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10.6(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4 11:51
标题: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10.6(更新中)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
说明:此文比较啰嗦,不过没办法,好像不啰嗦一点就讲不清楚,抱歉。

摘要: 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刘备诸葛亮没有认识到由于荆州和江东在战略态势上处于互为生死的关系,因而在这种态势下面孙刘关系必然你死我活的实质,没有认识到荆吴矛盾才是荆州面临的主要矛盾,反而不切实际地幻想“东和孙权”。因而在荆州守备人事上只安排关羽一员大将,造成势孤力单,顾此失彼的结果。
其次是在人事安排和权力处分上,对关羽多有遥制挟制之处,使荆州无法保持团结,多生杯葛,关系恶劣,人心涣散,终至不堪一击。
“隆中对”其实是很空泛的一个策划,其中取荆益部分只是死马当活马医,因为对刘备而言当时除了夺取荆益已经别无选择,虽然成功也是侥幸。而夺取荆益后的下一步计划则应是顺流而下取江东,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两路北伐。所以,隆中对不但不体现诸葛亮的智慧,反而成为其“奇谋为短”的见证。

正文:

先说根本原因。

建安16年,刘备入蜀,17年从葭萌回攻成都,攻到雒城(今广汉沱江北)时,庞统战死,刘备陷入困境,此时被迫要求诸葛亮前来支援。于是,诸葛亮从荆州精锐尽出,在张飞统帅下,和赵云、刘封等率荆州主力前往支援刘备,只留下关羽一员大将镇守荆州。愚以为,荆州只留一员大将而造成势孤力单的局面,是导致荆州后来失败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里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荆州两面受敌,同时面临曹魏和孙吴两方面的强大压力。这种战略要地,通常应该有多位大将协同防守才能保障安全,比如曹操对合肥就安排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大将;对汉中则安排夏侯渊和张合两员大将;赤壁之战失败北归后,也留曹仁、徐晃、乐进、满宠守南郡;孙吴后来防守荆州,也是在西陵峡口、江陵、江夏武昌等战略要地分别由大将驻点把手,还有机动部队往来巡游。现在只有关羽一员大将,必然顾此失彼,不管哪一方面有事,关羽都只能困守江陵一点,难以远离,因为一旦远离,就要面临后方空虚的危机,随时可能被另一方趁虚而入,袭取后路。

第二、荆州乃
四战之地,当时至少有三个战略要点,一个是荆州中心——南郡的江陵和公安;第二个是长沙,是面向东吴方向守卫江南四郡(即现湖南省)的要冲,当年刘表就派自己的侄子刘磐和大将黄忠镇守,和孙吴长期对抗;第三个就是江夏(江夏于赤壁之战后三分,以汉水长江
为界,江汉之北属曹,长江以南属孙,江汉之间属刘),是屏蔽江陵和进窥江东的前哨,也是控制汉江水道的要冲。这三个地方,都需要大将镇守,比如曹魏,就由曹仁守襄阳,派文聘守江夏;孙吴则由鲁肃守江夏陆口(陆水之口),都是最好的将领。而诸葛亮只留下关羽一员大将,于是关羽就只好坐镇江陵,其它地方任其空虚了。

不过由于当时攻取四川是第一要务,必须全力以赴才行,同时和孙权还处于友好关系,荆州形势暂无危机,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也不能苛责。再说,这也符合他一贯谨慎的作风,不过这次的谨慎是全部用在了帮助刘备夺取西川上面,荆州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诸葛亮似乎没有意识到荆吴之间战略态势上的你死我活关系,而存在“东和孙权”的幻想。

所谓“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来自三国演义的这八个字应该很好地概括了刘备方当时的基本方针。而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脱离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荆州对于孙权而言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所以拿回荆州对孙权来说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孙权不可能放弃这个原则来和关羽无条件和好。何况荆州的长沙、桂阳、江陵三郡本来就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详见拙作《“借荆州”迷雾辨析》),孙权至少可以要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名正言顺。事实也证明,这个“东和孙权”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孙权方面一直在处心积虑夺取荆州。我们不禁要想,假如诸葛亮走后,荆州竟然被孙权攻取,刘备岂不是要进退失据,无家可归了,多危险啊。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可诸葛亮似乎一点也未察觉。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说了,这一切都只有刘备才有权决定,怎么能怪诸葛亮呢?确实如此,刘备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诸葛亮如果能够给出良好建议的话,刘备也是会采纳的。而且荆州很多事务的安排,应该就是诸葛亮决定的,刘备不可能指挥得那么具体。

而对于荆州而言,表面上看,和曹操是敌对关系,和孙权是同盟关系。但是从利害关系看,荆州面临的真正的主要矛盾其实是孙刘矛盾,而不是曹刘矛盾。因为曹刘之间,态势上互相并无大的威胁,战线也已经很稳定。而孙刘之间,则在态势上互相威胁对方生死。刘备据荆州上游,居高临下,犹如扼住了孙权的咽喉;孙吴则雄踞长江,虎视荆州腹心。孙刘之间的战略态势,就像两个人互相抱在一起,一个拿刀顶住对方的咽喉,另一个拿刀顶住对方的腹心,对双方都是无比危险。所以这种盟友关系是不可能长久和稳定的,任何一方一有机会都必然要出手制对方于死地,双方关系的实质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谓的友好同盟,不过是“急则相救,缓则相攻”的互相利用罢了。当初借荆州也是因为曹操方面压力太大,而听了鲁肃之言,一念之差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6 10:21:38编辑过]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4 11:53
对这种形势,东吴君臣有清楚认识:
——周瑜临死前,上疏:“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密迩就是紧密接触),
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显然深以刘备为忧。
——鲁肃见吕蒙,吕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鲁肃死后,吕蒙代镇陆口(此时已得东面三郡),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吕蒙密陈计策:“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
——吕蒙称病谒建业,陆逊往见,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
也就是说,东吴君臣明确认识到荆州居国上流,其势难久,随时可能东下,是重大威胁,所以百般策划,一定要夺取才甘心。

可问题在于,诸葛亮和刘备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荆州的这一危险态势以及和孙权方面关系的本质,以致对荆州的防务缺陷一直没有补救。诸葛亮更是一厢情愿地把希望寄托在“东和孙权”上面。所以,在攻下西川后,荆州立刻就经历了一次危机。(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详见拙作《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

建安19年夏五月,刘备克成都,孙权趁刘备主力远离,于建安20年以刘备已得益州,应当归还荆州为由派人索取荆州三郡。刘备没有答应。孙权就派早已准备好的吕蒙和鲁肃率大军进攻荆州腹地,连下长沙(现长沙)、桂阳(现郴州)、零陵(现永州)三郡。这三郡由于没有大将镇守,所以被吕蒙轻易攻下,如探囊取物一般。而关羽也无法分身离开江陵前去救援,只能坐视三郡丢失。最后迫使刘备亲自引兵五万回援荆州,之后才能让关羽腾出身来率军3万下益阳,欲与鲁肃争战。此时正好发生了曹操攻取汉中,成都危急的情况,所以刘备被迫妥协,和孙权和解,割让湘江以东的长沙、桂阳、江夏三郡,刘备继续保有西面的南郡(现江陵)、武陵(现常德)和零陵。

其实从这一役我们可以看出孙权方面的力不从心,他能动员出来的兵力并不多,难以和荆州抗拒,当时鲁肃手下才1万人,吕蒙2万,所以见好就收,也同意妥协。孙吴两次攻荆州,都是智取,不是力攻。后来夷陵之战时,孙权也因为实力不足,在压力下产生动摇,派使者求和,打算妥协,不过未被刘备接受。

这一次危机的后果是,由于丧失了下游的江夏和长沙,荆州的中心地区江陵和公安从此羽翼尽失,直接暴露孤立于孙权军的威胁之下,孙权军的水军随时可以毫无顾忌地进攻江陵和公安。这种危险的态势导致荆州随时可能丧失。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建安24年春,刘备进攻汉中。作为战略配合,关羽也同时进攻襄阳,江陵一片空虚。到这年夏天的时候,刘备成功地攻占了汉中,迫使曹操撤退,同时关羽继续围攻襄阳。这个时候,刘备依然没有派大将来协助关羽,最后终于让吕蒙抓住机会乘虚而入,袭取了荆州,关羽也含恨而亡。

当时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失掉江夏,关羽后来进攻襄阳的时候,他的战船队必须通过孙吴控制的江夏,才能进入汉水。孙吴向他开战以后,关羽的水军就被隔断了回家之路,只能放弃。其实关羽有强大的水军,关羽就是依靠他强大的水军才能实现对襄阳的围攻和水淹七军的壮举。后来徐晃击破的也只是关羽的陆军,水军并未受损。可是关羽的水军已经无家可归,只好放弃,从陆地退兵。

我们现在来检讨发现,其实关羽的悲剧从诸葛亮盲目相信和孙权的同盟,只安排关羽一人镇守荆州的时候就注定了,而当中是一直有机会补救的,也一直没有补救。

现在回过头来看,合理的部署应该是,必须至少安排一个大将来协助关羽。平时和关羽分工镇守长沙(长沙是守卫江南四郡即现在湖南省的要冲),在关羽出战时则替他镇守后方,这个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赵云。同时最好能及时安排另一大将出镇上庸(上庸24年夏攻克),和关羽互为呼应,随时增援。这支援兵至关重要,关键时可以救命,也可以决定成败。这个人选应该是张飞。其实当初诸葛亮出征西川时就应该留下赵云,只带张飞、刘封就足够了,刘备那里已经有黄忠和魏延,阵容已经足够豪华了。

诸葛亮入蜀,赵云担任的任务是可有可无的。从史书记述来看,援蜀大军的军事统帅应该是张飞,张飞率主力在前面一路攻取郡县,诸葛亮带领文官团队随后接收,迅速平定蜀地。而赵云一直是统属于诸葛亮,应该随诸葛亮行动,担任保卫文官团队,肃清地面,警备地方等任务。(关于这些问题,详见拙作《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一文)。攻占江洲(今重庆)后,派赵云率偏师攻江阳(今泸州),沿沱江会成都。赵云这一路,攻不攻其实无关大局,因为泸州那时基本属于华夷交界之地,派赵云多一路不过是为了加强一点会攻成都的打击力。这一路并非决定性力量,派一个二流大将也足以胜任,比如刘封就可以。因此说留下赵云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接下来第一次补救的机会应该在刘备回援公安的时候。刘备身边已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五位一等大将,以及其他众多二等大将,人手足够多了。所以完全可以把赵云派出来协助关羽,可这次刘备谁也没带。如果说这次是因为西川刚刚平定,用人之际,这几个大将都离不开,那么下面还有第二次机会。

第二次机会就是攻占汉中以后,此时离关羽失败,尚有半年时间(刘备5月得汉中,孙权闰十月取荆州),刘备和诸葛亮无论如何应该看到关羽时刻面临的危险——孙权夺荆州之心既已昭然,荆州后方又十分空虚,孙权随时可能袭击,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曹操自汉中撤退后,也必然以主力移向关羽。而拿下汉中后,有马超镇守下辨,魏延镇守汉中,赵云、黄忠和张飞就暂时没什么重要任务了。此时张飞镇守的巴西已经成为大后方,把张飞这样的超级将领放在大后方,实在是浪费。所以,这时应该立刻调整部署,于攻下汉中后立刻派遣赵云带本部军马,星夜兼程赶往荆州,做关羽的副手,接管荆州防务。为争取时间,赵云可以先行一步,他的部下随后赶去。以赵云的忠诚、智勇、和资历,足够担当这一任务,也可以和云长合作无间。然后上庸攻克后派张飞前往上庸,替换刘封和孟达到别处(比如可以让孟达继续回宜都,让刘封去巴西),以上庸之兵随时增援关羽。上庸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正是张飞这样的大将发挥作用的地方,关羽如果需要支援,张飞随时可以出动。刘备占据汉中后,上庸已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出击。这支援兵十分重要,关键时刻可以决定生死成败。而这支援兵也只有在张飞这等大将率领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为面对的曹操方对手也都是一等大将。如果关羽能够攻下襄阳,那么就由关羽镇襄阳,以赵云守荆州,张飞保上庸,三人势成犄角,互为呼应,形势立刻大张。下一步关张可以视机会合兵进取宛城。如果关羽作战不利,也可以方便退回荆州或上庸,不致一败涂地。

不管如何,在确保荆州的前提下,都可视情况决定下一步行止。如果可以稳住孙权,则可以主力从汉中北伐,同时从荆州发动攻势牵制;四川主力亦可沿汉水迅速开到襄阳,合兵进攻。如果和孙权关系交恶,则可以西川主力南下和荆州合兵进攻孙权,至少可以夺回长沙、桂阳、江夏三郡,恢复到刘备入川前的态势,全据荆州。前面说过,孙权兵力差太远,将难以抗拒。然后在汉中方向取守势,在荆州方向取攻势,北伐也可以,继续东下也可以。若能顺流而下攻取江东,则至少可以先造就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如果那样,汉室可就真的可兴了。

其实,实现“隆中对”后的下一步战略应该不是首选北伐,而是顺流而下,攻取江东,先成南北朝,再图北伐。因为以荆益北伐太难了,有点脱离实际:
1、以荆益之力对抗中原,阻关山江河而自保还可以,要进攻实力就差太远了;
2、从汉中和荆州两路分兵,力量分散,也难以呼应;
3、在战略上则是以短击长,以劳击逸,态势十分不利;
4、孙权虎视在侧,还不能一心一意、就算有成也难以深入。
而以荆益之力攻取江东,则容易多了,是高屋建瓴和以强凌弱之势,可说如探囊取物,可一战而定,也不用害怕曹操侧击牵制,必然成功。成功以后再北伐,那视线可就太宽敞了。各位以为然否?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4 11:54
为什么说以荆益之力攻取江东必然成功呢?原因在于:

第一, 态势上高屋建瓴,顺流而下。同时益州的人员物资通过水路下运,也十分方便,两州力量的集中和调动都很方便。

第二, 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一个关键。
江东方能够动员出来的兵力一直很少,赤壁之战的时候,全部动员不过3万精兵,加上留守各地,总兵力估计不超过5-6万人。《诸葛亮传》“(赤壁之战时)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可见,在孙权心中,江东不过号称十万之众,这里的众只是壮丁,不是有装备的兵。
第一次攻荆州的时候,主力尽出,孙权亲到陆口(今岳阳北陆水口)为诸军节度,以鲁肃1万人,吕蒙2万人出击,孙权身边的军队最多1万人,动员出来的兵力不超过4万。加上留守各地,也不超过5-6万。
夷陵之战,孙权也是主力尽出,不过5万人。而此时已得荆州。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这些军队平时还要处处布防,其中巴丘(今岳阳)陆口一带驻兵1万;武昌(今鄂州)、柴桑、庐江都是重要据点,各驻兵至少5千;濡须口(巢湖通长江口)、南徐(今镇江)也是要点,所以从荆州往下看,建业的守备是很薄弱的。
至于资治通鉴记载建安18年春正月,曹操攻濡须口,号步骑40万,孙权率众7万御之,这里称众不称兵,说明不完全是兵,还包括民夫船工等非武装人员,兵的数量应该按一半计算约3.5万,顶多4万。
通鉴又载孙权建安20年率众10万攻合肥,是为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仗。这里10万应该是号称,不可能有那么多,愚以为实数不超过3万人比较合理。进攻一座7千人防守的城,并无深入打算,守方又没有救援(曹操主力在汉中),有必要出兵10万吗?显然没必要。3万人足够了。
再说孙吴未得荆州前,其他重大战事出兵都很少,一般都在2万3万,和赤壁之战的军队数量是吻合的。
东吴最强盛的时候,以江东、荆州和交州之地,在诸葛恪手里曾经发动最大一次动员,不过动员了20万人,孙吴投降的时候,在册兵丁不过23万,还多有缺额。所以孙权攻合肥这一次的10万很突兀,显然是号称。另外这个10万同样不称兵而称众,也应该包括民夫船工等非武装人员,不完全是兵。
所以,基本可以判断,江东拥有壮丁数量不超过10万,全部动员的兵力最多不超过7万。
而荆益之总兵力可达25万,发动出10—15万人出征没问题,力量对比很悬殊。益州长期攻战,亡时还有兵10万2千,初时加上上庸,动员出15万以上是可以的,荆州也可以动员10万以上,再加上武陵溪蛮也和刘备关系很好,也可以出动几万人,所以说最多25万没问题。
荆益兵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两州一直未受战乱破坏,人口损失小。而江东则和中原一样,一直战乱不已:一方面是山越不断袭击;另一方面是盗贼蜂起——像严伯虎之流也可以占据吴郡,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三就是各方势力互相攻杀。到孙策平定江东后,内部的动乱依然一直不停,今天这里豪帅屯聚,明天那里山贼骤发,后天又是某某据城反,所以人口损失很大,同时对经济的破坏也大,影响到武备。

第三、战略上尽握主动权。
江东从岳阳到南京,必须处处设防,兵力分散,而荆州兵力集中,既可以一鼓作气直取建业,
也可以各个击破;出击的时机也可以任意选择;还可以做战略欺骗,比如以北伐的名义云集大军,甚至可以骗孙权共同出兵。种种有利的局面,孙吴防不胜防,刘备方战略上十分主动,为必胜之势。当然胜利后,对孙权一定要保全富贵,不可加害,建议把交州给孙权。
历史上对长江的防守,从来是一点破,点点破,所以防守方只能决战,不能节节抵抗。因为沿长江是线型战线,两翼没有纵深,没有回旋余地。所以攻方可以全力压上,集中主力于一点,没有侧翼顾忌,而守方也只有正面对决。收缩兵力反击也行不通,因为越后退越被动,对方沿水路补给,根本不存在后勤困难问题。

第四、大兵出动后,孙权就算要投降曹操,曹操也难以救援。
因为曹操没有强大的水军,同时路途遥远,时间上来不及,只能用侧击的方法牵制。可是四
川方面有马超屯下辨,魏延镇汉中,很难突破。荆州方面如果已经拿下襄阳,则安排大将拒守襄阳,以上庸、江夏、南郡支援之(曹魏如果丢失襄阳,那么江汉北面的江夏也守不住,肯定也被拿下),曹操要攻克也很难;如果没有拿到襄阳,那么派关羽这样的大将镇守江陵,曹操远道而来也很困难。主动权完全在荆州方面。

或有异议,认为第一次丢失荆州三郡的主要原因不是人手不够,而是兵力不足。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孙权方面发动进攻的是吕蒙2万人,鲁肃1万人阻援,对付这样的兵力,如果有赵云这样的大将,分兵5千到1万就足够守卫长沙城,这点兵力荆州是肯定拿得出来的。诸葛亮率主力出征后,关羽方面留守的兵力应该在3万以上,有赵云在的话,完全可以分出5千人或1万人来镇守长沙。长沙有大将镇守的话,其余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就可以不断增援,四郡的战争潜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而现实中由于缺乏大将起核心作用,
长沙、桂阳是望风投降,零陵郝普也因担心不能长期坚守而被骗降,结果,四郡虽有很大战争潜力但是无从发挥。

对第二次丢失荆州,如果有赵云或张飞留守后路,就不会发生糜芳傅士仁献城投降的事情,因为赵云张飞和关羽关系都十分亲密,是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同时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同时,如果镇守宜都的是一个稍微得力一点的人的话,就算吕蒙袭取了南郡,关羽主力及时回兵后,也可以入据宜都,据南郡上流,吕蒙很难守住南郡。(详见拙文《关羽最后的悲剧——还原一代英雄的最后时刻》)

至于怪罪关羽外交上的错误,认为他没有做到“和好孙权”,前面已经说过,那不过是表面现象。孙吴对荆州是处心竭虑,也事关生死,不管关系好恶,都是要夺取荆州的,这是利害关系决定,不是套交情就可以解决的。而且孙权兵不血刃夺取荆州三郡在前,关羽身为守将,是莫大耻辱,现在又来假惺惺有什么用。至于关羽性格上的刚而自矜、骄于士大夫,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既然早就知道,就应该预先补救才是。

所以,荆州之失,关键失在形势判断错误,失在幻想“东和孙权”,导致人事安排失当,只留关羽一员大将势孤力单而顾此失彼。这是路线错误,而不是技术战术方法上的错误。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确定后,关键就在干部。由于片面幻想东和孙权,认为只与曹魏单向对敌,自然关羽一人即可,因而对孙吴方面放弃了应有的军事斗争的准备。没有认识到与孙权的关系只是表面友好,本质是你死我活,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也没有认识到孙刘矛盾才是影响荆州安危的主要矛盾,反而把与曹操的敌对关系视为主要矛盾,颠倒了主次,偏离了方向。最终导致犯下“右倾机会主义”和“幻想主义”路线错误,先被孙吴兵不血刃夺取三郡,问题充分暴露后也不能纠正,再被孙吴兵不血刃袭取荆州,关羽败死。这充分证明路线错误是不可能自己改正的真理。同时在夺取西川和汉中后,被一时胜利冲昏了头脑,像个暴发户一样,骄横狂妄,于关羽败死后,又犯下“左倾急躁病”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导致接连丢失上庸、折损张飞、刘封等重要将领、拒绝孙权和议、夷陵大败、刘备败死等一系列重大灾难,终于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兴复汉室的机会,蜀汉的事业也从顶点迅速跌落低谷,并最终失败。(这段话算是幽默吧,呵呵)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4 11:56
山人云:成功是失败之母,岂不慎欤!

荆州之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人事安排和权力处分上的不合理。这个原因和上一个原因其实是因果表里,相辅相成。
首先是权力处分上不合理,关羽的权力十分有限,无权任命重要人事,也无权处分。所以对于处处与自己不相得的人,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人事安排的不合理。刘备要自己掌握重要人事任免权,这可以理解,只要安排得当,也不会有大问题。但刘备任命的一些重要的人员,偏偏都和关羽不想得,能力也很糟糕,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很危险的。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不得而知。
比如公安守将傅士仁,南郡太守糜芳,这两人和关羽不和,糜芳还做了内应,孙权军来攻时均投降;治中从事潘浚,也和关羽不睦,后入吴当了大官;宜都太守樊友当陆逊来攻时委郡走,葬送了关羽最后的机会,后下落不明(关于樊友的问题,详见拙文《关羽最后的悲剧——还原一代英雄的最后时刻》)。
关羽本来就是性情倨傲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心情自然会变坏。
这些关键人事上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刘备显然是应该清楚的,却没有加以调整。而荆州当时还是有合适人选的,比如马良,比如廖化,比如关平,还有赵累等。就算为了控制需要,也应该安排一些有能的人,比如刘封,孟达,陈到之类,人选总是有的。公安、南郡、宜都三地,只要有一个地方能够坚持一下,结局就会大不相同。
关羽出兵的时候心情也并不好,也有不良预感。《关羽传》引《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关羽死后的谥号也是有问题的。首先刘备活着的时候,只给了法正谥号,法正还死在关羽后一年,这是令人很难理解的。关羽直到姜维时期才追谥,和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同时。而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死后即谥。对待武将是不是太刻薄了。其次关羽谥壮缪侯,缪是恶谥,壮也有不佳的意思。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意为名美实恶;死于原野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所以,这个壮缪的谥号,实在是对关羽的侮辱。所谓和刘备恩如兄弟,就是这样的结局吗?而张飞谥桓侯,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壮而有力曰桓,这个桓字就很好。张飞两个女儿都做皇后,关羽的女儿就默默无闻了。
所以,很显然,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不得而知。

三国志陈寿说诸葛亮:“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盖应变将略,非
其所长欤?”,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诸葛亮聪明敏捷,谨慎严肃,长于治教,但于机密要害处往往失察,使人叹息。诸葛亮不能用人,不能冒险,不能任下,缺乏做大事者的气魄。诸葛亮也至少在两个重大问题上犯下脱离实际的错误:一是如前所述的一厢情愿“东和孙权”,导致荆州丧失;一是片面幻想攻取陇右,以主力与敌纠缠于次要方向,舍本逐末,结果以短击长,纵得陇西三郡而不能守,终至蹉跎,然至死不悔。(对于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的检讨,笔者另有专文《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此不赘述。)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诸葛亮不是那种兢兢业业之人,而是枭雄般人物的话,恐怕他也不会长久屈居人下,迟早要取刘禅而代之了。

隆中对其实是一个很空泛的策划,并无高明之处。其大致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夺取荆益,由于对刘备而言当时除了夺取荆益已经别无选择,所以这个提议属于
死马当活马医的现成空话,后来虽然成功也是侥幸,和隆中对关系其实不大,属于走一步是一步而已。当中赤壁破曹操,孙权借荆州,刘璋请兵,马超投降,霍俊以数百人守住葭萌一年,保住刘备后路,曹操弃西川(曹操也是人,赤壁之战打怕了,所以夺得汉中后不敢继进,害怕重现赤壁之战),刘备运气超好。
第二部分是夺取荆益后的后续计划,虽然提到两路北伐,不过泛泛而谈,随口假设,并无清晰计划。同时这个两路北伐的假设也是完全失策,不切实际的。夺取荆益后的下一步正确行动应该不是两路北伐,而是顺流而下,以高屋建瓴和以强凌弱之势探囊而取江东,才是正解。这一点诸葛亮从未认识到,可见诸葛亮并不具备在历史紧要关头把握关键的能力。但他是个能臣,是个杰出的行政军政人才应该没有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到刘备这里的时候才26岁,一个26岁的年轻人,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虽
然才能出众但各方面不可能那么成熟,所以,也是在刘备那里训练了10年后才但当大任的。把刘
备后来的三分天下说成是隆中对的预见,感觉是牵强附会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
3《后汉书》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4 11:57

改了自己的回贴.曾经发在别的贴里.也移过来吧

戳破刘备集团內部凝聚力强的谎言:
  
  曹操和刘备两个阵营变节的高级干部数量和质量的比较
曹操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有:
张邈:此人早年和袁绍、曹操都是朋友。在讨伐董卓时得罪了当上盟主的袁绍,袁绍要曹操杀了他,曹操没有答应。张邈到是害怕曹操为了袁绍杀了自己,终于背叛了曹操。
陈宫:因为曹操杀了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引起了兗州士大夫的恐惧,直接引发了陈宫的变节。
张绣:本来张绣已经投降曹操了,因为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降而复叛,还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但最后曹操还是既往不咎,接受了张绣的再次投降。
侯音:宛城守将也算是高级干部吧,造反。但很快被曹仁给灭了,落的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王平:跟曹操征汉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投降了刘备。但王平在曹操那里只是个校尉,实在算不上高级干部。但我对曹操严格要求,还是把王平算进去了。
胡修:时任荆州刺史,在关羽进攻曹仁时投降关羽。
傅方:时任南乡太守,在关羽进攻曹仁时投降关羽。
有必要说一下于禁的问题,投降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在战场放下武器当了俘虏,另一种是变节投靠了敌人为敌人效力。这两种性质是不一样的,前一种行为在大多数国家虽然不提倡,但属于可以原谅的,而后一种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以原谅的叛变行为。而于禁行为只是放下武器,并没有为蜀国效力,属于前者,所以于禁只是放下武器当了俘虏,而非变节叛变者。就好比不能因为刘备的老婆当了曹操的俘虏,就认为刘备的老婆投靠了曹操一样。
综上所述,曹操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共6人,即便算上不是高级干部的王平,也不过7人。
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有:
田豫:这个人其实是个很厉害的人,只是在三国演义里不太出名。少年时投奔刘备。刘备甚奇之。田豫因父母年迈,请求回归故里,刘备哭着与他道别说:“遗憾的是不能和您共同成就大事业”。不管怎么说,田豫把刘备甩了是事实。当时刘备也不过是个豫州刺史,所以相对来说田豫算的上是刘备集团的高级干部啦。后来田豫投靠了曹操,在魏国官至卫尉。
陈群: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后来刘备不听陈群的良言被吕布打的大败。再后来陈群就把刘备给甩了。和田豫一样,陈群后来投靠了曹操,在魏国官至司空,故录尚书事。
许耽:这个人不出名,当时在刘备手下任中郎将,在吕布偷袭下邳时开门迎之,直接导致刘备及其部下的家眷沦为吕布的阶下囚。
袁涣:这个人也不出名,刘备在豫州时袁涣为茂才,后来袁涣归降了吕布。
陈登:陈登这个人也在刘备手下干过,吕布击败刘备后投靠了吕布,后来跟了曹操。陈登能力是很不错的。
关羽: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关羽是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刘备的二号人物,这个级别是高的可以了。三国演义里对关羽投靠曹操大大美化了一番,什么关羽约三事,完全是子虚乌有。不管关羽是怎么想的,都无法改变关羽曾经为曹操卖过命的事实。不能因为后来关羽离开了曹操就否定关羽为曹操效过力的历史。
徐庶:因为母亲成了曹操的俘虏,所以把刘备甩了。至于三国演义上说什么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笔迹诈修家书一封完全是子虚乌有。
郝普:在刘备手下是零陵太守,中了吕蒙之计而降。
孙尚香:俗话说出嫁从夫,孙尚香既然嫁给刘备那么就应该算是蜀国的人了。最后孙夫人也把刘备甩了。孙夫人绝对不是甘夫人糜夫人那种甘于付出、还被丈夫随心甩来甩去、认命的“贤淑”女人。孙夫人在荆州的住所俨然就是个东吴驻外使馆,好不规模壮观。从后来的情形看来,洞房之夜过得并不愉快,夫妻感情一点也没有增加。刘备此后每次去见夫人,都胆战心惊。刘备一把子年纪,又一向是在女人们的千依百顺中过来的,几时尝过这样的“别样风情”?时间长了,实在消受不起。而孙夫人也越看越觉得老头子惹厌,根本就不想多跟他打交道。不久,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逃避问题的办法:在公安的刘备驻地以西,为孙夫人另筑了一座城,孙夫人带着自己的丫环侍卫们,搬进了城里。夫妻俩正式分居了。这座城被称为“孙夫人城”,遗址至今仍在。刘备夺取蜀地后,孙权对于刘备欺骗了自己非常愤怒,更后悔自己不该听鲁肃的主张,将荆州南郡出借。他心里已经做好了与刘备反脸的计划,于是便派出船队前往荆州,接妹妹回娘家。孙夫人盼望多年,终于得到了离开的机会,于是她连个招呼也不打,径自收拾行李,带着抚养了几年的刘禅上了船。诸葛亮和赵云此时正在荆州,他们对于孙夫人的离去不放在心上,但是对于她带走刘禅却十分紧张,于是由赵云出马,拦住了船队,将刘禅截了回来。至此,孙夫人与刘备的夫妻关系彻底决裂。她回到了东吴,从此在史书上就没有了关于她的记载。当然,曹操的丁夫人也因为曹昂的死和曹操闹番了,可是丁夫人和孙尚香不一样,她没有国外关系。
糜芳:绝对是蜀国的高级干部,论资历是刘备的老部下,跟了刘备几十年,论跟刘备的关系,他可是刘备的小舅子,论贡献,且不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在刘备倒霉的时候糜家支援了刘备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要是没有糜家的支持,刘备早完蛋了。糜芳投降的时候是南郡太守,南郡在蜀国的地位可是仅次于成都。可是糜芳这样的人也变节了,刘备真是失败啊。需要指出的是糜芳在东吴享受高官厚禄,活的很好。
傅士仁:刘备同乡,时为公安守将,被虞翻作书说服而投降。
潘濬:时为治中从事,被孙权亲自劝说而投降。
刘璋:投降刘备后,被迁到公安,还佩了个振威将军印绶。虽然没什么实权,但地位还是高的。孙权攻取荆州后,刘璋投降了孙权,被封为益州牧。
孟达:屯上庸时与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投降了魏国。至于他后来再想造反是在曹睿时期,跟曹操没有关系。
申耽:时为上庸太守,在夏侯尚、徐晃与达共袭刘封时投降魏国。注意,申耽兄弟在投降刘备之前只是遥守曹操封号,实际上是独立势力。所以申耽兄弟在投降刘备之前并不是曹操的部下。
申仪:投降原因同其兄,时为建信将军、西城将军。
张达:张飞帐下将,因为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结果,张达、范彊割了他的首级投东吴去了。唉,你们投敌也就罢了,还杀了自己的上级,这不是让魏吴两国看刘备的笑话嘛。
范彊:同上。
杜路:蜀将,在夷陵之战中投降东吴。
刘宁:同上。
黃权:时任镇北将军,因为道路隔绝而投降魏国。
综上所述,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高达21人,而曹操集团即便算上不是高级干部的王平,也不过7人。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数量是曹操集团的3倍。需要指出的是,曹操的人才大大多于刘备,如果比例相同,应该是曹操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数量是刘备集团的几倍。可是实际情况却是相反。以上还仅仅是数量的对比,论质量,刘备更是丟人,关羽是刘备集团中的二号人物,是政治局常委级,虽然后来又回来了,但历史是不能否定的,心中有数就是了。糜芳资格很老,贡献很大,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在蜀国起码也是个政治局委员级。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大(小)舅子往往是皇帝很信任的人,是皇帝的臂膀,如刘彻和卫青,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糜芳这样的人也变节了,绝对是刘备的悲哀和失败。曹操的人才大大多于刘备,可实际情况却是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曹操集团无法相比的,这只能证明曹操集团的内部凝聚力比刘备集团强的多。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刘备比曹操得人心,认为刘备集团内部凝聚力强,可现实却给了这种说法一个绝妙的讽刺。一厢情愿的认为刘备比曹操得人心就好比当年一厢情愿的认为美国的所谓劳苦大众会热烈欢迎解放军一样可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9:17:35编辑过]

作者: 天地志狼    时间: 2006-9-24 16:00
好大的字,很详细,顶[em05]
作者: 三国罗成    时间: 2006-9-25 18:23
小子 你好厉害啊.
作者: gaohoo    时间: 2006-9-25 20:20
确实厉害!顶!江湖可以当教授了...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6 09:19
顶.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别光顶啊
作者: 三国罗成    时间: 2006-9-26 13:39
没意见.这次你说了算.小子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9-28 10:26
怎么没人发表个人观点以及补充呢?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10-6 10:14
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

摘要:
——诸葛亮不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智慧的化身,而且是道德的化身。本文并非为了贬低诸葛亮,只为探讨一憷?返恼媸担?胛鹞蠡帷?br /> ——历史的真实是,诸葛亮一直是萧何式人物,始终不是韩信和张良。
——在军事方面,一开始也并无经验,但后来逐步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军事管理家、优秀的军事技战术专家,以及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始终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和军事谋略家。
这一点有别于其在政治战略和政治谋略上的优异表现。
——由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优异表现和巨大成功,以及在军队管理和军事技战术上的优异表现和巨大成就,同时由于蜀汉作为弱小一方受到人们同情,因而掩盖了他在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上的严重不足。
——导致诸葛亮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不足的一是天赋,这一点后天无法学习;二是个人特质,难以更改;三是早先缺乏训练。

正文: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道德的化身。
诸葛亮不但是一代名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而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包括行政、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实属古今第一人,确实是个天才,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还是历史上的道德表率,是个道德的化身,在历史上具有道德完人的形象。相对于汉末强臣压主,纲纪倾颓,人皆为虎狼羊犬,及至曹魏篡汉,司马晋篡魏,纷乱扰攘,而诸葛亮却能够对蜀汉忠心无二,鞠躬尽瘁,一辈子执着于兴复汉室的理想,更父子孙三代效命汉室,死而后已。在那个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人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年代,至为难能可贵。
  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不仅仅是对于刘备个人,而是基于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因而具有更加高尚的意义。
  在当时,兴复汉室有点类似今天的振兴中华,确实具有崇高的意义。后来代汉的曹魏和司马晋,都是得国不正而且与民无恩,这样诸葛亮就更加令人怀念。因为人们自然要认为,如果诸葛亮的理想实现,那么中国就可能重现大汉盛世,重见汉官威仪,人民也就不用受那么多的苦了。特别是中原版荡,五胡乱华后,更是如此。

  不过单就军事上而言,诸葛亮虽然有杰出成就,同时又是有欠缺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与客观认识,不应该盲目崇拜。他可称为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战术家、军事技术家、军事管理家和军事理论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带兵”、“练兵”的能力一流,但是“用兵”的能力是不足的。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其实已经有很客观全面的评价——《诸葛亮传》: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凌迟,大义不及邪?”
——“(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也就是说,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是管仲、萧何式的人物,是一个优秀的丞相人选。但他缺乏韩信、王子城父这样的将才。虽然他对于军队的建设和管理也很出色(治戎为长),但是应变将略的能力不足(奇谋为短)。这和历史事实是高度吻合的,陈寿所言不虚。

诸葛亮和荀彧张昭类似,虽然也读过一些兵书战史,但限于大概的理论和战略,故只适合做丞相负责内治,不适合外战。所以终刘备一世从未令诸葛亮独立统兵征战,也从未使诸葛亮从军参予机谋。这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高度吻合。也和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开始独立统兵时的不成熟表现高度吻合。下面一一说明之。

对于诸葛亮出山后的经历,可按照刘备生前身后分为两个阶段:
——刘备生前,是在刘备领导下工作;
——刘备去世后,独掌大权,独立主持全面工作。
下面就分上下两篇分别探讨之:

上篇:从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使用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仔细检看史实,刘备对诸葛亮,其实是一直把他当作萧何来用的,常使镇守后方,足食足兵。
从来没把他当成过韩信、周瑜、陆逊这样的战将来用,也从来没把他当成过张良、贾诩、荀攸、郭嘉这样的谋士来用。
我们仔细分析历史记载后可以发现两个常为人忽视的重大事实:
其一,终刘备一生,竟然从来没有让诸葛亮独立带兵打过仗!
其二,终刘备一生,出征打仗时也从未把诸葛亮带在身边!

这和刘邦须臾不能离开张良,放手韩信担当方面大任形成鲜明对比,却和萧何故事异曲同工。

下面一一剖析之:

 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看,刘备是一直把诸葛亮当萧何用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收江南后,自屯油江口,而派诸葛亮住临烝),“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从《诸葛亮传》中,于刘备生前,没有一次独当一面统兵打仗的纪录。主要业绩都是镇守后方,足食足兵,如萧何故事。或作为文官辅佐关张。有两次似乎带了兵,一次是刘备入蜀,留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一次是和张飞赵云率荆州军援蜀。但仔细考证下来,这两次其实并未带兵,后面有专门分析。

 刘备生前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未带诸葛亮随行。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博望坡击破夏侯惇这一仗历史上是刘备打的,那时诸葛亮还没出山。这里先澄清一下。
——建安16年,刘备入蜀,是带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因为庞统“经学思谋”(详见《庞统传》),
多谋略,能决机要。诸葛亮冷静持重,长于治教,更加适合辅佐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当时应该和关羽文武分治,分掌军民内外。
——建安20年,孙权攻荆州,刘备回援公安,也未带诸葛亮。
——接着攻汉中,欲迎张鲁,也未派诸葛亮,而是派黄权。此时诸葛亮应该镇守成都。
——建安23年再攻取汉中,也未带诸葛亮,而是带法正,因为法正能“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见《法正传》)。诸葛亮继续镇守成都(详见《杨洪传》)。
——章武元年秋7月攻孙权,夷陵之战,也未带诸葛亮。
另《先主传》:“19年夏,(克成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
张飞、马超为爪牙。。。”这里,充当张良的是法正,不是诸葛亮。也可做旁证。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10-6 10:15
关于诸葛亮于刘备生前未带兵作战的几个问题:
1、 出山后的前期经历问题。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方前期的主要战事有:当阳之役、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南征四郡。刘备方的带兵官是刘关张赵,诸葛亮直接带兵打仗应该没有,否则这样重要的功绩《诸葛亮传》不可能不提。关羽张飞传有些也未提是因为打败了或未起多大作用。如南郡之战,关羽在北方被多次击败,张飞和刘备随周瑜行动,发挥作用不大,所以传记中就一笔带过。

2、 董督荆州问题。
建安16年,刘备入蜀,史载是安排诸葛亮和关羽共同镇守荆州,但两人谁为主次,史书未有明载。不过从各方记载来看,应该是关羽为主将,诸葛亮为副,文武分治,分掌军民内外。原因是:

首先,荆州的统治中心是江陵,而关羽一直是镇守江陵的主将。
——《关羽传》:“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这里的驻江北应该就是驻江陵,因为江北别无重镇。
——又《先主传》中注引《献帝春秋》,刘备为阻止孙权取蜀,派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属武陵郡)。
这和前一条记载互相吻合。这里的诸葛亮据南郡应该是公安,因为刘备曾经治公安,当时可能借得江陵不久,尚未徙治。也可能是江南三郡,这和诸葛亮传中“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相印证。

其次,《关羽传》明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这句话虽然有点含混,因为没有说清楚是诸葛亮入蜀前还是入蜀后。不过,如果是诸葛亮入蜀后,那么入蜀前“董督荆州事”的就应该是诸葛亮。而如果刘备行前是拜诸葛亮董督荆州事,那么这么重大的情节《诸葛亮传》应该会记载,可是没有。而《诸葛亮传》《先主传》都只记载“以亮与关羽镇荆州”。

再次,诸葛亮当时位阶远居关羽之下,还不如糜竺,因此不大可能让关羽屈居诸葛亮之下。而论威望资历,作战经验,更无法和关羽相提并论,所以由关羽董督荆州事,诸葛亮辅助之才是合理的答案。

所以,综合分析,刘备入蜀时,安排镇守荆州的主将应该是关羽,那颗大印应该是拿在关羽手中,诸葛亮副之。因此《关羽传》中的董督荆州事应该是刘备入蜀时的事情。比较合理的推测应该是两人分工,关羽负责军事,掌荆州印绶,诸葛亮负责民政兼掌内务。大将赵云为留营司马,掌内事,也应该受诸葛亮统属。同时诸葛亮的意见一般会得到采纳,地位十分重要。而张飞则应该受关羽节制,除此之外再无他人有资格节制张飞。

3、 荆州守将问题。
建安18年时,刘备受阻雒城,命荆州来援。在选择荆州守将的问题上,刘备选择了关羽而不是诸葛亮。那么为什么不安排诸葛亮守荆州呢?显然是认为诸葛亮的将才不足以镇守荆州。这一观点比较敏感,似乎难以令人接受,容作解释如下:

首先,刘备命诸葛亮入蜀,并非因为庞统战死,身边缺乏谋士,而是因为兵力不足。
一则刘备身边还有法正,这才是张良式的人物;
二则刘备向来带兵出征都不带诸葛亮。
所以,并不是因为需要诸葛亮做谋士才命他来身边。援蜀军的主将也是张飞,派诸葛亮同行应该是为了在后方接管攻占的地方。

其次,荆州是刘备的根本,又是战略要地,必须要最好的将领来镇守才行。如果诸葛亮有周瑜陆逊这样的将才的话,那么镇守荆州之职舍他其谁呢?但在刘备看来,显然诸葛亮不具备周瑜或陆逊这样的将才。而刘备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兵后的不成熟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当时在刘备看来,作为镇守荆州的大将,诸葛亮显然不如关羽。否则的话,就应该安排诸葛亮守荆州,因为关羽有明显的弱点。而安排诸葛亮守荆州,信任方面应该毫无问题,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不下于关张赵云。

4、 援蜀军主将问题。
建安18年荆州军援蜀,我们现在的印象,似乎援蜀军的主将是诸葛亮,其实不然。综合来分析,援蜀军的主将其实是张飞。真实情况应该是:张飞等在前负责一线攻战,诸葛亮率文官团队在后负责接收,以迅速平定蜀地。

依据1,据《法正传》,带兵主将乃是张飞。法正报书刘璋,有云:“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这里的三道并侵是指刘备、张飞和赵云(从外水上江阳,入犍为界)。诸葛亮显然没有独领一军。
依据2,从各方记载来看,援蜀之战的关键战役是江州之战,而破江州义释严颜的是张飞,此时诸葛亮应该在后方安置刚刚攻占的江关,或者是随军副将,可能不在前军,而在后军。
依据3,据《宗预传》:“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可知飞为主将。否则就应该写“随诸葛亮入蜀”
依据4,《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亦可知飞为主将。

但也有一个矛盾的记载,就是据《赵云传》,清楚写明:“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但这个记载是可以解释的。
首先,这段记载的断句应该是“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亮只率云,不率飞。然后“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也就是说,派遣赵云攻江阳是经过诸葛亮的命令,因为赵云是直接受诸葛亮统属的,虽然这个命令可能来自主将张飞,但也须经过诸葛亮同意。
其次,关于“召诸葛亮”,应该是刘备把他的命令文件直接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负责召集和落实。
而关于赵云本来就是诸葛亮的下级,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两者关系:
——刘备入蜀的时候,安排诸葛亮负责民政兼掌内务,和关羽分工同镇荆州。而安排赵云为留营司马,掌内事,显然应该统属于诸葛亮;
——此前赵云为桂阳太守,而诸葛亮督桂阳、长沙、零陵三郡,也是赵云上级;
——赵云的位阶牙门将军和偏将军也低于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
所以,诸葛亮一直是赵云的上级,《赵云传》中自然记为“亮率云”。

而据《诸葛亮传》是“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只说“与”,并未说“率”,两者区别是很大的,史家不应该忽视。
《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江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壮而释之。”
《先主传》:“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这三个传没有说谁是主将,其中诸葛亮传也没有说,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这里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位阶问题。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位阶还是比较低的,还不如糜竺,自然远低于张飞,不可能由他来节制张飞。军队里面不可能由位阶低的来节制位阶高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一定要的话,也必须假节,或任命一个临时的大都督什么的职位,而如果有这样的情节的话,《诸葛亮传》或《先主传》是一定会记载的。

所以,综合分析,援蜀之战,筹划安排应该是诸葛亮主持的,刘备的命令文件估计也是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负责落实。而具体的大军统帅应该是张飞。张飞统帅主力负责一线攻战,诸葛亮节制赵云协同行动。从具体作战过程来看,也是张飞起主要作用。另外长江三峡至今有张飞庙,也可做一个参考,说明援蜀之战,张飞的作用最大,影响也最大。当然,张飞的主将地位也主要是一线攻战,和诸葛亮属于分工协作关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并不是简单的命令。
而诸葛亮的主要作用不是一线作战,而应该是带领文官团队随军接收张飞等攻占的郡县,安抚民心,接管政权,警备地面,稳定局势,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张飞前面随时攻取郡县,诸葛亮后面随时安定之,迅速平定了西蜀。刘备入蜀和诸葛亮入蜀的时候都随带了大量文官,就是派这个用场。而赵云由诸葛亮统属,其一开始的主要任务也是负责保护文官团队以及警备地面,后来别遣从外水上江阳,那是由于形势发展,发生的变化了。

另按《张飞传》,平蜀之役,功最大者,也就是赏赐最多者四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赐金500斤,银千斤,钱5千万,锦千匹。其中诸葛亮是治功,法正是谋功,张飞是战功,关羽是守功。

5、 诸葛亮位阶问题。
从诸葛亮的官职的变迁也可以看出问题。刘备收江南后,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等三郡。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所以,不可能让关羽张飞受诸葛亮的节制。而赵云为牙门将军、桂阳太守,牙门将军位阶低于军师中郎将,桂阳也受诸葛亮督,所以此时赵云是受诸葛亮节制的。刘备入蜀时,云领留营司马,也应该受诸葛亮主管。所以赵云应该很长时间受诸葛亮节制,诸葛亮一直是赵云的上级主管。
所以“亮率云,与张飞等溯江西上。”。这里,诸葛亮不是统帅大军的主将,而是统领文官团队和警备部队的首领,统帅大军的主将是张飞。两人分工合作,张飞负责一线攻战,诸葛亮负责随后接受。同时双方也共同协商行动计划。
“亮与关羽留镇荆州。”也不可能是诸葛亮在关羽之上,而应该是和关羽文武分治,分掌军民和内外。如果要让诸葛亮节制关羽张飞等人,就必须加大都督持节之类才行,而实际上没有。董督荆州事,担任荆州主将的一直是关羽。
所以说诸葛亮从未成为军事行动的独立执行人,从未独立带过兵打过仗。但应该参与过军事计划的制定。

经过前面这些分析,可知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和荀彧、张昭类似,只适合做丞相负责内治,不适合一线攻战,也不适合做随军参谋。诸葛亮既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只是萧何。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10-6 10:16
下篇:从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军的表现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军时刚开始的表现是很不成熟的。虽然对于孟获这样弱小的对手,他的表现可算良好,但当面对魏国名将时,其不成熟的特点就充分暴露了出来。
诸葛亮独立统军后的军事活动主要是南征和北伐两部分,南征主要是政治解决,军事解决的成分较低,因为雍凯孟获高定朱褒之流只是叛乱势力,根本不是对手,还有吕凯王伉李恢等很多接应。军功也是李恢为多。王伉吕凯据永昌,李恢一人就先把建宁平定了,雍凯则为高定部下内讧所杀,诸葛亮只解决了越西、牂柯两郡。经历时间也很短,建兴3年春3月出发,其秋悉平,只有半年左右,基本没打什么仗。所以,考察诸葛亮独立统军后的军事表现,主要看北伐。

北伐共有6次战事:

第一次是战略攻魏出祁山。建兴6年春2月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归降,魏明帝亲到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战街亭,败。夏4月魏明帝还洛阳,前后只有1月余。
这一次一开始出其不意,三郡投降,关中震恐,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见机迟缓,不能把握战机,迅速封闭陇道,结果就被张合一战击溃。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彻底失败。这一次机会最好,结果败得也最惨。

第二次是战略攻魏出陈仓,直如儿戏。年春街亭刚大败,年冬就出攻陈仓,不能下,一个月就退回来了。史载因粮尽退兵。只有一个月的粮,就算拿下陈仓,又有什么用?陈仓险要,易守难攻,就算攻下,兵入关中,是否就可以争胜?也毫无成算。
而真正原因,除了粮尽,还有久攻陈仓不下,魏援兵来临,不得不退兵。这是一次完全草率的军事行动。
而且这一次行动完全在魏国意料中。
《曹真传》:“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张合传》:“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合到京都。。。因问合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合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合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所以,一切均落在别人计算中,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次是局部攻魏。建兴7年春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来救,亮自出至建威,淮退兵。武都、阴平两郡,偏远在陇南,靠近汉中,蜀汉要夺取相对容易,而魏要救援则很难。蜀汉取之可以分魏国之势,增加自身的实力。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有全盘筹划的话,应该在第一次出陇右或第二次出陈仓之前就预先解决,才是长久稳妥之计。前面败了两次,现在才想起来,是不是晚了点。

第四次是防御魏国的大举进攻。战略上全面防守,战术上局部进攻。建兴8年秋7月,魏派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出斜谷,同时派雍州刺史郭淮从陇西攻祁山,汇攻汉中。诸葛亮乃自守汉中,派魏延守祁山方向,结果魏延主动出击大破郭淮于阳溪。9月魏兵退。

第五次是战略攻魏出祁山。建兴9年春二月,出祁山,以木牛运,夏6月粮尽退军。其实根据《晋书。宣帝纪》也是被追击受了很大损失的。这次虽然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准备显然还是不足,结果还是草草收场。
这一次战略上也始终处于魏国算计中,毫无胜算:
《明帝纪》引《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今天水)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食”
《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今天水)。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战术上也处处被司马懿算计:
《晋书。宣帝纪》: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里估计有美化司马懿的地方,诸葛亮估计是割到一部分麦,其余大部分由于司马懿大军及时赶到被保住了。然后相持不与战,诸葛亮粮尽退兵。
“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破之,俘斩万计。”
——退兵的过程中是受到损失的,不过俘斩万计可能有水分。

第六次是战略攻魏出陈仓。建兴11年冬,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12年春二月,出斜谷,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这一次准备就比较充分了,专门造了邸阁(粮仓),运输工具也进一步改进了,没有出现粮运不济的问题,交战中也没有出现大的失败。诸葛亮到这里才算比较成熟了。
不过这一次战略上同样处于魏国算计中,必然失败:
《晋书。宣帝纪》:“(上次战后)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明帝纪》:“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代劳,全胜之道也。’”
在战术上,也处处被人看破:
《郭淮传》:“青龙二年(建兴12年),诸葛亮出斜谷,并屯田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笔者注:古陇道就是今陕西陇县固关至甘肃张家川一线),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走之。”
——这一次诸葛亮又是见机迟缓,丧失战机。
《郭淮传》:“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这一次诸葛亮是欲盖弥彰,被人看破。

总共6次战事。号称6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其实战略进攻只有4次,2次出祁山,2次出陈仓。还有另两次战事也发生于祁山方向,一次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到祁山阻止魏国援兵;一次防守魏国进攻,由魏延在祁山方向主动出击击败郭淮,所以也算出祁山。就这样,6次战事,出祁山最多4次,严格说来只有2出祁山。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10-6 10:19
这6次战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上面:

1、 战略思想混乱和错误。体现为: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从汉中攻魏,战略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出陇右;一个是直接出关中。到底取哪个方向,缺乏明确方针,思维混乱。诸葛亮对魏战略进攻一共四次,第一次建兴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接着同年冬出陈仓;第三次又出祁山;第四次又出陈仓。忽此忽彼,反复无常,毫无定见。这是不可以解释为是为了出其不意的,除了第一次出其不意外,其余三次均在曹魏方算计中。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蜀汉攻魏,兵力不足,道路险远,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相对方便,所以利在速战。而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以持久之计争衡。这是优势情形下的战法,劣势情形下是不可以采用这种战法的。而蜀汉的兵力有限,后勤困难,关陇一带地形复杂,处于不利地位,根本无法支持这种战法,只会丧失到手的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舍本逐末,脱离战略重点。
北伐的关键是夺取长安,而诸葛亮却从来未以长安为目标展开行动,总是在远离长安的地方纠缠,贪图小利。
这个问题,第四次战略攻魏出陈仓的时候,司马懿的评论最能说明问题。见《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
——司马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出武功攻长安,那么魏兵就必须与其决战,而不能坚守不出。现在诸葛亮舍本逐末,那就变成武装大游行了,魏兵坚壁即可,完全不必理会其挑战。
从汉中攻关中,从西至东依次有斜谷、褒谷、箕谷、子午谷四条路,比较近的道路是从子午谷出武功或户县,也可以从箕谷出武功,然后沿山而东,很快就到长安城下。而从斜谷出陈仓是最远的一条路,诸葛亮一心要出陈仓,显然是受到历史上韩信偷渡陈仓故事的影响,不知变通。也可能是求安全,因为出陈仓是死角,西侧是陇山,侧翼不受威胁。
所以说诸葛亮政治战略很高明,但是军事战略不足,这一点从《隆中对》就已有充分体现。(详见笔者另文《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有详细说明)

2、 不了解后勤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关于这一点,曹魏方认识始终很清楚,所以始终在这一点上算死诸葛亮。
第一次攻魏出祁山,约2月便还,因速败于街亭,因而还认为这次失败是出于偶然,没有意识到根本性的后勤问题。其实就算街亭守住了,由于粮运不济,依然不能持久。
紧接着第二次攻魏出陈仓,也持续了1个月就失败。史载是粮尽退兵,不知真假。但张合是这样料敌的,也确如张合所料。
第三次战略攻魏再出祁山,以木牛运,坚持了4个月就退兵了。退兵的原因是天大雨冲毁道路,粮运不继。这一次显然吸收了前两次的教训,为粮运问题专门作了准备,制造了专用运输工具,但显然还是低估了粮运的困难。不过比起前面已经有了进步。前面还有一次取武都、阴平,一次反击魏国进攻,虽然胜利了,估计也受到粮运困难的困扰。所以才会促使诸葛亮想办法解决之。
第四次攻魏出陈仓,治斜谷邸阁,以流马运,坚持了6个月,亮病逝。这一次比上次又有了重大进步,不但进一步改进了运输工具,而且从制度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就是治斜谷邸阁(粮仓),在离战场尽可能近的出发地建立粮仓,加以战场屯田等措施,终于比较好地保障了粮食供应。可见,诸葛亮前后四次发动战略进攻,直到第四次才较好解决后勤问题。但还是困难的。
而这纯属技术性问题,所谓内行看后勤,诸葛亮在这样问题上的欠缺是因为实际经验缺乏造成的。后来通过实践有了经验就逐渐弥补了。不过可惜的是,诸葛亮因此蹉跎岁月,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3、 对于北伐这样重大的战略行动,诸葛亮行动仓促,缺乏整体筹划和长远计划。
体现为:
第一、前后战略步骤失当。
阴平武都两郡,地接汉中远离魏国,应该首先攻取,作为攻魏的战略准备。可是直到两次攻魏失败后,才想起来攻取之。

第二、对出兵陇西和关中要实现的目标不明确。
到底是攻取陇西全部后再图关中,还是只攻取陇西东部获得立足点后就置河湟河西于不顾,直取关中?
到底是为夺取陇西扩张形势,还是为了取道陇西攻关中?
到底是先取陇西,还是直入关中?
到底是为了得地,还是为了吸引魏军来战,消灭其有生力量?
这些问题事先似乎都缺乏明确方针。而诸葛亮实力有限,一次只能集中力量完成一个目标。现在既然目标不明确,就只好走一步是一步了。
比如第一次战略攻魏出祁山,如果是为了得地,就应该迅速派大军前据要冲,封闭陇道,魏国纵有大兵不得通过;如果是为了消灭魏国有生力量,那就不必赶往街亭阻援,而是应该把张合放进来打,以逸待劳,决战歼灭之,诸葛亮当时可是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具有良好的决战条件。
再比如后来魏兵总是坚壁不与战,而诸葛亮好像苦苦求战不得,其实那是因为没有攻其所必救,如果按照司马懿所说,出武功攻长安,那魏兵就不得不决战,无所回避。

第三、轻于进退,妄动征伐,缺乏制胜之道。
每次进兵,倏进倏退,虽然取得一些战术胜利,但战略上没有破敌制胜之道,结果是徒劳无功。如果事先有全盘筹划,有长远计划,就不至于如此轻于进退,妄动征伐。而是应该不击则已,一击必中。
比如第一次出祁山失败后,当年又出陈仓,结果又失败。第三次攻魏,从建兴9年春2月到夏6月,只坚持了4个月就退兵。这些作战从目的来看是战略行动,可是从过程,从组织准备工作来看,却很难看成是战略行动,只能算是战术行动。这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4、 缺乏见机之能,不能著见成败。
诸葛亮见机迟缓,缺乏创造战机和捕捉战机的能力。司马懿也有评价,《晋书。宣帝纪》:
(第三次战略攻魏出祁山)“帝曰‘亮虑多决少’”。
(第四次战略攻魏出陈仓)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的评价虽然有夸大之处,不过基本还是符合事实的。
下面是具体事例:
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降,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此时不能速进,以据三郡要冲,错失良机,此一失也。此时应该迅速率主力进占略阳(即街亭附近的陇道要冲,今张家川附近),扼固关出口,如此则可以封闭陇西。而诸葛亮等到魏国大兵来援的时候才想起来去阻援,已经太迟了。
街亭之战,事关重大,应该主将率主力亲临,至少应该选用久经战阵考验的魏延等大将,此二失也。
第二次攻魏出陈仓,堕曹真计中,阻于陈仓而不能下,空劳师旅,此三失也。
第四次战略攻魏出陈仓,拒渭南,不能迅速跨渭据北原,失去战机。此四失也。
至于诸葛亮前后设伏斩王双,杀张合,只是体现战术小聪明,不体现战略大智慧,于统帅不足为夸。

5、缺乏冒险精神。
诸葛亮用兵,总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冒险犯难,稳健有余而锐气不足。而蜀汉的兵力有限,后勤困难,无法支持这种战法,必然失败。既不能出其不意,也不能灵活机动,必然陷入被动。所以说“奇谋为短”。
治国行政,治大国如烹小鲜,当求万全,不可轻动。但临阵破敌,则必决其机,方能建功。官渡之战时,袁绍围攻曹操半年,曹操眼看粮尽,乃问计于贾诩,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曹操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
决机就是要果断抓住机会或者利用敌人的弱点创造机会。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以需要敏锐的判断,果断的决策,大胆的行动,要敢于冒险。林彪有名言:“打仗有三分把握就可以打”,这和不打无把握之仗并不矛盾。一点不肯冒险一心求万全肯定是不行的。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选择手段,才能很好把三者统一起来。
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偷袭计划是一个奇策,完全值得一试,可诸葛亮就是不敢。他就不想想,除此机会之外,还能有什么机会?再也没有机会了!而魏延计划就算失败,又是多大的事情,损失远远低于街亭之败,对蜀汉并不会致命。

6、 缺乏用人之能。
诸葛亮身边其实还是有不少优秀将领的,比如赵云、魏延、吴壹、李严、王平、邓芝等人,马谡如能多加锻炼,也必成大器。还有马超的族弟马岱,他们家族在西羌中有很大影响力。这些人都是方面大将的才具,诸葛亮却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把他们当身边部将用,很少能有独立领军的机会,战时都挤在一起,控制在诸葛亮手上,不能收奇正之效。特别是魏延,智勇兼备,郭淮一代名将,遇到魏延,也一战而大破之,可惜却不能大用。
不过诸葛亮在政治上,在行政上倒是很会识人用人,军事上由于其自身局限,识人用人的能力就差了很多。

7、 缺乏任下之能。
《诸葛亮传》引《魏氏春秋》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20以上,皆亲览焉。”其他就不必多说了。

 诸葛亮奇谋将略之才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个绝顶聪明的天才人物。他后来也是知兵的,他治军的水平一流,打仗的水平和普通的将领比也是很高的,只是和周瑜陆逊之类一流人物比要差很多。而他的奇谋将略的水平之所以不能达到周瑜陆逊之类的水平,原因有三个:
一个是先天的秉赋可能不足。
这一点无从讨论,只能根据实际表现判断。
二是个人特质决定。
名相和名将往往一人不能同时身兼。原因就如前面所说,两者的工作特点往往是相左的,因而需要的工作方法,需要的个人特质也往往是相左的,很难调和。所以历史上从未有过名相而兼能名将者,在两方面同时达到一流是不可能的。诸葛亮的表现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
三是后天的训练缺乏。
带兵打仗这种才能没有经过实际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必须要有经验才行。
历史上的名将,如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乐毅、韩信等人,虽然一出山就很会打仗,那是因为原来就有老师教导,经过了系统训练,对军伍之事早已烂熟于心,有充分感性认识。
周瑜、鲁肃、陆逊之类号称智将,也是从小就习练骑射武艺,讲武习兵,打下了基础的。
而诸葛亮出山前,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士,风度奇雅,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也没有专门练习过军伍战阵之事。因此虽然应该看过很多兵书,了解不少战史,理论水平有一点,但实践经验毕竟缺乏,所以临阵会犯下很多低级错误。但他长于治教,管理水平很高,又注重研究技战术,所以军队能做到军纪严明,部伍严整,器甲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和纸上谈兵的马谡很谈得来,看不出他的问题,而经验丰富老到的刘备一下就能看出马谡的言过其实。马谡之所以言过其实也是因为缺乏实际训练,因而经验不足所致。如能假以时日,给予锻炼的机会,积累经验后,未必不能大用。
我们看历史上的名将,特别是能够执行复杂危险任务的人物,都是需要经验的,都需要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诸葛亮本身的经历也充分证明这一点,所谓6出祁山,诸葛亮正是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不断成长起来的。从第一次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被张合一战击溃,到最后面对魏国重兵,可以长相持久,前后判若两人。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10-6 10:20
最后总结:
第一,诸葛亮出山的时候,纯粹是个年轻文士,年龄只有26岁,也从来没有经受过军事方面的训练,所以并不知兵。他只是萧何,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
第二,刘备生前,终其一生一直把诸葛亮当作萧何来用,从来没有当作韩信或张良来用。既从来没有让他独立统军打过仗,每次出征也从来不带他。
第三,因此诸葛亮在军事上也一直缺乏实际锻炼,这样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军时,就体现出军事经验方面的严重不足。
第四,史上所称的“六出祁山”,战略攻魏只有四次,每次行动都在魏方计算中,所以魏国每次都轻松取胜。
第五,考察六次对魏用兵的过程,可以发现诸葛亮是从一开始的很不成熟,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的。说明他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也证明刘备生前对他的看法以及我们对他的判断的正确。
第六,诸葛亮奇谋为短的局限始终无法克服,因为这种才能来自于天赋,后天无法学习;又取决于个人特质,难以更改。他的个人特质成就他成为一代名相,但同时也决定他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第七,诸葛亮缺乏当机立断的品质,在战场上缺乏创造战机、把握战机的能力,所谓“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在攻魏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低级的战略战术错误,以致连年攻战而一无所获,空使国力虚耗。
第八,诸葛亮不能决机,不能奇谋,不能冒险,不能用人,不能任下。有此五短,决定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
第九,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某些方面也有极高成就:
——诸葛亮推演兵法,发明了八阵图。司马懿按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蜀亡后司马昭还专门派陈勰去学习他这一套排兵布阵、部伍约束的战术。
——诸葛亮损益连弩,发明木牛流马。“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说明他是一个杰出的技术专家。蜀亡时,带甲将士10万2千,都有甲,说明蜀汉一直是在走一条技术强军的精兵之路。
——诸葛亮治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渭滨屯田时)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管理家。
——诸葛亮留下了很多军事论述,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
以上优异表现和杰出成就均得到后世认可和赞许,也足够当得天才二字的赞誉和军事家的称号。
不过他这个军事家是有明显局限的,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谋略家,处处被人算计,难以建功,这是一个遗憾。诸葛亮善于带兵,善于练兵,但是不善于用兵,“用兵如神”这四个字和诸葛亮始终无缘。

后记说明:

本人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为了否定诸葛亮,或刻意贬低诸葛亮。只是希望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认识到人无完人的道理,这么杰出的人物其实也有一些木板是很短的。也希望将本人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得到的诸葛亮形象,和现在了解了历史后经过思考得到的看法已经大不一样。

传统人物通常会有三种形象,分别是: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民间的传统象征,在民间已作为智慧的化身,得到神化。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则得到成功的美化。《三国演义》的成功美化同时又加强了民间的神化。虽然早在《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在民间就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已经成为受人纪念的人物,但是《三国演义》的成功演绎和塑造把民间的神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领域。当一个历史人物成为文学中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后,他就成为了一个抽象的象征,他的历史真实面貌如何已经是另外一个概念,三者各行其是可也。

而我们在这里是讨论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中是没有神只有人的,所以对人物的臧否只要言之有据,就不必有什么顾忌,也无可非议。

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 老江湖情    时间: 2006-10-6 10:21
高人所做原稿.略改.承上
作者: 剑雨02    时间: 2006-10-6 10:32
你想过没有诸葛亮为什么会去跟着刘备入川,还不是因为老庞死了,本来他在荆州待着好好的,我想要是老诸在荆州再借吕蒙十个胆他也未必敢去搞荆州![em01]
作者: sujun7860    时间: 2006-10-6 10:40
太长了,没看,帮顶下[em04]
作者: 剑雨02    时间: 2006-10-6 10:43
帮顶也不看看我的帖,MM不厚道啊!
作者: sujun7860    时间: 2006-10-6 10:45

你的贴我看了,只是我连三国演义都没看完(文言文,好郁闷的说),不好阐明观点。。。

一般我见这种贴子,都闪人的。。。

[em04]
作者: 剑雨02    时间: 2006-10-6 11:04

呵呵


作者: 虎头蛇尾    时间: 2006-10-6 12:13

我说点不同看法

你的意见是应该具险防守曹操,而去下江东

我认为不妥,原因有二:

1.就人才上来看,孙吴的人才也不比刘备查多少

可记得三国中后来的刘备伐吴,刘备因为关羽之死大为悲痛,尽起荆襄之兵而伐吴,后来却败于陆迅之手,几乎全军覆没,以至刘备在白帝郁闷致死.所以就算当初荆洲没丢,按照你的想法防守曹操,去大孙吴,也未必可以一鼓而下,如果时间长了,曹操会按兵不动吗?到时候刘备不就是腹背受敌了,那样可能最先灭亡的就是他了

2.就当时的实力来看,应该是曹操最有势力,当时他是统一了北方,后方稳定,而且拥有不计其数的将领,如果刘备不联合孙吴"何以抗曹",相反他要是先大孙吴正好给了曹操可乘之机,曹操绝对会抓住这次机会,联合孙权一起攻击刘备,那时候刘备怎么办,他要是被大败了可没有曹操那么大的地方可退.

所以,我认为当时"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策略是没错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必须的.

只是在防守孙权上诸葛亮犯了错误,也就是你说的用人太少的错误


作者: 剑雨02    时间: 2006-10-6 14:34

一句话就是老庞死的太早太突然了哈!


作者: 海陆空    时间: 2006-10-7 12:06
明天假期就结束了,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