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
长坂坡位于宜昌当阳市区西南部,古名栎林长坂。这里原来是一片斜坡高地,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为报诸葛亮火烧新野之仇,亲率精骑5000人马,从襄阳出发,追击刘备到当阳。刘备带领几十个随从仓皇逃走,随军眷属和上十万百姓都被曹军围困。赵子龙为救刘备妻小,单枪匹马与曹军大战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了糜竺和甘夫人,又救出阿斗。从此,赵云获得了盖世英雄的美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坡前立有“长坂雄风”的石碑,以作标志,供人凭吊。1934年,长坂坡始建公园。1979年,又重修了长坂公园。三开大门旁屹立着青石雕琢的雄狮、大象,威武壮观。园内正中矗立着高大的青石古碑,“长坂雄风”4字格外醒目。满园百年老树苍劲挺拔,亭榭建筑古色古香。公园外,兴建了街心花园,中间耸立着高约8米的赵子龙彩陶塑像。据史料记载,长坂公园周围5公里的地方,都属长坂坡古战场遗址。坡东,闹市区内是赵云与曹兵进行巷战处,现有一小节,就叫子龙街;坡西南,有一山岗,今名子龙畈;坡西田园中,还有太子桥和娘娘井的遗迹;坡东北四公里处,建有一座黄瓦红柱六角亭,内立一块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六个大字,相传这是著名的“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三国遗址。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
三峡木石艺术馆座落在历史悠久、风光迤俪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为这里增添了无穷魅力。著名美学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朝闻为三峡木石艺术馆题写馆名。 三峡木石艺术馆陈列展出了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觅自然之美,饮造化之源,倾情创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峡阴沉木雕和三峡奇石艺术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许可以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白帝高为三峡镇!又是杜诗,把位于夔门北侧,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胜一语道出。继后有清代诗人名句:“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也另有一种磅礴气度。 作为军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宽,年代久远。那是公元一世纪(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在此筑城设防,死后在白帝山头留下一座纪念性庙宇,这就是我们现在去游览的白帝庙。 距公孙述两百年后,另一位历史名人——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宫。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
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名家的墨宝。文物室以大溪文化为源流,按通史顺序展现了这一带出土文物的丰盛。山腰的西阁则是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节客住不到两年,却留下佳构四百余首,占存杜诗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伟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
水八阵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据说诸葛亮曾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
关陵
关陵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于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广元剑门关张飞柏
剑门关是古今闻名的雄关险隘,位于广元南50公里的剑阁县大剑山口。大剑山倚天如剑,峭壁连绵,横亘似城。山之中断处,两崖相对如门,故名“剑门”。剑门关为历代军事要塞,关内有当年姜维拒钟会十万大军的姜维城,以及姜维洞、姜公桥、姜维墓等古迹。还有古刹梁山寺、舍身崖仙女桥、金牛峡、雷鸣峡、大穿洞、小穿洞、经、皇洞、翠屏峰、玉女峰等处胜景奇观。
翠云廊俗称“皇柏大道”,北起广元龙潭、昭化,经剑阁到梓潼,东南至阆中,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说。蜀道两旁,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行其道上,夏不知热,冬不晓寒。现存古柏8000余株,相传蜀汉大将张飞行军至此,因山路崎岖难以辨认,令士卒于蜀道两侧“植柏表道”,留下“张飞柏”的美谈。今古道绿荫森森,古柏参天,若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形成“翠云廊”奇观。后人有诗赞颂:“桓侯翠柏雄千载,七曲旌屏百仞樯。”
华容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荆州古城
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从他们自己立国图强、建立霸业的政治目的出发,都想得到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之地。曹操经多年征战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即挥师南下取荆州;处于荆州下游的东吴孙氏政权,把荆州视为自己立国的屏障,早就两眼紧盯着荆州;大半生颠沛流离、苦于没有立足之所的刘备,更是将荆州看作命根子,把它作为建立未来政权最理想的基地。于是三方围绕荆州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时而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时而又偃旗息鼓,暗中争斗。
魏、蜀、吴荆州之争,构成了三国历史发展的主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终三国之世,无论是三国鼎足局面的形成,还是魏、蜀、吴霸业的兴衰,无不跟荆州的得失相关;而其中兴衰成败的历程,也无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荆州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魏晋以降,荆州均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荆州才作为城名固定下来。
荆州城又称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县,作为县城而得名。其后两千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荆州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今荆州城北5公里的纪南城)后,这里就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还在此修筑了别宫,取名渚宫。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占郢都,这里成为江陵县的治所。西汉初年,封临江王于此地。其后有东晋安帝、南齐和帝、梁元帝、后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荆南国等在此建都。楚、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于此地。 荆州城的城郭,在战国末年形成。汉代已有城墙。蜀将关羽、吴太守朱然,东晋桓温、梁元帝、南平王高季兴等,都对荆州进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毁。南宋淳熙年间,重修城墙,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荆州城。元末,朱无璋称吴王时,派员依旧基重建荆州城。明末,张南忠率义军攻占荆州城,将城墙拆毁多半。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荆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门:东门曰寅宾门,东南门(小东门)曰公安门,西门曰安澜门,南门曰南纪门,大北门曰拱极门,小北门曰远安门。 荆州城现存砖城为明末清初建筑。整座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城垣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1970年后,随着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城垣上新开3座三孔城门,原有的6座城门,
共有9座城门。 砖城内有土筑城墙,与砖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砖城外有外环道与水城环绕。水城俗称护城河。荆州城墙高9米左右,城墙厚10米左右,城墙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楼6栋,其中5栋毁于战乱,仅存拱极门(大北门) 城楼朝宗楼。八十年代,政府拨款重建寅宾门城楼,沿用旧名,曰宾阳楼。 荆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以来,已有350年历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为数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较完好的一座,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得荆州名扬四海。现在,荆州城已成为我国三国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区,有30多处三国遗踪和文化景点供游客探寻。
兰溪诸葛镇丞相祠堂
兰溪城城西18公里的诸葛八卦村,古称高隆,村中有3000余诸葛亮嫡传
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诸葛村现有保存完好,建于明代的大公堂、丞相祠堂等景点。诸葛村中的民居,均建于明清,构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群,雕梁画柜,古朴典雅,已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关林
关林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的白 马寺东,它的前身是周代的成周城,
曾 做过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 的都城。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在成 周城的旧址上广为扩建,使其极具规模 。宏伟壮丽的东汉都城在封建建筑史上 达到空前的水平,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 流的大城市。
檀溪
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表欲废长立幼,备劝止之。刘表后妻蔡夫人忌恨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籍机杀备。至期,伊籍暗告备,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司马徽,得闻伏龙,凤雏之名。
曾任汉南从事的唐代诗人胡曾,春游檀溪,有诗一首是:“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这首诗作者抒发了对刘备跃马过檀溪而产生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感叹。到了宋代,苏东坡也有古风一篇,吟颂檀溪跃马。其中有几句是“襄阳会上王孙饮”,“一川烟水涨檀溪”,“马蹄踏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深如梦”。描写了刘备马跃檀溪的情景以及对天下三分终归一统的感慨。
的卢“一跃三丈”,说明了刘备跃马时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宽。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无水呢?清光绪《襄阳府志》说:“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自老龙堤建,溪不复与汉通,日就淤塞,今皆民产矣!” 由此可以看出,远在一千多年前,补修老龙堤后,檀溪之水不再入汉,檀溪就日渐淤塞了。那末,老龙堤是何时所筑呢?可以说远在汉魏以前,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为荆州刺史,有惠化,补缺堤,民赖其利。这与刘备马跃檀溪、三顾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仅仅是补缺堤而已。是堤之设,据文献载,始于商周,但不过是草创。 堤筑之后,檀溪之水,流于何处?上述《府志》曰:“昔日汉水,会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绕郡城,过岘山,复入于汉,是以《水经注》云,又与襄湖水合并。”即檀溪与襄水合流,注入汉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无水了。
绵阳三国遗址
庞统祠墓
座落在德阳市以北的鹿头山,祠墓为纪念三国蜀汉军师庞统而建。房屋建筑以石材为主,每根石柱皆刻有名家手笔楹联。祠西胜迹有“换马沟”、北有“落风坡”。
富乐山
位于绵阳市城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蜀郡主刘璋迎刘备初入蜀时,相聚此山,望蜀之盛况,饮酒乐甚,刘备叹曰:“富乐哉,今日之乐乎!”故名曰富乐山。为纪念刘备、刘璋涪城相会,今建有富乐堂、昭烈阁、豫州园、汉皇园、三国碑林等。富乐堂内刘备、刘璋涪城会公园雕泥塑,雕刻技艺精湛。
蒋琬祠墓
位于绵阳市西山,是三国蜀汉大将蒋琬的陵园。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蒋琬任丞相府事,负责粮饷兵源供应。诸葛亮辞世后,任尚书令、大司马等职,辅佐后主刘禅,坚持“联吴拒魏”主张,后病故葬于西山。祠内塑有蒋琬立身铜像。祠门有盛赞蒋琬襄助诸葛亮扶助汉室功业和高尚情操的楹联:“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
勉县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川陕公路之南,汉江之北。武侯祠内建有殿庙、廊房等建筑。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 呈长方形。周围青砖砌墙,占地30亩, 共 有7院, 54间房舍, 亭台楼阁, 布局适宜。祠内古柏数颗,直径约1米左右, 高大繁茂。还有一株稀有花树, 形色似藕莲, 人们称之为“旱莲”,高约10米,初春开花,展瓣吐蕊,芳香数里,届时欣赏者络绎不绝。
三国都城
曹 魏 邺 城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瞭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曹 魏 洛 阳 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孙 吴 武 昌 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孙 吴 建 业 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三国人物墓地
曹操墓:三国人物中,以曹操最为阴险疑忌。他死前,生怕仇家掘墓,故苦心经营了“七十二疑冢”,分布在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故自他死后1700余年至今,仍无史料记载其真墓葬地。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曹操墓在其安徽曹操宗族墓群附近的可能性最大。
刘备墓:刘备在虎亭之战中遭到惨败,退守白帝城后次年即亡,其灵柩于公元224年8月葬于成都惠陵。惠陵,以圆形古砖墙一圈相围绕,长180米,高1米。陵前因年代久远,早已无门阙、石刻之类,寝殿也相当简陋狭小。墓上封土高达12米, 绿草丛生,秀木繁茂。近年新建的刘备殿更显高大宽敞。
孙权墓:三国君王中,孙权在位的时间最长,共达30年之久。其71岁时卒于建业(今南京),不久葬于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悠悠千年至今,孙权墓仅剩下一山岗,有碑存。
诸葛亮墓: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8月,后葬于成都。诸葛亮墓早已荡然无存,后在原地建起武侯祠。武侯祠于成都南门,在唐代就已成为游人观瞻之景。
周瑜墓:赤壁之战后,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亡,年仅35岁。死后葬于安徽庐江。墓为圆顶,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纹大汉砖,墓门朝东,墓周松竹环绕,墓前有明刻“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
张飞墓:位于四川云阳县,墓早已无存,现有张飞庙依山而立。此庙又称张恒祠,为 宋代建筑,内有结义楼、九凤轩、得月亭、杜鹃亭等楼亭,形式各异,造形奇特。
华佗墓:名医华佗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后为医治曹操的头风病,被曹操疑忌而加以杀害于河南许昌。此墓在江苏徐州市彭城路华祖庙旁侧,墓前有石兽、石供桌,墓碑为明代永乐年间所刻,此墓为衣冠冢。
关羽墓:此墓位于湖北省当阳县西,现称为关陵。
洛阳魏正始八年墓
出于洛阳涧西,该墓县有前后两室,前室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耳室。墓室全长近8米,前面还有1.62米的砖甬道和长25.5米的斜坡状土墓道。
由于早年被盗,后室遭到较大的破坏,棺椁无存。但在前室和其两侧的耳室中尚保存了一些遗物。前室平面呈方形,在室内后部中央原陈放有一座帷帐,现只存有五件铁质的帐钩。其中一件上带有“正始八年八月”纪年铭文。可知造于公元274年。在帷帐附近放置的随葬器物仅存玉杯、博山炉等数件。左耳室内有陶俑、陶磨、陶井、猪圈以及家畜模型等,当是模拟庖厨。右耳室出土了七件带盖陶罐,或许是模拟仓房。
从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器物看,当时还较多地承继着东汉晚期砖墓的传统,并且流于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
武昌、南京的东吴墓
自50年代中期以来,在单室(今鄂城,武昌、南京地区)单室发现了一些东吴时期的墓葬。在南昌、浙江等地也有发现。
从墓葬形制来看,约略可以分为多室墓和单室墓两类。多室墓一般分为前后两室,其间以通道相联,前室平面近方形,左右两侧各设一耳室,在墓门前后有较短的甬道,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券顶。如武昌任家湾的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墓,莲溪寺的永安五年(262年)墓、鄂城的孙将军墓、江西南昌的高荣墓等就是这样的形制。
现以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为例介绍如下:棺木放置在后室,棺底铺铜钱,名刺木简及银钗等服饰用具出于棺内,大约是墓主人随葬携带之物。铅券压在棺下。在后室四隅均堆放铜钱,全墓共出铜钱达3600余枚之多。在墓室左后隅还放置一件青瓷虎子,及9件小碗。前室内放有铅耳杯和盘、铜洗。漆盂、陶炉等器皿,还有铁矛和铁剑等兵器。右耳室放置各型陶罐和釉陶罐,似象征储屋的仓房。左耳室放置有陶灶模型等器,似象征庖厨。
早期东吴墓从形制和随葬器物等方面看,都还仿效中原曹魏墓,后期墓出青瓷器较多,显出地方特色。
单室墓多是只有长方形券顶穹窿顶的砖室,有的前面连有较短的甬道。出土器物也较少,多为陶瓷日用器皿。此类墓主人身分较低。
成都蜀汉墓??
墓葬形制有具前、中、后三室的。也有具前、后两室的。数量多的是单室墓。随葬品有陶釜、甑、罐、灶、井、家禽畜和俑等。上沿汉制而制作粗糙。
南充汉恒侯祠
汉桓侯祠,又名张飞庙,位于 阆中市保宁镇西街。原祠历经火废, 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 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 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 组成,占地30余亩。 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蜀汉 五虎上将之一。东汉末年从刘备起 兵、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 车骑将军领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 镇守阆中。公元221年,张飞被 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 被追溢为醒侯,阆人慕张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汉恒侯 祠正门悬挂“汉桓侯祠”大木匾, 内塑张飞战马,上刻有唐宋八大家 之一曾巩撰著的《桓侯庙记》碑。
大殿五间,殿内正壁塑有清嘉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左壁有张飞使用的兵器丈八 矛和点钢鞭。左厢房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右厢房内 有张飞生前重要事迹中的六组塑像。后殿为墓亭,塑有张飞威武像, 范强、张达跪于两侧。张飞墓高8米,东西径22米,南北长32米。 冢上林木葱笼,碧草成茵。汉桓侯祠为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之一。
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
在荆州城,有“三山不见山”这说。这“三山”,就是指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由于这三山是紧靠城内垣的三座大土堆,故有此说。从前,这三座土堆上,建有关羽祠,后毁于战火。到了清代,城正北的松甲山倒塌,西北隅的掷甲山更名为余烈山,西南的卸甲山改名为鼎甲山。
传说关羽镇守荆州之时,不听诸葛亮的告诫,也不听谋士的忠劝,结果中了吕蒙、陆逊的骄兵之计,把荆州城内的守军调往襄阳,后方空虚。吴军乘此机会,又用白衣渡江之计,夺了沿江的烽火台。
关羽接到吴军攻击自己后方的消息,带领一支骑兵,星夜回援。当他赶到荆州城的时候,已是子时。关羽登上北城墙,借着星光,巡视防务。
连续几天的鞍马劳顿,关羽感到太累了。他想自己征战大半生,如今已霜染鬓发,年近花甲,不如当年了。关羽走了一段路,身上发热。虽然天气已开始变冷,但守住荆州决心使他激动。他把衣甲松了松,让凉风吹一吹发热的身体。
巡察北城后,关羽一行又来到南城。他在西南边的城墙上,询问守军情况。关羽听说吴军化装成客商,以避风为由偷袭烽火台时,对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关羽站起身来,解下衣甲,吩咐马童备马,准备去东城看看。
望夫台
望夫台在今石首市绣林镇北郊长江南岸的东岳山上。传说孙夫人--孙尚香曾在此遥望夫归而得名。
赤壁大战后,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夫妻双双住在东岳山麓。两人相亲相爱,如漆如胶。这时,益州刘璋请刘备入川相助,谋士庞统也力主入川,夺取益州,以图大业,刘备忍痛割爱,告别新婚夫人,率兵入川。离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约定归期,洒泪相别。
刘备入川后,孙夫人无时不想念自己的丈夫,时常派人打听丈夫的行踪和消息。每当天高气爽或是喜鹊登枝时,她就登上宫后的东岳山,踮脚向夫君远去的方向了望。望郎心切,尚嫌山低,她就派人垫石为台,以期看见丈夫的阴影。天长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双女人的脚印,经过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
孙夫人终于没有看到凯旋的丈夫,由于误信吴国太病重的消息,被孙权骗回了东吴,从此过上了幽禁的生活。公元 222年,讹传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为东吴陆逊所败,死于乱军之中。孙夫人得此消息,犹如睛天霹雳,万分悲痛,当即驱车前往石首江边,登上东岳山,站在石台上,朝着当年丈夫西行的方向,放声嚎啕大哭,然后纵身一跃,跳入了滚滚东去的长江,了却了她凄婉的一生,结束了她无边的怀念。
秀林山
秀林山,原名阳岐山,位于长江南岸今石首市区以北,海拔仅81.5米,面积 600亩,但因在广袤的平原上突兀拔立,故显巍峨。此山之西北是长江九曲回肠的大弯急转处,奔腾的江水自西陵以下坦荡无砥,在此遇山石,水石相击,卷起千堆雪,蔚为壮观。若登山望远,令人顿生“望江嗟古道,倚石听龙吟”之叹。此处是扼两湖平原的至高点,故又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千古名山。
传说三国时代,刘备“借”了荆州之后,力量不断扩大,引起了吴主孙权的恼恨。孙权接受周瑜之计,假以孙权之妹嫁与刘备,企图借其娶亲之机加害刘备。刘备深谙个中之意,将计就计,非但没有被暗害,而且仍然娶回了孙权之妹。为了庆贺这一胜利,诸葛亮就同关羽、张飞商量,如何把迎亲活动搞得隆重气派一些。他们三人一起乘舟,来到石首地界,看到大东曲折迂回,两岸群峰矗立,风景如诗如画,不禁击掌叫绝:真乃天然楼台,人间胜景!于是泊舟登山,仔细观察看,更见柳暗花明,莺飞蝶舞,当即决定把这里作为迎亲之地。
确定迎亲地点之后,就派人运来大批吴绫蜀绵,张灯结彩,从山脚到山顶,时行精心装点;并安排1000名执戈将士,200百名穿红戴绿的彩女在此迎候。听说这里要迎接刘备与孙夫人,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也手持彩旗、锦幛赶来祝贺。一时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刘备携孙尚香来到这里,但见漫山遍野旌旗招展,红男绿女锦绣如林,他们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顾不得稍息片刻,便和诸葛亮等人一同登山顶,回望来路,更觉山林如锦似绣,遂名之曰:“秀林山”。此名由此开传,延续至今。
照影桥
照影桥位于今石首市绣林山麓。
传说刘备和孙尚香在绣林山燕尔新婚后,孙尚香每天早晚都要带着侍女登上附近的一座石拱桥,借桥下宛如明镜的湖水,梳妆打扮,清鉴玉容。
一天,孙夫人在桥上左鉴右照,更觉自己体貌非凡,就情不自禁对左右侍女说:“你们说皇叔仪表如何?”侍女们答:“皇叔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有龙凤之仪,天日之表,是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孙尚香又问:“我呢?”侍女们答:“夫人面如冠玉,肤若凝脂,眼似秋水,身同细柳,是倾城倾国的佳人。”孙尚羞羞答答地说:“这样说来,我和皇叔是天作之合啦。”侍女们说:“夫人武艺超群,是地上之凤,皇叔才略绝世,乃天上之龙。真乃龙凤呈祥。”孙尚香听了,满意地对着湖水,痴情地笑了。
后来,刘备西征入川,孙尚香被骗回东吴,想与夫君团聚而不可得。一日,忽听刘备兵败,死于乱军之中,她立即驱车赶往长江边,登上望夫山,踮脚西望,痛哭不已,然后投江而死。后有一位皇帝为此情所动,诏令在孙夫人经常去的那座石拱桥上刻了四位女子像,其中一位是孙夫人,其他三个是她的侍女。此外,还在石拱桥建立了“贞节之女”的牌楼。以后,人们遂把这个湖叫牌楼湖,把湖中的石拱桥叫照影桥。
若干年后,有人说孙夫人的亡魂在牌楼湖中显圣:凡人在照影桥上一照,便现出了原形。据说明朝石首一位贪官邱知县,登桥对湖一照,看见自己原形是一个跛脚驴子,恼羞成怒,令人将照影桥拆了。
白衣庵
白衣庵在今洪湖市乌林以东二十二里吕蒙口后面的一片红杨树林中,因吕蒙曾在此屯兵夺回荆州而得名。
传说关羽樊城一仗大获全胜,杀了庞德,活捉了于禁;水淹七军,威振华夏。关羽为胜利所陶醉。吴国都督吕蒙觉得夺回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奏请吴主孙权,乘关羽远在樊城,荆州城内兵力空虚之机,夺回荆州。孙权采纳了吕的建议。为了麻痹关羽,吕蒙托病回建业(今南京市)治病。关羽见吕蒙回建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曹的攻势,就调走了荆州城的部分人马,使城里的兵力更为空虚。
孙权见时机已到,便令吕蒙为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夺取荆州。吕蒙率领全体将士,身着白衣,扮作商人,溯江而上,然后在吕蒙口后的一片红杨林里驻扎,作进攻的准备。这一招,最后也没有被关羽发现。在关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吕蒙大兵压境,出其不意,赚开城门,一举夺回了荆州。
后人为了纪念吕蒙这次奇袭成功,在吕蒙当年扎营和乔装成白衣商人的红杨树林里,修了一座庵堂,庵内供奉着一尊吕蒙穿白衣扮作商人的塑像,名为“白衣庵”。
曹武街
曹武街位于今京山县城以东,是个四通八达的水陆通衢,因曹操在此扎营练兵三年而名。
传说曹操为了统一天下,四处寻找练兵的场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他选择了现京山县城以东一块地方作为演练场所。这里依山傍水,有“鱼迎上水,虎视远山”的地脉。曹操亲充马步兵士30余万,在这里演练排阵,做征战前的准备工作。他命令军士顺着由下而上的地势,造砖垒墙,结草覆顶,建成了 108座营房,势如游龙。主帅大营设在正中,在此练兵三年。曹操东征后,江水泛滥成灾,这里由于地势很高,又有栖身之处,便住进了一百零八户难民。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这里也因曹操曾在此扎营练兵,就命名为曹武街。
现在,这里已经发生翻来覆去的变化,曹武街由过去 108户难民避难所,变成了一个繁荣的集镇。远远望去,整个集镇仍像一条游龙。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 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 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 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 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 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 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 南为鸨义园, 由牌坊,群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亭内有线刻结义图案一方。 四周桃林繁茂,大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北部为央,分前后两院 。 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 木坊、钟鼓楼、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钟亭等; 后院以“气肃千 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 前 后院自成格局,但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前后有廊屋百余间围护, 形成左右对峙而又以中轴线为主体的我国古建筑传统风格。 布局严谨,规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是为精致。
云阳张飞庙
座落于长江南岸的飞凤山,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为纪念蜀汉名将张飞而建。建筑有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等。主殿内塑有张飞坐像和桃园结义、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坂退曹和伐吴遇害泥塑组像。庙内碑刻书画丰富,以“文绝世、书画绝世、雕刻绝世”闻名,享有“文藻胜地”的美誉。
蒲圻赤壁
赤壁位于湖北长江的陆水河,江河汇口上侧,地处江南,与江北乌林相对,距古城蒲圻(现赤壁市) 38公里。西朔洞庭巴蜀,东下吴越苏杭,北望汉沔千里,南倚古城蒲圻,汇江川之灵秀,尽江南之地利,素为兵家用武之地。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曾于此大破曹操。著名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此,历代史学家誉此为“周郎赤壁”。
赤壁摩崖石刻,传是周瑜破曹军后用剑所刻。
翼江亭
翼江亭位于赤壁山临江矶头,重建于一九三六年,系麻石构建,上盖绿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金鸾两翼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一幅曰: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传此地为周瑜、诸葛亮观战之哨所,今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风台(武侯宫) 拜风台位于南屏山上,又名“武侯宫”。分前后二殿,庙堂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内殿供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全身塑像,右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内陈列赤壁之战出土文物及在赤
壁出土的其他文物二千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勾及三国东吴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大量东汉至六朝陶器。
拜风台侧于1975年建有“东风阁”,供游人憩息。据清同治《嘉鱼县志》载:“明万历庚戍年(公元1610年)知县葛中宪建拜风台”。据宋人谢叠山《赤壁诗序》云:其地有烈火冈、周公瑾庙。今拜风台系1936年重建,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庵 凤雏庵位于金鸾山腰,传为赤壁战时号为凤雏先生的庞统批阅兵书处,后人于此建庵以资怀念。现庵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三个殿堂,第一室供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其枝叶大如伞盖,荫遮古庵。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
近年兴建于赤壁的《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陈列赤壁出土的文物。
拜风亭
关公显圣处 九十年代初建在赤壁峰上的周瑜雕像。
祁山五丈原诸葛庙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南20公里处,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取道褒斜道,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英才,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唐代诗人温庭筠过五丈原时,怀古寄情道: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寐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解放后已整修保护。
进入山门,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对峙。再往里,中间是献殿,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献殿后是正殿,内有泥塑诸葛亮像,身穿蓝八卦衣,手执鹅毛扇,神态庄重自如、两殿之间有八卦亭,八角飞檐,顶端有八卦图样,梁柱五彩缤纷。词庙规模不大,建筑古朴庄重,古树点缀院落,十分幽静。
山东砖埠黄疃村诸葛亮老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琅玡,为秦置郡名,西汉因之,东汉为“侯国”,辖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治所在今临沂县北。阳都,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玡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这里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和生活、居住过的故里。 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云:诸葛亮的远祖“其先葛氏,本琅玡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此为氏焉”。由此而知,诸葛亮的远祖本姓葛,原为诸县 (今山东诸城县)人,后迁往阳都(县),而阳都当时已有葛姓者,为区别于原居阳都的葛姓与来自诸县的葛姓,在来自诸县葛姓的姓氏之前取其县名加一“诸”字,而被称之为诸葛,遂成为复姓。诸葛复姓即由此而来。 阳都故城,亦名诸葛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4月诸葛亮就诞生在这里。据说其出生时,窗外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为之改名为“亮”,字孔明。之后,诸葛亮便与其兄诸葛瑾、其弟诸葛均和两位姐姐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期。 据《泰山志》、《泰山道里记》和《泰山述记》 等方志资料记载:诸葛亮幼年时期,母亲章氏病死, 父亲诸葛珪当时在泰山郡的“梁父”县出任县“尉”(负 责治安、捕盗的官吏),继而又升“迁为泰山郡函” (泰山郡郡守的助手),诸葛亮随父到任所,直到父亲死后,诸葛亮才又随叔父“迁居南阳”郡。“梁父”县 和“泰山郡”,均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因此,诸葛亮幼年时期,曾随父亲在今山东泰安生活过几年。由于东汉末年烽烟四起、战火不熄,加之诸葛亮的父、母相 继去世。诸葛亮兄弟姊妹年幼无依,只好靠叔父诸葛玄抚养。此时,诸葛亮年仅13岁。 公元194年,诸葛玄应扬州军阀袁术之邀,出任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随叔父诸葛玄南去豫章任所,留诸葛瑾在阳都看守家业。次年,曹操的军队血洗了琅玡郡一带,诸葛瑾被迫去长江东避难,后在孙权手下为官。自此以后,诸葛亮的一家人再也没有回过琅玡阳都故里。在三国鼎足时期,琅玡阳都一带均属于曹魏辖地,所以,诸葛亮家乡的旧居早已荒废无考,仅存阳都故城旧址。 今日的阳都故城遗址,地势平坦,土肥水美,沂水傍城址而下,一望无垠。遗址东靠沂水,北临东汶河。东西的沂水河岸上,露出了原石砌成的古城墙基,北面河岸上,残存有约1500米长的故城墙遗迹。据考古调查和历史资料表明,这座汉代的阳都城在当时是很繁华的城市。由于苍桑多变,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这里已“到处是一片瓦砾”,成为废墟。现在,除仅存城墙基与残垣断壁之外,随地可俯拾汉代的残砖碎瓦及陶器残片。198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将阳都故城遗址明令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故里的阳都故城遗址自此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由于阳都县在历史上的省、并原因,其地曾为沂水、沂南和临沂所共有,所以,一些史料不但称诸葛亮为沂水县人或沂南县人,而且在临沂曾有“诸葛祖 墓”、“诸葛城”、“武侯祠”、“五贤柄”(祀诸葛孔明和晋代的王祥、王览;唐代的颜真卿、颜杲卿。主祀诸葛亮。此5人皆沂水之滨的历史名人)、“诸葛堤”等历史纪念建筑和遗迹,今早已无存。但是。据史料记载,诸葛氏在其家乡是世家望门大族,虽然诸葛亮与其兄弟姊妹5人出走一直未归故里,但其家族中仍有不少人留在故土。就其祖籍诸城县西南30里的枳沟乡而言,至今仍有“葛坡”、“孔明里”的称谓,周围数十里内,“诸”姓人家居多,他们都自称是诸葛亮的“同族后裔”。 时过境迁,代远年湮,阳都故城虽早巳没了当年的繁盛而成了怀古钦英的旧址,但沂河水与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楷模象征和神灵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崇敬仰而有口皆碑,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因此,“琅玡阳都”与诸葛亮的名字同辉,诸葛亮的卓著声誉与阳都故里共存。
水镜庄
司马徽,系东汉末年襄阳城南学业堂经学大师,对学子们知之甚深,以知人荐贤(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名扬古今中外,号称“水镜先生”。司马徽原住襄阳东门外,与庞德公为邻。旧时地方志有他的住址。但不知何时迁往南漳水镜庄。
司马徽隐居的水镜庄距南漳县城一里许,南傍玉溪山, 北临蛮河。水镜庄前立有“汉水镜栖隐处”石碑。左侧有荐贤堂,两进平房,中隔小院,每进3间,古朴庄重。玉溪山孤峰高耸,绿树成荫。山北麓之石壁,犹如刀削,有“三里石壁长廊”之称。壁中有巨洞,深30米,高8米,宽8米,昔传有白马出洞,故名白马洞。洞中建有水镜祠。庄后有两径通白马洞。一条沿头天门上山,过石拱桥再登台阶,至二天门。在此仰望,灌木如云,石壁欲倾。沿石壁向西凿有横道,外侧筑有城墙。出横道即至会仙门,再10余步,即入白马洞。另一条路在头天门之西,经过水镜祠门楼,上有“水镜庄”3字。两侧对联为“彝水环绕,明镜高悬”。进水镜祠门楼,亦达会仙门。水镜祠为两层阁楼,飞檐临空。祠前石洞前厅,明亮、幽静,壁刻有“洞天福地”4字。据传水镜先生常在此弈棋、弹琴。玉溪山顶海拔263米,登山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水镜庄向为游览胜地,骚人墨客题吟颇多。清代罗梦元《白马洞怀古》一诗中有“云中汉水斜阳尽,槛外秦山暮雨来”之句,颇耐人寻味。
襄阳古隆中
隆中距襄阳城13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12平方公里,境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流水潺潺。
公元207年冬天,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十年的隆中,这里就只剩下他的故宅——竹篱草庐,即所谓“龙离庐空”了。但集中反映诸葛亮政见的《隆中对》和形成这个对策的地方——隆中,却为后人追念不忘。在这里,他躬耕陇亩,咏啸东峦,聚名人志士于山林之中,高咏梁父于溪畔岩端,秀丽的隆中山林中布满了他的遗迹。人们为学习这些可贵的历史遗产和纪念这些故迹,对这些遗迹或“原所有而著其迹”,或“因所有而昭其节”。其中,三顾门是隆中最早有记载的古迹之一。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老龙洞、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草庐亭、抱膝亭、观星台、武候祠、石牌坊、荷花池、铜鼓台、中正堂、襄王陵等景点。
现在,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两角常飞出双龙或双凤。顶脊花锦繁衍,顶面只疏点人兽,龙吻轻巧,建筑风格朴实、素雅而多采。
许昌灞陵桥
许昌灞陵桥文物景区,是以三国胜迹灞陵桥为依托,修复辟建的名胜游览景观。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下邳之战,曹操俘获关羽及刘备妻妾甘,糜二位夫人归许。加官进爵,"礼之甚厚",然而,关羽不忘旧主,执意寻归刘备,遂挂印封金,保护二位"皇嫂"车仗,斩关西去, 行至灞陵桥时,曹操率群僚赶来为关羽赠袍饯行,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头,以刀挑袍,辞曹西行,开始了震惊世人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灞陵桥即为"汉关帝挑袍处"。后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遂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
苑区座落在城西八里的石梁河畔,占地126亩.古运河贯穿其中,两岸垂柳依依,灞桥飞架.如长虹卧波,水禽相戏,野趣天成,河东为园林式仿汉建筑青梅园和秋湖垂钓村.河西有清代建筑群关帝庙及新辟建之桃园.这座融桥,庙,园为一体的文物苑区,正以崭新的风姿,迎接四海宾朋。
许昌春秋楼
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远古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的灵井文化遗址、石固文化遗址;夏代的钧台和禹王锁蛟井;三国时期遗址、遗迹;唐宋时期的钧官窑遗址和古建筑;明、清的塔寺宗庙等。纵观许昌历史文化,在国际国内最有影响的当推三国文化。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许昌,虎视天下,运筹帷幄,图谋霸业。大兴屯田,广纳人才,下令求贤,倡导文学。数年间,猛将如云,文臣如雨,粮秣丰富,仓廪皆满,许昌成为他们抗衡蜀、吴和最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大本营。公元220年,曹丕在这里登基创建魏国,改许县为许昌,为五都之一。波澜壮阔,
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加之历代为纪念三国名人、名事而兴建的名胜古迹,使许昌的三国文化内涵更加厚实和宽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三国名胜古迹500多处,许昌就占有80多处,这些名胜古迹分布广、真迹多、品位高。
许昌三国文化遗产是许昌人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许昌市委、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三国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实三国文物古迹;二是进行全民性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三是修复三国名胜古迹,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许昌博物馆,修复了灞陵桥、关帝庙及春秋楼文物景区,华佗墓园正在修复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复也已列入九五规划。目前许昌已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文物古迹游中的三国战略线,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
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
许昌三国遗址
魏武帝曹操造像
射鹿台 位于许昌市东北25公里许田村西,台高约10米,占地1500平方米。台前有石碑两通:一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滕之瑚书“射鹿台”,另一通系清乾隆十二年立,碑文记载了许田射猎的史实。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常陪同献帝到许田一带游猎,并建亭筑台,世称此台为“射鹿台”。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白门楼斩吕布后,刘备、关羽、张飞投奔曹营,献帝认刘备为叔,遂拜其为左将军,封宜城亭侯。谋士荀 对曹操说:“天子认刘备为叔,恐对明公不利”。曹随产生几分疑虑,于是接受了程昱的建议,请天子带领刘备、关羽、张飞等文武大臣到许田狩猎,以观动静,当时曹操用汉献帝的金 令箭射中一鹿,众人以为是皇上箭法高超,齐呼万岁,曹操却放马遮在献帝面前,迎受欢呼,这惹怒了刘备身后的关羽,他提刀拍马欲杀曹操,刘备急忙制止。裴松之《三国志·蜀书》注有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
华佗墓 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华佗,名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精通内、外、儿、妇、针灸等科,特别擅长外科,首创世界手术麻醉药“麻沸散”。曹操闻其名征召华佗来许,辟为侍医,著有医书《青囊经》等。 1993年,华佗墓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昌市、县及苏桥乡、村多方筹集资金对华佗墓进行了维修,制订出了总体修复方案,山门、配殿、主殿基础及围墙已经竣工,又将成为许昌一旅游胜地。
文峰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八龙冢
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 )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 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园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古汉柏
张潘故城
位于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一里许,系周时许国国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此,曾为一代帝都。该遗址分内外二城,内城系皇城,外城周长“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该城为北魏夺取,颖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复,魏大将周几复夺取后,将城焚毁。现存遗址,仍依稀可见。故城城垣蜿延起伏,状如小丘。在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璧、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议事台
位于鄢陵县城南8公里马栏乡议事台村,台高5米,周围300多米,为一椭园形土台。台上原建筑其貌不详,世传为曹操为便于领导屯田筑议事台,常集群臣幕僚,商讨国家大事及屯田事宜。台东北隅的一洼地(皇家洼)即为筑台取土所挖。今议事台附近,西有韩营,东南有郭营,台前有岗口,西南有大营、小营、观台(曹操观看练武之台)、武岗(曹操练武场)、望田(曹操观望屯垦田地之所)等。
受禅台
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 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洗砚池
位于长葛老城镇内福泉井之旁,池呈长方形,长80米,宽30米,水深1-3米。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池边有一高台为钟繇学书台,池前立有1920年《重修洗砚池碑记》碑,高0. 91米,宽0.4米, 碑文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学字精神,对重修后的洗砚池景观也作了描绘。据传三国时期大书法家钟繇常邀胡昭字台上练字,穷究先师技法,久而久之写秃的笔堆集如山,写过的纸帛弃之成垛。由于洗笔洗砚,把满池的水都洗成黑色了。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对此进行了修复、保护。
张公祠
亦称张飞庙,位于许昌东南18公里张潘乡古城西北隅。祠建于8米的高阜上,面积10000平方米。庙中奉祀张飞,还有刘备和关羽。据传此处曾是东汉许都官驿,他们兄弟三人来见献帝时曾驻此。庙内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20余座,鳞次栉比,巍峨壮观。虽一些建筑被毁,但遗留奇观依旧,一是庙前“三姓树”,俗称刘、关、张拴马柏,无不望而称奇。二是山门洞内两侧之风雨石,可测阴晴风雨。三是庙门建筑奇巧,是寨,又是洞门,还是山门,上是门楼又是戏楼。四是张公殿前立有明、清两通地震碑。
愍帝陵
位于许昌市东14公里张潘乡政府院内,东望张潘故城遗址,为东汉献帝衣冠冢。陵称“愍”而不称“献”是昭烈帝所谥。献帝禅位给魏王曹丕,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今河南修武县)。献帝死后,葬于封地。因曾居许二十五年,后人为表纪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积10000平方米,今仅存一长方形土台。
伏皇后墓
位于许昌市南15公里的冢刘村东北隅,是为汉献帝的皇后伏寿之陵墓。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两小墓,为二皇子墓。伏皇后在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59年)被立为皇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怨恨曹诛董承,与父伏完密谋曹操,事情泄漏,曹将伏后禁闭冷宫逼其自缢,二皇子亦被鸩杀。伏后死后,曹操宣称其暴病而死,仍按皇后礼仪厚葬。
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 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贾诩墓
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尚集乡岗朱村东。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后被破坏,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毁,双虎铺首衔环画像石墓门、墓楣现藏于许昌博物馆。
毛玠墓
位于许昌市东16公里的五女店镇毛王村金龟岗上,又称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陈留平丘 (今河南封丘县)人,兴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辟为治中从事,后把家室亦迁于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后任治中从事、墓府功曹、丞相府东曹掾、右军师、魏王府尚书仆射等职,曾向曹操进迎献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创见,多次受到曹操的夸奖和赏赐。后被免官,卒于家。葬于村南高岗上。
夏侯渊、夏侯惇墓
位于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惇)已毁,西墓(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随曹起兵屡立战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战死于阳平关,葬于此。
马腾墓
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的苏桥乡冢许村。占地半亩,冢高两丈余,数株翠柏环生其上。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灵帝末年,边民叛乱,州郡招兵镇压,马腾应募从军,因战功累累迁为征西将军。汉献帝都许后,他接受曹操的绥抚,为保卫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召入京师,封为卫尉。其子马超,辗转入蜀归顺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马腾及其家属因受到株连被杀,葬于石梁河畔。
关羽挺风勒马画像碑
立于春秋楼院内,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刻石,长1.6米,宽0.62米,厚0.14米,碑首伏升状,须弥座,额上篆书:“乾坤正气,日月精忠,满腹义勇,万代英雄”十六字,碑面所刻关羽挺风勒马图,构图巧妙,立意深邃,画工精湛,为历代学者赞叹,不失为一件传世雕刻精品。该碑石上角署名:“唐吴道子画,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
三绝碑
三绝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 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职名。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