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诸葛亮阻刘备京口之行与鲁肃建“借荆州”之议 荆州殷富,又是战略要地,所以,鲁肃、诸葛亮都主张由本集团占有荆州。于是,荆州便成了孙、刘两家必争之地。赤壁战前,孙、刘任何一方都无力占据它。赤壁战后,当曹军北窜,孙权军队主力正忙着与留下来的曹军继续作战的时候,刘备一方面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使荆州在统属关系上与孙权划清界限,一方面向南开拓地盘。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等都投降了刘备,庐江郡将雷绪亦率部曲数万口归附。刘备抢在孙权之先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这是刘备集团的一大胜利,对刘备集团的前途至关重要。 刘备集团的这一行动,显然是在诸葛亮一贯主张夺取荆州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先主收江南诸郡,乃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赵云领桂阳太守;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与重托,积极开展军事活动,搜罗人才,扩充实力。从此,刘备集团创建了根据地,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其第一大功应当是属于诸葛亮的。 刘备集团占有江南四郡(包括襄阳、宜都),并在荆州地区取得绝对优势后,被部下推上荆州牧的宝座,成了大半个荆州地区的统治者。与此同时,孙权任命周瑜领荆州所属的南郡太守,程普领江夏太守。这样,在荆州地区就形成孙刘势力交错的形势。赤壁战后,孙刘的荆州之争的第一个回合到此结束。刘备在第一个回合中占了上风。“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但这并不是孙刘争夺荆州的结束,而是第二个回合的开始。孙权表面上承认孙刘分割荆州(不包括曹操控制部分),联姻固好,暗地里却对刘备施加压力,使之陷于相当困难的境地。后来,诸葛亮回忆刘备当时的处境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逼得刘备难以忍受,感到处境“危急”。建安十五年(209)十二月,刘备只得亲赴京口,面见孙权,“绸缪恩纪”。以缓和紧张局势,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刘备去京口,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鲁肃传》说:“求都督荆州。”就是说,要求把孙权占有的南郡、江夏郡划归刘备管辖,刘备希望成为荆州(不包括曹操占领部分)之主。如果这个要求能够达到,那么孙权对刘备所造成的“危急”形势也就随之而解。刘备此行,事先经过研究讨论。诸葛亮考虑到孙权不会答应刘备的要求,并将扣留刘备,因而坚决反对刘备去京口。这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小心。刘备则富有冒险精神,他认为:“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断然成行。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刘备一到京口,立即引起孙权集团中一些人的反感。周瑜一马当先,主张扣留刘备,周瑜上疏说: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指关、张——笔者),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粤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周瑜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要把刘备集团吃掉。孙权部下吕范的态度也与周瑜相同。顾全大局的鲁肃却不同意这样作。 赤壁战后,曹操并没有组织兵力南下,但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存在,则是不容忽视的。几年以前,鲁肃建议孙权抢先从刘表手里夺过荆州,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北争中原,而孙权却没有这样作。现在,大半个荆州落入刘备之手,刘备集团显然比战前增大了。因而刘备的地位也比战前更为重要;南北对峙的形势也已经明朗,要维持这种鼎足三分的局面,南方要与北方抗衡,孙权集团独力是不能担负起这一任务的。因而,鲁肃等人不赞成扣留刘备。鲁肃认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必须把刘备作为抗曹的伙伴和同盟者。这是鲁肃解决孙刘争夺荆州问题方案的出发点。如果按照周瑜、吕范的意见办理,扣留刘备,火并刘备集团,曹操乘势南下,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孙刘双方都认识到他们的主要敌人在北方。坚持分裂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为了孙刘两个军阀集团的生存,保持南北均势,只有彼此妥协,维持联盟,共同对付北方的曹操集团。在此基础上,鲁肃提出了“借荆州”的构想: “吕范劝(孙权)留备,肃日:‘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安抚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鲁肃张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样,孙刘两家争夺荆州的问题就可以暂时得到解决了。从表面上看来,刘备京口之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不仅不能“都督荆州”,反而丧失了从曹操手中夺来的四郡的主权,吃亏不小。但是,刘备在“借荆州”的名义下可以驻守荆州,有立足之地,以图来日的发展。同时,孙权在“借荆州”的名义下,不战而获得对荆州的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的所有权,为以后索取荆州立下了依据。鲁肃的“借荆州”之议,是双方经过一番紧张斗争之后取得暂时妥协的产物。这种方式也是当时孙刘两家所能共同接受的方案。这就是流传很广的“刘备借荆州”故事的由来。 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这对孙刘两家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当曹操得知“借荆州”的消息,感到震惊。当时,他正在写字,不禁笔从手中掉下。司马光认为此事不实,故《通鉴》不采用这条材料。其实,这条材料不假。清代的袁子才作了合理的解释。他说:“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曹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借荆州”之约成,维护了孙刘联盟,才使曹操震惊,曹操不得不暂时搁置兴师南伐的打算。 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乃是从实际出发的明智抉择:对曹操,“多操之敌”;对孙权,“为自树党”,体现了鲁肃的“独断之明”,是“深于为吴而得计者”。 这里需要附带指出一点。许多史家认为,刘备收取江南四郡,是从曹操手中夺取的,与孙权无关,因而没有“借荆州”这件事。赵翼就是持这种看法,他说:“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赵氏举了许多证据佐成其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先主传》:“(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这条史料当不是出自吴人之手,赵翼却没有引证。它清楚地表明:(1)孙权正式遣使向刘备索荆州;(2)刘备承认该还荆州,只是要求宽限还期;足证借荆州是事实,不是吴人的“事后之论”。 四 结束语 陈寿评:“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力”正确地分析形势,提出正确的战略和建议,在这些方面,鲁肃并不亚于诸葛亮。他们同是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