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千年的误解,这才是真实的董卓 [打印本页]
作者: 雄霸 时间: 2015-6-12 12:01
标题: 千年的误解,这才是真实的董卓
【我的奋斗】董卓出身并不好,父亲仅为“微官”,一辈子到头也就做到颍川纶氏尉,县长都没混上,这是袁绍曹操这样的公子哥出道做的官,你的终点,只是人家的起点,这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平。然而董卓是个性格豪爽的人,好游侠,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平凡。陇西作为前线,这里的人出头往往只有当兵。董卓运气不错,汉桓帝在六郡招兵,董卓得为羽林郎,很快又因为武艺超群成为军司马,从张奂征讨并州,这是他发迹的开始。董卓得赏赐分给军吏士卒,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此后,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并州刺史...前将军,并州牧,董卓终于一步步成功,他封侯了,这对个边界小民来说多么不容易,但这只是开始的结束,董卓还没达到他的巅峰...
【入京】何进要诛杀宦官,深感力量不够,于是他想到了董卓,至于为什么会找董卓,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认为董卓忠心可靠,也许他认为董卓才能出色,也许董卓出身低微,出身屠夫的他感觉亲切...总之,他找了董卓。董卓面临人生一次重要的抉择。志向高远的董卓很快做出了决定,进军洛阳,他想成为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洛阳的形势并不好,何进被杀,皇帝被劫持,要想稳定局面,必须找到皇帝,并且控制京畿地区。董卓先在北芒找到皇帝,再兼并何进兄弟的部曲和丁原的人马,控制了京师。这个过程是个很惊险的过程,董卓进京时的兵力只有三千,并不占优势,这难不倒身经百战的董卓,他晚上偷偷把部队开出城去,第二天“陈旌鼓而入”,这样几次,不知情的人都以为他的兵力不计其数,这样京师的人才不敢轻举妄动,得以顺利控制京师。
【任用贤能】董卓控制京师后要施展他的抱负了。从桓灵以来,朝政腐败,天下大乱,要想复兴汉朝,必须进行大改革,董卓决定从头开始。少帝一看就不堪大任,而刘协聪明,于是董卓果断拥立刘协,其实董卓并无私心,不然他何必去换一个更聪明的人当皇帝,妨碍自己。他为陈蕃等人平反“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之后“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沙汰秽恶,显拔幽滞。”王允、荀爽、陈纪、韩融等人纷纷得以重用,袁绍曹操两颗政坛新星也得到董卓的赏识。内部如此,外部亦然。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等等,不一而足,反而董卓自己的亲信,“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裴松之对董卓任用贤能加以充分的肯定:“卓初秉政,显擢贤俊,受其策爵者森然皆是。”董卓的确想复兴汉朝.
【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董卓任用贤能,但是他还是没法得到官绅士族豪强们的支持,因为他们身处对立的两个集团。董卓出身寒微,他手下的将士也是西凉出身寒微的人,在那里大家拿命拼出前途,现在这个集团控制了京师,执掌天下,本来就看不起他们的士族官僚们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董卓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尽管董卓重用他们,他们仍然对董卓怀有巨大的敌意,并埋藏的在心底。袁绍先与董卓公然对抗,曹操不顾家眷潜逃,为董卓敲响了警钟,随后便是韩馥、刘岱、张邈等董卓举荐的人与他们的联合起兵,董卓对他们的信任没有换来忠心与合作。
【百战军事家】两大集团终于开战。早在抗击羌胡时期,董卓就战绩出色,“卓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曾经出现五军败绩,董卓未损一兵一卒的情况。董卓也自负的说:“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从抗击羌胡的角度,说董卓是民族英雄也不过分。这次面对讨董联军,击败王匡堪称经典。董卓先派一支疑兵在平阴,再派精锐绕道北渡,从身后击破王匡,此战体现了董卓优秀的军事才能。曹操率领近四万的部队追击董卓,被董卓派出的徐荣大破于荥阳,曹操仅以身免,只有老战友兼对手孙坚稍能与董卓抗衡。
【以退为进】尽管董卓和他的手下骁勇善战,但这仍然是不成比例的对抗,因为他面对的是整个帝国的一个巨大阶层,他们的触角伸向全国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掌握着军事力量,政治力量,舆论力量,如果给董卓一点时间,他有可能慢慢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最后获胜,但是现在,董卓只是个刚刚进京的外地人,毫无根基,没有本地户口,只有暂住证,他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董卓只能作出一个无奈的选择---退到长安。
【阴谋家】董卓进京,进入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这里的人对他和他的拥趸充满了敌意,很多人都在想法子驱逐他们,这些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以王允为代表,希望除掉董卓,还政于献帝,安定天下(其实他们看错董卓了)。王允得到董卓的充分信任的,董卓不在时,“朝政大小皆委之王允”,可见董卓是如何器重他,但他还是盘算着除掉董卓。另一类则是以袁绍和曹操为代表,他们想借讨董为名搅动天下,从而窃取汉室江山。袁绍和曹操,都是西园八校尉,原本有兵权,如果他们不想天下大乱,自然应该找机会政变除掉董卓,就想王允那样,这对汉室和天下百姓都好,他们远比王允有资格搞政变,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选择了七国之乱的做法,他们这样做冒的风险比政变还大,因为他们一旦失败,史书很可能把这次事件比作周公诛管蔡,他们将遗臭万年。不过富贵险中求,最后曹操成功了。曹操貌似忠于汉室,其实他最善于表演。曹操是个很懂政治的人,他为什么要追击董卓?不是为了汉室,是为了捞取政治威望。尽管曹操出身不错,但他落后于袁绍,袁绍是盟主,政治声望也比他高,尽管张邈鲍信等人支持他,但这还是不够,所以他需要立功,需要唱高调,他并不想和董卓血拼,而是据成皋,“高垒深壁,勿与战”,当时没人愿意附和他。他的打算可能是:到了成皋,不与董卓交战,自己仍然落一个独自匡扶汉室的名声,他可以大肆宣传(当然或许会有人说他“游而不击”),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不幸的是他在路上遇到了徐荣,也许曹操想打个小胜仗加以宣传,与徐荣开战,结果可想而知,强将手下无弱兵,曹操惨败,差点没命,但曹操也不算太吃亏,他可以高姿态的数落其他人一番给天下人看,我曹操如何不惜代价匡扶汉室的,但是高调的曹操并没有再回来匡扶汉室。孙坚也曾败于董卓,但他失败后仍然想办法和董卓交战,直至进到洛阳,曹操却再没有回到战场,因为汉室与他无关,他不会再冒险了,此时他想的是加强兵力和地盘---这是他逃出洛阳的原本计划。
【心态失衡】董卓迷惘了,为什么他重用的人都要反对他?他选贤任能却换来这种结果?于是他得出结论:这些人不可信,他们只会恩将仇报。董卓并不是一个妇人之仁的人,事实上他有些残酷,于是他用残酷的方法对待这些人,这也是董卓名声不好的原因,而这样却只会适得其反。他还一反常态的大封自己的宗族,因为此时他放弃权力意味着灭族,他需要羽翼。
【悲叹的结局】这不用多说,董卓信任王允,但王允靠近他,只是为了除掉他,对王允无需过多苛责,理念不同而已。吕布的背叛却是可耻的,他本出身寒微,董卓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天真的以为,除掉董卓,自己就是功臣,可以跻身执政者的行列,但他只是一员勇将,政治却是个外行,他低估了士族的排斥力,当他离开洛阳时,终于体会到了,感叹道:“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他无法融入到士族这个社会阶层,只有和他同为边地人的人刘备,愿意稍微接纳他,然而他的反复却让刘备如芒刺在背,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真小人】董卓是个真实的人,一代枭雄,他率真,本色,毫不掩饰,甚至有些残暴,在东汉末年那个充满权谋机心的时代独树一帜。他可以任用贤能,也可以对敌人剥皮抽筋;他生杀予夺,可以杀人不眨眼,也可以与多年的宿敌冰释前嫌;他可以一时兴起杀人,也可以立马后悔;他可以善待知识分子,也可以满口粗话,他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可爱的枭雄,他的恶磊磊落落,他的善却不为人知。
【睡宫女】董卓的骂名很多,有一条在古代应该是比较恶劣的,那就是睡宫女公主。这的确是不光彩的事,但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在三国志中,这句话出现的是比较突兀的。除了三国演义虚构的貂蝉,历史上是否有关于董卓好色的事例?我没有找到。董卓并没有像曹操一样到处搜罗人妻,也没有像孙策周瑜抢个美女当妾。试想,董卓不缺女人,也并不好色,为什么要去做这种断送政治声望毫无意义的愚蠢事?这应该是陈寿的污蔑之词,为资治通鉴所不取。
【蔡邕】蔡邕在外流亡12年,董卓将他召回。蔡邕和司马懿一样,称病不就,董卓说了一句狠话逼他出山:“我能族人!”联想到曹操对司马懿“便收之”的逼迫,这是何其相似,然而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蔡邕为董卓殉难,司马懿却篡夺了曹操的江山,由此可见,董卓必有他过人的魅力。
【同途殊归】我们比较董卓和曹操就发现,这两个人做的坏事如此相似,评价却有天壤之别。董卓杀害弘农王和太后,曹操杀死皇后和皇子;董卓杀良冒功,曹操屠城杀降;董卓发掘陵墓,曹操设立摸金校尉;董卓杀害周毖伍琼,曹操杀害崔琰孔融;董卓青盖金华,曹操天子旌旗;曹操还称公称王,分裂汉朝,总总之事,曹操过之,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只因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最后】董卓就像拿破仑,面对天下诸侯的联合,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一生。他们出身寒微,以军队起家,身经百战,最终达到人生的巅峰,这种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所以请给予董卓尊重,历史的污蔑不足为凭,他是三国一颗绚烂的流星,也是一位英雄。
作者: 沿途 时间: 2015-6-12 12:09
每个人的站的位置角度不一样,阵营不同,各为其主,出发点不一样,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对与错,得天道者得人心。自古都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都是由王者书写的。
作者: 紫夜箐雅 时间: 2015-6-12 13:44
作者: 不黎不器 时间: 2015-6-12 13:56
董卓最大的错误,废帝。因此为世人所不容。
至于董卓的军事才能,诸多败绩,不提也罢。皇甫嵩传里也有董卓剿杀黄巾时的故事,败绩。
西凉集团里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段煨华雄等人,郭汜以勇武名,曾与吕布单挑不敌;张济文武双全,但不如李郭权重。再有就是徐荣,辽东猛人,在西凉集团里一步步打出来的功劳。关东联军围攻洛阳,大军屯于酸枣而不前(踌躇而雁行),孙坚前部自宛北进,为徐荣所败;曹操追击,被徐荣伏击于荥阳。
董卓杀丁原以后,尽收丁原所部,而张扬部屯于河内上党未受招揽。丁原所部在其死后以吕布为首,因吕布本为丁原主簿,地位较高。八健将都是骁勇善战之士。成廉、郝萌、曹性、宋宪、魏续、侯成等,在吕布讨张燕时随吕布呼啸冲阵,可见一斑。三国演义把他们弱化了。高顺陷阵营,牛人一个。张辽,三国名将,原为何进手下,河内募兵,加入并州集团;丁原死,跟随吕布(并州集团时任最高统领)在董卓麾下做事;董卓死,随吕布反出长安;后随曹操。有人说张辽的一生才是始终挂了一个“汉”字,这话大了。曹操封魏公时他就已经不是汉将,而是魏将了。
作者: 三国腹黑 时间: 2015-6-12 17:09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能说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道具,如果是董卓最后坚持下来没准历史写的就是刘备、曹操、孙权之辈都是汉贼了
作者: paoxiao2008 时间: 2015-6-12 19:59
我倒是记得曹操写的那首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都是董卓的责任。
在我心中的屠夫排行榜,努尔哈赤,多尔衮,铁木真,安禄山,董卓。
作者: 安庆人 时间: 2015-6-13 07:43
码这么多字,辛苦辛苦
作者: 世界第3 时间: 2015-6-13 11:26
作者: 卢龙城 时间: 2015-6-19 15:10
草草一边写诗,一边途程,真实悲天悯人....
作者: 乾坤盟三国狂 时间: 2015-6-20 02:52
到现在还一直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抗战片结尾的时候屏幕写着:抗日期间我党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百分80以上的战斗!如今想想不对啊,我党那时候才3万多人还大部分在西北怎么这么牛B呢?
所以说历史永远是胜利者写出来的。
作者: paoxiao2008 时间: 2015-6-20 20:44
我在三国志上没看见过啊,你看的什么?汉书?
作者: 不黎不器 时间: 2015-6-21 21:17
别奇怪。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蜀迷,我小时候也是~
曹操被国人骂了上千年了,一点也不影响他的伟大。刘备假仁假义是明显的事情,还有那么多粉丝,这世界就是这么疯狂。习惯就好~
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比如曹操、诸葛亮等被人黑的,大度一点,想想那句诗,你就平衡了: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者: xuyinfj 时间: 2015-6-22 10:24
应该没什么人喜欢刘备..
大部分人都喜欢曹操.
作者: 卢龙城 时间: 2015-6-22 13:36
三国志,后汉书,屠徐州,...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