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6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1(寻访三国古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2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国最大关帝庙在哪?等等的三国名人古迹哪里最好.我想请几天假去逛逛.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2 18:24:00 | 只看该作者
没人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9-22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偶不知道啊...建议买本旅游手册  很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9-23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长坂坡

  长坂坡位于宜昌当阳市区西南部,古名栎林长坂。这里原来是一片斜坡高地,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为报诸葛亮火烧新野之仇,亲率精骑5000人马,从襄阳出发,追击刘备到当阳。刘备带领几十个随从仓皇逃走,随军眷属和上十万百姓都被曹军围困。赵子龙为救刘备妻小,单枪匹马与曹军大战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了糜竺和甘夫人,又救出阿斗。从此,赵云获得了盖世英雄的美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坡前立有“长坂雄风”的石碑,以作标志,供人凭吊。1934年,长坂坡始建公园。1979年,又重修了长坂公园。三开大门旁屹立着青石雕琢的雄狮、大象,威武壮观。园内正中矗立着高大的青石古碑,“长坂雄风”4字格外醒目。满园百年老树苍劲挺拔,亭榭建筑古色古香。公园外,兴建了街心花园,中间耸立着高约8米的赵子龙彩陶塑像。据史料记载,长坂公园周围5公里的地方,都属长坂坡古战场遗址。坡东,闹市区内是赵云与曹兵进行巷战处,现有一小节,就叫子龙街;坡西南,有一山岗,今名子龙畈;坡西田园中,还有太子桥和娘娘井的遗迹;坡东北四公里处,建有一座黄瓦红柱六角亭,内立一块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六个大字,相传这是著名的“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三国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9-23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

  三峡木石艺术馆座落在历史悠久、风光迤俪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为这里增添了无穷魅力。著名美学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朝闻为三峡木石艺术馆题写馆名。 三峡木石艺术馆陈列展出了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觅自然之美,饮造化之源,倾情创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峡阴沉木雕和三峡奇石艺术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许可以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白帝高为三峡镇!又是杜诗,把位于夔门北侧,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胜一语道出。继后有清代诗人名句:“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也另有一种磅礴气度。 作为军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宽,年代久远。那是公元一世纪(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在此筑城设防,死后在白帝山头留下一座纪念性庙宇,这就是我们现在去游览的白帝庙。 距公孙述两百年后,另一位历史名人——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宫。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名家的墨宝。文物室以大溪文化为源流,按通史顺序展现了这一带出土文物的丰盛。山腰的西阁则是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节客住不到两年,却留下佳构四百余首,占存杜诗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伟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
  水八阵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据说诸葛亮曾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9-23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关陵

  关陵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于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9-23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广元剑门关张飞柏

  剑门关是古今闻名的雄关险隘,位于广元南50公里的剑阁县大剑山口。大剑山倚天如剑,峭壁连绵,横亘似城。山之中断处,两崖相对如门,故名“剑门”。剑门关为历代军事要塞,关内有当年姜维拒钟会十万大军的姜维城,以及姜维洞、姜公桥、姜维墓等古迹。还有古刹梁山寺、舍身崖仙女桥、金牛峡、雷鸣峡、大穿洞、小穿洞、经、皇洞、翠屏峰、玉女峰等处胜景奇观。
  翠云廊俗称“皇柏大道”,北起广元龙潭、昭化,经剑阁到梓潼,东南至阆中,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说。蜀道两旁,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行其道上,夏不知热,冬不晓寒。现存古柏8000余株,相传蜀汉大将张飞行军至此,因山路崎岖难以辨认,令士卒于蜀道两侧“植柏表道”,留下“张飞柏”的美谈。今古道绿荫森森,古柏参天,若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形成“翠云廊”奇观。后人有诗赞颂:“桓侯翠柏雄千载,七曲旌屏百仞樯。”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9-23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华容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9-23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荆州古城

  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从他们自己立国图强、建立霸业的政治目的出发,都想得到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之地。曹操经多年征战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即挥师南下取荆州;处于荆州下游的东吴孙氏政权,把荆州视为自己立国的屏障,早就两眼紧盯着荆州;大半生颠沛流离、苦于没有立足之所的刘备,更是将荆州看作命根子,把它作为建立未来政权最理想的基地。于是三方围绕荆州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时而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时而又偃旗息鼓,暗中争斗。
魏、蜀、吴荆州之争,构成了三国历史发展的主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终三国之世,无论是三国鼎足局面的形成,还是魏、蜀、吴霸业的兴衰,无不跟荆州的得失相关;而其中兴衰成败的历程,也无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荆州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魏晋以降,荆州均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荆州才作为城名固定下来。
  荆州城又称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县,作为县城而得名。其后两千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荆州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今荆州城北5公里的纪南城)后,这里就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还在此修筑了别宫,取名渚宫。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占郢都,这里成为江陵县的治所。西汉初年,封临江王于此地。其后有东晋安帝、南齐和帝、梁元帝、后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荆南国等在此建都。楚、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于此地。 荆州城的城郭,在战国末年形成。汉代已有城墙。蜀将关羽、吴太守朱然,东晋桓温、梁元帝、南平王高季兴等,都对荆州进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毁。南宋淳熙年间,重修城墙,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荆州城。元末,朱无璋称吴王时,派员依旧基重建荆州城。明末,张南忠率义军攻占荆州城,将城墙拆毁多半。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荆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门:东门曰寅宾门,东南门(小东门)曰公安门,西门曰安澜门,南门曰南纪门,大北门曰拱极门,小北门曰远安门。 荆州城现存砖城为明末清初建筑。整座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城垣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1970年后,随着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城垣上新开3座三孔城门,原有的6座城门,共有9座城门。 砖城内有土筑城墙,与砖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砖城外有外环道与水城环绕。水城俗称护城河。荆州城墙高9米左右,城墙厚10米左右,城墙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楼6栋,其中5栋毁于战乱,仅存拱极门(大北门) 城楼朝宗楼。八十年代,政府拨款重建寅宾门城楼,沿用旧名,曰宾阳楼。 荆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以来,已有350年历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为数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较完好的一座,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得荆州名扬四海。现在,荆州城已成为我国三国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区,有30多处三国遗踪和文化景点供游客探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9-23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兰溪诸葛镇丞相祠堂

  兰溪城城西18公里的诸葛八卦村,古称高隆,村中有3000余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诸葛村现有保存完好,建于明代的大公堂、丞相祠堂等景点。诸葛村中的民居,均建于明清,构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群,雕梁画柜,古朴典雅,已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