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方:西北,范阳司马(凉)跟上艾曹丕(青),中部冀孙权(青),清河曹操(雍). 我方:西北,代孙坚(凉)跟定董卓(青),中部孙策(青),西南刘备(青)
一,开局布局: 1,孙坚凉州全军及董B枪夹击范阳司马,董A在家防守小曹. 2,策A策B在家防守孙权, .3,备A+训打向阳平方向. 当时是这样考虑的:1.因为司马是凉州,二骑一枪运气只要不是太差,完全有机会下掉司马.因小曹三个月路程能到董主,董必须得有主力部队在家挡位防备小曹这一可能的进攻.这是比较简单和常见的打法.但换季过后我才发现,这里布局错了.三兵打司马是没错,应该是董A董B加坚A进攻司马,坚B去帮老董挡位,最好把小曹挡在大路,小曹如果真直接来,肯定得加米,坚可打米,不加米完全是二费枪,并且董自己回防也较快.2,对方孙权除了进攻孙策没有方向,大曹也必不甘心二刀等守刘备,考虑到一对一进攻刘备的愚蠢性,极有可能分兵向上打孙策,因此我方孙策(玉春),不敢冒险支援西北.3,刘备(121)到阳平后才能最终决定出向.
二,前期战斗进程: 西北战场:1,因董过指走错地,没有当住位,春三被小曹进城强砍了一下.曹丕防季加米强下董.董出妖全无效.董夏一出局,孙策大怒(怒敌方).2.司马连续的先动,孙坚在范阳地区全军覆没.因小曹下董是O损失,孙坚坚持到春三出局. 中部战场:1,孙策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消灭权A权B及曹A,并抓权B,备二枪因曹操出诸葛亮B刀守在清河,决定北进助孙策灭孙权.
三,前期总结:1,因布局没有做到最好,2,加上关键时候的指令失误,道致西北战场的全面崩溃.一年过后已面临二对四的局面.当时情况非常紧张,孙策在那小城,也无法持久.3,一定得赶在敌方西北的部队来策主之前消灭孙权.4,然后在能保证策主主安全的情况下挥师西北,并期望在河间地区打大的歼灭战.5,同时刘备在东南地区还得牵制住曹操主力.
四,中后期战斗进程: 1,第二年夏二,策A策B撞孙权主城二下,曹B(亮),备A备B到权主.夏三策A策B中曹B混.备A备B拒绝跟曹B交战.秋一,策双枪受伤回家,秋二,备抓曹B,备下权,权灭. 2,秋三备A备B枪向策主跑,冬一出策C策D枪,第三年春三,策D下范阳,司马灭. 3,第三年秋三在河间防守战中消灭丕A丕B丕C三枪,注意,这是对方在四对二情况下,唯一组织的一次进攻.应该是因为二个原因,一,西北战事结束后,应该是考虑到上面太饿,对方没有直奔策主,而是连城过来的,这样就放慢了速度.B,没想到策A策B受伤回家后,马上出了更猛地策C策D枪.司马一骑,一刀,二陈不足已防守. 4,第四年春,备下清河,大曹灭 5,第四年秋,备策联军下上艾,小曹灭. 此局可以看出,战争的关键不是前线,而在后方.因前方的打法基本是能固定的.拼的是运气,后方机动性大.更需要头脑.
五,去吃晚饭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18:27: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