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三国英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4-20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三国英雄,我最欣赏江东小霸王孙策,有勇有谋,孙坚死后,孙策还年幼,但独立支撑起一方势力,天下能三分,都是孙策的功劳.孙坚死后孙坚集团人心涣散,孙策手上无兵无将,孙策毅然将天下人均想拥为己有的传国玉玺,送给袁术,换得三千兵马.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传国玉玺在孙坚手上,孙坚成众矢之的,孙策无兵无将想保也保不住,送给袁术,包裹扔给袁术,让别人都去打袁术,借刀杀人,引开了祸水,换来了兵马,又害死了袁术,一箭三雕.靠三千兵马自己在江东又站稳了脚跟,这年孙策才16岁,少年英雄.孙策不但谋略超人,武功了很强,和太慈史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英雄惜英雄成为生死之交,和周瑜星星惜星星异姓手足。我若在三国愿做孙策门卫、马夫。

论三国我最看不起诸葛亮,蜀汉没有诸葛亮,不会首先灭亡,诸葛亮一生大权独揽,相父,家长制,对谁都不放心,使得蜀汉由人才兴盛走向人才匮乏,以至赵云70岁还要带兵出征,让人取笑为蜀中无大将,7出祁山,7次失败,穷兵黩武,国力空虑,民不聊生.失大于得,是蜀汉提前灭亡的主要原因.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只会装神弄鬼的巫师\神汉.并没有多大能耐.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4-26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在理,我也喜欢孙策,三国中,我喜欢他的程度和赵云是一样的,第一流的爱将。但是,孙策和孙权相比,政治上确实不如孙权,他站住江东后,治理民众上有太多的军人作风,所谓“驭民如治水”,仅靠威名是不够的。

孔明的悲哀不在孔明之智绝,而在于大势趋合。相比较而言,蜀初,人才较多是大势使然耳,因为那个时候天下大乱,中原群雄逐鹿,相对而言,西川因地势险峻,纷争没有快速延展到那里去,政局和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许多中原人杰避祸到了那个地方,由于刘家政权本身就是北方派的,故而,这些人得到了启用,因此蜀初大兴。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北方中原渐渐的稳定了下来,曹操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北方的生产力迅速恢复,人民开始安居乐业,有才志士不再颠沛流离,乐于为魏家王朝效力,而这个时候相比较,西蜀的文明程度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了,北方人才的断流,本土人才的匮乏,使得孔明之后,蜀中几乎没有能和中原一决高低的大将,为什么孔明要重用姜维?因为姜维是北方来的俊杰,熟知北方的发展现状,孔明一生致力恢复汉家王朝,伐魏大业如果不交给一位熟知北方现状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当时的西蜀很难得到这样的人才,故而,孔明对姜维推恩甚重,目的有多方面的,一个是因为西蜀当时的将领中,本土将领增多,他们没有北方将领那么大的雄心去图谋中原,启用北方将领对光复大业是极为有用的(有点当时蒋介石的味道)。二个也是向北方人显示,西蜀示欢迎他们来的,后来来的夏侯霸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因此我认为孔明的失败就在于他太能干了,他把西蜀治理得很太平,没有培养西蜀人才的忧患意识,一直是他打北魏,西蜀人根本就没有想过北魏会对他反攻,故而才成就了邓艾的奇袭壮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4-26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晋先灭蜀,后定江东也是有原因的。

晋立之时,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江东,而是来自西蜀,姜维这个人在军事上很得孔明的真传,但在政治上,他可以说是个新手,当时,晋立魏灭,北方似乎就要发生很大的政治动荡,这个时候伐魏绝对是最佳时机,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弱智,他中了司马的离间之计,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中被刘禅招回了,而由于他的穷兵黩武,把孔明留给他的大好积蓄挥霍殆尽,等他意识到这点时,蜀汉已经没有和北魏一拚军事后勤的能力了,他只有选择避祸,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来自西蜀本土官员的政治压力,一方面也是想重新搞好军事后勤为后来战争作准备。而这个时候,北方的司马迅速平定了政治动荡,社会局面迅速稳定,这个时候,西蜀的形势却正好相反,北方政权解决一直担心的西蜀压力最佳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上下一心,坚决灭蜀。

我游历四川,四川人民对孔明那是很怀恋的,而对姜维的映像好像多在边远要塞之处,崇山峻岭之间,哪里哪里姜维屯过兵,哪里哪里姜维筑的寨,因而可见,孔明的政治影响力之深远。

相比较而言,晋灭西蜀后,几乎没有什么来自外界的压力了,大家乐于过自己的小日子。东吴的孙浩和他们的想法一样,过自己的小日子吧。因此,过后好长一段时间,晋未动吴,一方面,吴的方面还有些有忧患意识的将门之后,二方面,就是因为晋觉得东吴不是威胁。在这方面,羊祜(hu)确实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将领,由于他知道晋朝此时还没有伐吴的政治动力,而东吴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他采取了一种柔攻的战略策略,他向东吴示好,收买东吴边境的人心,渐渐瓦解东吴的民心,而东吴的政治领导人可能先还觉得有危险,后来发现危险不大,这个时候如果有哪个大臣说三道四干预自己的私生活,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而这正好中了羊祜的计,东吴将星的快速凋谢为晋伐吴扫清了道路,而东吴的富庶就成为了晋朝开疆拓土的最大政治动力,虽然此时,羊祜已死,但是,晋灭吴已成事若破竹之势。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