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三足鼎立的时候,曹操、刘备二人给人感觉都是热衷打仗的。可孙权不是,即便打也多为被动发起战争。
是孙权胆子小还是孙权只想守土而不想阔疆呢?
我觉得孙权只是一个好的守业者,而不是争霸天下的大枭雄。
中国历来的开国皇帝都算的上是英雄,三国中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又岂会例外呢?
孙权岂是泛泛之辈。三国开国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本事非凡的。不过却都没能最终统一中国。也让人深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那只有司马炎是英雄吗?
終於要湊滿第十個發言數了@@
隨手貼一篇,附在《江東之英──周瑜略傳》內的論述短文
《簡論孫權軍事面的野心與能力》
作者:周郎 (首發於烽火三國論壇)
自從建安五年回吳郡掌理眾事,周瑜主要的工作就在安穩中央局勢。從本傳的記載來看,一直到建安十一年才有出討麻保二屯的軍事任務,期間建安八年孫權西伐黃祖之戰,包含呂範程普都隨軍出征,其他如黃蓋蔣欽董襲淩統等將主要有征討內部山越賊寇的紀錄,然而周瑜這位第一大將在五六年間卻無顯著的戰事表現。可以有兩種解讀:
第一,孫權認為不須用到周瑜出戰,可保留實力;或周瑜本身有其他任務。
第二,孫權期望以自己做主戰,建立其軍事威信或地位,因此刻意不讓周瑜出軍事任務。
以上兩樣解讀,若以周郎的看法而言,第二種的可能性較大些。我們可以看到不只建安八年由孫權主導的第一次戰役是排除周瑜參戰,在建安十一年周瑜督軍討麻保的過程中,似乎孫權也參上一腳(前有分析,即隔年討黃祖之戰同樣沒有周瑜出場的份,也許是因為還備官亭的任務中遇上鄧龍等入侵,必須抵禦而無法出戰。孫權則藉此機會再度征江夏麻保二屯,獲得更大戰果。)十三年春再討江夏,這回的排場特別大,除了周瑜擔任前部大督,呂蒙、董襲、淩統等將也各為前鋒進擊,總算攻殺黃祖。然而,孫權同樣的親自擔任了名義上的出征主帥。
由孫權數次親自擔任戰役主導者的歸納結果,周郎對此的解讀:孫權本身有一件想積極證明的事情──他,孫仲謀,東吳的新任老大,也是個能夠征戰的主子,並非只有其父兄才有這樣的本事!
孫策臨終前對他說了「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這句遺言,對孫權也許是個警惕,更可能他認為這是個急須擺脫的陰影。孫策的戰功壓在孫權頭上,不僅難扛,甚至說讓他有點無法抬頭。為了擺脫「不能爭衡於天下」的宿命遺訓,讓孫權盡力的想表現戰功,讓人知道他不是沒有戰爭本領,更不是只會守業。
因此,壓制周瑜甚至其餘將領的戰爭主導權,由他自己來做主帥,便成了一位能夠跨馬在前、揮師攻城的首領。然而,孫權雖然有這樣的野心和意圖,始終他的本質不是個慣於征伐四方的領袖之才,終究擺脫不了守業之君的評價。
若以更嚴格的角度來檢視孫權是否一個有主動開疆拓土能力的國家領袖,周郎認為可以用「對於大型戰役的親自主導程度」來判別。舉幾個例子:
曹操對北方的整合,各大戰役皆由自己操刀,包含官渡大戰等,南征更不用說,同樣是他親自出馬的。
劉備自義兵起家,先後轉戰南北各地,雖面對幾位諸侯敗績連連,始終他將 戰事的主導權掌握其手(含赤壁、取蜀、夷陵等大型戰役),絕對是個志向與膽識並重的人物。
孫策由平吳郡會稽等郡,至攻皖城劉勳,討江夏黃祖,無一不是親為主帥(包含有計畫卻未能實行的襲許都之軍事行動)。
而孫權呢?除了討賊與攻伐黃祖由其擔任主帥領軍,又曾親自發兵合肥等,感覺上孫權也頗有「舉眾爭衡」的氣概,非常力求表現。但面對真正的大戰役,卻始終倚賴國之重臣──赤壁破曹,用周瑜主戰;襲取關羽,用呂蒙在前;夷陵抗劉,仗陸遜之功。孫權本身沒有能力面對大型而決定性的戰役,只能做後方資應,這點與上述幾名慣戰的國家首領就差距甚多。
綜上所論,「野心有餘而膽識不足,有割據守業國侯之相,非問鼎中原帝王之貌」,周郎以為這是很符合孫權在軍事面的一個客觀評價。
孙权本身就是个英雄人物.曹操不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嘛!不过孙权志向不大.应该是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一统天下吧.搞得孙权在三国鼎立时只能当配角..魏灭蜀则吴降,蜀灭魏还是吴降.坐山观虎斗也许是孙权的座右铭吧.但可惜三国英雄的后代是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还是让三马同槽全吃了.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