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网络上常见孔明十大罪」驳议》[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7-11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由于三国演义的流布,三国史深入民间,媪幼能知。正因为通俗,不免造成对正史的误解或浅薄认知。「小说」是不是应负起传授历史的任务?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现实上,却确会因为虚构而干扰了正史。
小说对正史产生的干扰,就「人物形象」约略言之,见于几端:
一、全盘接受小说家所构造的形象,而不接受正史另一面的形象。以三国为例,如周瑜、曹操的颠覆。
二、对小说家构造出来的形象反感,因此全盘推翻了主角的正面特质,故意处处以反面角度评论之。如本文将要讨论的诸葛亮。
天下没有不可以推翻的偶象,孔明自然不例外。全盘否定孔明,或是保守地质疑「他是不是真的这么伟大?」前者是情绪化的反对,自然不值一笑;后者却应该进一步作为研究的动力,而不应将问题当答案。
笔者正是以「找麻烦」的立场去研究三国史的,在笔者所设下的疑问一一让孔明的作为推翻之后,才认可了他千古一相的地位,也了解了前辈们对孔明的推崇。
问题在于:三国史易学难精。大家都可以轻易臧否这些大名鼎鼎的三国英豪,也真的说得出几件大事,倒不是无的放矢,若是有人多记了几项事件,便拿出来作发挥,往往会吸引认知不够者风从。这种片面之词、不负责任的论断,正是做学问最大的阻碍。
三国时代上承后汉整体制度的变化,下接魏晋南北朝的新局,要了解这时的人为何隐逸、为何重视舆论、为何能划地为王,甚至各阵营的斗争,无不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不全盘地理解这个时代,是不可能了解三国人物的教育环境和个性的。不能掌握这些,以别的时代的认知(或更糟糕的:以自己的观念去认知)来评论三国人物,很容易失焦,摸不到重点。只能唬唬比自己更无知的人,却会让有识者感到好笑。
网络上常见对孔明的批评及驳议
网络上常见对于孔明的批评,大约不出以下十点,分别是:
  一、三分天下之策并非孔明创见。
  二、于领土拓展上并无辉煌的表现。
  三、六出祁山于史无据。
  四、私心重,不能接纳魏延。
  五、未能分层负责,太过劳心。
  六、没有为蜀汉栽培出优秀的接班人。
  七、不知道他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八、虽然是个人材,却还不够资格称作千古一相。
  九、独揽大权。
  十、没有投奔曹操,眛于时势。
这十点之中有几项在性质上是共通的,如第五与第九项,认为孔明凡事皆自决,不假他人。可以将之解读为太过劳心劳力,也可解读为独揽大权。这是一件事产生的两种看法,重点在于:孔明真的事必躬亲吗?孔明太过操劳是事实,但是简化为事必躬亲,却也忽略了孔明在用人上的魄力与眼光。因此,执此论者便顺理提出了第六。
这十点里也有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比如说第二与第四。孔明未拓展疆土,乍看之下是个事实,却是根本上对孔明定位的失焦。若没有认清孔明对于蜀国的贡献,就不能了解为什么孔明不用魏延之计。魏延问题,也是批评孔明时必会被拿出来作文章的。提出者的关键在于:偏离了孔明对蜀国贡献的根本角度。至于何处偏离,下文将就这十点,分别略作驳议。
一、三分天下之策并非孔明创见。
在三国时代,提出分地而治的观念者,不只孔明一人。鲁肃的榻上对,也是其中代表。但是,鲁肃所提出的对策,与孔明所提出隆中对,在层次及诉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如当时公孙瓒也很天才地固守本城,堆积存粮财宝,打算闭关闭到天下底定为止,这也算是分天下的政策吗?
鲁肃的三分之策,是先建议孙权与曹操极长江坚战,战败才退守江东,划地称王。在这个蓝图里,「二分」优先,「三分」为退守之策。
孔明的三分之策,则是只有三分,没有退路。
而且当时刘备是贫无立锥之地,要执行孔明的三分之策,得有过人胆识。
一种战略思想的诞生,必与时代有密切的结合,不见得是一个人、在独立的情境下,所能产生的。同样的构想由不同的人提出,是很常见的事。「分天下」与「效忠汉室」是当时的两种思潮,除了孔明与鲁肃之外,提出三国之论者必定还有其人,但是一样的「三分天下」理论,谁能执行它、谁能看出执行时的困难,这都是要考虑在内的。
鲁肃提出过「类似」三分天下之论(其实周瑜、程昱、贾诩都有这种分天下的认知,都没有孔明完整,所以版权还是归孔明。),但是并没有执行;有赖孔明扶起一无所有的刘备,再推动鲁肃。
鲁肃提醒了孙权鼎立的共识,曹操的入侵才逼得两家团结起来。但是孙刘的鼎立基础不一样,也因此孕酿了孙刘两家的争夺荆州之战。
贾诩、程昱在赤壁之战前,便已警告曹操应该先巩固荆州,再徐图东进,便是一个由根本上断绝刘备生路的做法。
因此虽有三分之论,实行起来还是危机重重。
  危机一:吴国的「竟长江所及」政策能与曹操分庭抗礼,划分南北朝;
  危机二:荆州被曹操占夺导致刘备失去鼎足条件;
  危机三:贾诩和程昱之建言。
是孔明排除万难,重夺荆州;加上两个危机没有实现,才落实了三分。
孔明除了眼光清析之外,更有实行力。孔明的贡献,与其说是「提出隆中对」,不如说是「实际地推行它」。说到孔明就会先提到隆中对,就是因为三分的历史新局之中,他是引导历史的「主要」(不是唯一)人谋因素。
二、于领土拓展上并无辉煌的表现。
鲁肃的鼎立政策,奠基于「竟长江所极」以拒曹操,若发展不利,则退而求其次,鼎立江东。
而诸葛亮的鼎立政策,则是要先有鼎立,刘备才能生存。
这里就要提到刘备的立足点是如何产生的。
刘备没有土地,如何鼎立?当时孙权表面上被孔明说得答应联合抗曹,其实真正的用意,不是鼎立,而是多一支刘备军,送他们去前线当炮灰的。
刘备有多少军力可以当炮灰?刘备光棍一条带了老弱逃亡,又被曹操追着打,好不容易逃到江陵与关羽会合时,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加上赵云带着后主、甘夫人安全上垒,自然不是单骑逃出,而是带兵一起逃出来的。所以孔明对孙权说我们还有万人精甲,倒不是唬烂他,而是全部加一加还有差不多万人的兵员;然后一万多人是友军刘琦的,加起来两万多人。
孔明是以这些军力,说服孙权接受他们加盟的。
周瑜则调出了大约三万多人,一起赴战。
曹操大约只有十五六万之众,官渡之战时他只有十万,等到了魏建国之后也才不过二十万,可以肯定:曹操致书孙权的信上说「今致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根本是扯蛋。曹操这十五六万众之中,有重兵分驻在江陵、襄阳等地,也削弱了赤壁之战实际上场人数。
孙、刘的合力抗曹,是一场苦战,但是也不是绝对性的弱势。
火烧起来之后,曹操大败。然后刘备跟周瑜说:
「我要去打守在江陵的曹仁,他那儿粮多,久了会出事的。小周啊,两千兵借我使使。」
善良的美周郎当然二话不说借了他两千兵,想不到刘备拐了两千个兵之后,直自夷陵渡江南,没多久就把荆南四郡给干掉了。
从此之后,刘备才有了土地,不必再流浪。孙权发现这群炮灰「惦惦吃三碗公」,竟然把赤壁战的战果给独吞了,当时孙权有多么抓狂,是不难体会的。
曹操败北之后,孙权不情不愿地「借」了荆州给刘备,周瑜还干脆分给他一些红利:枝江、艮山两个县(其实包含了六个县)。便是着眼于「两害相权取其轻」,若不给刘备荆州四郡,刘备仍无立锥之地;而将演变成孙、刘为了荆州而火并的局面,让曹操渔翁得利。
换言之:孔明以灵活的手法(这是好听的讲法,根本是奸诈的手法!)建立了蜀国第一片土地,才有以后的三分之局。
蜀国的疆域,本来就全是孔明的规划才打下来的,何来「蜀国建立后,诸葛亮还有没有再拓展过疆域」之惑?
三、六出祁山于史无据。
先说孔明为何要六出祁山。
后世咸认为孔明出师,乃以攻为守。实因最具统一之相的还是魏。魏国认清无法攻取吴国之后,目标只有蜀。蜀国不出兵而坐待被灭,吴不会出手相助,反而可能趁机分一杯羹。反之,若蜀出兵,并向吴求援,实争取主动,将吴拖下水,以获得更大的空间。
这更大的空间,并不是转弱为强,而是只是让蜀活得更久一点而已。在政治上没有「绝对的成功蓝图」,只有「较可行的蓝图」,以及「让国家活更久一点的蓝图」。北伐不能保证蜀国胜利,但可以保证蜀国平安更久一点。孔明的方针向来都是很平稳而且可行的。
最后要说六出祁山是哪六次。
这六次里,四次在陇山以西的甘肃省,两次在关中。
地图形势是这样的:汉中在关中的正南方,中间横着秦岭。从汉中北出秦岭,兵下秦川可以夺取关中(刘邦的起家路线)。从关中西出经武兴,向西北迂回祁山,可以断陇右。从汉中东出,则可以直向宛、洛,或循汉水南下攻襄阳,或迂回武关取长安。
228年春,攻占祁山,但以街亭之战的失败告终。
228年底,围陈仓之战,这次是仓促出兵。是因为陆逊攻魏,关中空虚,诸葛亮掌握时机出兵,但是魏将郝昭坚守,孔明只好退兵。──p.s:孔明只带了几千个兵就去打魏的几万兵,居然能全身而退,强吧?
229年,武都、阴平之战,终于赢了一次。这两郡的战略位置正好屏蔽汉中、益州,对蜀很有利,而且魏鞭长莫及,孔明夺这两郡的目的是发挥战略作用。
230年四月,魏国有点抓狂了,终于发现孔明简直不是人(殆天绶也!),小小的蜀国不可轻视,于是发动攻势,司马懿亲自出动。首阳山之战蜀国又赢了,不过是因为霖雨不止,魏兵先受不了。
234年,吴蜀联兵伐魏与武功对峙,双方决定耗下去了,天地皆悲的五丈原之恨,也将上演。
诸葛亮只有十万之众,而司马懿有三十万,司马懿以三倍军力,吞不下孔明十万之众,我觉得孔明真是太强了!不要说司马懿怕他,我想很多败给孔明的人都会认为「老天太不公平了,哪有人强到这种程度的」!
千古一相,就是千古只有一个嘛,谁叫司马懿、曹操、周瑜生在那时代?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7-13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出山,操一败一败,三分天下之最重要人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3 22:46:3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9-26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都说诸葛亮高,本人没看出来高在哪里!诸葛亮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隆中对就有很大的问题,益州和锦州交通很不便,锦州处于魏吴包围下,锦州本来是非法取来的,吴再拿回去也没什么不对,一句话,首尾难顾,一方有事,另一方很难支援!形式是三国并立,锦州只能守不能攻,就算从益州北上,形式一到,吴绝对要打蜀魏中一方,吴国有长江,魏对吴来说有淮河,所以吴必取锦州!只要蜀征魏得利时,锦州必失,那样吴是最大的嬴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9-26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只有十万之众,而司马懿有三十万

知道当时蜀中有多少人口吗?户籍人口98万 而军队竟然有10万

铁衣认为 蜀汉北伐 徒耗国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9-26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9-2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9-26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楼上说得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