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3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10.6(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4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
说明:此文比较啰嗦,不过没办法,好像不啰嗦一点就讲不清楚,抱歉。

摘要: 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刘备诸葛亮没有认识到由于荆州和江东在战略态势上处于互为生死的关系,因而在这种态势下面孙刘关系必然你死我活的实质,没有认识到荆吴矛盾才是荆州面临的主要矛盾,反而不切实际地幻想“东和孙权”。因而在荆州守备人事上只安排关羽一员大将,造成势孤力单,顾此失彼的结果。
其次是在人事安排和权力处分上,对关羽多有遥制挟制之处,使荆州无法保持团结,多生杯葛,关系恶劣,人心涣散,终至不堪一击。
“隆中对”其实是很空泛的一个策划,其中取荆益部分只是死马当活马医,因为对刘备而言当时除了夺取荆益已经别无选择,虽然成功也是侥幸。而夺取荆益后的下一步计划则应是顺流而下取江东,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两路北伐。所以,隆中对不但不体现诸葛亮的智慧,反而成为其“奇谋为短”的见证。

正文:

先说根本原因。

建安16年,刘备入蜀,17年从葭萌回攻成都,攻到雒城(今广汉沱江北)时,庞统战死,刘备陷入困境,此时被迫要求诸葛亮前来支援。于是,诸葛亮从荆州精锐尽出,在张飞统帅下,和赵云、刘封等率荆州主力前往支援刘备,只留下关羽一员大将镇守荆州。愚以为,荆州只留一员大将而造成势孤力单的局面,是导致荆州后来失败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里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荆州两面受敌,同时面临曹魏和孙吴两方面的强大压力。这种战略要地,通常应该有多位大将协同防守才能保障安全,比如曹操对合肥就安排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大将;对汉中则安排夏侯渊和张合两员大将;赤壁之战失败北归后,也留曹仁、徐晃、乐进、满宠守南郡;孙吴后来防守荆州,也是在西陵峡口、江陵、江夏武昌等战略要地分别由大将驻点把手,还有机动部队往来巡游。现在只有关羽一员大将,必然顾此失彼,不管哪一方面有事,关羽都只能困守江陵一点,难以远离,因为一旦远离,就要面临后方空虚的危机,随时可能被另一方趁虚而入,袭取后路。

第二、荆州乃
四战之地,当时至少有三个战略要点,一个是荆州中心——南郡的江陵和公安;第二个是长沙,是面向东吴方向守卫江南四郡(即现湖南省)的要冲,当年刘表就派自己的侄子刘磐和大将黄忠镇守,和孙吴长期对抗;第三个就是江夏(江夏于赤壁之战后三分,以汉水长江
为界,江汉之北属曹,长江以南属孙,江汉之间属刘),是屏蔽江陵和进窥江东的前哨,也是控制汉江水道的要冲。这三个地方,都需要大将镇守,比如曹魏,就由曹仁守襄阳,派文聘守江夏;孙吴则由鲁肃守江夏陆口(陆水之口),都是最好的将领。而诸葛亮只留下关羽一员大将,于是关羽就只好坐镇江陵,其它地方任其空虚了。

不过由于当时攻取四川是第一要务,必须全力以赴才行,同时和孙权还处于友好关系,荆州形势暂无危机,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也不能苛责。再说,这也符合他一贯谨慎的作风,不过这次的谨慎是全部用在了帮助刘备夺取西川上面,荆州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诸葛亮似乎没有意识到荆吴之间战略态势上的你死我活关系,而存在“东和孙权”的幻想。

所谓“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来自三国演义的这八个字应该很好地概括了刘备方当时的基本方针。而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脱离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荆州对于孙权而言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所以拿回荆州对孙权来说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孙权不可能放弃这个原则来和关羽无条件和好。何况荆州的长沙、桂阳、江陵三郡本来就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详见拙作《“借荆州”迷雾辨析》),孙权至少可以要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名正言顺。事实也证明,这个“东和孙权”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孙权方面一直在处心积虑夺取荆州。我们不禁要想,假如诸葛亮走后,荆州竟然被孙权攻取,刘备岂不是要进退失据,无家可归了,多危险啊。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可诸葛亮似乎一点也未察觉。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说了,这一切都只有刘备才有权决定,怎么能怪诸葛亮呢?确实如此,刘备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诸葛亮如果能够给出良好建议的话,刘备也是会采纳的。而且荆州很多事务的安排,应该就是诸葛亮决定的,刘备不可能指挥得那么具体。

而对于荆州而言,表面上看,和曹操是敌对关系,和孙权是同盟关系。但是从利害关系看,荆州面临的真正的主要矛盾其实是孙刘矛盾,而不是曹刘矛盾。因为曹刘之间,态势上互相并无大的威胁,战线也已经很稳定。而孙刘之间,则在态势上互相威胁对方生死。刘备据荆州上游,居高临下,犹如扼住了孙权的咽喉;孙吴则雄踞长江,虎视荆州腹心。孙刘之间的战略态势,就像两个人互相抱在一起,一个拿刀顶住对方的咽喉,另一个拿刀顶住对方的腹心,对双方都是无比危险。所以这种盟友关系是不可能长久和稳定的,任何一方一有机会都必然要出手制对方于死地,双方关系的实质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谓的友好同盟,不过是“急则相救,缓则相攻”的互相利用罢了。当初借荆州也是因为曹操方面压力太大,而听了鲁肃之言,一念之差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6 10:21:38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4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对这种形势,东吴君臣有清楚认识:
——周瑜临死前,上疏:“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密迩就是紧密接触),
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显然深以刘备为忧。
——鲁肃见吕蒙,吕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鲁肃死后,吕蒙代镇陆口(此时已得东面三郡),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吕蒙密陈计策:“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
——吕蒙称病谒建业,陆逊往见,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
也就是说,东吴君臣明确认识到荆州居国上流,其势难久,随时可能东下,是重大威胁,所以百般策划,一定要夺取才甘心。

可问题在于,诸葛亮和刘备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荆州的这一危险态势以及和孙权方面关系的本质,以致对荆州的防务缺陷一直没有补救。诸葛亮更是一厢情愿地把希望寄托在“东和孙权”上面。所以,在攻下西川后,荆州立刻就经历了一次危机。(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详见拙作《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

建安19年夏五月,刘备克成都,孙权趁刘备主力远离,于建安20年以刘备已得益州,应当归还荆州为由派人索取荆州三郡。刘备没有答应。孙权就派早已准备好的吕蒙和鲁肃率大军进攻荆州腹地,连下长沙(现长沙)、桂阳(现郴州)、零陵(现永州)三郡。这三郡由于没有大将镇守,所以被吕蒙轻易攻下,如探囊取物一般。而关羽也无法分身离开江陵前去救援,只能坐视三郡丢失。最后迫使刘备亲自引兵五万回援荆州,之后才能让关羽腾出身来率军3万下益阳,欲与鲁肃争战。此时正好发生了曹操攻取汉中,成都危急的情况,所以刘备被迫妥协,和孙权和解,割让湘江以东的长沙、桂阳、江夏三郡,刘备继续保有西面的南郡(现江陵)、武陵(现常德)和零陵。

其实从这一役我们可以看出孙权方面的力不从心,他能动员出来的兵力并不多,难以和荆州抗拒,当时鲁肃手下才1万人,吕蒙2万,所以见好就收,也同意妥协。孙吴两次攻荆州,都是智取,不是力攻。后来夷陵之战时,孙权也因为实力不足,在压力下产生动摇,派使者求和,打算妥协,不过未被刘备接受。

这一次危机的后果是,由于丧失了下游的江夏和长沙,荆州的中心地区江陵和公安从此羽翼尽失,直接暴露孤立于孙权军的威胁之下,孙权军的水军随时可以毫无顾忌地进攻江陵和公安。这种危险的态势导致荆州随时可能丧失。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建安24年春,刘备进攻汉中。作为战略配合,关羽也同时进攻襄阳,江陵一片空虚。到这年夏天的时候,刘备成功地攻占了汉中,迫使曹操撤退,同时关羽继续围攻襄阳。这个时候,刘备依然没有派大将来协助关羽,最后终于让吕蒙抓住机会乘虚而入,袭取了荆州,关羽也含恨而亡。

当时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失掉江夏,关羽后来进攻襄阳的时候,他的战船队必须通过孙吴控制的江夏,才能进入汉水。孙吴向他开战以后,关羽的水军就被隔断了回家之路,只能放弃。其实关羽有强大的水军,关羽就是依靠他强大的水军才能实现对襄阳的围攻和水淹七军的壮举。后来徐晃击破的也只是关羽的陆军,水军并未受损。可是关羽的水军已经无家可归,只好放弃,从陆地退兵。

我们现在来检讨发现,其实关羽的悲剧从诸葛亮盲目相信和孙权的同盟,只安排关羽一人镇守荆州的时候就注定了,而当中是一直有机会补救的,也一直没有补救。

现在回过头来看,合理的部署应该是,必须至少安排一个大将来协助关羽。平时和关羽分工镇守长沙(长沙是守卫江南四郡即现在湖南省的要冲),在关羽出战时则替他镇守后方,这个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赵云。同时最好能及时安排另一大将出镇上庸(上庸24年夏攻克),和关羽互为呼应,随时增援。这支援兵至关重要,关键时可以救命,也可以决定成败。这个人选应该是张飞。其实当初诸葛亮出征西川时就应该留下赵云,只带张飞、刘封就足够了,刘备那里已经有黄忠和魏延,阵容已经足够豪华了。

诸葛亮入蜀,赵云担任的任务是可有可无的。从史书记述来看,援蜀大军的军事统帅应该是张飞,张飞率主力在前面一路攻取郡县,诸葛亮带领文官团队随后接收,迅速平定蜀地。而赵云一直是统属于诸葛亮,应该随诸葛亮行动,担任保卫文官团队,肃清地面,警备地方等任务。(关于这些问题,详见拙作《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一文)。攻占江洲(今重庆)后,派赵云率偏师攻江阳(今泸州),沿沱江会成都。赵云这一路,攻不攻其实无关大局,因为泸州那时基本属于华夷交界之地,派赵云多一路不过是为了加强一点会攻成都的打击力。这一路并非决定性力量,派一个二流大将也足以胜任,比如刘封就可以。因此说留下赵云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接下来第一次补救的机会应该在刘备回援公安的时候。刘备身边已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五位一等大将,以及其他众多二等大将,人手足够多了。所以完全可以把赵云派出来协助关羽,可这次刘备谁也没带。如果说这次是因为西川刚刚平定,用人之际,这几个大将都离不开,那么下面还有第二次机会。

第二次机会就是攻占汉中以后,此时离关羽失败,尚有半年时间(刘备5月得汉中,孙权闰十月取荆州),刘备和诸葛亮无论如何应该看到关羽时刻面临的危险——孙权夺荆州之心既已昭然,荆州后方又十分空虚,孙权随时可能袭击,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曹操自汉中撤退后,也必然以主力移向关羽。而拿下汉中后,有马超镇守下辨,魏延镇守汉中,赵云、黄忠和张飞就暂时没什么重要任务了。此时张飞镇守的巴西已经成为大后方,把张飞这样的超级将领放在大后方,实在是浪费。所以,这时应该立刻调整部署,于攻下汉中后立刻派遣赵云带本部军马,星夜兼程赶往荆州,做关羽的副手,接管荆州防务。为争取时间,赵云可以先行一步,他的部下随后赶去。以赵云的忠诚、智勇、和资历,足够担当这一任务,也可以和云长合作无间。然后上庸攻克后派张飞前往上庸,替换刘封和孟达到别处(比如可以让孟达继续回宜都,让刘封去巴西),以上庸之兵随时增援关羽。上庸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正是张飞这样的大将发挥作用的地方,关羽如果需要支援,张飞随时可以出动。刘备占据汉中后,上庸已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出击。这支援兵十分重要,关键时刻可以决定生死成败。而这支援兵也只有在张飞这等大将率领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为面对的曹操方对手也都是一等大将。如果关羽能够攻下襄阳,那么就由关羽镇襄阳,以赵云守荆州,张飞保上庸,三人势成犄角,互为呼应,形势立刻大张。下一步关张可以视机会合兵进取宛城。如果关羽作战不利,也可以方便退回荆州或上庸,不致一败涂地。

不管如何,在确保荆州的前提下,都可视情况决定下一步行止。如果可以稳住孙权,则可以主力从汉中北伐,同时从荆州发动攻势牵制;四川主力亦可沿汉水迅速开到襄阳,合兵进攻。如果和孙权关系交恶,则可以西川主力南下和荆州合兵进攻孙权,至少可以夺回长沙、桂阳、江夏三郡,恢复到刘备入川前的态势,全据荆州。前面说过,孙权兵力差太远,将难以抗拒。然后在汉中方向取守势,在荆州方向取攻势,北伐也可以,继续东下也可以。若能顺流而下攻取江东,则至少可以先造就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如果那样,汉室可就真的可兴了。

其实,实现“隆中对”后的下一步战略应该不是首选北伐,而是顺流而下,攻取江东,先成南北朝,再图北伐。因为以荆益北伐太难了,有点脱离实际:
1、以荆益之力对抗中原,阻关山江河而自保还可以,要进攻实力就差太远了;
2、从汉中和荆州两路分兵,力量分散,也难以呼应;
3、在战略上则是以短击长,以劳击逸,态势十分不利;
4、孙权虎视在侧,还不能一心一意、就算有成也难以深入。
而以荆益之力攻取江东,则容易多了,是高屋建瓴和以强凌弱之势,可说如探囊取物,可一战而定,也不用害怕曹操侧击牵制,必然成功。成功以后再北伐,那视线可就太宽敞了。各位以为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4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以荆益之力攻取江东必然成功呢?原因在于:

第一, 态势上高屋建瓴,顺流而下。同时益州的人员物资通过水路下运,也十分方便,两州力量的集中和调动都很方便。

第二, 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一个关键。
江东方能够动员出来的兵力一直很少,赤壁之战的时候,全部动员不过3万精兵,加上留守各地,总兵力估计不超过5-6万人。《诸葛亮传》“(赤壁之战时)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可见,在孙权心中,江东不过号称十万之众,这里的众只是壮丁,不是有装备的兵。
第一次攻荆州的时候,主力尽出,孙权亲到陆口(今岳阳北陆水口)为诸军节度,以鲁肃1万人,吕蒙2万人出击,孙权身边的军队最多1万人,动员出来的兵力不超过4万。加上留守各地,也不超过5-6万。
夷陵之战,孙权也是主力尽出,不过5万人。而此时已得荆州。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这些军队平时还要处处布防,其中巴丘(今岳阳)陆口一带驻兵1万;武昌(今鄂州)、柴桑、庐江都是重要据点,各驻兵至少5千;濡须口(巢湖通长江口)、南徐(今镇江)也是要点,所以从荆州往下看,建业的守备是很薄弱的。
至于资治通鉴记载建安18年春正月,曹操攻濡须口,号步骑40万,孙权率众7万御之,这里称众不称兵,说明不完全是兵,还包括民夫船工等非武装人员,兵的数量应该按一半计算约3.5万,顶多4万。
通鉴又载孙权建安20年率众10万攻合肥,是为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仗。这里10万应该是号称,不可能有那么多,愚以为实数不超过3万人比较合理。进攻一座7千人防守的城,并无深入打算,守方又没有救援(曹操主力在汉中),有必要出兵10万吗?显然没必要。3万人足够了。
再说孙吴未得荆州前,其他重大战事出兵都很少,一般都在2万3万,和赤壁之战的军队数量是吻合的。
东吴最强盛的时候,以江东、荆州和交州之地,在诸葛恪手里曾经发动最大一次动员,不过动员了20万人,孙吴投降的时候,在册兵丁不过23万,还多有缺额。所以孙权攻合肥这一次的10万很突兀,显然是号称。另外这个10万同样不称兵而称众,也应该包括民夫船工等非武装人员,不完全是兵。
所以,基本可以判断,江东拥有壮丁数量不超过10万,全部动员的兵力最多不超过7万。
而荆益之总兵力可达25万,发动出10—15万人出征没问题,力量对比很悬殊。益州长期攻战,亡时还有兵10万2千,初时加上上庸,动员出15万以上是可以的,荆州也可以动员10万以上,再加上武陵溪蛮也和刘备关系很好,也可以出动几万人,所以说最多25万没问题。
荆益兵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两州一直未受战乱破坏,人口损失小。而江东则和中原一样,一直战乱不已:一方面是山越不断袭击;另一方面是盗贼蜂起——像严伯虎之流也可以占据吴郡,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三就是各方势力互相攻杀。到孙策平定江东后,内部的动乱依然一直不停,今天这里豪帅屯聚,明天那里山贼骤发,后天又是某某据城反,所以人口损失很大,同时对经济的破坏也大,影响到武备。

第三、战略上尽握主动权。
江东从岳阳到南京,必须处处设防,兵力分散,而荆州兵力集中,既可以一鼓作气直取建业,
也可以各个击破;出击的时机也可以任意选择;还可以做战略欺骗,比如以北伐的名义云集大军,甚至可以骗孙权共同出兵。种种有利的局面,孙吴防不胜防,刘备方战略上十分主动,为必胜之势。当然胜利后,对孙权一定要保全富贵,不可加害,建议把交州给孙权。
历史上对长江的防守,从来是一点破,点点破,所以防守方只能决战,不能节节抵抗。因为沿长江是线型战线,两翼没有纵深,没有回旋余地。所以攻方可以全力压上,集中主力于一点,没有侧翼顾忌,而守方也只有正面对决。收缩兵力反击也行不通,因为越后退越被动,对方沿水路补给,根本不存在后勤困难问题。

第四、大兵出动后,孙权就算要投降曹操,曹操也难以救援。
因为曹操没有强大的水军,同时路途遥远,时间上来不及,只能用侧击的方法牵制。可是四
川方面有马超屯下辨,魏延镇汉中,很难突破。荆州方面如果已经拿下襄阳,则安排大将拒守襄阳,以上庸、江夏、南郡支援之(曹魏如果丢失襄阳,那么江汉北面的江夏也守不住,肯定也被拿下),曹操要攻克也很难;如果没有拿到襄阳,那么派关羽这样的大将镇守江陵,曹操远道而来也很困难。主动权完全在荆州方面。

或有异议,认为第一次丢失荆州三郡的主要原因不是人手不够,而是兵力不足。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孙权方面发动进攻的是吕蒙2万人,鲁肃1万人阻援,对付这样的兵力,如果有赵云这样的大将,分兵5千到1万就足够守卫长沙城,这点兵力荆州是肯定拿得出来的。诸葛亮率主力出征后,关羽方面留守的兵力应该在3万以上,有赵云在的话,完全可以分出5千人或1万人来镇守长沙。长沙有大将镇守的话,其余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就可以不断增援,四郡的战争潜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而现实中由于缺乏大将起核心作用,
长沙、桂阳是望风投降,零陵郝普也因担心不能长期坚守而被骗降,结果,四郡虽有很大战争潜力但是无从发挥。

对第二次丢失荆州,如果有赵云或张飞留守后路,就不会发生糜芳傅士仁献城投降的事情,因为赵云张飞和关羽关系都十分亲密,是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同时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同时,如果镇守宜都的是一个稍微得力一点的人的话,就算吕蒙袭取了南郡,关羽主力及时回兵后,也可以入据宜都,据南郡上流,吕蒙很难守住南郡。(详见拙文《关羽最后的悲剧——还原一代英雄的最后时刻》)

至于怪罪关羽外交上的错误,认为他没有做到“和好孙权”,前面已经说过,那不过是表面现象。孙吴对荆州是处心竭虑,也事关生死,不管关系好恶,都是要夺取荆州的,这是利害关系决定,不是套交情就可以解决的。而且孙权兵不血刃夺取荆州三郡在前,关羽身为守将,是莫大耻辱,现在又来假惺惺有什么用。至于关羽性格上的刚而自矜、骄于士大夫,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既然早就知道,就应该预先补救才是。

所以,荆州之失,关键失在形势判断错误,失在幻想“东和孙权”,导致人事安排失当,只留关羽一员大将势孤力单而顾此失彼。这是路线错误,而不是技术战术方法上的错误。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确定后,关键就在干部。由于片面幻想东和孙权,认为只与曹魏单向对敌,自然关羽一人即可,因而对孙吴方面放弃了应有的军事斗争的准备。没有认识到与孙权的关系只是表面友好,本质是你死我活,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也没有认识到孙刘矛盾才是影响荆州安危的主要矛盾,反而把与曹操的敌对关系视为主要矛盾,颠倒了主次,偏离了方向。最终导致犯下“右倾机会主义”和“幻想主义”路线错误,先被孙吴兵不血刃夺取三郡,问题充分暴露后也不能纠正,再被孙吴兵不血刃袭取荆州,关羽败死。这充分证明路线错误是不可能自己改正的真理。同时在夺取西川和汉中后,被一时胜利冲昏了头脑,像个暴发户一样,骄横狂妄,于关羽败死后,又犯下“左倾急躁病”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导致接连丢失上庸、折损张飞、刘封等重要将领、拒绝孙权和议、夷陵大败、刘备败死等一系列重大灾难,终于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兴复汉室的机会,蜀汉的事业也从顶点迅速跌落低谷,并最终失败。(这段话算是幽默吧,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4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山人云:成功是失败之母,岂不慎欤!

荆州之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人事安排和权力处分上的不合理。这个原因和上一个原因其实是因果表里,相辅相成。
首先是权力处分上不合理,关羽的权力十分有限,无权任命重要人事,也无权处分。所以对于处处与自己不相得的人,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人事安排的不合理。刘备要自己掌握重要人事任免权,这可以理解,只要安排得当,也不会有大问题。但刘备任命的一些重要的人员,偏偏都和关羽不想得,能力也很糟糕,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很危险的。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不得而知。
比如公安守将傅士仁,南郡太守糜芳,这两人和关羽不和,糜芳还做了内应,孙权军来攻时均投降;治中从事潘浚,也和关羽不睦,后入吴当了大官;宜都太守樊友当陆逊来攻时委郡走,葬送了关羽最后的机会,后下落不明(关于樊友的问题,详见拙文《关羽最后的悲剧——还原一代英雄的最后时刻》)。
关羽本来就是性情倨傲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心情自然会变坏。
这些关键人事上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刘备显然是应该清楚的,却没有加以调整。而荆州当时还是有合适人选的,比如马良,比如廖化,比如关平,还有赵累等。就算为了控制需要,也应该安排一些有能的人,比如刘封,孟达,陈到之类,人选总是有的。公安、南郡、宜都三地,只要有一个地方能够坚持一下,结局就会大不相同。
关羽出兵的时候心情也并不好,也有不良预感。《关羽传》引《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关羽死后的谥号也是有问题的。首先刘备活着的时候,只给了法正谥号,法正还死在关羽后一年,这是令人很难理解的。关羽直到姜维时期才追谥,和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同时。而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死后即谥。对待武将是不是太刻薄了。其次关羽谥壮缪侯,缪是恶谥,壮也有不佳的意思。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意为名美实恶;死于原野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所以,这个壮缪的谥号,实在是对关羽的侮辱。所谓和刘备恩如兄弟,就是这样的结局吗?而张飞谥桓侯,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壮而有力曰桓,这个桓字就很好。张飞两个女儿都做皇后,关羽的女儿就默默无闻了。
所以,很显然,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不得而知。

三国志陈寿说诸葛亮:“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盖应变将略,非
其所长欤?”,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诸葛亮聪明敏捷,谨慎严肃,长于治教,但于机密要害处往往失察,使人叹息。诸葛亮不能用人,不能冒险,不能任下,缺乏做大事者的气魄。诸葛亮也至少在两个重大问题上犯下脱离实际的错误:一是如前所述的一厢情愿“东和孙权”,导致荆州丧失;一是片面幻想攻取陇右,以主力与敌纠缠于次要方向,舍本逐末,结果以短击长,纵得陇西三郡而不能守,终至蹉跎,然至死不悔。(对于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的检讨,笔者另有专文《检讨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此不赘述。)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诸葛亮不是那种兢兢业业之人,而是枭雄般人物的话,恐怕他也不会长久屈居人下,迟早要取刘禅而代之了。

隆中对其实是一个很空泛的策划,并无高明之处。其大致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夺取荆益,由于对刘备而言当时除了夺取荆益已经别无选择,所以这个提议属于
死马当活马医的现成空话,后来虽然成功也是侥幸,和隆中对关系其实不大,属于走一步是一步而已。当中赤壁破曹操,孙权借荆州,刘璋请兵,马超投降,霍俊以数百人守住葭萌一年,保住刘备后路,曹操弃西川(曹操也是人,赤壁之战打怕了,所以夺得汉中后不敢继进,害怕重现赤壁之战),刘备运气超好。
第二部分是夺取荆益后的后续计划,虽然提到两路北伐,不过泛泛而谈,随口假设,并无清晰计划。同时这个两路北伐的假设也是完全失策,不切实际的。夺取荆益后的下一步正确行动应该不是两路北伐,而是顺流而下,以高屋建瓴和以强凌弱之势探囊而取江东,才是正解。这一点诸葛亮从未认识到,可见诸葛亮并不具备在历史紧要关头把握关键的能力。但他是个能臣,是个杰出的行政军政人才应该没有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到刘备这里的时候才26岁,一个26岁的年轻人,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虽
然才能出众但各方面不可能那么成熟,所以,也是在刘备那里训练了10年后才但当大任的。把刘
备后来的三分天下说成是隆中对的预见,感觉是牵强附会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
3《后汉书》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4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改了自己的回贴.曾经发在别的贴里.也移过来吧

戳破刘备集团內部凝聚力强的谎言:
  
  曹操和刘备两个阵营变节的高级干部数量和质量的比较
曹操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有:
张邈:此人早年和袁绍、曹操都是朋友。在讨伐董卓时得罪了当上盟主的袁绍,袁绍要曹操杀了他,曹操没有答应。张邈到是害怕曹操为了袁绍杀了自己,终于背叛了曹操。
陈宫:因为曹操杀了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引起了兗州士大夫的恐惧,直接引发了陈宫的变节。
张绣:本来张绣已经投降曹操了,因为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降而复叛,还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但最后曹操还是既往不咎,接受了张绣的再次投降。
侯音:宛城守将也算是高级干部吧,造反。但很快被曹仁给灭了,落的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王平:跟曹操征汉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投降了刘备。但王平在曹操那里只是个校尉,实在算不上高级干部。但我对曹操严格要求,还是把王平算进去了。
胡修:时任荆州刺史,在关羽进攻曹仁时投降关羽。
傅方:时任南乡太守,在关羽进攻曹仁时投降关羽。
有必要说一下于禁的问题,投降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在战场放下武器当了俘虏,另一种是变节投靠了敌人为敌人效力。这两种性质是不一样的,前一种行为在大多数国家虽然不提倡,但属于可以原谅的,而后一种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以原谅的叛变行为。而于禁行为只是放下武器,并没有为蜀国效力,属于前者,所以于禁只是放下武器当了俘虏,而非变节叛变者。就好比不能因为刘备的老婆当了曹操的俘虏,就认为刘备的老婆投靠了曹操一样。
综上所述,曹操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共6人,即便算上不是高级干部的王平,也不过7人。
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有:
田豫:这个人其实是个很厉害的人,只是在三国演义里不太出名。少年时投奔刘备。刘备甚奇之。田豫因父母年迈,请求回归故里,刘备哭着与他道别说:“遗憾的是不能和您共同成就大事业”。不管怎么说,田豫把刘备甩了是事实。当时刘备也不过是个豫州刺史,所以相对来说田豫算的上是刘备集团的高级干部啦。后来田豫投靠了曹操,在魏国官至卫尉。
陈群: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后来刘备不听陈群的良言被吕布打的大败。再后来陈群就把刘备给甩了。和田豫一样,陈群后来投靠了曹操,在魏国官至司空,故录尚书事。
许耽:这个人不出名,当时在刘备手下任中郎将,在吕布偷袭下邳时开门迎之,直接导致刘备及其部下的家眷沦为吕布的阶下囚。
袁涣:这个人也不出名,刘备在豫州时袁涣为茂才,后来袁涣归降了吕布。
陈登:陈登这个人也在刘备手下干过,吕布击败刘备后投靠了吕布,后来跟了曹操。陈登能力是很不错的。
关羽: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关羽是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刘备的二号人物,这个级别是高的可以了。三国演义里对关羽投靠曹操大大美化了一番,什么关羽约三事,完全是子虚乌有。不管关羽是怎么想的,都无法改变关羽曾经为曹操卖过命的事实。不能因为后来关羽离开了曹操就否定关羽为曹操效过力的历史。
徐庶:因为母亲成了曹操的俘虏,所以把刘备甩了。至于三国演义上说什么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笔迹诈修家书一封完全是子虚乌有。
郝普:在刘备手下是零陵太守,中了吕蒙之计而降。
孙尚香:俗话说出嫁从夫,孙尚香既然嫁给刘备那么就应该算是蜀国的人了。最后孙夫人也把刘备甩了。孙夫人绝对不是甘夫人糜夫人那种甘于付出、还被丈夫随心甩来甩去、认命的“贤淑”女人。孙夫人在荆州的住所俨然就是个东吴驻外使馆,好不规模壮观。从后来的情形看来,洞房之夜过得并不愉快,夫妻感情一点也没有增加。刘备此后每次去见夫人,都胆战心惊。刘备一把子年纪,又一向是在女人们的千依百顺中过来的,几时尝过这样的“别样风情”?时间长了,实在消受不起。而孙夫人也越看越觉得老头子惹厌,根本就不想多跟他打交道。不久,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逃避问题的办法:在公安的刘备驻地以西,为孙夫人另筑了一座城,孙夫人带着自己的丫环侍卫们,搬进了城里。夫妻俩正式分居了。这座城被称为“孙夫人城”,遗址至今仍在。刘备夺取蜀地后,孙权对于刘备欺骗了自己非常愤怒,更后悔自己不该听鲁肃的主张,将荆州南郡出借。他心里已经做好了与刘备反脸的计划,于是便派出船队前往荆州,接妹妹回娘家。孙夫人盼望多年,终于得到了离开的机会,于是她连个招呼也不打,径自收拾行李,带着抚养了几年的刘禅上了船。诸葛亮和赵云此时正在荆州,他们对于孙夫人的离去不放在心上,但是对于她带走刘禅却十分紧张,于是由赵云出马,拦住了船队,将刘禅截了回来。至此,孙夫人与刘备的夫妻关系彻底决裂。她回到了东吴,从此在史书上就没有了关于她的记载。当然,曹操的丁夫人也因为曹昂的死和曹操闹番了,可是丁夫人和孙尚香不一样,她没有国外关系。
糜芳:绝对是蜀国的高级干部,论资历是刘备的老部下,跟了刘备几十年,论跟刘备的关系,他可是刘备的小舅子,论贡献,且不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在刘备倒霉的时候糜家支援了刘备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要是没有糜家的支持,刘备早完蛋了。糜芳投降的时候是南郡太守,南郡在蜀国的地位可是仅次于成都。可是糜芳这样的人也变节了,刘备真是失败啊。需要指出的是糜芳在东吴享受高官厚禄,活的很好。
傅士仁:刘备同乡,时为公安守将,被虞翻作书说服而投降。
潘濬:时为治中从事,被孙权亲自劝说而投降。
刘璋:投降刘备后,被迁到公安,还佩了个振威将军印绶。虽然没什么实权,但地位还是高的。孙权攻取荆州后,刘璋投降了孙权,被封为益州牧。
孟达:屯上庸时与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投降了魏国。至于他后来再想造反是在曹睿时期,跟曹操没有关系。
申耽:时为上庸太守,在夏侯尚、徐晃与达共袭刘封时投降魏国。注意,申耽兄弟在投降刘备之前只是遥守曹操封号,实际上是独立势力。所以申耽兄弟在投降刘备之前并不是曹操的部下。
申仪:投降原因同其兄,时为建信将军、西城将军。
张达:张飞帐下将,因为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结果,张达、范彊割了他的首级投东吴去了。唉,你们投敌也就罢了,还杀了自己的上级,这不是让魏吴两国看刘备的笑话嘛。
范彊:同上。
杜路:蜀将,在夷陵之战中投降东吴。
刘宁:同上。
黃权:时任镇北将军,因为道路隔绝而投降魏国。
综上所述,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高达21人,而曹操集团即便算上不是高级干部的王平,也不过7人。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数量是曹操集团的3倍。需要指出的是,曹操的人才大大多于刘备,如果比例相同,应该是曹操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数量是刘备集团的几倍。可是实际情况却是相反。以上还仅仅是数量的对比,论质量,刘备更是丟人,关羽是刘备集团中的二号人物,是政治局常委级,虽然后来又回来了,但历史是不能否定的,心中有数就是了。糜芳资格很老,贡献很大,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在蜀国起码也是个政治局委员级。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大(小)舅子往往是皇帝很信任的人,是皇帝的臂膀,如刘彻和卫青,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糜芳这样的人也变节了,绝对是刘备的悲哀和失败。曹操的人才大大多于刘备,可实际情况却是刘备集团变节的高级干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曹操集团无法相比的,这只能证明曹操集团的内部凝聚力比刘备集团强的多。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刘备比曹操得人心,认为刘备集团内部凝聚力强,可现实却给了这种说法一个绝妙的讽刺。一厢情愿的认为刘备比曹操得人心就好比当年一厢情愿的认为美国的所谓劳苦大众会热烈欢迎解放军一样可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9:17:3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9-24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好大的字,很详细,顶[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9-25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子 你好厉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9-25 20:20:0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厉害!顶!江湖可以当教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6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顶.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别光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9-26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没意见.这次你说了算.小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