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的博弈——庙算 三个快枪手——秦、楚、汉 秦二世九年,章邯命王离领军二十万围钜鹿,自领二十万兵屯于不远处的棘原,筑甬道直达钜鹿城外,供应王离军粮草。战旗猎猎,黑烟滚滚,钜鹿城墙在秦兵汹涌冲击下簌簌战栗。 项羽、刘邦诸军集结于彭城,共议破秦大计。是时人心惶惶,天下之势如风云变幻,诡谲莫测,胜负之判只在一念之差耳!起义军何去何从? 抛开历史,我们引入一个模拟游戏,以三位快枪手分别代表秦、楚、汉三军,以枪法的优劣代表三军武力的大小。枪手甲的命中率为80%,代表强大的秦军;枪手乙的命中率为60%,代表羽翼渐丰的楚军;枪手丙的命中率为40%,代表孱若的汉军。三人均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存在彼此间的信义,只存在永远的利益与仇恨。这样,他们只好以决斗的方式做个了断。那么一阵乱枪之后,谁会被干掉?谁又会活下来? 乍一看,枪法最好的甲活下来的机会最大;而丙最惨,40%的命中率还不如用来自杀呢。然而,一阵震耳的枪声过后,结果却是甲和乙尸横与野,饮恨西归。丙则望着自己冒烟的枪口,傻愣愣的吹着气。 怎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甲首先选择攻击的目标是乙,因为乙对他的威胁最大。同样,乙也会毫不迟疑的把枪口对准甲。烂枪手丙自然也要对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乙到底比甲差一些。于是乱枪决战之后,甲和乙还能活下来的机会少的可怜,分别只有24%和20%,丙却是100%。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不过是一场较大规模的决斗。没错,把三个快枪手的决斗模型搬到战争中,也颇合乎情理。在钜鹿之围中,秦军的势力最强,总兵力达四十万,其中二十万是王离所率的防御匈奴的精锐部队;且秦军刚刚击溃项梁,攻略赵地,势不可挡。楚军实力次之,定陶一战,虽然主将项梁身亡,但楚是大国,对秦朝的反抗基础仍在,《史记》中就说:“楚虽三户,灭秦必楚。”汉军最差,基本上没与秦军主力正面交过锋。楚、汉双方都不足以单独与秦军抗衡。这样,在气焰正炽的秦军压力下,楚、汉结盟是博弈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秦、楚的血腥碰撞亦然。 彭城会议的决策是:一路以宋义、项羽率楚军主力五万救钜鹿,另一路由刘邦率汉军趁虚经函古关攻咸阳,并约定二路大军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楚军是这个联盟中最肯卖命的一方,所以楚军不但在钜鹿一役中破釜沉舟,重创了秦军,更在此后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战争中长期充当主力。而刘邦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扫平了秦王朝的后方,就像是那个拙劣的枪手丙冲着甲无关痛痒的开了几枪一样,可他却率先入关,占尽了便宜。隔远一点看,秦、楚、汉三军的命运是不是有点像三个快枪手的结果呢? 当然,战争中有士气、统率力、民心、天气等诸多不测因素,以这个博弈模型一概而论未免简单。但是,纵观千年战争史,将帅们在决策上的斗智斗勇无不是博弈的结果。 博弈,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计算科学引入战略决策的军事家,他的许多观点被认为是战争经验的高度总结。今天看来,《孙子兵法》的许多内容也包含着不少理论演绎的成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