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 [打印本页]

作者: 文辽    时间: 2006-7-7 04:09
标题: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入列名单如下:

TOP1项羽

我想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学什么的,上过什么学,或者是没上过学,提起此人无不了若指掌。巨鹿之战,三万破三十万,彭城之战,三万破六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作为一个失败者,得到了远比成功者刘邦更高的认同度与同情,实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说到真实,项羽似乎也被神话了一般,真实的历史中他与刘邦都是农民起义军的小头头,陈胜吴广死后,由他们两个接班,继续反秦统治的斗争,虽不曾看到电影中的那么无敌的表现,但项羽的气力大这一点,是肯定的,后人于是用了一句:"恨天无捌,恨地无环"来形容他的豪气,意思就是如果天有捌,我可以把大地拔起,天有环,我可以把天空拉下来呵呵,我认为太夸张,项羽本人应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间拥有如此的知名度,实在是很令人费解

既然是演义版就不说多余了,如此人再多说看贴的要骂我的

勇猛指数10智谋指数6总评8.5

TOP2冉闵

冉魏政权的君主,死后被其对手追封为""魏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之心。

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的精神支柱,冉闵的威猛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流传,乱华之六胡经其征战厮杀只剩其四,为汉文化在北方的延续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人更是将其称为与项羽并列的猛将之首。

""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骑赤龙,一生死于其手下的敌军以万计,死于其政权,军队下的胡人更是以十万计,曾创造过以弱击强九战九胜的战例,帐下军士皆勇冠三军,竟与楚霸王之八千江东子弟不相上下,仅被难一役便""斩燕将数十,杀燕骑三百余"",勇烈可见一斑,只是由于战马被杀,步战力尽被擒,面对胡主责难,尤自怒斥:“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被杀之后,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惧,封其为""悼武天王""这才作罢。

勇猛指数10智谋指数8总评9

TOP3杨再兴

小商河一战,令无数后世子孙为之扼腕,数百将士面对数十倍敌军(女真人主力骑兵部队,战力之强可以想见)发动了奋不顾死的冲锋,虽尽数死于沙场,却使威名流芳百世,仅杨再兴一人便""杀敌将数十,斩胡骑数百"",其中不乏元帅一类的重要将官,可谓死得其所,据史记载死后岳家军为其收尸,仅从其身体内烧出的铁箭头就达两斤以上,惨烈非常。

据称其为杨老令公之后,初为义军帐下大将,后受到岳家军的进攻,斩,杀岳家军数位将官,所括岳王的亲哥,兵败投降,为岳家军帐下与高宪,岳云并列的三员猛将之首,数次随岳家军击女真骑兵,杀伤甚众,胡骑皆畏之,闻之至则尽拔马避之,以全性命。想来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么会怎样?想来女真人所谓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种表现现象,在明知进必死退可生的情况下一样不会放弃生命的,呵呵。

勇猛指数9.5智谋指数6总评7.5

TOP4霍去病

单是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便足以使其名载史册,更可贵的是其对匈奴的战绩,不败之将更是难得,像上文所述诸将,皆有败绩,且有些还败得很惨,象这样出身皇族亲引铁骑出塞,令胡骑丧胆,汉子振奋的名将极为难得

勇猛指数9智谋指数9总评9

TOP5吕布

知名度颇高,号""飞将军"",公认的三国第一武将。悍勇世无所匹,不多说

勇猛指数8.5智谋指数4总评7.5

TOP6斛律光

字明月,高车族,北齐名将,出身将门,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马,咸阳王,其弟为齐幽州刺史,可谓一门三杰,最初投候景(后来杀了梁武帝的那个),有人便对候景说""斛律家小儿,不可使其三度为将,后夺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语,工骑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岁时便""生擒敌勇将"",少年得志。与高欢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欢赞道:此射雕手也。此后,北齐一军皆呼之为""射雕将军""(跟郭靖差不多,北方民族对弓马之术很看重)。

纵观《北齐书.斛律光》传,如""光自驰马迎之,斩敌将"",""光自生擒敌首领""之样的描述比比皆是,客观的说,北齐书的内容基本是可靠的,可信度要远大于南朝的几本史书,能得如此高的评价,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

实是求是的说,斛律光不但是勇将,更是名将,在整个南北朝可以排得进前五位,与韦睿,刘裕,韦孝宽,陈庆之之流并列,只是由于本篇的大方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类,就不便多说。结局一样不妙,又一个死于自已人之身的猛将,可怜得紧。呵呵

勇猛指数8.5智谋指数8总评8

TOP7史万岁

隋初四大名将之一,出身名将世家,15岁从征,后以副将从征平定尉迟同(有一个舟之底),每战必先登,勇冠三军,邺城之战,败势已定之下,拔马奋击,大呼""事急矣,吾当破之"",突入敌阵,立杀数十人,方止住阵脚,后杨坚登位,以戴罪之身以凉州道帐下武将身份出征,与突*可汗定""士卒何罪,愿得勇士单挑以绝胜负""之约,史载""万岁驰斩其将而还。突*大惊,议和而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以单挑的形式决定战局的例子,单凭此,史万岁便该名流千古。

后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杨素平高智慧之乱,引2000军偏师,千里而进,历700战,与主力失去联络,皆以为其已全军败亡,杀伤以十万计。后以此功加封,并进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战,突*军与随军相遇,敌哨骑回报隋军主将为史万岁,突*可汗大惊,说道:得非敦煌斩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骑确认后慌张撤退,被隋军跟进斩杀万人,其勇由此可见。

结局,嘿嘿,又一个不得善终的,又一个死在自已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这个史万岁昏了头,为了替将士请功,不注意言辞用语,在朝堂之上跟杨坚对着干,有失文帝威严

勇猛指数8智谋指数7总评7

TOP8英布

又名黥布,三国时期,说马超有"信,布之勇"信指韩信,这个布指的就是这位了因其曾受过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汉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是当时仅次于西楚霸王的第二号狠角色,当时号称""勇悍""的什么樊哙啊,夏候婴呀什么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战而定,压根不是个。打得刘老二几次屁滚尿流,所谓""伤得越痛,爱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钱拉拢英布,一旦得手,如获至宝,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汉以后几无建树,还不如呆在楚那边风光。

巨鹿之战,引数千楚兵为先锋击三十万秦军,无往不胜,悍通显于诸候,为最终击溃秦军主力立下头功,后奉项羽令坑杀二十万秦军于新安,击汉之役,引军破三秦天险涵谷关,骁勇异常,项羽大封诸候,布为九江王,杀楚怀王。

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惧诛而反,击汉楚王部,败之,破汉荆王部,尽收其地,兵,糖,又与汉军主力相持与甄,刘邦见其悍勇不敢应战,固守城池,留下一对千古妙对:何故而反?刘邦问。欲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惜此时天下已定,民皆不愿战,后大战之下兵败身死,落得个千古骂名。

勇猛指数7.5智谋指数6总评7

TOP9马超

字孟起,号""锦马超"",长得极蚰,按现代人的标准整个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还狠,都是MM们最喜欢的呀。陇右人,世居羌胡边,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号之为""神威天将军""。

潼关之战是其一生中的巅峰之作,打得横扫北方平定诸候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瞒割须断袍而走,帐下诸将竟无人敢拂其锋芒,这可是些称雄三国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张合,哪一个不是个个顶个的主儿?后兵败投告刘大耳,郁郁而终,殊为可怜。

勇猛指数7.5智谋指数5总评6.5

TOP10李文忠

明史载: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够可以,朱元璋的亲外*,随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军,戏勇冠诸将。也就是说就连常遇春这样的勇将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见一斑。漠北阿鲁浑河之战,马倒步战,仍杀伤无数,义乌之战,引千骑横突张士诚部,杀伤数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战,身被数围,大呼奋击,一战破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悍勇不可一世,诸候皆畏之。

我个人对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扬门之战,勇中有谋,刚中带柔,一代猛将本色尽显无疑。尤为可贵的是其好学问,虽征战沙场仍不懈学习,颇有古人之风。曾有:“兵在谋不在众”之语,刚猛之中不失智谋,可谓智勇皆备。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终,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实很简单,虽是家族之人,终就对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办法莫过于从肉体上消灭,所以,他只好死了,没有死于沙场,可叹,可悲!

勇猛指数7智谋指数7总评6.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0:14:50编辑过]

作者: rzjhp    时间: 2006-7-20 17:52
[em06]
作者: 美貌倾城    时间: 2006-7-23 00:25
赵云呢?长板坡多猛哦!呵呵
作者: 文辽    时间: 2006-7-23 03:14
你演义看多了哈哈
作者: 美貌倾城    时间: 2006-7-23 11:49

哈哈,是啊


作者: zouzu    时间: 2006-7-23 18:43
刘秀算不算...昆阳...
作者: 文辽    时间: 2006-7-25 04:37
有何典故
作者: 文辽    时间: 2006-7-25 06:06
敲响新莽王朝的丧钟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作者: zouzu    时间: 2006-7-25 09:00

三千对四十三万,不可再现的奇迹。

一代君王,一生武勇的灵光一闪。


作者: zouzu    时间: 2006-7-25 09:01
文辽。。。我晕了。。。你太能发了 [em06]
作者: 文辽    时间: 2006-7-25 23:41
哈哈,你不是要看吗!你既然说到昆阳之战,我就随便发点了,这些东西是尔以前学习过的。;。。
作者: 大爱爱    时间: 2006-8-4 06:24

怎么没有唐朝李渊的三儿子,李世民的三弟李元霸?还有双枪将陆文龙,薛仁贵和他儿子10宝将军薛丁山、白马银枪罗成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宋朝的岳飞元帅

三国的赵云和关羽。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作者: 文辽    时间: 2006-8-4 21:23
大爱爱好久不来。
作者: 沙龙巴斯    时间: 2006-10-19 14:36

作者: 13487585030    时间: 2006-10-19 23:43
好帖,顶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