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玩SGC 弘扬中华文化】再评“五四”一误:废除汉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03-17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包括“汉字”)落后吗——从一首词和一条街说起

是汉语落后吗?
老 崔

想从一首词和一条街说起。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⑴
南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⑵,谩说北群空⑶。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⑷。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⑸。且复穹庐拜⑹,会向蒿街逢⑺。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⑻,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⑼。万里腥膻如许⑽,千古英灵安在⑾,磅礴几时通⑿?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⒀。
【注释】
⑴章德茂:章森。《金史"交聘表中》:“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三月己卯朔,宋试户部尚书章森、容州观察使吴曦等贺万春节。”使虏当指此。大卿,唐宋时期对各寺卿的尊称。 ⑵南师:指南宋军队。 ⑶谩说:胡说。 北群空:意思是没有杰出人才。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耶?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意与此同。 ⑷“当场”二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杰出的使者。当场只手,意思是独当一面。当时朝臣多慑于金人威势,不愿使金。章德茂毅然前往,所以值得称赞。万夫雄,出类拔萃,万人中的杰出者。 ⑸“自笑”三句:意思是可笑堂堂宋朝使者,像盛大的河水东流一样,永远去朝见金人。汉,这里指宋朝。洋洋,水盛大的样子。 ⑹且:暂且。 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形帐篷。这里代指金主。 ⑺“会向”句:意思是金统治者一定会被诛灭。《汉书"陈汤传》载,陈汤出使西域,假托朝廷的命令发兵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蒿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蒿街,汉代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的地方。 ⑻“尧之都”三句:都是指中原地区。这里代指宋朝。都,都城。壤,土地。封,封地。 ⑼臣戎:指向金人俯首称臣。 ⑽万里腥膻:意思是中原大地被金人占领。腥膻,牛羊身上的气味。这里代指金人的统治。 ⑾千古英灵:历史上的英杰的灵魂。 ⑿“磅礴”句:意思是正气何时得到伸张。磅礴,指浩大的正气。 ⒀“赫日”句:比喻宋朝如日中天,未来光辉灿烂。赫,光亮。
【作者】
陈亮(1143——1194),字同甫,永康(今浙江)人。学者称龙川先生。一生仕途失意,不曾为官。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喜谈兵,才气超迈,议论风生,重事功,提倡用世精神。一生主张抗金。其词风近稼轩(与稼轩过从甚密),慷慨豪迈。有《龙川词》传世。
【题解】
这首词既表现了对章德茂杰出才干的赞扬,也表现了对宋朝驱逐金人、恢复中原的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词中无一句写景,全是议论抒情,慷慨豪放,充分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点。
——(图方便,以上注释、作者、题解俱抄自网上。作者简介,略作改动)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五、宋代文学”网址:

http://www.risechina.org/gxnujpkc/chinese/gdwx/zpx5.html
【正文大意】
金人很久不见南宋整饬武备兴兵北伐了,就错误认为我们没有能征善战的人才。你此次出使金国,肯定不会辱没大宋国民的英雄气概。可笑以往汉使,就像江水东流一样,只是一味的对金国奴颜婢膝。你此去金国暂且忍让一下,就像汉长安城的蒿街曾悬挂匈奴单于的头颅一样,将来总有一天,我们会战胜敌人。
这产生过尧舜禹的国土上,其中总有几个以投降外族为耻辱的人吧?万里江山被金人蹂躏成这个样子,那华夏千古豪杰的英雄气概在哪里?那光复中原的正气,气势如虹的国运何时能磅礴伸张呢?金国的气数何须一问,大宋的未来必如日中天!
——(此“正文大意”,亦借自网上,作者署名“liujial”)

这首词,老崔教学多年(一般是加几条注释,用作阅读试题),颇为喜爱,可惜初、高中语文课本俱未收。

我要说的“一条街”,就是词中的“蒿街”(“蒿”,或本作“槁”,见颜师古注《汉书》)。
没赶上西汉那“文治武功”的年代,没机会去逛逛西汉时繁荣昌盛的长安;现在的西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倒是去过一次(近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新天府”,才知道古时号称“天府”、山青水秀的渭水流域、关中平原,如今已经污染得快没水喝了),走马观花,其时尚未流行“市区地图”,不知道那老城里还有没有“蒿街”这个地名(本人极力反对乱改地名)。
老崔读书少,于古籍中所见“蒿街”资料不多:
1、《汉书》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载《陈汤传》:“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老崔补注:“陈”,通“阵”。 “县”,通“悬”)
此传下文记载:收到此疏,汉宣帝君臣在朝堂上议论了一番,宣帝下诏:同意将军们的意见,“宜县十日乃埋之”。看来,郅支单于的头颅是在“蒿街”上悬挂示众了十天。

2、《汉书》上文颜师古注曰:“‘槁’街,街名,蠻夷邸在此街也。邸,若今鴻臚客館(老崔:即今之“大使馆”是也)也。崔浩以為‘槁’當為‘橐’,‘橐街’即‘銅駝街’也。此說失之。‘銅駝街’在雒陽,西京無也。”
(老崔:鴻臚,即鸿胪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末废。其主官“鸿胪寺卿”,即今之“特命全权大使”是也!)
3、《三辅黄图》卷二载:“长安八街九陌:有香室街、夕阴街、尚冠前街。《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汉书》刘屈剺(老崔注:音l恚┢掼墒谆?艚郑?┱滓?懦ㄗ呗碚绿ń郑?绿勒钝ぶ?跏仔?唤帧U藕狻段骶└场吩疲骸?涡煲耐ィ?轴橄嗑??芾锒苏???钇肫健?且病!?br/> 张衡这里说的“夷庭”,即指“蒿街”上“蛮夷”各国使臣、商贾、留学生和侨民(应该还有旅游者吧)所居之府邸。参,音“cēn”,参差错落,高调低低;徐,缓也,用以形容街衢、建筑,则有迂回曲折之义。从这几句描写看,那时这条蒿街是很热闹的。当时的长安,大约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富有的城市,沿着南北丝绸之路来长安出使、经商、求学、旅游、定居的外国人络绎不绝,成群结队,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拿到“绿卡”,在朝廷做了官。且“蛮夷”改汉姓、嫁汉男、娶汉女、说汉语者,不可胜数,为一时之盛事。其景状,与日后之盛唐相伯仲,绝非今日北京“东交民巷”之可比!又恰与晚清直至今日百多年来虽经几起几落而仍长盛不衰的吾人东渡西进求学移民之风成对照!
唉————!!!
汉——朝————啊!
汉——人————哪!
汉————语——呀!
汉————字——呀!
我——汗————哪!!!

说到这里,老崔觉得应该再一次问问了:——是汉语落后吗?
这个句子,“汉语”是逻辑重音,要重读,“语”字尤其要加重!
愚以为,我们中华民族,“落后”的不是“汉语”!
“语言”(包括用“文字”写成的书面语言)这东西,与科学技术不同,很难比较孰优孰劣。不同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维方法,你能说形式逻辑就一定优于辩证逻辑吗?(看了某君许多帖子,疑其似有此意)认识一个事物,先重整体,然后再细细地观察局部,精辟入里,这有什么不好吗?我们习惯先称某君之姓,然后再称其名与字;说起某君籍贯,先说省,然后再说市、县(区),再说乡、村(街道),这也有什么不好吗?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也应该像西人一样先称名,后称姓,信封的地址上,先写村(街道),然后再写乡、县(区)、市(注意:我国古代政区有“县”无“市”,“市”为“集市”、“买卖”等专义。日本和韩国至今以“道”辖“县”、以“县”辖“市”,“县”比“市”大,即照搬我国古代之政区设置)、省才好呢?

纵观我国古代有“汉语”的历史七千年(?河姆渡七千年;红山文化六千年;半坡文化6700-5600年;良渚文化五千年;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五千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三千多年……当然,这期间,“汉语”是经过了从初创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的),有“汉字”的历史三四千年,学者、科学家、文艺家灿若繁星,科技发明创造光照寰宇,你能说,这些辉煌的成就都是用笨重的落后的“语言”和“思维方法”取得的吗?!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说:落后的,不是我们的“汉语”,而是晚明至清直至近现代我们整个的国家!
假如,我们今天仍象汉唐盛世一样,在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那么,香港和澳门是我的项上明珠,从来就不会借人,台湾、新疆和西藏为我固有之领土,什么“台独”“疆独”“藏独”的问题也压根儿就不会存在!美国也一定不敢用导弹轰炸我驻某国之大使馆!……我还敢说,世界上通行的货币一定不是美元而是人民币,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一定不是英语而是“汉语”!
很遗憾,这只是“假如”!
我不是说,我们的“汉语”和“汉字”就一定比西方的好。世上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汉语”和“汉字”可能也有它的缺点。
问题在于,任何的使气抱怨都没有用,它解决不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
愚以为,如今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首先把我们的“汉语”和“汉字”弄清楚,弄明白:
一个笔划,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音素,一个声母,一个韵母——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它的历史,它的现状,……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真正透彻地弄清楚,然后——然后再——
“再“什么呢?我说,我们今天不是已经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问题了吗?我们不是也解决了激光汉字照排的难题了吗?机器翻译和电脑汉语语音输入的难题也在逐步解决……那我们还急什么呢?用得着那么火燎眉毛热锅蚂蚁似的急着“改造汉语”吗?
那么,“再“什么呢?我的意思是想说:把汉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弄清楚了,再来讨论改不改,怎么改。
现在呢?现在要不使气,不抱怨,安下心来,研究问题。
如此而已!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03-17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只能算小议,也说得有道理啊,贴过来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03-17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根本不该发生的汉字百年论争

网友:艮人艮言

汉字拼音化,即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是"五四"先驱们为汉字改革运动设定的最终目标,建国后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多次写入国家颁布的正式文件,至今未被废除……研究汉字的专业人士,大多对"五四"先驱们提出的汉字落后论深信不疑,不仅不去想办法振兴我们的汉字,还经常拿这些来说事……不了解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产生历史的朋友,敬请先补一下课,再来评论本文。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文字已经成为加工、存储和传输信息(知识)产品的生产工具,影响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命运。为此,汉字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被凸显出来,摆在了国人的面前。
汉字是不是落后的文字?汉字需不需要改革?汉字应该怎样改革?如何提高汉字的识字效率?如何有效地推广应用汉字?……
一百年前,“五四”先驱们提出了这些问题;一百年后,我们仍在围绕这些问题争论不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对汉字还缺乏必要的、起码的认识, 一直解答不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其一,汉字是什么?研究汉字,首先面对的,是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界定汉字的性质。但是,理论界对汉字的性质一直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至今没有定论。换句话说,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清楚明白地解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此,一百年来,国人都在片面地强调汉字的优缺点,并据此来争论汉字是不是落后的文字,既没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自然会和摸过大象的瞎子一般,陷入无休止的论争。
其二,汉字是怎样来的?解决问题,必须充分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对待汉字,当然也该如此。不可否认,汉字确实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它们产生的具体原因。只有如此,我们才好对症下药。换句话说,科学系统地揭示出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是解决汉字现存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确认汉字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的唯一依据。但是,汉字的起源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我们对汉字的发展规律更是一无所知。一百年来,国人始终不能确定汉字改革发展的方向,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回顾汉字百年论争与改革的历史,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我们废除不了汉字!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并不是因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而是因为整个民族倾尽全力、历经百年都没能废除汉字。“五四”先驱们提出的“汉字落后论”使国人一直深信:只有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为此,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人一直都在处心积虑地要去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运动),以及改变汉字(汉字简化运动),甚至将汉字拼音化确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倾全国之力去探究和实践。但是,汉字并没有因此死去。尽管已变得伤痕累累,但它还活着,不仅活着,还日益扩大着自身的影响。在感叹其生命力强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废除不了汉字!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也不是因为汉字有多么的优越,而是因为汉字是与汉语最相匹配的文字!与现代字母文字对应的语言,都已经发展为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语词为主的体系,基本上不存在同音现象。汉语却一直保留着大量的单音节语音和同音现象,与之对应,汉字一直以单字为构成主体,且存在大量发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单字。如果根据现代汉语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大量的同音字都会因失去自己的字形而变成同一个字。用同一字形去表示众多不同的语意,在交流时必然会引起歧解或误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远远大于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本身。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更不是因为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而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漠视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的存在。汉字有汉字的发展规律,字母文字有字母文字的发展规律,不论我们能够揭示与否,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不仅违背了汉字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违背了字母文字的发展规律。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应该去废除汉字,也没有必要去废除汉字。“五四”先驱们发起汉字改革运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废除汉字,而是为了解决难识难记问题。汉字拼音化,作为百年汉字改革运动的预设目标,实际上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一个“五四”先驱们提出的备选方案。但是,在不能揭示汉字产生发展规律的情形下,“五四”先驱们根本无法找到汉字难于识记的真正原因。无法找到病根,结果自然是误诊误治。他们在发现汉字难识难记问题之初,就简单地断言汉字落后于字母文字,显然是片面的、偏激的;他们极力主张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则等于直接给汉字判了死刑。因此,他们发起的汉字改革运动,不仅没能医治好汉字难识难记这一病症,还使得汉字和传统文化遭受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劫难。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我们还在使用着汉字,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必将沿袭使用汉字。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我们都必须赶快行动起来,去解决前人所没能解决的问题。
振兴汉字,我们责无旁贷,也别无选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字已经发展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振兴汉字,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如果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汉字现存的问题,不能改变汉字的弱势地位,我们这个民族将会在信息时代面前集体失语。
振兴汉字,关键在于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根本则在于振兴汉字理论。为此,我们必须恢复先秦时期汉字研究工作为识字教育服务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人一直将汉字研究工作称之为“小学”,《周礼》将“六书”列为“小学”科目之一,都充分证明:为识字教育服务,既是汉字研究工作存在于世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汉字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
振兴汉字理论,核心任务是科学系统地揭示出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作为汉字传统理论,“六书”是人们在早期识字教育过程中对造字规律的自发总结,系统地揭示了早期汉字创造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先秦时期,人们根据“六书”来识记汉字,实际上是通过复制前人的造字过程来快速地完成识字过程。但是,现代方块汉字在秦汉之际的出现,使得汉字失去了早期的象形特征,“六书”也因此而不能被直接用于指导识字教育实践。于是,人们便渐渐遗失了“六书”的本义,再也无法去全面地、动态地认识汉字。如果我们能够再次阐释清楚“六书”的本义,再辅之以汉字字形的隶变规律,一并用于指导汉字的识字实践,我们的识字过程必然会和字母文字的识字过程一样简单快捷。我们应有这样的自信,在揭示出这些规律前,我们不应去妄谈什么存废,而应致力于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