋朝。后五胡迁入中原之人最终全部汉化,我等亦不知道自己祖先是否为纯正炎黄血统。历史只知隋唐开国君主均为混血。


作者: owl    时间: 2013-1-6 14:35

古时虽有士大夫阶层而无贵族阶层,中华等级制度森严却不看重血统,这也是由地大物博、包罗万象的文化特质决定的;纠结于血统有违华夏大一统精神


作者: Sherburne    时间: 2013-1-6 14:48
QUOTE:
以下是引用owl在2013/1/6 14:35:00的发言:

古时虽有士大夫阶层而无贵族阶层,中华等级制度森严却不看重血统,这也是由地大物博、包罗万象的文化特质决定的;纠结于血统有违华夏大一统精神

中国自古纠结于血统,项羽叔侄起兵反秦不也是从乡间找了个已经是放牛娃的楚怀王后人做楚王。

东汉光武帝能中兴汉室,也是和他皇族血统分不开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挟的谁的血脉。

刘备偏居巴蜀,而三国演义却以刘备为正统,原因为何?

司马睿能偏安江左凭的不也是他的血统,可惜他属旁枝,所以朝政上亦受王姓士族左右,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作者: owl    时间: 2013-1-6 15:28

中国自古纠结于正统而非血统,这些例子均是为己方制造所谓的大义名分,且全部和王族有关。如果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归属模糊,政治上便无法获得主动权,因此这些问题属于政治范畴而非社会范畴——而血统,是属于社会范畴的

无论是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还是隋唐的科举,进入统治阶级是没有身份障碍的;士大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通婚,也没有伦理和社会规范上的禁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出民众朴素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而本朝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贫富差距,催生出普通民众的仇富心态,也正是由于其社会身份认同和经济地位断裂导致的。

至于纠结于血统的样板嘛,可以看一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是什么样的


作者: Sherburne    时间: 2013-1-6 16:39

在万恶的九品中正制下进入统治阶级还没有身份障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就是描写当时没有士族血统的寒士的社会地位。皇族中讲究的正统其实就是社会上血统的一种延伸。隋唐科举后对于士族血统要求是大大降低,这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五胡乱华,民族大融合后,北方大士族地位大大降低是不无关系的。

春秋战国、秦朝时期是贵族当政,贵族凭借他们世袭的血统统领一方,权势大的士大夫甚至可以与国君争锋。汉朝则是士族大家发展时期。东汉末年袁绍也是借着袁家四世三公的地位当上反对董卓的盟主,后来雄踞北方。袁绍称雄,也是靠他大士族血统。虽说在三国时期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刘备带着一帮流浪武士四处飘零,但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也有很多士族大家的身影,如司马懿,陈群,鲁肃,陆逊,诸葛亮等。

曹操时期实行察举制,察看的是孝廉,举则需要名门望族的推荐,推荐的自然是有士族血统的人。九品中正制在曹丕当政时确立,那时社会相对稳定,做官全看品第(血统)。后来实行科举制,社会打破了士族血统的寒族的限制,因为那时的中国,大家都沦为了有皇族血统的奴隶。

现在的官二代,太子党难道不也是看的血统。

不知 owl 提到的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是不是在指美国,美国区区200年历史,富有的人是靠心中的美国梦创造财富,何谈血统?


作者: owl    时间: 2013-1-6 18:23

名门望族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于是他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去进一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的优势基于整个社会的实用主义思想:如何能更好的使个体获取竞争优势,就采取该种做法,这和重视血统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我想我们的争论应该是源于对“重视血统”定义的分歧,你提到的这些例子中,他们的确拥有较好的出身,但使他们获利的并非出身本身,而是由出身带来的一系列社会资源,血统本身并未摆在第一位。同理,本朝的官二代、太子党也是如此,他们由出身获取资源,由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本朝重臣中非二代者亦比比皆是。

当然,历史上中华被外族侵占时,血统的重要性也一时水涨船高:元时汉人被归为四等南人;清初对汉人的种种歧视。最终,不服教化的元不足百年而亡,清逐步放开对汉人的限制而延续二百余载。

另外,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是印度,贱民和上位种姓之间存在人格上的不平等,这是我所认为的“血统主义”。而人类的希望国,按照我的理解来看,目前是不存在血统问题的(废除黑奴制度后),但如果按照你的定义,将古代中国的重视门第视为重视血统,那大美利坚的财阀政治也有点嫌疑哦


作者: 拉米雷斯    时间: 2013-1-6 18:33
一篇因“蛮族兵符“引起的口舌之争!可悲~!可叹!区区15汗而已!
作者: 龙魂殿    时间: 2013-1-6 20:41
QUOTE:
以下是引用拉米雷斯在2013/1/6 18:33:00的发言:
一篇因“蛮族兵符“引起的口舌之争!可悲~!可叹!区区15汗而已!

1块5毛钱 可以买个肉包子


作者: Sherburne    时间: 2013-1-6 21:09
QUOTE:
以下是引用拉米雷斯在2013/1/6 18:33:00的发言:
一篇因“蛮族兵符“引起的口舌之争!可悲~!可叹!区区15汗而已!

这一篇更比一篇长的争论啊。总结下就是对血统这个词的定义理解不同。不太了解印度,那群“阿三”也叫民主?印度的种姓制度个人理解已经不只是血统的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种族歧视。其实中国元朝也和印度的社会有些类似,印度的第一等人也是外来民族。可惜印度本土民族拜佛教所赐,甘于屈服,让自己的后代做了千年贱民。


作者: ddddd    时间: 2013-1-6 23: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