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所谓满清的明君问题 首先评价历史推动历史从来不是靠一两个皇帝,而是整体的进步思想,进步阶级,皇帝老儿的英雄史观要不得。第二,对于英雄人物评价应该放在历史大环境里去看。离开了历史大环境评价皇帝等英雄人物就变成了对其个人才干的鼓吹和个人品德的颂扬,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如果是这样,那么希特勒、东条英机早晚就成为英雄了。 逆历史潮流而动,还谈什么明君,昏君,满清的国策“文字狱”、“海禁”。危害中国长达二百年, 还可以谈明君、昏君吗?对皇帝的评价标准很多。个人品德评价 ,对社会发展进步或者阻碍评价等等。有大节有小节,大节既亏,小节又何必多提。现在的影视作品,对皇帝的评价只重小节,不提大节。影视作品中只重皇帝,少提统治阶级。至于被压迫者的苦难,根本就没人关心。或者关心的角度在于皇帝如何如何仁慈,英明,铲除了个把贪官,解救了个把农民的苦难。 这造成观众对整个朝代的评价误判,把对皇帝个人品行错觉为其政治,政策和对历史贡献的评价,把对皇帝的印象错觉为对皇朝的印象。
满清是否能同秦朝相提并论的问题 秦是周天子的封国,早就接受了中原文明,进步到了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春秋就曾是五霸之一。秦国和六国称为战国七雄都自认为是中国。这点古人都是公认的, 把秦国灭六国和蒙元、满洲入侵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虽然在西周,春秋早期有一些士大夫对于秦、楚有偏见,认为它们是蛮夷之地,甚至是蛮夷之邦,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文明教化, 早在春秋末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把秦、楚看作华夏文明之国了。蒙元、满清则不同,在元末朱元璋还提出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清初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到孙中山都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根本不把蒙古人、满人当成中国人。他们自己也同样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秦末农民战争有人提出过驱除秦人的口号吗? 不,而是“伐无道、诛暴秦”。秦国人、六国人。不分彼此,争夺天下。这根本就不存在民族革命、民族解放的斗争内容。怎么可能把蒙元、满清入侵和秦灭六国并列呢? 顾炎武说的亡天下和亡国时,把秦灭六国列为亡国,满清入侵称为亡天下,古人对秦朝和满清认识是不会含混的。 再者秦朝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秦国的国家组织能力,秦的货币文字度量衡以及军事手工业在列国中是最先进的。统一后推广到全中国。大一统思想,封建专制体制持续了二千多年。 秦修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是世界水利史的杰作。秦的工匠水平,管理模式。科学而严密。 秦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这点央视的《复活的军团》展现得淋漓尽致。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几百年大规模的战乱。对生产、文化和人民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秦统一后,修长城、建直道,击退匈奴,屯兵河朔。保护了中原地区不受北方匈奴的骚扰、保护封建社会发达的生产力。 秦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而决非蒙元。满清那种大倒退,大破坏可比。
统一神圣论 这伙人没有一个不把其所谓“统一”放到最高、最神圣的位置。这类人的荒唐之一在于,一方面大力歌颂统一的正义,伟大。另一方面又不敢承认那种阻止、仿碍这种所谓 “统一”伟大、正义的行动是反动的,是开历史倒车的。自己陷入矛盾当中还振振有辞。 第二 “统一神圣论”隐含着“奴隶制、封建制”等同论。 某些人说,凡是统一战争就离不开流血甚至屠杀,那么满清、蒙元的屠杀和历代的改朝换代没有两样。 是这样的吗?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前实行的是奴隶制。杀入中原后,烧杀掠夺,野蛮屠城,搞得千里无人烟, 某些“文史学家”把这种情况等同于中原割据政权的战争,荒谬地认为是战争总会有杀戮。我们说这是不同的,封建割据政权也有杀人,屠城的情况,但是少,而且是特例。因为封建政权建立在大量农业人口为之生产服务基础上的。 “民为邦本”,总体上要爱惜百姓,如此恶行是属于严重的“无道”。 要“有道伐无道”,要“吊民伐罪”,要“替天行道”。屠杀被看成重罪,白起临死前问自己是否有罪,马上就想到并说出当年屠杀赵国四十万战俘的罪过,这些忏悔对于以杀掠成性的蒙,满将领来说 是不存在的,他们是把屠杀看成荣誉。屠杀既多又狠。成吉思汗在西征归来的途中教育后代时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 --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世界上所有不愿意被他们掠夺、压迫、奴役的人民都是他们的敌人,都会被残暴地杀戮。某些历史学家对此冷漠地说:“不能以今天的道德评价古人”。的确,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道德标准,问题是蒙元时期人类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这伙历史学家对蒙元统治者的的道德评价却降低到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部落仇杀的道德水准上。 奴隶制战争的另一特征是掠夺人口当奴隶,跑马圈地圈奴。这点和历代封建王朝的统一战争也是有本质的区别。汉武帝对匈奴投降者采用优待政策“胡降者数万人,皆得赏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以澹之”。唐代有禁止掠夺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新罗人为奴婢的禁令。可见蒙,清入侵不光是沉重民族的压迫还是封建制向奴隶制的倒退。奴隶制和封建制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抗金、抗蒙、抗清战争的正义性质还用怀疑吗?
第三 统一和进步那个更重要。是统一在先,还是进步和发展在先,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评价历史人物正义与否的关键标准。 按照“统一神圣论”的观点,只要是统一就是正确的,神圣的,就应无条件的立刻实行。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中央现在不立刻统一台湾,现在统一台湾的实力达不到吗?就现在的力量还怕美国干涉吗? 如果现在发动统一战争,虽然能取得成功,付出的代价是国际环境恶化,台湾民众人心不服。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强大和发展,未来的统一才能水到渠成,不论是用和平的手段还是战争的手段都能顺利实现。中央是在抓住这段有利时间去谋发展,谋强大。 统一要符合人民的利益,满清统一中国大肆血腥屠杀,把大多数人民列为野蛮征服和残酷压迫和奴役的对象,剃发令的实施,是以中国人屈辱和鲜血为代价的,这类的统一只要是文明社会都不会赞成。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目的和手段统一论者,未来我们要统一台湾,镇压的也仅仅是少数台独分子。台湾同胞是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的统一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不是更大的伤害。 马大正之流的“满清入关正义论”,肯定会破产。 第四 没有满清,中国就不能统一,就不能强大吗? 为满清评功摆好的一条重要理由就是满清统一把中国国土面积增加了保持到今天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某些人认为这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了,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其一是不是没有满清就没有辽阔的中国呢?没有满清就一定是明朝延续其腐朽统治呢?就不会爆发革命,就不会发生农民起义政权更替。 就一定不会产生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政权呢?就一定不会有汉唐气象的中国呢?这点顾诚的《南明史》做了很好的回答。 其次这个问题也提示了这个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重要还是大国领土重要?某些人无一例外的认为,不管先进和落后,只要面积最大,就是历史的最好选择。 我要问,是这样吗?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的生产关系,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统一和扩张热情是很伟大的。秦的统一,英国的日不落帝国。都是明证。凡是20世纪前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扩张成性的帝国。相反落后封建王国领土却一再退缩。满清王朝被列强瓜分成了半殖民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不能带来强大,更不能保证统一和领土完整。 如果以中国率先实现资本主义。以当时在世界的软势力,有着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其统一更成了人心所向。更不是靠野蛮屠杀来实现。 所以还是应该回到本题,也就是谈谈明末没有“满清入关”,中国到底能不能发生文艺复兴,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能不能更新为现代文明。 对于今天的影响,某些人认为的是只要是统一了,就是对今天最大的贡献,而我们认为生产力得到提高,社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才是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好最大的贡献。
第五、满清奠定中国疆域的问题 有人诡辩说,不是满清统一,西方殖民者就会瓜分中国了,是不是这样呢?大家都知道西方殖民者大举发动远东殖民战争,还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事情。那时朝鲜、越南、日 本 都遭到了入侵。而明朝灭亡于1 6 4 4年,离西方殖民者发动中等规模的入侵,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有足足两百年的时间,西方殖民者在164 4年之后200年都是小股骚扰,地方势力完全有能力击败,比如郑成功收复台湾。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满清发动雅克萨战役是1882年,就俄罗斯入侵的兵力还不足千人,对付满清在关外的兵力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反而是满清先是在辽东大肆屠杀汉人,大举入关后,有近200年,关外人口和兵力非常空虚,还禁止汉人去关外。造成俄罗斯可乘之机,大肆掠夺,而满清荒谬的认为没有人口的土地就不值得守卫,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对俄罗斯很有利,之后一个黑龙江将军弈山就敢于私自割让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满清轻易的签订了卖 国 条约《北 京 条约》割掉大片国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应该说满清的统一同样带来了国土的沦丧,这点到是没人算帐。再有作为满清统一实质是满、蒙联合起来对中国的入侵。它们是作为征服者和统治者在中国存在的,一旦丧失这种地位,满、蒙上层贵族就搞蒙、满独立,根本不以统一为念,今天历史学家这种“光荣的桂冠”在他们看来不过是糟糠。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满清的落后、保守和封建才导致帝国主义瓜分,殖民中国。 有人瞧不起汉民族认为自汉唐以后,汉人就没有扩张性了,只有游牧民族才能实现统一, 首先这根本不符合实际,明初的统一国土就很大。 其次 民族性格是由民族文化决定的,而民族文化又是和当时的主流思潮紧密相关的,明清之保守在于儒学腐朽化,理学盛行。可这点正在明末发生根本的动摇。再者,人们都说时事造英雄,时代的英雄是和社会变革大潮分不开的,新的生产方式给民族精神带来的变化远远高于民族文化传统。不论是新兴地主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是英雄辈出的阶级。看看秦国人,汉朝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他们最强悍的时候就是新生制度诞生和发展时期。 明末一个特别的社会现象是,大部分民族英雄、抗清将领都来自南方,这说明新的生产力,新的社会思潮正在引起民族性格的改变。包括清末还有民国时期,大部分英雄也都出自生产力发达,社会思潮进步的南方地区。所以说,有人就此以为中原政权,特别是南方政权不能统一中国是很荒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