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秋,西线无战事。
曹刘两家为争夺汉中,鏖战近一年,曹军固然损失惨重,西川亦已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山穷水尽之境,可谓两败俱伤。①汉中遭曹操大打了通草谷,已是满目疮痍,难以供养大军。但大敌在北,刘备虽为强弩之末,急需休整,亦只得奉陪。幸得关羽军事有成,于禁等诸军东下,刘备压力骤减,于是在七月庚子,称王于汉中,在政治上向曹操示威之后,留魏延守汉中,自率大军回成都。
约此不久,假关羽节钺的诏命即由费诗带至襄樊前线。假节钺者,可在辖境内代行君事,备以全荆委羽,自是要让其放手大干一场,为主力休整恢复赢得时间,进一步吸引曹军。
此刻,关羽又取得新进展,非但困襄阳,且北渡汉水,将樊城也一并围了。连躲在建业商量阴谋诡计的孙家君臣都一致认为关羽“有大功”,可见曹子孝接战一败涂地。②正在惶惶然,于禁率部赶到,真可谓久旱逢甘霖,和庞德等会合,竟有七军之众,立即财大气粗,命大军南下,反攻倒算。关羽军少,当退回江南,两军隔江对峙。③
日后诸葛恪围攻新城,曹魏十数万援军静坐示威。可见曹家行军,多奉周亚夫以梁疲敌之策为圭臬。现曹仁、于禁等兵多将广,不即救襄阳,自是法此故智,只待关羽顿兵坚城,师老兵疲,便可承弊而动。
乍一看,曹军以主待客,以众敌寡,可谓胜券在握,只待奏凯,却不知兵者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军旅之司命也。远在合肥抗孙前线的扬州刺史温恢已经看出了道道:“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④
汉水常于秋季泛滥,曹仁及其副手满宠久居于此,自当明了。但骤得大援,醺醺然,昏昏然,竟将近在咫尺,不舍东去的百万大军忘在脑后。曹仁暴用其民,失道在前,激起宛城之变,使关羽得以从容布置,以逸击劳,长驱直入。如今又不知天文,不晓地利,自然要大倒其霉。
八月,天公为关羽作美,连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万水汇注,汉江猛涨,顷刻间平地水深五六丈。此时正值夜半,曹军酣睡正熟,岂知祸从天降!屯于平地之军几一卷而空,多膏鱼腹,其景惨不忍睹。残部或逃上河堤,或随于禁等登冈望水,徒呼负负。⑤
果不出温恢所料,“猾虏”关羽见机得利,立时下手。
于禁乃曹军魁首,关羽擒贼擒王,亲率大军乘船围攻。水势浩大,荆州军攻势猛烈,曹军兵无斗志,顷刻瓦解,于禁等拱手称降,一世英名,直此翻为画饼。⑥
关羽克捷,又掉头收拾庞德。此时河堤渐溃,败兵乱哄哄挤作一团,遭关羽军四面围攻,弓弩乱发,已成鱼肉之势。然庞德督众死战,竟自平明杀至日中,关羽犹不能得手。此刻水势更盛,渐没上堤,曹军穷途末路,势逼至此,纷纷呼降,庞德斩断也无用了,只得带了三个亲信,驾小船欲回樊城。末了水盛船覆,终难逃罗网,应了自家发的誓言。
七军雄师齐卸甲,宁只一个是男儿——惜哉,降将也。难怪曹操知晓噩耗,要颓然长叹了。⑦
于禁等七军尽数覆没,关羽单俘虏就抓了三万,曹家虽有潼关之危、定军之痛,但如此惨败,还是自赤壁以来破题儿头一遭。夸胜讳败,自古皆然,曹操自赤壁逃出生天,回头就一封书信,把周郎贬得一文不值。现下襄樊之惨,不下赤壁,关羽威名,犹过周郎,曹家自然要炮制文章、收拾舆论。于是司马懿、蒋济等鼓动如簧之舌,说得七军之没乃由天败,非战之罪也,关羽不过印堂发亮、祖坟冒烟,捡了天大的便宜。此曹家遮羞之论,谬种流传,遗乱至今,不可不辨。⑧
关羽镇荆州,屯江陵,其至襄樊,辖境内只有陆路。若要水陆并进,则需经下游江夏郡,转夏口,溯汉江而上。江夏自曹操南征,已南北分治。北境由曹委江夏太守文聘镇守。南境本是刘家地盘,但经过“亲密盟友”的巧取豪夺,早就改姓孙了。关羽水军过界,可谓艰险重重。⑨处如此险恶之境,关羽仍坚持将船队开到襄樊前线,可见确如温恢所说:“乘利而进”,对汉江洪水早有预谋。曹操南征,“下汉阴之众,浮邓塞之舟”,曹仁久镇襄樊,七军逼汉水而阵,岂无舰船?⑩然山洪暴发、汉水暴溢,若不预备,大船泊于江中,是何下场,不必智者而后知。是以羽军有大船围攻,仁军只有小船逃命,此非天出老千,不过一者处心积虑,一者懵懂不知,“无有远备”而已。
孙子云: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关羽万事俱备,只欠洪水,曹仁等有祸不提防,坐等吃败仗。若如此尚谓胜者撞大运,败者遭天谴,想来赤壁的周瑜也不过走了通鸿运,曹操也不过时乖运蹇,输给了东南风而已。
————————————————————————————————————————————————————
①《三国志·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②《三国志·陆逊传》: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
案,《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可知吕蒙往建业图计在于禁赴援之前,所谓大功,非谓虏禁,乃谓破仁。
③《水经注·沔水》云:沔水又迳平鲁城南。城,鲁宗之所筑也。故城得阙名矣。东对樊城,仲山甫所封也。城周四里,南半沦水。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
案:或云此城为平鲁城,然鲁宗之晋季人,城为所筑,于禁岂得屯?又云:宗之所筑,或为新城,有类郝昭之筑陈仓。然检《水经注》,樊城西南有曹仁记水碑;又检《荆州记》,碑在平鲁城南。平鲁城在樊西也,平鲁城南即樊城西南,故知此城即樊城。《水经注》误。
④《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三国志·温恢传》亦载恢言,略有不同,作: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案:司马光修史,所据当《三国志》古善本,或可为准。
⑤《三国志·满宠传》:宠曰:“山水疾速,冀其不久。”故知系连日暴雨,引发上游山洪暴发。
《横海将军吕君(常)碑铭》:洪水播溢,泛没樊城,平源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
案:羽围庞德,时在平旦。则乘水击降于禁当在夜半。夜半水溢,颇有蹊跷,或为关某决堤所致。 又案:襄樊为武当余脉,荆山北支,地势多丘陵。《水经注》云:庞德投命于东冈。事或不然,亦可为多山之证。德传明写上堤,而禁传不著,当为登冈。
⑥《水经注·沔水》: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平鲁城),会沔水泛溢三太有馀,城陷,禁降。
⑦《三国志·于禁传》: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⑧《曹操遗孙权书》:“赤壁之战植有疾役,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获此虚名。”
《三国志·蒋济传》: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
⑨《三国志·文聘传》: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⑩陆机《辨亡论》: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
五、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秋八月,关云长水淹七军,虏于禁以下三万人,襄樊一带,曹军主力几被一扫而空,只余下曹仁领着几千残兵败将困守孤城。①徐晃杂牌军慑于关羽军威势,不敢正掠羽锋,前屯偃城西北十里之阳陵陂,权作呼应。②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非善类,曹操不纳司马懿之谏,孤意任用。七军覆没,兵事危急,二人相继称降,由此引起连锁反应。③荆北本苦曹家剥削,宛城之血未干,徭役之难犹重,曹子孝屠城淫威已付滔滔汉水,关羽兵锋所向,百姓纷纷倒戈。曹操在荆北的统治土崩瓦解,其速不亚七军。④关羽为更造声势,派出轻军北上,长驱直入。
中原百姓受曹操压迫之灾,不亚荆北。建安二十三年,曹军鏖战汉中,大抽丁夫,远赴石狱,百姓不堪其苦,陆浑民孙狼揭竿而起,南投关羽。关羽见民气可用,授印给兵,使返回故土,破坏曹操统治。而今关羽兵锋直逼中原,苦于苛政的众百姓群起响应,一时间,中原“盗贼”纵横,许昌以南乱成一锅粥,曹家统治濒于瘫痪。⑤
建安二十三年,许昌拥汉派企图与关羽里应外合,发动暴乱。曹操冒冷汗之余,将汉庭诸官诓至邺城,屠戮殆尽,算是给“宁吾负人,毋人负吾”作了最后一次诠释。⑥故而勤王之军虽在咫尺,朝廷之中却未出现不测之变。但曹操万没料到,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却在萧墙之内。
魏讽,汉高祖同乡,《世语》称其“有惑众才”,连王粲二子、刘廙之弟都与之交密,可见此人才华出众。建安二十二年,瘟疫大盛,建安七子(孔融早亡)凋谢殆尽,风华绝代的邺下顷刻寂寥。现今魏讽英才挺出,自为万人瞩目,竟至“倾动邺都”,分明是人气偶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于是受魏相国钟繇招辟,踏入政界。⑦
建安二十四年,曹魏运交华盖。夏侯授首于定军,曹操顿兵于汉川,曹仁被困于襄樊,于禁覆没于沔水,加之孙权趁火打劫,兵进合肥,一时间风声鹤唳,内外交困,眼见得江河日下,危乎殆矣了。魏讽为布衣时,结交各种对曹氏不满的官僚,早有图谋,而今混入曹魏政权内部,见时不我待,欲联结掌控魏宫禁卫的卫尉陈祎突起发难,一举夺取曹魏统治中心。
此时,曹操身处关中,关羽兵在襄樊,杀得内外人皆胆落,如魏讽之计得售,眼见曹魏唿喇喇似大厦倾。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佑大魏,曹家合当有五帝之份,末了,关键人物陈祎居然临事而惧,向镇守邺城的魏太子曹丕出首。曹丕自被唬得魂不附体,大开杀戒,以其与王粲相交之厚,竟连杀王氏二子,竟致向以心狠手辣著称的乃父都叹息不已。以才武著称的文钦只因与魏讽“辞语相连”,便被下狱受笞数百,几拷掠而毙。招辟魏讽的元老相国钟繇罢官,邺都中尉杨俊左迁,黄门侍郎、名臣刘廙与弟连坐,几乎丧命,这场政治地震之烈,足以倾国。⑧
对魏讽谋反的动机,史无定论。以其交游之广,影响之大,所交人物身份之尊,若非金祎之辈,便是张角者流。然不问魏讽究欲光复炎汉,还是重弹苍天当死的旧调,其发难的直接触因,乃是关羽水淹七军的空前大胜。史称关某“威震华夏”,可谓名至实归,当之无愧。
————————————————————————————————————————————————————
①《三国志·孙权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国志·曹仁传》: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②《三国志·徐晃传》: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③《晋书·宣帝纪》: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④《横海将军吕君碑铭》:洪水播溢,泛没樊城,平源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于是不逞作慝,群歹凶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众负旌,自叩敌门,中人以下,并生异心。
⑤《三国志·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三国志·关羽传》: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案:观陆浑“盗”,举一反三,可知“群盗”之起,乃苛政猛于虎也。
⑥《山阳公载记》: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皆杀之。
⑦《世语》: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鄴都,锺繇由是辟焉。
⑧《世语》: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鄴。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
《三国志·王粲传》: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文章志》: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案:魏讽九月反,操时在关中,言征汉中,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