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蜀汉的生机——魏延的子午谷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7-28 15: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元228年即蜀汉建兴6年,诸葛亮在平定了南中叛乱,巩固后方,积蓄力量后,欲实行西出祁山,进据陇右,相机攻占关中,再进取中原”的战略方针。实现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
  应该说,此时北伐的时机把握是 相当不错的,在去年即227年魏文帝曹丕刚死,明帝曹睿刚刚即位,主少国疑,魏国的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权力再分配的争夺,被排斥的大臣惊惧不安,如当年叛离的上庸孟达,又思归汉。魏国的军事部署分南线与西线,分别对付东吴与蜀汉,魏国认为蜀汉自荆州失守,刘备彝陵大败后已经国力大伤,因此西线的布防和兵力都远不及南线,但岂不知,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国力已经得到恢复,诸葛亮又长于练兵,蜀汉军队的数量虽然只有10万,但是战斗力极强,在汉中基地秣马厉兵,积草屯粮,相机北伐。
  在228年正月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大事,上庸孟达败亡了!
  曹魏宛城南线军团的司令司马懿已经发现孟达有叛变迹象,他首先甜言蜜语稳住孟达,就在孟达戒备松驰时,司马懿却已暗中调集数万精兵,他下令大军一日要行两日之路,当时,军队一昼夜行军70里是正常速度。直扑上庸而来,司马懿和军队在正月冒着寒风,攀山越岭,倍道行军,八日内行军1200里!闪电般飞达上庸城下。
  司马懿抵达上庸后,立刻率兵围城,又派心腹之人对上庸城策反倒戈,围城仅16天,克上庸,斩杀孟达。司马懿风光的回到宛城,从此在曹魏军界中建立了威望。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的蚕食政策,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军,据箕谷(箕山之谷,在令太白岭之西坡);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七里)。蜀汉大将魏延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可以与汉初韩信暗度陈仓相媲美的鲸吞大战略!
  整体实力弱小的蜀汉228年初,在与曹魏对峙的陇右和关中地区,却具备相对的优势!
  此时,曹魏坐镇长安的西线司令是魏文帝曹丕的女婿,公子哥夏侯楙,无能而又怯懦。远非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比。
  魏延据此提出: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魏延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我们说子午谷长600里,虽然崎岖可是未必比从宛城到上庸的1200里更难走!作为蜀汉名将的魏延提出轻装精兵,并且有5000后勤部队,10天到达是经过实践和深思熟虑的。魏延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文人,在刘备时代就是镇守汉中的方面大将。必然熟悉关陇地区的力量对比和地理环境。以当时蜀汉军队精良的素质,能够以步兵对抗骑兵!在行动力上决不会逊色于司马懿的宛城曹魏军。公子哥夏侯楙在能力上是绝对比不了在三国时代声名显赫的孟达![
  b]以魏延为奇,诸葛亮率领主力大军为正,20天,锤子和砧板就可能碰合。当然,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的迅速!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自保,而是为夺取天下,在军事上没有冒险精神就绝对不可能成功。
  诸葛亮几次北伐,尽管小心持重,蜀汉军队的损失又何止数万?更不要说令蜀汉元气大伤的姜维北伐。
  1700年后,纳粹德国在二战突破阿登防线,与魏延的子午谷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出奇制胜,在认为最不可能的地点以最不可能的方式出现,迅速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是古今制胜之道,以弱克强的法宝!
  ]
  后来,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祁山。那时魏国人们只知道蜀有刘备,刘备死后,一直寂然无闻,所以对于蜀军进攻并无防备,听说亮军将至,猝不及防,极为恐惧,首先说明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军事威望并不显著!战争的发动极具突袭性。
  
  更加证明了魏延的子午谷战略在一出祁山的成功胜算极大。
 并且,作为汉室旧都的长安一旦攻下,多米诺效应会立即显现。广阔肥沃的人杰地灵关陇地区将迅速落入蜀汉的版图,然后,据潼关之险,再与曹魏周旋,国力大增的蜀汉必然会具备更多的生机。
  
  
  蜀汉以光复汉室”作为政治号召,在非曹魏统治中心的陇右和关中地区是有相当吸引力的,作为有400 年光辉历史的大汉王朝在它的发祥地关陇常常会引起人民的怀念,在那个重视正统观念的时代,曹魏短暂的统治还没有真正得到民心的认可。长久的向心力还没有产生,所以司马懿家族用了20年就篡夺了曹魏的天下!这一点,从诸葛亮率军攻祁山所以天水(郡城冀,令甘肃甘谷南)、安定(郡城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五十里)、南安(郡城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三郡一齐叛魏应亮,关中为之震动。如姜维等人才俊杰纷纷归附,也可以得到证明。
  
  又一证:建安二十四关羽以荆洲区区数万之众,在襄樊大战中,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威镇华夏,仅仅是围攻樊城,就使得苦于曹操压迫之灾中原百姓豪杰,陆浑民孙狼揭竿而起,南投关羽。关羽见民气可用,授印给兵,使其返回故土,破坏曹操统治,苦于苛政的众百姓群起响应,一时间,中原“盗贼”纵横,许昌以南乱成一锅粥,许昌拥汉派企图与关羽里应外合,发动暴乱。曹操冒冷汗之余,将汉庭诸官诓至邺城,屠戮殆尽,曹家统治濒于瘫痪。吓得曹操几乎迁都。
  
  
  夺取名城重镇的政治号召远大于单纯的军事意义,不仅意味着获取 土地和资源,更能争取民心的归附。瓦解敌方的士气与统治基础。
  可惜诸葛亮是优秀的政治家和治军高手而将略非其所长!
  
  
  如果刘备在世,诸葛亮不失为参谋长的人选,但在战场临机决断,出奇制胜方面并非最佳人选!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对人才的能力有相当的把握和洞察力。在刘备晚年的两次重大军事胜利:夺取益州,攻取汉中的战役中,随军参赞军事的是庞统和法正。尤其是法正,这位英年早逝往往被历史研究忽略,但是却对蜀汉的兴衰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连诸葛亮也认为,如果刘备彝陵之役有法正在,蜀汉决不至于大败。
  
  刘备生前是非常清楚诸葛亮的强项是内政与外交,很少随军,使得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军事威望并不显著!但是当白帝城临终托孤的时候,刘备身边忠心耿耿的军事政治人才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托孤诸葛亮只能是唯一的选择。
  当诸葛亮自为主帅时,果然表现出,谨慎有余,魄力不足,奇谋为短。南中叛乱的平定,主要是打的政治仗和攻心仗!最终诸葛亮选择了攻祁山的逐步蚕食政策。决定了实力弱小的蜀汉在持久战中必然灭亡的命运!
  在三国时代,各国内政相对稳定时期,延边逐步蚕食政策,几乎不会给对方造成致命的伤害,南线东吴与魏国相持的几十年里使用边境蚕食政策,毫无成效,徒然损耗国力就是例证。
  诸葛亮选择了攻祁山,魏明帝曹睿反应极快,诸葛亮一出,曹睿就立即率领精兵强将,坐镇长安,于是软肋变成了铜墙铁壁!蜀汉少有的良机就此失去了。
  历史给蜀汉的机会极少,似乎幸运之神并不青睐这个充满了慷慨忠贞之士的国度。
  不久,因马谡街亭之败,北伐的成果全部葬送。
  在以后的六,七年里诸葛亮又几次北伐,可惜,曹魏已经把西线作为生死攸关的战场,集中国力来对付蜀汉,关陇地区成为重中之重。奇袭的机会永远逝去了,蜀汉当年刘备部下的人才来自五湖四海,后来陆续衰老凋零,仅仅益州之地是无法提供干部补充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正是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原因,时间拖的越久,对蜀汉越不利,魏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兵员充沛的优势将随时间充分显示。三国时代的战争不仅较量国力,更是人才人力的角逐!
  而曹氏政权所在的北方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生产技术也相对先进。人才济济。最可悲的是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曹魏内部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和昏暴之君。政治相当稳定。
  
  
  作为中国智慧与品质化身的诸葛亮终于在旷日持久的成效甚微的损耗国力的拉锯战中,积劳成疾,54岁英年早逝。实现了对 刘备知遇之恩,对自己正统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其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顽强的意志和清正廉明的治国风范千百年来为世人敬仰!
  诸葛亮作为悲剧英雄的伟大,不仅在于高度的智慧,更体现在他忠贞不渝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光辉品格。正是这品格使诸葛亮比许多胜利者——如曹操,司马懿更光彩照人,人民,喜爱有道德品质和坚毅人格的智者。
  
  蜀汉名将魏延也在其后的权力争夺中失败,以悲惨的命运结束了他英勇智慧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黯然隐没在历史的迷雾中!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逐渐内政腐败,国力衰退,使得北伐中原希望渺茫。
  
  
  虽然,蜀汉又生存了30年,可当一出祁山失败的时候,灭亡命运就已经注定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07-30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7-08-02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08-10 18:28: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