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议赵云——子龙的经历、官职、能力〈〈〈转〉〉〉来源:中华三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8-03 1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 议 赵 云
—— 子龙的经历、官职、能力
天变雨纹
mmm393525想聊聊赵云。
关于赵云,mmm393525认为《三国演义》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基本上还是真实的赵云,无论是赵云的勇猛、沉稳冷静、能力以及政治头脑都是没有脱离史实的,只是赵云的史实地位与演义地位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很多人说赵云是近卫队长之类(更有人说是护卫保镖)、是冲锋陷阵的将领、并非大将之才,雨纹私下以为不然。
首先说说近卫队长(或护卫保镖)一说,mmm393525以为很多人是都是受了《三国演义》(特别是长坂之战)的影响,在演义中赵云不是护卫刘备的家眷,就是保护刘备、诸葛亮到处活动,长坂之战更是注明是保护家眷。而事实上雨纹在史书的记载中,根本没有找到赵云担任近卫队长之类(或护卫保镖)的官职或担任此类职责的记载(雨纹以为如曹操兵败于徐荣,操失马,曹洪献马步行跟随,救了曹操,怎么没人说曹洪是护卫呢?关、张随刘备起兵,“侍立终日”真象许褚、典韦,但也没人说他俩是护卫啊?或许有人说在刘备兵微将寡时,关、张充当护卫很正常,那么mmm393525想说有关赵云的记载中既无关张的侍立,也无周泰刚开始随孙策的“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更没有许、典那样明显记载“引入宿卫”,“都督中军宿卫禁兵”,“以褚常侍左右”,“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等话,何谈赵云是近卫队长或护卫保镖?)。网友贾图以为赵云担任的官职多为近卫统领之类,他举例说:牙门将军、掌内事、中护军都是。mmm393525起先倒的确没怎么研究过汉魏时期的官衔,因此回去恶补了一段时间,根据mmm393525了解的资料及个人理解,赵云从没有担任过近卫队长之类的职务。下面就来说说赵云的升迁经历,并就mmm393525的补习心得来为难一下贾图兄的论点。
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很早,按《资治通鉴》上记载是公元191年,《三国志》上说他“为先主主骑”。mmm393525以为“主骑”是主管骑兵的意思,贾图兄认为“主骑”是名词,他认为管理骑兵的官职都不小,赵云此时还不会担任这么高的职位(当然贾图的原话雨纹记不清了,大致意思应该是这样)。而雨纹认为此时刘备自己只不过是平原相,应该没有资格任命赵云担任有关掌管骑兵的官位,而其拥有的骑兵也不会多,所以他只是授予赵云掌管骑兵的权力,并没有足够的地位来任命赵云有关的职位,所以“主骑”应该不是官名,只是表示赵云的职责是主管骑兵(司马光或者帮助司马光编写这段内容的官员大概和mmm393525的理解一样,所以《资治通鉴》上这句话加了一字变成“为备主骑兵”)(有人说“主骑”是近卫队长,雨纹不知道他是从何处资料得出的结论,雨纹以为骑兵队长不等同于近卫队长)。
此后,整整十七年没有关于赵云事迹、升迁的记载,直到公元208年才有长坂之战以及升为牙门将军的记载。贾图兄认为这表示赵云这段时间没有功绩,是长坂立了功后由主骑升为牙门将军的。mmm393525想,在这十七年里,刘备军团屡战屡败,东逃西窜,其他势力或民间的记史人不太会去关心这么个没有“前途”的势力,而刘备自己手下估计没有记史的人(即使有,在终日失败迁移、性命难保的生活里,还有什么兴趣去记载),加上蜀国后来没有置史官所以这十七年里所有刘备集团的人的记载都少之又少,这从最重要、最早跟刘备的关、张二人来看就很明显了,关羽早期详细记载的只有投降曹操前后的一段事迹,而张飞也和赵云一样直到长坂才有详细的事迹和功绩记载。而关张早期的官位——偏将军和中郎将都是曹操封的因而才有记载。所以mmm393525认为赵云、张飞等这段期间不会没有功绩升迁,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长坂之战在演义中赵云是奉命护卫刘备家眷,但事实上没有史书记载长坂之战赵云的职责是护卫刘备家眷,不能因为救了阿斗和甘夫人就说他的职责是护卫。mmm393525以为不排除赵云在乱军中正好遇见(难不成要是关、张等人遇见了这种情况,会说:“我不是护卫!”就扔下阿斗和甘夫人自己走了?)而且mmm393525以为刘玄德并非是顾家之人,他抛妻弃子非只一次(有史可考的至少三次,家常便饭,所谓“妻子如衣服”在玄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刘备来说自己是最重要的(当时的君主谁不如此),赵云若真为护卫的话,在那种危急情况下保护的绝对是刘备而不是家眷,家眷是用不着大将护卫的,只要派些兵卒就够了(那个男权年代的男人应该都是这样的,连吕布这样顾家的好男人也曾丢妻自逃,而后来他顾及妻女就OVER了)(甘夫人不过是刘备的小妾,虽为刘备生了儿子但按《三国志》记载“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刘备屡次丢失正室却始终没把她扶为正室,可见也并不怎么重视这个妾;此后刘备称帝也不过只追谥甘为夫人,这应该还是看在刘阿斗的面上;所谓的昭烈皇后不过是阿斗的孝顺)。此外,倘若赵云的责任真是护卫家眷,那他决不该升为将军——如许褚每次升职的原因都是在战役中杀敌有功,而他多次救了曹操的命反没得到封赏,因为这是护卫的职责,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要受罚。赵云的职责若是护卫刘备家眷,那他救了阿斗甘夫人是应该的,不应得到升迁为将军的重赏。
所以mmm393525认为长坂之战赵云的职责不是护卫刘备家眷,很可能只是在乱军中遇到与刘备失散的阿斗甘夫人,奋力救出他们,因此受封将军的职位(当然雨纹是推测,只是一家之辞,仅供参考)。
mmm393525找到的这牙门将军的解释是低等的杂号将军称号,并没什么特别的职责指定。贾图兄以为“牙门”二字的意思表明是近卫军统领。牙门指的是营门,即使按字意解释也应该是营门旁的将军或守卫营门的将军,或许贾图兄认为守门是护卫的职责(按《典韦传》“常绕大帐”“帐下壮士有典君”,护卫应该在帅帐旁),而mmm393525以为如果解释成“营门旁”那应该是代表整个军营的最前部,那样应该理解为先锋部队的将军;如果解释成“守营门”应该是城门军统领、城守之类的将军吧。不过mmm393525还是认为牙门将军并不是按字面意思来解释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职责,只是低级别的杂号将军称号(如魏延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为牙门将军;对于不是护卫“数有战功”的战将,不可能反而封个近卫统领的官职让他当侍卫统领吧。贾图兄认为说不定是只有牙门将军空缺,暂时担任,因为魏延很快就升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这太牵强,刘备此时手下封将军的还没那么多吧,另外贾图兄说的“很快”并不合事实,魏延封牙门将军是刘备攻下成都时,是建安十九年夏天、公元214年,而进封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是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公元219年,当中整整5年,怎么能说是“很快”?反是赵云封牙门将军是建安十三年秋、公元208年长坂之战后,而在同年底或次年初,就进封偏将军、桂阳太守,时间不过半年,比魏延短很多,反而适用贾图兄的意见)。
刘备占领荆州后,《云别传》说赵云职位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这不会是一个近卫队长或护卫统领的职位,所以不用细说。而刘备入蜀时,赵云为留营司马,特任掌内事。司马是统率军队的官职;而“留营”二字,mmm393525的理解是留守大本营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因为当时刘备的驻军地是公安城,那么公安城相当于当时刘备军的大本营或可以说是都城,孙夫人也正是住在公安城),所以“留营司马”就是让赵云统率留在公安城里的军队。“掌内事”的理解,贾图兄认为“内”指宫内,而且《云别传》在提到这事时提到了孙夫人——“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所以是“管理内眷”的意思,是去管孙夫人。mmm393525以为贾兄错了,首先“内”的意思是XX内,并不单指宫内(“内”一直到唐朝时才有了特指宫内的意思,并产生了“大内”一词),如《三国演义》中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内”指孙家的地盘内(也可理解为国内,特指政事),“外”指孙家地盘外(特指军事)。所以赵云的“掌内事”以雨纹理解应该是指管理公安城内的事务。两者一加,也就是将公安的军政事务都交给赵云管理,相当于让赵云当公安太守(只是此时的公安太守应该是刘备担任的,在刘备没有取得新的领土前是不会转让给别人的,所以要特别说明把权力给赵云,即“留营司马”和“掌内事”)(由此可见赵云不是近卫队长之类,要是是的话,怎么会不随刘备入蜀保护刘备呢?反而去担任相当于留守首都的重要职位呢?这不是护卫或近卫队长所能担任的重要职务)。其次是管内眷和孙夫人之说,mmm393525以为封建社会决不可能让一个没有亲戚关系的武将去管理内眷,想想当时的封建礼教吧。而孙夫人到底是主子,刘备不会授权赵云去管主子的,至于《云别传》中提到孙夫人,mmm393525以为是要说明那些吴吏兵纵横不法是依仗了孙夫人,而他们纵横不法一定是在公安城内甚至公安城周遍,所以需要“严重,必能整齐”的赵云来治理整顿公安城以及驻扎的部队(包括吴吏兵)(另外孙夫人性刚,会去听一个相当于保镖[无论是近卫队长还是护卫]的人的话吗?她可是连刘备本人都不敢得罪的孙权之妹,所以赵云决不会担任近卫队长之类的职务,应该是更有权威的职务)。因此赵云此次的职责相当于留守首都的留守将领,并不是什么管内眷的近卫队长之类的官职(贾图兄又说赵云两次救阿斗就是赵云担任近卫队长的证明。mmm393525前面就说过了,如果是近卫队长更应该去护卫刘备,何时看见许、典离开曹操留守基地或护卫家眷?赵云是护卫或近卫队长的话,在长坂离开最重要的刘备[或跟不上而失散],就是失职,不但不该升赏反而应该处罚。mmm393525也说过刘备不是重家室的人,丢妻弃子非止一次,而带数十万难民逃跑时早就有被曹军追上的心理准备,因此决不会让近卫队长不保护自己反去保护家眷的;赵云当阳救后主就mmm393525看来是巧遇的可能性高。截江夺阿斗之事,从驻扎在南郡的张飞都赶到的情况来看,孙夫人离开公安时没被赵云发现,那么如果赵云担任近卫队长管理家眷,竟然连被护卫和管理的孙夫人离开都不知道的话,那是严重的失职,何谈“严重,必能整齐”?只有按mmm393525的理解,赵云是担任相当于公安太守的职位,处理的事情多,才会让孙夫人悄悄溜走,但他能及时通知驻扎别处的张飞拦截,并及时赶上孙夫人救回阿斗,所以才值得《云别传》记载称颂。因此两次救阿斗,mmm393525以为都恰好说明赵云不是护卫或近卫队长)。
而后就是入蜀之战,这里mmm393525别的都不再多说,只是要提出一个个人见解,那就是《赵云传》中“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这句话有个错误,此时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是偏将军,而诸葛亮只不过是军师中郎将,军队中的等级是很严格的,要担任中郎将的诸葛亮去指挥担任将军的张、赵,就如同要团长去指挥师长或更精确的说是让上校去指挥中将和少将一样是不可能的。而从《诸葛亮传》“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张飞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以及《刘备传》“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都可以看出诸葛、张、赵是互不统属的部队,是合作攻蜀的(那时两支互不统属的部队中,官衔高的军官可以节度官衔低军官及其部队,诸葛亮不但不能指挥张、赵,反而要受张、赵节度)(古人讲的是名正言顺,周瑜、陆逊都是先封官授权正了名再领兵出征;夏侯渊死后诸将推张颌为主帅,曹操马上“遣使假郃节”为张颌正名。如果刘备要诸葛亮做主帅,一定要先升诸葛亮的官衔,至少要和张、赵平级成为将军或假节之类。而刘备没升诸葛亮的官衔和假节之类就说明没有让诸葛亮做主帅的意思)。所以mmm393525以为这是陈寿的失误。
平定益州后,赵云受封翊军将军,“翊”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历史学家黎东方在《细说三国》中提到赵云的翊军将军与法正的扬武将军是相仿的,并且略高于糜竺的安汉将军,而《糜竺传》说糜竺的安汉将军位在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之右;所以赵云此时的官职,倒并不算低(关羽“董督荆州事”,官职“荡寇将军”未变,实权增加了;张飞“领巴西太守”,飞原是南郡太守,官职“征虏将军”及实权皆未变,或许统率的兵力增加了;马超从偏将军升“平西将军”,比赵云升得高;黄忠从裨将军升“讨虏将军”,与赵云相仿;魏延为“牙门将军”,虽低于赵云,但升得很快,入蜀前是部曲,后应该在一年多的攻蜀战役中“数有战功”逐步升迁,最后升为牙门将军)。
此后赵云的官职成了mmm393525的疑问。攻下汉中,没有升迁;刘备称汉中王,仍没升(这两次诸葛亮也没有变动官职,不解???);最后刘备称帝时按理应该要分封群臣的,赵云的官职多少应该会有所变动,但还是没有升迁(或者没有记载?),很奇怪(难道因为子龙劝谏过多?过于直接?)(玄德公的用人,一般是受肯定的,但mmm393525还是有所保留的,后面mmm393525还要细述自己的看法)。
此后直到刘禅继位,赵云才又升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其余几个官衔不用多说,而这个“中护军”或许有人要说这就是近卫统领的官职。现在mmm393525来具体说说“中护军”的职责。
首先,一般网上能查到的关于中护军的解释大致是:禁军中统兵的武将官职(禁军指护卫皇宫以及扈从皇帝的军队[后者应该是精锐部队])。而雨纹根据《辞海》“护军”、“中护军”、“中领军”三词的解释综合起来的解释是:中护军(原名护军)和中领军(原名领军)都是汉末设置的重要军事长官,共同掌握统率中央军队的实权,其中中领军一般又是由亲信将领担任。如此看来中护军似乎不仅仅是禁军中的官职,而是中央军队(禁军)的统帅(《魏书》记载领军史涣想让护军韩浩一起劝阻曹操进兵柳城,而浩不同意并说:“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而《许诸传》又记载许诸“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可见担任护卫工作的近卫、护卫、宿卫之类只是中护军统领的中军[禁军]中的一部分);再来看看担任过中护军的人物:魏方韩浩、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贾充,吴方周瑜,蜀方赵云、费祎,除了赵云、周瑜、韩浩是武将外,其余几个都算是文官,怎能担任或统领近卫、护卫?所以mmm393525以为中护军决不是近卫统领。
其次,中护军的真正重要职责是负责武官的选拔任用。雨纹一直对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很奇怪,如果中护军只是禁军统领的话,那只是掌了一定数量的兵权,并没有什么其他职权来“掌众事”,似乎还不够资格与张昭共掌事(长史有三种:1、丞相等三公府设长史,号三公辅佐。2、各郡太守属官设有长史,辅佐太守掌一郡兵马。3、将军之属官,总理将军幕府。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如此看来张昭的长史应属于第3个,权力很大)。黎东方在《细说三国》中曾说“中护军”相当于:“在朝廷内部主持军官升迁调降的人事处长”。mmm393525初次看到这句话,感到莫名其妙,而且也没找到相似的解释资料。但不久mmm393525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解中找到了一些史料证实了这一说法。《三国志》《夏侯玄传》的裴注引用了《世语》的记载“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 以及《魏略》的记载“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如此中护军的职责很明确了,网上的那些解释mmm393525以为应该没有《世语》《魏略》准确,至少不完全。因此中护军不是什么近卫统领、护卫之类,而是“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以及掌握中央军队军权的重要实权官职,这样雨纹才了解周瑜的“中护军”身份的确足够与张昭共掌众事了。
综上所述,mmm393525以为赵云从没担任过什么近卫统领、护卫之类的职务,护卫保镖一说更无从说起。虽然贾图兄以及其他不少朋友都说,近卫统领不等同于护卫,是统率精锐部队的官职,但雨纹以为,并不是雨纹认为护卫、近卫统领差,而是赵云的确没有担任过此职位,不该强加,因此雨纹才固执的先要明确的确定子龙的官职职责。
关于赵云的地位,mmm393525以为的确是不高,但并非是赵云的能力问题,而是刘备的喜好问题。看看刘备重用的带兵之人:关羽“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张飞“暴而无恩”“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马超“阻戎负勇”,黄忠“常先登陷陈”,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受刘备提拔重用不但是因为能力,更因为他很像刘备最重用的关羽,这点雨纹在另一篇《从蜀魏六次战役看诸葛亮》中详细比较过),此五人皆个性张扬、豪迈不羁,都称得上“勇狠”的武将性格(或者从某种意义上都不是稳重型,是想做就做的类型)(刘备自己也是个“勇狠”之人,别看《三国演义》上刘备动不动就涕泪纵横,但史实的刘备够“勇”:其一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其二“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其三敢以“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的杂牌阵容去救陶谦拒曹操;够“狠”:其一屡次丢妻弃子;其二“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其三“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以上mmm393525以为刘备能成王业的确不是偶然,而失大业也非偶然)(刘备就是因为这“勇狠”不深思的个性才会前二十余年无立足之地,后虽稳下性子按诸葛亮的计划行事,但刚有小成就又老毛病发作,导致蜀国实力大损,自己也郁郁而终)。而诸葛亮、赵云这种稳重型的人并不是刘备欣赏的统兵类型,所以就很少得到统兵打仗的机会,还好诸葛亮政治才干同样杰出,仍能发挥才干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而身为纯粹武将的赵云只能流离于人们认为的不上不下的地位。(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只有一次带兵作战,就是入川;而刘备托孤时又把兵权全部给了李严:“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另外李严此人雨纹以为没什么统帅能力,虽然诸葛亮评价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但那只是说李严处理公务的能力强、速度快、不拖拉,而根据《李严传》中诸葛亮上表的内容以及诸葛亮集中李严劝诸葛亮称王的信这两事来看,李严为人“情在於荣利而已”,加上谎报军情等等,实乃缺点大于优点,为什么刘备会如此重用他呢?不解!)(再看看“五虎”将的谥号关羽壮缪侯,张飞桓侯[《尚书.牧誓》中“桓桓”一词的意思指威武的样子,因此雨纹估计桓侯与威侯的意思相似]、马超威侯、黄忠刚侯、赵云顺平侯,五人的性格可见一斑)
此外常有人以没有镇守一方来贬低赵云。其实镇守一方,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是地位高的人的专项。看看魏国五名将,张辽镇守过合肥;乐进只当过张辽副手,本身没有镇守过一方;于禁没有镇守过一方;徐晃、张颌也是给镇守汉中的夏侯渊当副手,本身没有镇守过一方;再看双夏侯、两曹:曹操手下诸将最亲重的夏侯敦经常留守大本营,勉强谈得上镇守一方的只有“留居巢”三年;夏侯渊较多,镇守长安、汉中;曹仁镇荆州;曹洪没有镇守过一方;魏国地大疆长,可镇之地更多于蜀吴,但魏之九上将,镇守过一方的即使算上夏侯敦也只有四人,一半都不到,而很多镇守一方的倒是臧霸、文聘、苏则、杜畿等次一等的武将。此外《魏书》记载:“议者以浩(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由次可见,没有镇守一方并非是没有能力,而且至少在《魏书》(是魏国是官方记载)作者看来担任中护军比镇守汉中更有地位、更有面子。故仅从没有镇守一方来断定赵云没有能力是不客观的(魏延镇守汉中,难道就说明刘备认为他的能力超过了张飞、马超、赵云等人了?未必吧)。
关于赵云的能力,很多人批评他没什么统率力,没带兵打过胜仗。真是冤枉的子龙啊!刘备在世时,手下的大将有多少机会独自带兵作战啊!!!扳扳手指足够用了:1、张飞守下邳与吕布战;2、关羽守下邳与曹操战;3、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扫平川南川北(这里赵云带兵攻下了江阳,扫平川南,算是胜仗吧);4、张飞破张颌于瓦口;5、刘封、孟达、李严攻取上庸;6、关羽攻樊破于禁,后战败于荆州(哈哈,正好乔丹的六颗冠军戒指)。其余的战斗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
不少人说赵云只是勇猛而已,论将才不如张辽、曹仁、夏侯敦、渊等。mmm393525就先用张辽等魏国大将的战绩来比较一下。
张辽最精彩的一仗——合肥守卫战,主要是两场战役:1、吴兵刚至,率八百死士力战挫敌;2、吴兵撤军,进行追击,大败吴军,几获孙权。第一战,其实很危险,吴军“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而张辽并没什么对策,就是持勇“直前急击”,此后还“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此战的出发点“折其盛势”或许是正确的(雨纹以为郝昭守陈仓就很稳妥,才是上策,有坚城可守,根本不需要冒这个险),但mmm393525认为“自旦战至日中”完全靠的是张辽的勇猛才取胜的,不是谋略。而后第二战获胜的主因却在于孙权的失误,根据《凌统传》记载:“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mmm393525真怀疑孙权是否懂兵法,撤军时当然要安排下断后的军队以防敌军追击,他不但不如此,反而带着少量的军队走在最后,成就了张辽的合肥完胜。总之,张辽最精彩的合肥之战主要是因为张辽的勇猛。曹仁最精彩的江陵之战,与张辽的合肥之战相近:“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也没有什么统率力、谋略,唯靠勇尔。这两仗是张、曹记载字数最多最详细的战役,不过是勇字为先。
夏侯敦是雨纹很奇怪的魏将之一,因为mmm393525找不到他的战绩,多数情况下他只是留守曹操后方的大本营。而其本传竟然还记载着他被吕布手下诈降的人绑架为人质的悲惨经历,全靠韩浩救他。《夏侯敦传》本就很短,竟然用将近1/3的篇幅记述此事,成为称颂韩浩的传记了。从传中看夏侯敦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战绩,在其他传中又可知1、敦曾救援刘备但被吕布击败;2、博望之战虽有于禁相助,但还是被刘备击败。不过夏侯敦“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倒像是治水兴田的内政之臣,并且推荐典韦、提拔韩浩,颇有识人之能(游戏中他的政治力应该提升到80以上),到可以说其有文臣的才能(或许正因夏侯敦并不善于指挥作战而又长于政治能力及用人,所以常镇守后方吧)。
夏侯渊虽然战绩显赫,但《夏侯渊传》记载:“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曹操为什么经常要说这话告戒夏侯渊,那是因为夏侯渊“但恃勇也”,不“行之以智计”;他最得意、记载最详细的一仗是破韩遂,此战夏侯渊先亲率“轻兵步骑”快速袭击长离,并以带来的“轻兵步骑”与韩遂来救援的大军野战,虽然是取得胜利,但雨纹以为就如曹操所言是持勇而已,虽然“数战胜”那是没碰上强敌,所以曹操要“常戒”之。而后来夏侯渊战死时,又是“自将轻兵护南围”并且还“分所将兵半助郃”。所以夏侯渊仍是个以勇为首的大将。限于篇幅,雨纹不再说其他魏将了。
如曹操所说“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魏国的名将引以为傲的记载也多是以勇为主的战绩。长坂之战赵云抱弱子护妇女杀出重围,难度大于张、曹率精兵杀敌(曹操军并非什么不欺妇女儿童的仁义之师,曾屠徐州数城、坑杀袁绍降军八万),其勇足可以与张、曹、夏侯等媲美,凭此点已是名不错的将领;成都之驳、谏阻攻吴所表现的政治才能和口才也不是一般文臣能达到的水平,凭此点已兼备文武。
至于所谓的统率能力,雨纹以为主要是策略能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汉水之役后半段的偃旗息鼓已表明赵云的统率能力,但雨纹对汉水之役前半段赵云的表现也十分欣赏:“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这是一场突然的遭遇战,赵云只“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而遇到曹操主力部队,此时赵云采取的行动不是马上撤退,反而“前突其陈”。每次看这段话就让mmm393525联想到最喜欢的将领之一——西汉名将李广的两件事:1、李广曾率百骑在野外突然遭遇匈奴大军,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并且不退反进,后匈奴果然不敢攻击李广的百骑而撤走。2、李广的右北平遭遇战,广率四千骑在野外被匈奴四万大军包围,广的军士都害怕了,于是广派其子李敢带数十骑突击匈奴的阵营,从左边突入右边突出,李敢回来说:“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前一事,当在野外突然遭遇数量差距悬殊的敌军而且远离大本营时,士兵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慌忙撤退士气会崩溃、士兵会更加恐慌散乱,这样也就很难逃脱了;后一事,在敌我兵力悬殊、又不能避免战斗的遭遇战时,所要做的就是提升战士的士气,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杀敌来提升士兵的勇气士气。李广和赵云正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判断和决定非常一致,而这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以及果敢的指挥决策能力,这比张辽、曹仁的两战更突然更仓促,更能反映一个将领的统率能力(雨纹其实对演义的赵云只是比较喜欢而已,并感觉他在演义中似乎只需要个人的武力就可以打胜仗了;但看了《三国志》后感觉到赵云是个活生生的人、是个英雄、是个优秀的将才)。
另外mmm393525以为统率能力也表现在战败时的措施以及兵士对主将的信任度。赵云虽然没有关、魏那样善养士卒的记载,但雨纹以为士兵对他是极为信任的。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赵云奉命率少量的军队出斜谷道担当疑兵分散魏国兵力,但由于“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以街亭之役为对比,马谡兵败“士卒离散”根本不能“敛众固守”,这是因为马谡是个刚带兵的将领,以前从没担任过带兵的职务,加之他“举动失宜”“举措烦扰”,所以兵士对他不信任,因此一受挫便就溃散,反是副将王平所领千人信任王平,能败而不乱,鸣鼓自持,疑退张颌。同样,赵云的士卒信任赵云,所以在兵力差距不小并且失利的情况下仍能顽强固守;而赵云能在败中稳定局势,使得“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这与于禁在宛城之役的表现大同小异,当时曹操给于禁的评价是:“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那么赵云也足可担当这“虽古名将,何以加之!”的评语。
关于箕谷之败以及诸葛亮第一次攻魏,雨纹有些个人意见,供诸公参考。可以肯定的是魏明帝开始是派曹真都督关右迎击诸葛亮的,但曹真却率大众去与疑兵对峙,诸葛亮猛攻祁山,曹真没有采取措施,而在三郡响应诸葛亮后,魏明帝坐不住了,亲镇长安并招张颌出兵。
那么赵云是怎么失利的,雨纹以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赵云既然是疑兵,自然要“扬声”虚张声势,如果只是驻扎不动,虚实很快就会被摸清;因此mmm393525以为赵云等要采取疑兵行动,决不可能按兵不动,应该要到处活动虚张声势,造成箕谷有大量蜀军的假象。而在采取这些制造假象的行动时很有可能发生与魏军的遭遇战,就像汉水之战,并且由于兵力的差距只能敛兵固守以保不大败。
第二种可能(mmm393525认为这种可能性大):根据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败后上表提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亮说箕谷没有戒备是什么意思呢?mmm393525以为赵云以少量的兵力去牵制曹真的大军,决不会马虎到不防备魏军的进攻,而《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这明显不是不防备,而是正面交锋;再看《曹真传》中却丝毫未提这事,甚至连与蜀军交战的记载也没有。因此mmm393525大胆推测,赵云一直成功的执行疑兵计划使得曹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时祁山前线街亭突然战败,蜀军溃退(按《云别传》记载是“兵将不复相录”),慌乱之极,因此没有及时通知箕谷的赵云兵败和及时撤退;而魏军必定要大举追击,曹真自然也是主力尽出,箕谷蜀军没料到曹真忽然全军而进,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赵云只能敛众固守以保证不被大败,在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以保安全撤退;而魏军则以为这么少的兵力只是蜀军的垫后掩护部队(雨纹以为魏国始终对箕谷蜀军的兵力没有完全摸清,这点从曹真总督关右的大军始终没有大举动,直到张颌击败蜀军才有进兵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赵云的疑兵军队虽然失利,但魏国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证据是:1、《魏略》记载的魏明帝在战胜蜀军后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上提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2、《曹真传》以及所有魏方的记载都没提到击败斜谷道箕谷蜀军这事。魏国要称颂功绩的话,赵云当是首选,因为他是蜀军两路部队其中一路的主帅[虽然是疑兵,但声势上是一路大军],击败他的功劳是足可以用来夸大、夸耀的,但魏国却没提蜀军一路兵马的主帅赵云,反而着重提个没什么名气的高祥[详][连名字都搞不清的家伙][屯兵柳列城被郭淮击败]来炫耀。
由此可见魏方并不知道击败了赵云;雨纹以为因为正好是蜀军撤军时,所以魏军可能以为只是遭遇了蜀军少量的垫后掩护部队,没有当作战胜了蜀军来记载)。
而事后赵云只被贬官两级为镇军将军,也说明责任不在于赵云(汉朝军法苛刻,mmm393525仍以李广的右北平之战为例,李广在无所依仗的荒野以四千兵结圆阵向外抵御四万匈奴兵一天一夜,虽损兵过半仍力战,直到张蹇的援军赶来。此战的责任在于失道的张謇没有及时赶到,李广力战敌人应该有功,但因为损兵过多而功过相抵,没有奖赏[mmm393525以为在无险可依的荒野,突然遭遇被十倍的敌人围住,只能围成圆阵御敌一天一夜,不全军覆没已是难能可贵了]。三国时期的军法与汉朝的军法基本相近);但蜀军此次战役毕竟是失败了,诸葛亮也自贬三级,牵连的将官也不计其数;赵云虽然没有象马谡一样犯指挥失当的错误,但毕竟是失利了,所以赵云贬官也很正常(诸葛亮赏罚严明,如果错在赵云的话,看看马谡、李严等,作为一路军马主帅的赵云受罚决没那么轻),并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是赵云统率能力差才吃了败仗才贬官的。
赵云成为现在的完美化身决不是偶然:看看跟随刘备数十年,无论流离还是发达,无论重用还是冷落,都是忠心不二;看看成都之驳,三国时期有哪个武将会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谏阻伐吴,那是真正的心存汉室,以国为重;看看长坂、汉水以及箕谷之战,智、勇、统率、冷静集于一身;加上没有张扬矜持的个性,没有明显的缺点,和上下级以及同僚都关系良好;这些都是拥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完美英雄应该具备的,赵云有着被美化的潜力,三国时期再没有任何一个武将同时拥有这么多可以用来艺术升华的特点了。于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最终赵云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完美武将;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拥有这些优点的史实赵云。mmm393525认为史实的赵云虽不完美无缺,但更真实、更吸引mmm393525,完全称得上是良将、是英雄。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08-10 18:2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7-08-15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抄的 原文如下:

雨纹想聊聊赵云
关于赵云,雨纹认为《三国演义》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基本上还是真实的赵云,无论是赵云的勇猛、沉稳冷静、能力以及政治头脑都是没有脱离史实的,只是赵云的史实地位与演义地位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很多人说赵云是近卫队长之类(更有人说是护卫保镖)、是冲锋陷阵的将领、并非大将之才,雨纹私下以为不然。
首先说说近卫队长(或护卫保镖)一说,雨纹以为很多人是都是受了《三国演义》(特别是长坂之战)的影响,在演义中赵云不是护卫刘备的家眷,就是保护刘备、诸葛亮到处活动,长坂之战更是注明是保护家眷。而事实上雨纹在史书的记载中,根本没有找到赵云担任近卫队长之类(或护卫保镖)的官职或担任此类职责的记载(雨纹以为如曹操兵败于徐荣,操失马,曹洪献马步行跟随,救了曹操,怎么没人说曹洪是护卫呢?关、张随刘备起兵,“侍立终日”真象许褚、典韦,但也没人说他俩是护卫啊?或许有人说在刘备兵微将寡时,关、张充当护卫很正常,那么雨纹想说有关赵云的记载中既无关张的侍立,也无周泰刚开始随孙策的“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更没有许、典那样明显记载“引入宿卫”,“都督中军宿卫禁兵”,“以褚常侍左右”,“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等话,何谈赵云是近卫队长或护卫保镖?)。网友贾图以为赵云担任的官职多为近卫统领之类,他举例说:牙门将军、掌内事、中护军都是。雨纹起先倒的确没怎么研究过汉魏时期的官衔,因此回去恶补了一段时间,根据雨纹了解的资料及个人理解,赵云从没有担任过近卫队长之类的职务。下面就来说说赵云的升迁经历,并就雨纹的补习心得来为难一下贾图兄的论点。
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很早,按《资治通鉴》上记载是公元191年,《三国志》上说他“为先主主骑”。雨纹以为“主骑”是主管骑兵的意思,贾图兄认为“主骑”是名词,他认为管理骑兵的官职都不小,赵云此时还不会担任这么高的职位(当然贾图的原话雨纹记不清了,大致意思应该是这样)。而雨纹认为此时刘备自己只不过是平原相,应该没有资格任命赵云担任有关掌管骑兵的官位,而其拥有的骑兵也不会多,所以他只是授予赵云掌管骑兵的权力,并没有足够的地位来任命赵云有关的职位,所以“主骑”应该不是官名,只是表示赵云的职责是主管骑兵(司马光或者帮助司马光编写这段内容的官员大概和雨纹的理解一样,所以《资治通鉴》上这句话加了一字变成“为备主骑兵”)(有人说“主骑”是近卫队长,雨纹不知道他是从何处资料得出的结论,雨纹以为骑兵队长不等同于近卫队长)。
此后,整整十七年没有关于赵云事迹、升迁的记载,直到公元208年才有长坂之战以及升为牙门将军的记载。贾图兄认为这表示赵云这段时间没有功绩,是长坂立了功后由主骑升为牙门将军的。雨纹想,在这十七年里,刘备军团屡战屡败,东逃西窜,其他势力或民间的记史人不太会去关心这么个没有“前途”的势力,而刘备自己手下估计没有记史的人(即使有,在终日失败迁移、性命难保的生活里,还有什么兴趣去记载),加上蜀国后来没有置史官所以这十七年里所有刘备集团的人的记载都少之又少,这从最重要、最早跟刘备的关、张二人来看就很明显了,关羽早期详细记载的只有投降曹操前后的一段事迹,而张飞也和赵云一样直到长坂才有详细的事迹和功绩记载。而关张早期的官位——偏将军和中郎将都是曹操封的因而才有记载。所以雨纹认为赵云、张飞等这段期间不会没有功绩升迁,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长坂之战在演义中赵云是奉命护卫刘备家眷,但事实上没有史书记载长坂之战赵云的职责是护卫刘备家眷,不能因为救了阿斗和甘夫人就说他的职责是护卫。雨纹以为不排除赵云在乱军中正好遇见(难不成要是关、张等人遇见了这种情况,会说:“我不是护卫!”就扔下阿斗和甘夫人自己走了?)而且雨纹以为刘玄德并非是顾家之人,他抛妻弃子非只一次(有史可考的至少三次,家常便饭,所谓“妻子如衣服”在玄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刘备来说自己是最重要的(当时的君主谁不如此),赵云若真为护卫的话,在那种危急情况下保护的绝对是刘备而不是家眷,家眷是用不着大将护卫的,只要派些兵卒就够了(那个男权年代的男人应该都是这样的,连吕布这样顾家的好男人也曾丢妻自逃,而后来他顾及妻女就OVER了)(甘夫人不过是刘备的小妾,虽为刘备生了儿子但按《三国志》记载“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刘备屡次丢失正室却始终没把她扶为正室,可见也并不怎么重视这个妾;此后刘备称帝也不过只追谥甘为夫人,这应该还是看在刘阿斗的面上;所谓的昭烈皇后不过是阿斗的孝顺)。此外,倘若赵云的责任真是护卫家眷,那他决不该升为将军——如许褚每次升职的原因都是在战役中杀敌有功,而他多次救了曹操的命反没得到封赏,因为这是护卫的职责,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要受罚。赵云的职责若是护卫刘备家眷,那他救了阿斗甘夫人是应该的,不应得到升迁为将军的重赏。所以雨纹认为长坂之战赵云的职责不是护卫刘备家眷,很可能只是在乱军中遇到与刘备失散的阿斗甘夫人,奋力救出他们,因此受封将军的职位(当然雨纹是推测,只是一家之辞,仅供参考)。
雨纹找到的这牙门将军的解释是低等的杂号将军称号,并没什么特别的职责指定。贾图兄以为“牙门”二字的意思表明是近卫军统领。牙门指的是营门,即使按字意解释也应该是营门旁的将军或守卫营门的将军,或许贾图兄认为守门是护卫的职责(按《典韦传》“常绕大帐”“帐下壮士有典君”,护卫应该在帅帐旁),而雨纹以为如果解释成“营门旁”那应该是代表整个军营的最前部,那样应该理解为先锋部队的将军;如果解释成“守营门”应该是城门军统领、城守之类的将军吧。不过雨纹还是认为牙门将军并不是按字面意思来解释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职责,只是低级别的杂号将军称号(如魏延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为牙门将军;对于不是护卫“数有战功”的战将,不可能反而封个近卫统领的官职让他当侍卫统领吧。贾图兄认为说不定是只有牙门将军空缺,暂时担任,因为魏延很快就升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这太牵强,刘备此时手下封将军的还没那么多吧,另外贾图兄说的“很快”并不合事实,魏延封牙门将军是刘备攻下成都时,是建安十九年夏天、公元214年,而进封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是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公元219年,当中整整5年,怎么能说是“很快”?反是赵云封牙门将军是建安十三年秋、公元208年长坂之战后,而在同年底或次年初,就进封偏将军、桂阳太守,时间不过半年,比魏延短很多,反而适用贾图兄的意见)。
刘备占领荆州后,《云别传》说赵云职位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这不会是一个近卫队长或护卫统领的职位,所以不用细说。而刘备入蜀时,赵云为留营司马,特任掌内事。司马是统率军队的官职;而“留营”二字,雨纹的理解是留守大本营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因为当时刘备的驻军地是公安城,那么公安城相当于当时刘备军的大本营或可以说是都城,孙夫人也正是住在公安城),所以“留营司马”就是让赵云统率留在公安城里的军队。“掌内事”的理解,贾图兄认为“内”指宫内,而且《云别传》在提到这事时提到了孙夫人——“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所以是“管理内眷”的意思,是去管孙夫人。雨纹以为贾兄错了,首先“内”的意思是XX内,并不单指宫内(“内”一直到唐朝时才有了特指宫内的意思,并产生了“大内”一词),如《三国演义》中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内”指孙家的地盘内(也可理解为国内,特指政事),“外”指孙家地盘外(特指军事)。所以赵云的“掌内事”以雨纹理解应该是指管理公安城内的事务。两者一加,也就是将公安的军政事务都交给赵云管理,相当于让赵云当公安太守(只是此时的公安太守应该是刘备担任的,在刘备没有取得新的领土前是不会转让给别人的,所以要特别说明把权力给赵云,即“留营司马”和“掌内事”)(由此可见赵云不是近卫队长之类,要是是的话,怎么会不随刘备入蜀保护刘备呢?反而去担任相当于留守首都的重要职位呢?这不是护卫或近卫队长所能担任的重要职务)。其次是管内眷和孙夫人之说,雨纹以为封建社会决不可能让一个没有亲戚关系的武将去管理内眷,想想当时的封建礼教吧。而孙夫人到底是主子,刘备不会授权赵云去管主子的,至于《云别传》中提到孙夫人,雨纹以为是要说明那些吴吏兵纵横不法是依仗了孙夫人,而他们纵横不法一定是在公安城内甚至公安城周遍,所以需要“严重,必能整齐”的赵云来治理整顿公安城以及驻扎的部队(包括吴吏兵)(另外孙夫人性刚,会去听一个相当于保镖[无论是近卫队长还是护卫]的人的话吗?她可是连刘备本人都不敢得罪的孙权之妹,所以赵云决不会担任近卫队长之类的职务,应该是更有权威的职务)。因此赵云此次的职责相当于留守首都的留守将领,并不是什么管内眷的近卫队长之类的官职(贾图兄又说赵云两次救阿斗就是赵云担任近卫队长的证明。雨纹前面就说过了,如果是近卫队长更应该去护卫刘备,何时看见许、典离开曹操留守基地或护卫家眷?赵云是护卫或近卫队长的话,在长坂离开最重要的刘备[或跟不上而失散],就是失职,不但不该升赏反而应该处罚。雨纹也说过刘备不是重家室的人,丢妻弃子非止一次,而带数十万难民逃跑时早就有被曹军追上的心理准备,因此决不会让近卫队长不保护自己反去保护家眷的;赵云当阳救后主就雨纹看来是巧遇的可能性高。截江夺阿斗之事,从驻扎在南郡的张飞都赶到的情况来看,孙夫人离开公安时没被赵云发现,那么如果赵云担任近卫队长管理家眷,竟然连被护卫和管理的孙夫人离开都不知道的话,那是严重的失职,何谈“严重,必能整齐”?只有按雨纹的理解,赵云是担任相当于公安太守的职位,处理的事情多,才会让孙夫人悄悄溜走,但他能及时通知驻扎别处的张飞拦截,并及时赶上孙夫人救回阿斗,所以才值得《云别传》记载称颂。因此两次救阿斗,雨纹以为都恰好说明赵云不是护卫或近卫队长)。
而后就是入蜀之战,这里雨纹别的都不再多说,只是要提出一个个人见解,那就是《赵云传》中“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这句话有个错误,此时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是偏将军,而诸葛亮只不过是军师中郎将,军队中的等级是很严格的,要担任中郎将的诸葛亮去指挥担任将军的张、赵,就如同要团长去指挥师长或更精确的说是让上校去指挥中将和少将一样是不可能的。而从《诸葛亮传》“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张飞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以及《刘备传》“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都可以看出诸葛、张、赵是互不统属的部队,是合作攻蜀的(那时两支互不统属的部队中,官衔高的军官可以节度官衔低军官及其部队,诸葛亮不但不能指挥张、赵,反而要受张、赵节度)(古人讲的是名正言顺,周瑜、陆逊都是先封官授权正了名再领兵出征;夏侯渊死后诸将推张颌为主帅,曹操马上“遣使假郃节”为张颌正名。如果刘备要诸葛亮做主帅,一定要先升诸葛亮的官衔,至少要和张、赵平级成为将军或假节之类。而刘备没升诸葛亮的官衔和假节之类就说明没有让诸葛亮做主帅的意思)。所以雨纹以为这是陈寿的失误。
平定益州后,赵云受封翊军将军,“翊”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历史学家黎东方在《细说三国》中提到赵云的翊军将军与法正的扬武将军是相仿的,并且略高于糜竺的安汉将军,而《糜竺传》说糜竺的安汉将军位在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之右;所以赵云此时的官职,倒并不算低(关羽“董督荆州事”,官职“荡寇将军”未变,实权增加了;张飞“领巴西太守”,飞原是南郡太守,官职“征虏将军”及实权皆未变,或许统率的兵力增加了;马超从偏将军升“平西将军”,比赵云升得高;黄忠从裨将军升“讨虏将军”,与赵云相仿;魏延为“牙门将军”,虽低于赵云,但升得很快,入蜀前是部曲,后应该在一年多的攻蜀战役中“数有战功”逐步升迁,最后升为牙门将军)。
此后赵云的官职成了雨纹的疑问。攻下汉中,没有升迁;刘备称汉中王,仍没升(这两次诸葛亮也没有变动官职,不解???);最后刘备称帝时按理应该要分封群臣的,赵云的官职多少应该会有所变动,但还是没有升迁(或者没有记载?),很奇怪(难道因为子龙劝谏过多?过于直接?)(玄德公的用人,一般是受肯定的,但雨纹还是有所保留的,后面雨纹还要细述自己的看法)。
此后直到刘禅继位,赵云才又升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其余几个官衔不用多说,而这个“中护军”或许有人要说这就是近卫统领的官职。现在雨纹来具体说说“中护军”的职责。
首先,一般网上能查到的关于中护军的解释大致是:禁军中统兵的武将官职(禁军指护卫皇宫以及扈从皇帝的军队[后者应该是精锐部队])。而雨纹根据《辞海》“护军”、“中护军”、“中领军”三词的解释综合起来的解释是:中护军(原名护军)和中领军(原名领军)都是汉末设置的重要军事长官,共同掌握统率中央军队的实权,其中中领军一般又是由亲信将领担任。如此看来中护军似乎不仅仅是禁军中的官职,而是中央军队(禁军)的统帅(《魏书》记载领军史涣想让护军韩浩一起劝阻曹操进兵柳城,而浩不同意并说:“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而《许诸传》又记载许诸“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可见担任护卫工作的近卫、护卫、宿卫之类只是中护军统领的中军[禁军]中的一部分);再来看看担任过中护军的人物:魏方韩浩、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贾充,吴方周瑜,蜀方赵云、费祎,除了赵云、周瑜、韩浩是武将外,其余几个都算是文官,怎能担任或统领近卫、护卫?所以雨纹以为中护军决不是近卫统领。
其次,中护军的真正重要职责是负责武官的选拔任用。雨纹一直对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很奇怪,如果中护军只是禁军统领的话,那只是掌了一定数量的兵权,并没有什么其他职权来“掌众事”,似乎还不够资格与张昭共掌事(长史有三种:1、丞相等三公府设长史,号三公辅佐。2、各郡太守属官设有长史,辅佐太守掌一郡兵马。3、将军之属官,总理将军幕府。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如此看来张昭的长史应属于第3个,权力很大)。黎东方在《细说三国》中曾说“中护军”相当于:“在朝廷内部主持军官升迁调降的人事处长”。雨纹初次看到这句话,感到莫名其妙,而且也没找到相似的解释资料。但不久雨纹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解中找到了一些史料证实了这一说法。《三国志》《夏侯玄传》的裴注引用了《世语》的记载“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 以及《魏略》的记载“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如此中护军的职责很明确了,网上的那些解释雨纹以为应该没有《世语》《魏略》准确,至少不完全。因此中护军不是什么近卫统领、护卫之类,而是“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以及掌握中央军队军权的重要实权官职,这样雨纹才了解周瑜的“中护军”身份的确足够与张昭共掌众事了。
综上所述,雨纹以为赵云从没担任过什么近卫统领、护卫之类的职务,护卫保镖一说更无从说起。虽然贾图兄以及其他不少朋友都说,近卫统领不等同于护卫,是统率精锐部队的官职,但雨纹以为,并不是雨纹认为护卫、近卫统领差,而是赵云的确没有担任过此职位,不该强加,因此雨纹才固执的先要明确的确定子龙的官职职责。
关于赵云的地位,雨纹以为的确是不高,但并非是赵云的能力问题,而是刘备的喜好问题。看看刘备重用的带兵之人:关羽“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张飞“暴而无恩”“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马超“阻戎负勇”,黄忠“常先登陷陈”,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受刘备提拔重用不但是因为能力,更因为他很像刘备最重用的关羽,这点雨纹在另一篇《从蜀魏六次战役看诸葛亮》中详细比较过),此五人皆个性张扬、豪迈不羁,都称得上“勇狠”的武将性格(或者从某种意义上都不是稳重型,是想做就做的类型)(刘备自己也是个“勇狠”之人,别看《三国演义》上刘备动不动就涕泪纵横,但史实的刘备够“勇”:其一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其二“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其三敢以“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的杂牌阵容去救陶谦拒曹操;够“狠”:其一屡次丢妻弃子;其二“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其三“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以上雨纹以为刘备能成王业的确不是偶然,而失大业也非偶然)(刘备就是因为这“勇狠”不深思的个性才会前二十余年无立足之地,后虽稳下性子按诸葛亮的计划行事,但刚有小成就又老毛病发作,导致蜀国实力大损,自己也郁郁而终)。而诸葛亮、赵云这种稳重型的人并不是刘备欣赏的统兵类型,所以就很少得到统兵打仗的机会,还好诸葛亮政治才干同样杰出,仍能发挥才干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而身为纯粹武将的赵云只能流离于人们认为的不上不下的地位。(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只有一次带兵作战,就是入川;而刘备托孤时又把兵权全部给了李严:“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另外李严此人雨纹以为没什么统帅能力,虽然诸葛亮评价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但那只是说李严处理公务的能力强、速度快、不拖拉,而根据《李严传》中诸葛亮上表的内容以及诸葛亮集中李严劝诸葛亮称王的信这两事来看,李严为人“情在於荣利而已”,加上谎报军情等等,实乃缺点大于优点,为什么刘备会如此重用他呢?不解!)(再看看“五虎”将的谥号关羽壮缪侯,张飞桓侯[《尚书.牧誓》中“桓桓”一词的意思指威武的样子,因此雨纹估计桓侯与威侯的意思相似]、马超威侯、黄忠刚侯、赵云顺平侯,五人的性格可见一斑)
此外常有人以没有镇守一方来贬低赵云。其实镇守一方,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是地位高的人的专项。看看魏国五名将,张辽镇守过合肥;乐进只当过张辽副手,本身没有镇守过一方;于禁没有镇守过一方;徐晃、张颌也是给镇守汉中的夏侯渊当副手,本身没有镇守过一方;再看双夏侯、两曹:曹操手下诸将最亲重的夏侯敦经常留守大本营,勉强谈得上镇守一方的只有“留居巢”三年;夏侯渊较多,镇守长安、汉中;曹仁镇荆州;曹洪没有镇守过一方;魏国地大疆长,可镇之地更多于蜀吴,但魏之九上将,镇守过一方的即使算上夏侯敦也只有四人,一半都不到,而很多镇守一方的倒是臧霸、文聘、苏则、杜畿等次一等的武将。此外《魏书》记载:“议者以浩(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由次可见,没有镇守一方并非是没有能力,而且至少在《魏书》(是魏国是官方记载)作者看来担任中护军比镇守汉中更有地位、更有面子。故仅从没有镇守一方来断定赵云没有能力是不客观的(魏延镇守汉中,难道就说明刘备认为他的能力超过了张飞、马超、赵云等人了?未必吧)。
关于赵云的能力,很多人批评他没什么统率力,没带兵打过胜仗。真是冤枉的子龙啊!刘备在世时,手下的大将有多少机会独自带兵作战啊!!!扳扳手指足够用了:1、张飞守下邳与吕布战;2、关羽守下邳与曹操战;3、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川,扫平川南川北(这里赵云带兵攻下了江阳,扫平川南,算是胜仗吧);4、张飞破张颌于瓦口;5、刘封、孟达、李严攻取上庸;6、关羽攻樊破于禁,后战败于荆州(哈哈,正好乔丹的六颗冠军戒指)。其余的战斗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
不少人说赵云只是勇猛而已,论将才不如张辽、曹仁、夏侯敦、渊等。雨纹就先用张辽等魏国大将的战绩来比较一下。
张辽最精彩的一仗——合肥守卫战,主要是两场战役:1、吴兵刚至,率八百死士力战挫敌;2、吴兵撤军,进行追击,大败吴军,几获孙权。第一战,其实很危险,吴军“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而张辽并没什么对策,就是持勇“直前急击”,此后还“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此战的出发点“折其盛势”或许是正确的(雨纹以为郝昭守陈仓就很稳妥,才是上策,有坚城可守,根本不需要冒这个险),但雨纹认为“自旦战至日中”完全靠的是张辽的勇猛才取胜的,不是谋略。而后第二战获胜的主因却在于孙权的失误,根据《凌统传》记载:“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雨纹真怀疑孙权是否懂兵法,撤军时当然要安排下断后的军队以防敌军追击,他不但不如此,反而带着少量的军队走在最后,成就了张辽的合肥完胜。总之,张辽最精彩的合肥之战主要是因为张辽的勇猛。曹仁最精彩的江陵之战,与张辽的合肥之战相近:“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也没有什么统率力、谋略,唯靠勇尔。这两仗是张、曹记载字数最多最详细的战役,不过是勇字为先。
夏侯敦是雨纹很奇怪的魏将之一,因为雨纹找不到他的战绩,多数情况下他只是留守曹操后方的大本营。而其本传竟然还记载着他被吕布手下诈降的人绑架为人质的悲惨经历,全靠韩浩救他。《夏侯敦传》本就很短,竟然用将近1/3的篇幅记述此事,成为称颂韩浩的传记了。从传中看夏侯敦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战绩,在其他传中又可知1、敦曾救援刘备但被吕布击败;2、博望之战虽有于禁相助,但还是被刘备击败。不过夏侯敦“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倒像是治水兴田的内政之臣,并且推荐典韦、提拔韩浩,颇有识人之能(游戏中他的政治力应该提升到80以上),到可以说其有文臣的才能(或许正因夏侯敦并不善于指挥作战而又长于政治能力及用人,所以常镇守后方吧)。
夏侯渊虽然战绩显赫,但《夏侯渊传》记载:“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曹操为什么经常要说这话告戒夏侯渊,那是因为夏侯渊“但恃勇也”,不“行之以智计”;他最得意、记载最详细的一仗是破韩遂,此战夏侯渊先亲率“轻兵步骑”快速袭击长离,并以带来的“轻兵步骑”与韩遂来救援的大军野战,虽然是取得胜利,但雨纹以为就如曹操所言是持勇而已,虽然“数战胜”那是没碰上强敌,所以曹操要“常戒”之。而后来夏侯渊战死时,又是“自将轻兵护南围”并且还“分所将兵半助郃”。所以夏侯渊仍是个以勇为首的大将。限于篇幅,雨纹不再说其他魏将了。
如曹操所说“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魏国的名将引以为傲的记载也多是以勇为主的战绩。长坂之战赵云抱弱子护妇女杀出重围,难度大于张、曹率精兵杀敌(曹操军并非什么不欺妇女儿童的仁义之师,曾屠徐州数城、坑杀袁绍降军八万),其勇足可以与张、曹、夏侯等媲美,凭此点已是名不错的将领;成都之驳、谏阻攻吴所表现的政治才能和口才也不是一般文臣能达到的水平,凭此点已兼备文武。
至于所谓的统率能力,雨纹以为主要是策略能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汉水之役后半段的偃旗息鼓已表明赵云的统率能力,但雨纹对汉水之役前半段赵云的表现也十分欣赏:“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这是一场突然的遭遇战,赵云只“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而遇到曹操主力部队,此时赵云采取的行动不是马上撤退,反而“前突其陈”。每次看这段话就让雨纹联想到最喜欢的将领之一——西汉名将李广的两件事:1、李广曾率百骑在野外突然遭遇匈奴大军,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并且不退反进,后匈奴果然不敢攻击李广的百骑而撤走。2、李广的右北平遭遇战,广率四千骑在野外被匈奴四万大军包围,广的军士都害怕了,于是广派其子李敢带数十骑突击匈奴的阵营,从左边突入右边突出,李敢回来说:“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前一事,当在野外突然遭遇数量差距悬殊的敌军而且远离大本营时,士兵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慌忙撤退士气会崩溃、士兵会更加恐慌散乱,这样也就很难逃脱了;后一事,在敌我兵力悬殊、又不能避免战斗的遭遇战时,所要做的就是提升战士的士气,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杀敌来提升士兵的勇气士气。李广和赵云正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判断和决定非常一致,而这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以及果敢的指挥决策能力,这比张辽、曹仁的两战更突然更仓促,更能反映一个将领的统率能力(雨纹其实对演义的赵云只是比较喜欢而已,并感觉他在演义中似乎只需要个人的武力就可以打胜仗了;但看了《三国志》后感觉到赵云是个活生生的人、是个英雄、是个优秀的将才)。
另外雨纹以为统率能力也表现在战败时的措施以及兵士对主将的信任度。赵云虽然没有关、魏那样善养士卒的记载,但雨纹以为士兵对他是极为信任的。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赵云奉命率少量的军队出斜谷道担当疑兵分散魏国兵力,但由于“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以街亭之役为对比,马谡兵败“士卒离散”根本不能“敛众固守”,这是因为马谡是个刚带兵的将领,以前从没担任过带兵的职务,加之他“举动失宜”“举措烦扰”,所以兵士对他不信任,因此一受挫便就溃散,反是副将王平所领千人信任王平,能败而不乱,鸣鼓自持,疑退张颌。同样,赵云的士卒信任赵云,所以在兵力差距不小并且失利的情况下仍能顽强固守;而赵云能在败中稳定局势,使得“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这与于禁在宛城之役的表现大同小异,当时曹操给于禁的评价是:“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那么赵云也足可担当这“虽古名将,何以加之!”的评语。
关于箕谷之败以及诸葛亮第一次攻魏,雨纹有些个人意见,供诸公参考。可以肯定的是魏明帝开始是派曹真都督关右迎击诸葛亮的,但曹真却率大众去与疑兵对峙,诸葛亮猛攻祁山,曹真没有采取措施,而在三郡响应诸葛亮后,魏明帝坐不住了,亲镇长安并招张颌出兵。
那么赵云是怎么失利的,雨纹以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赵云既然是疑兵,自然要“扬声”虚张声势,如果只是驻扎不动,虚实很快就会被摸清;因此雨纹以为赵云等要采取疑兵行动,决不可能按兵不动,应该要到处活动虚张声势,造成箕谷有大量蜀军的假象。而在采取这些制造假象的行动时很有可能发生与魏军的遭遇战,就像汉水之战,并且由于兵力的差距只能敛兵固守以保不大败。
第二种可能(雨纹认为这种可能性大):根据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败后上表提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亮说箕谷没有戒备是什么意思呢?雨纹以为赵云以少量的兵力去牵制曹真的大军,决不会马虎到不防备魏军的进攻,而《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这明显不是不防备,而是正面交锋;再看《曹真传》中却丝毫未提这事,甚至连与蜀军交战的记载也没有。因此雨纹大胆推测,赵云一直成功的执行疑兵计划使得曹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时祁山前线街亭突然战败,蜀军溃退(按《云别传》记载是“兵将不复相录”),慌乱之极,因此没有及时通知箕谷的赵云兵败和及时撤退;而魏军必定要大举追击,曹真自然也是主力尽出,箕谷蜀军没料到曹真忽然全军而进,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赵云只能敛众固守以保证不被大败,在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以保安全撤退;而魏军则以为这么少的兵力只是蜀军的垫后掩护部队(雨纹以为魏国始终对箕谷蜀军的兵力没有完全摸清,这点从曹真总督关右的大军始终没有大举动,直到张颌击败蜀军才有进兵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赵云的疑兵军队虽然失利,但魏国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证据是:1、《魏略》记载的魏明帝在战胜蜀军后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上提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2、《曹真传》以及所有魏方的记载都没提到击败斜谷道箕谷蜀军这事。魏国要称颂功绩的话,赵云当是首选,因为他是蜀军两路部队其中一路的主帅[虽然是疑兵,但声势上是一路大军],击败他的功劳是足可以用来夸大、夸耀的,但魏国却没提蜀军一路兵马的主帅赵云,反而着重提个没什么名气的高祥[详][连名字都搞不清的家伙][屯兵柳列城被郭淮击败]来炫耀。由此可见魏方并不知道击败了赵云;雨纹以为因为正好是蜀军撤军时,所以魏军可能以为只是遭遇了蜀军少量的垫后掩护部队,没有当作战胜了蜀军来记载)。
而事后赵云只被贬官两级为镇军将军,也说明责任不在于赵云(汉朝军法苛刻,雨纹仍以李广的右北平之战为例,李广在无所依仗的荒野以四千兵结圆阵向外抵御四万匈奴兵一天一夜,虽损兵过半仍力战,直到张蹇的援军赶来。此战的责任在于失道的张謇没有及时赶到,李广力战敌人应该有功,但因为损兵过多而功过相抵,没有奖赏[雨纹以为在无险可依的荒野,突然遭遇被十倍的敌人围住,只能围成圆阵御敌一天一夜,不全军覆没已是难能可贵了]。三国时期的军法与汉朝的军法基本相近);但蜀军此次战役毕竟是失败了,诸葛亮也自贬三级,牵连的将官也不计其数;赵云虽然没有象马谡一样犯指挥失当的错误,但毕竟是失利了,所以赵云贬官也很正常(诸葛亮赏罚严明,如果错在赵云的话,看看马谡、李严等,作为一路军马主帅的赵云受罚决没那么轻),并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是赵云统率能力差才吃了败仗才贬官的。
赵云成为现在的完美化身决不是偶然:看看跟随刘备数十年,无论流离还是发达,无论重用还是冷落,都是忠心不二;看看成都之驳,三国时期有哪个武将会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谏阻伐吴,那是真正的心存汉室,以国为重;看看长坂、汉水以及箕谷之战,智、勇、统率、冷静集于一身;加上没有张扬矜持的个性,没有明显的缺点,和上下级以及同僚都关系良好;这些都是拥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完美英雄应该具备的,赵云有着被美化的潜力,三国时期再没有任何一个武将同时拥有这么多可以用来艺术升华的特点了。于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最终赵云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完美武将;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拥有这些优点的史实赵云。雨纹认为史实的赵云虽不完美无缺,但更真实、更吸引雨纹,完全称得上是良将、是英雄。原文地址如下:

http://www.e3ol.com/wen2/html/2004/2657_200458.htm 呵呵就把雨纹改成了mmm393525。。。第一行的还忘记了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12:27:4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