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933|回复: 1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月4日中华历史网VS三国艺苑辩论比赛专用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8-04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贴为“‘三国策杯’三国论坛联盟辩论大赛”第一场专用帖。

对阵双方

中华历史网<br>中华历史网   VS  三国艺苑<br>历史、文化、艺术及评论等三国综合性论坛。

中华历史网论坛       三国艺苑论坛

=======================================================

本场辩题

曹操克汉中后北还,是否是明智之举

=======================================================

正反方分配及立场

正方——三国艺苑<br>历史、文化、艺术及评论等三国综合性论坛。 [三国艺苑论坛]              

辩题立场:曹操克汉中后北还,是明智之举

-------------------------------------------------------           
 反方——中华历史网<br>中华历史网[中华历史网论坛]

辩题立场:曹操克汉中后北还,不是明智之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9:33:06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8-04 20:34:00 | 只看该作者
 

我方是论战的正方,我方观点是曹操打下汉中后北还是明智的。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曹操的后方此时处于不稳定状态,这要求他必须回去稳定后方。因为随着曹氏代汉趋势的日益明显,拥曹派和清流派势力的暗斗逐渐浮出了水面,而立嗣的问题又逼在眉捷,所以曹操必须回去清理反对势力,解决立嗣问题,作好代汉的准备工作。

据史书记载,21411月汉皇后伏氏被曹操废黜处死,215年曹操之女被汉献帝封为皇后(这就为代汉埋下了伏笔,这也是其后方必然产生的内乱重要的导火索)。西征张鲁北还后,公元216年三月曹操亲耕籍田(藉田:皇帝象征性地耕种土地,以奉宗庙,劝民务农。),按常理,这是天子才可有的行为。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217年,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旌旗和称警跸是指帝王出行的车驾、道路)。王冕佩缀十二旒,坐金根车,套驾六区马,配置五时副车,并立曹丕为魏太子。很明显,这一切都是在为代汉做准备。

大家都知道,当年曹操是打着拥汉的旗号起事的。所以当曹氏代汉趋势日益明显的时候,在汉朝廷,包括曹操集团内部都出现了反对曹操代汉的清流派人物。而且曹操将伏皇后一家所有人都杀了,而立自己女儿为后,这就更引发了朝廷内部反对曹操的危机。聪明者如曹操怎么会不明白这些潜在的动乱因素,故曹操西征张鲁时,不可能真正放心不稳定的后方。

事实证明了曹操的担忧是正确的。公元218年,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此次叛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它从侧面表现了朝廷内部反对曹氏势力的趋势越来越激烈,因此曹操才会在事件平息后将所谓的救火官员全部杀了,为的就是彻底清除清流派人士。为曹操身后的曹丕代汉铺平道路。一直到曹操死前一年,还发生了魏讽造反事件,使得钟繇被连坐免职。而且,早在曹操要称魏公时,其重要谋士荀文若就表示反对。事实证明无论是汉朝内部还是曹操内部都有人对以曹代汉之举表示反对。为了确保以曹代汉目的的顺利实现,曹操必须从汉中返回后方。

而立嗣的问题则来自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太子之争。此事从公元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起到公元219年杨修被杀为止。据史书记载,在立嗣问题上,曹操一度犹豫不决,造成朝中大臣分立。杨修和丁氏兄弟等人都站在曹植一边。当“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植才名方盛,多有党羽,有夺宗之议” (《三国志·贾诩传》)。因此两派斗争必然十分激烈。而且在曹丕立为太子后,曹操依然想重用曹植,只是因为曹植个人原因从而错失良机。曹操担心日后会发生政变,而杨修这个人很有才能,况且又是袁绍的外甥,于是便搜寻罪名杀了杨修,使曹植失去首席谋士。削弱曹植的势力,确保曹操百年之后政权的顺利更迭。

总的来说,为了确保后方的安定,曹操必须离开汉中,处理内部一切有可能对曹氏政权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    

其次,从外部形势看。曹操在汉中时,发生了孙权攻破宛城,进围合肥一事。虽然被张辽击退,但却显示出孙权无时无刻不在伺机犯境。因此曹操在离开汉中后的第二年便亲征孙权。可见曹操认为孙权依然是其心腹大患。而且曹操在退走之后,还留下了夏侯敦、曹仁、张辽这三个曹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将领来守居巢,这说明曹操十分重视孙权。而在公元214年,又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事件。因此,魏边境并不太平,从史书来看,魏国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一向比较苛刻,因此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不十分的好。叛乱时有发生。因此,曹操为了安定边境,从汉中撤退也是势在必行的。

对内,曹操要做好代汉的准备工作,处理由此而引起的清流派势力与代汉派势力之争,并要处理好曹丕与曹植之间的争端,为曹丕铲除潜在的威胁,以确保政权的顺利更迭,为曹丕篡汉铺平道路。对外,曹操要对付孙权,确保江淮一带的安全,还要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孙子兵法作战第二》中说: “诸侯(本文主要指孙权)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等等都是说明了曹操的当时困境。一旦长期胶着于川中,泥足深陷,后方有变,就会伤及根本,悔之莫及。因此,曹操在攻下汉中后北还是明智之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8-04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立论

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又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    我们仔细地考察了曹操降张鲁克汉中之后的形势,认为曹操克汉中后北还,不是明智之举。

我们首先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曹操攻克汉中直至北归的情况,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七月攻破阳平,一举占领汉中主城南郑,得到了张鲁封存好的物资。得此讯息,当时刘备刚占领不到一年的蜀中一日数十起叛逃事件,刘备皆斩之而不能止。这与曹操得到张鲁归顺而得到完整的汉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孙子云:“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此之谓也!同年八月,孙权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被张辽以八百精兵所破,大败而归,要不是周泰舍身保护,连孙权都不能幸免,逍遥津之战,孙权丧胆,短时间之内再也无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能力与胆略。十一月曹操接受了张鲁投降,此时,真可谓是席卷巴蜀而一统天下之良机。但建安二十年十二月,曹操就从南郑走上了北归邺城之路,再次丧失了一统的良机,不禁令人扼腕。

那么,曹操回到邺城之后又干了些什么呢?《资治通鉴》记载:孝献皇帝建安二十一年(丙申,公元二一六年)春,二月,魏公操还鄴。夏,五月,进魏公操爵为王。谜底揭开了:原来是为自己儿子最后的篡位作最后的政治准备,即位称魏王去了。我方认为,虽然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后之后的确又征讨过孙权,但是之前和之后,孙权根本没有异动,对于曹操没有明显进攻的意图。而且经过合肥之败,证明孙权在周瑜鲁肃死后,没有找到能够统领全军的能干将领,他的注意力却又一次转移到了荆州。因此,曹操北归的根本原因不是之前的合肥之战,受孙权方面北上的影响。而是曹操急于回邺城的原因就是为儿子的最后篡位作紧锣密鼓的政治准备。“若天命在孤,孤其为周文王乎”。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作泮宫。六月,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悲乎!“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今安在哉!

最后我们来看看他北归造成的结果。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铁证了,建安二十二年起,刘备在稳定了益州后方之后,正式准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其后两年间,刘备得胜,占领汉中。曹操失去了汉中这样一块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西部战略要地。自然的,曹操方面也就无法达成:自古平江南之贼,必据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有利态势,三足鼎立之势已成,中华民族又不得不接受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混战之苦!

应该说,曹操一生的大部分都可谓英明果断,军事才能出众,可是在“皇位”(当然不是给他自己)的诱惑之下,已经失去他之前的勇气和判断力。致使坐失良机,使自己坐视得陇望蜀的大好情势。他不是没看见,而是失去了果断的决策。皇位的诱惑仿佛魔戒的召唤一般,使他犹豫不绝,最后还是未能进击巴蜀,而是回师邺城,准备自己儿子登基篡位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此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这之后,他再也没有如此优越的统一机会了。我们甚至可以说,真正的三国鼎立,是从他作出这个决定后产生的。

时乎时乎,机不可失,时不再至,天与不取,反受其秧,之后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方认为,曹操克汉中后北归非但不是明智之举,而是大大的失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8-04 20: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方认为:曹操克汉中后北还坐失了席卷巴蜀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8-04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

 

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

 

失时也。

请问对方辩友,做何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8-04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

 

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

 

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

 

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请问对方辩友对此又做何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8-04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自从北还,东吴加强了防御工事,曹操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进攻东吴,完成统一大业!这难道不是因为曹操北还而造成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8-04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从兵法角度考虑,曹操占据了天时与人和,

论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讨不臣,谁敢不服,

论人和曹操身为汉相,已有天下归心之势,曹操占领汉中后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

 

斩之而不能安也。,蜀人不服刘备诈取西川,因此,曹操一至便有蜂拥投曹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8-04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先说下汉中的地理形势。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在中国历史上,南北割据对峙时,通常是,当汉中地区为南方势力所控制时,双方以秦岭为界;当汉中地区为北方势力所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险要以作抵抗。
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地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8-04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很显然司马懿和刘晔看到了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和!

刘备不占人和,其势已危在旦夕。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