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纟龙)、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当时除了孙策,周瑜就是军中最高统帅,他在孙策重病,孙权嗣立这一段时期,都在大营,直到孙策死后,才回来奔丧。在《三国志·吴书》中的《孙策传》《孙权传》《张昭传》中都没明确提及此事,在《周瑜传》中才提了一笔:“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后来,《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及《历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七》中都引周瑜带兵赴丧之事。周瑜赴丧,为什么要带兵来呢?此后,周瑜就一直在操练水军,直到赤壁大战前夕才不得不调回重用。 张昭为孙权稳定地坐领江东,可以说是出力较多的一位。孙权后来并未重用他。《三国志·张昭传》中记载:“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日:‘方今多事,职统者贵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后来。孙权还因一件事用土把张昭家的大门封住。 不仅对父兄的文官如此;连前线的武将也是一样。而后来那一批文士、武将基本给予重用。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历史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孙权有德有仁,只有他才是孙策的继承者。裴松之对于孙权的为人说:孙权为人“性多嫌忌,果于杀戮”。陈寿也认为“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当孙策从袁术那里借兵打江东,初定诸郡时,孙权已经十五岁了,早已跟着大哥在外征战,孙策在阵前指挥,他在军中计谋,二人性格不同,在诸大臣及众将领中,会形成不同的力量集团。据《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上说: 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每请会宾客,常顾权曰:“此诸君,汝之将也。” 孙权“性度弘朗”“好侠养士”,所以在身边结成了一个很大的实力集团,以至可与孙策抗衡。其中有许多文官、武将,也有可能收集像许贡三客及边洪等那样的死士。后来,他在许多方面与大哥观点不一致,可能二人在联合曹操;还是联合袁绍的问题上。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孙策也意识到了弟弟的实力,彼此都有芥蒂。《三国演义》是古代类型化的典型作品。其中的孙策、孙权只以单一的英雄形象出现,像他们两兄弟间的感情冲突、性格、心态等细节都没有触及。后来,于吉又招摇过市,孙策借机杀了他,似乎给了孙权一个警告。这时,矛盾可能激化,孙权就下决心,他利用周瑜、张纥等人出兵在外,孙策一次出外打猎的机会,暗中示意许贡三客、因而发生了孙策被刺之事。孙策临死之前,周瑜又迟迟没能赶到,孙策如果立自己的幼子,可能会有杀身之祸,斟酌再三,只好把江东托付给了孙权,并且嘱咐道:“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而所谓的:“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哪是守孝可敬,实是无可奈何。待周瑜带兵赶到时,一切已无法挽回。 孙权成为东吴之主后,一边重用一批新的亲己力量,另一面却对孙策原有文武将士,进行瓦解镇压。他不仅让周瑜去训练水军。还镇压了李术等人。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上说: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日:“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李术大骂孙权是无德之辈,结果当然是被孙权枭首示众,他的守地也被屠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翊等人一个个长大,对孙权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孙权就又让边洪等人刺杀了孙翊,并把一切可能危及自己权位的宗亲全部铲除,如禁锢孙朗等,把新的一批文官武将安置在各个重要位置,稳稳地掌握着东吴的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