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诸葛恐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刘禅回忆录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6-06-01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字太小,读起来很吃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6-06-01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6-06-01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写错了,刘蝉是糜夫人之子,不是甘夫人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6-06-01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   我花了半天才读完[em17]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6-06-0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6-09-27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下)

相父给我留下的蜀国从实力上讲是雄厚的,但是人才上却是残缺的,随着魏延的死,整个蜀国能担任大将的将领只有姜维一个,可是,即便是姜维,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不足以重任的。姜维是一个很年轻的人,所以他有着一种年轻人的轻狂和孤傲,打仗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经验和稳重,所以,也许,相父多活十年的话,姜维会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至于猛将,倒是剩下许多所谓的名门之后,关兴、张苞、夏侯霸、关索……可惜,这些名门之后都有着一种共有的毛病:盛名。他们不能承受失败,哪怕只是一些挫折,也由于这种对失败的担忧,他们在战场上根本无法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能力。而,其实,我也承受着这样一种担忧,我不可能再像父亲大人般南征北战,也无法像相父那样坚持不懈的扩张,我只希望蜀国疆土内的人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打乱这种平衡的话,其实是很危险的,也是违反我的想法的。

国库的充裕是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的,由于相父在位时实行异常严厉的手段打击官员的中饱私囊和民间的地下交易,所以,每年的税收扣去俸禄外还有很大的盈余,而且由于官员们普遍生活较为清苦,所以百姓们的生活就显得十分富裕。举个例子来说吧,根据议事官所呈上的奏折来看,蜀国别驾从事每月俸禄买得六十斤肉、玖拾斤菜和一百斤左右的粮食后,仅剩下不足十之一二,而民间一个纺布女工每月的月入也大抵可以购得五十斤肉、六十斤菜及六十斤粮食。关于俸禄,很多官员都觉得当官不如从民,但是很多时候,整个国家的总体收入就那么多,有的人富了肯定就有的人穷了,有的人吃饱了就肯定有人挨饿了。不同的只不过是谁饱了,谁富了而已。有一点是肯定的,官员富了、饱了的话,这个国家肯定是挨不长久的,毕竟,穷人是没有动力去耕地、织布、生产的,所以,相父的治国之道是正确的。很多年以后,当我将蜀国交给邓艾的时候,他还惊叹于为何蜀地能如此丰裕。但是,宫廷的开销是由父亲大人定下来的,却和相父的治国之道有很大的偏差,宫廷内外每日为了讲究排场所耗费的开销是惊人的,小黄依据原来父亲大人的规定,每餐为我准备的菜肴接近五十样之多,但是这接近五十样之多的菜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其他用处,而且由于每次上的菜均为事前半天就做好,所以根本就没有应有的味道,用四个词对这些个菜的评价就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所以,其实,每次用餐前,我都会根据自己的胃口让御膳房先准备一些新鲜的菜肴,然后每顿饭所用的也就是这些新鲜的菜。至于那五十个剩下的菜,大部分是给宫内太监、宫女所用,而皇后、贵妃所用之物,却大抵根据他们自己的口味,让御膳房重新整做。由此一来,宫廷内千余人每月单单用膳的就要就近三十余万斤肉、十万余只鸡鸭。如果再算上祭祀、大寿等开销,整个宫廷的用膳支出可以养活一只一万人的军队。我就在父亲大人留下的奢侈之风和相父的治国之道的矛盾夹缝中苦心生存着,一方面要保持父亲的传统,一方面也要维持相父的思想。从而,我背负着奢靡浪费昏庸无道之名,直到蜀汉的灭亡,此等矛盾的生存着,让我渐渐的辨别不清何为自我了。我从一个傀儡又变成了另外一个傀儡……

用相方面,我知道蜀国里面还是有不少能人可当此职,费袆、蒋琬相对都可以,我并不喜欢杨仪,更何况就是他间接杀了我手下唯一大将魏延,所以,经过详细考虑,我启用了蒋琬,但是我没有给他国相之位,只让其行国相之权。对于蒋琬,我还是非常了解的,他是一个忠君守职之人,但是却太过于世故陈旧,况且这班老臣子们大多都不服于他,若我让其任相国之位,很多矛盾将会激化,但是如果让其行相国之权的话,相反倒是很多人会认为蒋琬名不副实,这是一种平衡,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事情都是不行的。对于杨仪,我后来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贬为庶民,结果,后来他因此自杀了,对于他,我觉得这个是个必然的,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之事也。年轻的我其实已经并不年轻了,我渐渐的要开始掌握起我手下这班大臣们的命运并开始维系着我父辈们辛苦创下的这乱世基业……

在我辛苦的维系着蜀汉基业的同时,东吴和北魏又不断传来一些小道消息,魏公孙渊反叛、曹睿驾崩、曹爽当权、司马懿反曹爽等等。不过这些事情其实都不足以推翻东吴和北魏的政权,相反,通过这样貌似动乱的事件,东吴和北魏的政权正在趋于明显化和集权化,国力上讲,东吴是在衰退、北魏是在增强。不过这些动乱之事,却为我带来了一名大将--夏侯霸。这个也是唯一一个对蜀汉有好处之事吧。但是,来了个夏侯霸却引发了姜维的野心,姜维继而提出北伐之意,此时,蒋琬已疫,朝中大臣成了费袆,此君无法压制姜维,从此,蜀汉开始进入长达十余年的后北伐时代。此次北伐,对蜀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强魏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在这两强纷争的过程中,司马氏最终成为了真正的赢家。且不说这些,就说姜维第一次北伐吧,后据行军帐簿所报,姜维片面相信羌人,以至于无法及时解麴山之围,粮道被断,兵败牛头山,折兵数万。这个就是年轻的代价,年轻人是要经历失败的,但是毕竟打仗不是一种游戏,它是不能承受失败的,这是拿着蜀汉精壮的军队在游戏,姜维和相父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相父用兵,先保全自己之实力,不大无把握之战,姜维用兵,投机取巧,貌死轻进,终将为这年轻付出代价。但是,年轻的蜀汉又是否能够经受得起这失败的代价呢?我反问我自己,如果父亲大人在时,他又讲如何决断呢?我知道,蜀汉之家业必将由此在我手上断送,究竟是理想重要呢还是现实重要呢?我知道,这个时候,更加没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了……姜维兵败牛头山,我没有下旨怪罪他也没有上书请罪,这个就是年轻的姜维和相父之间的区别了,年轻的姜维将名看得太过于重了,他没有如相父般重视实际的权利掌控,而我也不如父亲大人般,会安抚别人,所以,我采取了不过问不怪罪不安抚的态度,我们君臣之间也因此开始出现了裂缝,从此,姜维的军队除了打了蜀汉之旗外根本与我刘禅之蜀汉无任何实际关系了,从此,姜维也很少入成都议事,此时的蜀汉,其实是姜维那只军队和我刘禅治下的蜀汉之地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在军队的掌控力上,我从来都是个弱者,我没法像相父和父亲大人般可以领兵作战,也无法像孙权般运作自如,从此,蜀魏之战只不过是姜维和魏国之间的战争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6-09-27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人到中年

开始意识到自己人到中年缘于一日,小黄忽然将我的几个小孩领至我前请安,莫名其妙的有感我有种责任之所在,有种保护他们的冲动,从此,我开始转入了为国为家而活上来了。人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过程慢慢转变而来,对于男人,成家与否是一道很大的坎,没有家的束缚,你可以选择自由的飞,但是有了家室的男人,飞是无法飞得高飞得远的,就如鸟儿始终都要回到巢里般,无法选择漂泊,所以我觉得云叔叔为何迟迟不成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晗玉阿姨的思念,也有一方面是他想保持那种霸气与战力,如父亲大人般不思家顾室之人是非常少的,所以父亲大人可以成为一代枭雄,而我刘禅始终只能成为一届草民;对于女人,出阁与为人母是一道很大的坎,没有出阁的少女必须守身如玉遵从父道,为人母的少妇又必须为家为儿付出自己的所有,任劳任怨,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家中的夫和子。扯了这么远,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一个人在世上生存,能够负载的事情其实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要得到多一点,那么你必须牺牲掉自由、美貌、需求等等,但是换来了或许是一种安逸或许是一种霸业也或许是一种心态。人到中年的我开始进入了一种新的领悟,对于人生,我从新有了认识。从此,我更加审慎的去处理国事与家事……

后北伐时代的到来,对蜀国国力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虽然姜维通过屯田等方式缓解了军队里面部分的粮草问题,但是,抽去如此大数量的精壮丁、不断需要补充的军备、无休止的增员,都使蜀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相父所留下的那点殷实的家业,在姜维第三次北伐后已经荡然无存了。举个例子吧,据侍中所记:蜀汉延熙十六年,姜维起兵20万,兵败而回只斩得郭淮,损员5万,羌人降魏,未挫魏兵,为此,蜀汉国库耗去近半,汉中空虚,若非魏朝中内乱,不加兵伐蜀,蜀汉早危。所以,姜维的后北伐时代是拿着蜀汉的那点薄弱的家底在赌博,与天赌与地赌与人赌,过程是惨痛的结果却是简单的。我在这种后北伐时代里面,虽为一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之">国之ersonName>君,万人之上,但是实际上我还是没有摆脱我木偶傀儡的角色,我其实只不过是在满足姜维的北伐野心里面扮演着筹资的角色,这个角色我从来没有摆脱过,一直到了邓艾的军队进入成都才结束。

中年的我,开始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压力,同时也开始了一次蜕变,除了对家庭的负责,处事治国方面我却愈发无为了。也由此,蜀国开始出现了新兴贵族阶层,这些贵族阶层成为了蜀国一颗毒瘤,不断的侵蚀着蜀国这棵大树,直到这棵大树倒掉,这些毒瘤才被逐一清除。人到中年的我所处的蜀国,是一棵外强中干的大树,大树的倒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贵族阶层的原因,我觉得是有历史背景的,现在的蜀国,其实是经历了两朝更替过的蜀国了,而且蜀国大臣和王公贵族之中分为很清楚的两派,一派是以关兴、张苞、赵广为主的功勋后代,另一派是以费袆、郭攸之等为主的旧蜀地之官,而这两种王公大臣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分歧,功勋后代急欲封疆裂土,而旧蜀地之官却认为应该维系现状,派系之争逐步引发成两个党派,有了党派就开始有了依附之徒,依附之徒无外乎阿谀奉承之人,长而久之,各派系为了维护各自的势力,开始进行了对蜀汉资源的一种掠夺,也开始养成了所谓的新兴贵族阶层,这些贵族阶层已经违背了原有两派的宗旨,只为了争权夺利而存活的两派了。当然,我的无为处事治国也为这些毒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这一点上,我是应该负很大的责任的。

中年的我更加看重的是我的家室,我一共生有七子: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瓚,五子刘谌,六子刘恂,七子刘璩,这七个小孩之中,除了五子刘谌在成都被陷时以身殉节外,其余六子均得以苟存于世,作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我是失败的,但是为人父的我却是成功的,至少我得以延续着刘氏宗亲的血统,更重要的是我还得以让我的妻孩存活下来,对于乱世,特别是以我这样身份之人,经以实属不易……七子之中,若论品性,三子刘琮比较合我的性格,况刘琮是我与小张皇后所生之子,品性中又间杂着部分张皇后的因素,所以,也比较得我之宠爱,而五子刘谌,后我封其为北地王,其品性与我向左甚远,若论其品性,更似姜维,年少气盛,对社稷江山考虑迂腐守旧,对封疆裂土狂热暴躁,兼以曲解圣人之解,以至于最终愚忠枉死。我曾不断劝诫于他,大丈夫顶天立地不可轻言生死,所负之事不是祖宗社稷而应是家事国事,为死人而枉死实为愚忠,为生人而牺牲实为大义。奈何诸如此类语言实属无法动其心智,乃至于最终其反其道而行之,杀妻弑子只为了落下青史留名。所以,我一直都在考虑一个问题,人生在世,是名重要呢还是命重要呢?这个问题,出发点不同,其结果也是迥异的。在这一点上,我是以安身立命作为出发点,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全住自己的家人和国民;而父亲大人和相父,却是以成就霸业为出发点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也好国民也好,只不过是他们成就霸业的一个踏脚板和基石,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牺牲所有的一切去维护着他们的霸业。人的理念不同,生活的方式就不同,其结局也是不同,我相信,我的一生至此都还是无憾的,但是对于父亲大人和相父来说,却是抱憾终生的,这就是人,这就是宿命,这就是天意。

人到中年,总归开始有点顿悟之感,随着表面繁荣和局部安逸的生活的逐步演变,我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喜好:植花种草。虽然这也是一种新的玩物丧志,但是,我却从中得到很多感悟,也在这种植之中,我开始参悟到了人生的不容易,虽然黄皓总能想方设法采集许多奇珍异草来讨好我,但是我其实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想黄皓是没有理解到这一点的。其实,人生在世,无论你是英雄豪杰还是百姓平民,到头来,无外乎终有一死,既然结局都是相同的,所以其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过程,过程对于世上所有的事都是重要的,这个就是生命……无为的我其实从很早前就参悟了这些道理,但是通过这些种植,我更加理解到了生命之不易,从中又领悟到了延续的重要以及艰辛。也许,这辈子我就这么庸庸碌碌过去了,但是,个中滋味其实也只有自己才能清楚:每个人生命其实就是一出戏,唯一的观众就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1-07-03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em62][em62][em62]有种辛酸的感觉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1-08-03 05:11: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1-08-06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