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东周·曹丕·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5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关注台海风云,不禁想起东周时的一个故事:周郑交质。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读《古文观止》。《观止》如是所言: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

意思是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犬戎入寇,周平王继位后迁都洛京,这就是东周。郑庄公因为庄公的父亲拥立平王,成为平王的卿士。平王看庄公忙于郑国内的事情而不来朝廷拜会,感到很不满,想让虢公代替庄公。庄公知道后,马上到洛京威胁平王,说我反正也不想当这个卿士,你就让虢公干吧。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庄公不要听信谗言。平王为了取信庄公,就互相交换人质,平王太子狐到郑国当人质,庄公世子忽到周作人质。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5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这件事,当时的评论是这样的。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苹蘩藻之菜,筐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酌,昭忠信也。”

大意是说:周王郑公本身就相互不信任,就算交换人质也没有用。如果周王对郑公用礼来约束,就算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二者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5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这个,我个人认为,周郑交质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郑国,本是周的一个诸侯,是听命周朝廷的。周与郑交换人质,周不但没有达到取信郑的目的,反而把自己从凌驾于郑的地位降格到等同于郑的地步,于是周朝廷的威信也就不复存在了。周平王为避犬戎而迁都洛京,本就削弱了朝廷威信,然后为取信郑公又相互交质,再次削弱了朝廷威信。等到后来三家分晋后,周朝廷就彻底的名存实亡了。究其根本,还在于周平王的一系列错误决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5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中由于忘却等级而丧失威信的事例很多。这里,我们把目光放到三国时代。

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之。半年后,受禅让于献帝,是为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就遇到了大问题。黄初二年,刘备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东吴向魏递表称臣。曹丕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5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刘晔有这样一段陈词:“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人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

孙权称臣于魏,不过刘备攻之急,为避免两面作战的一种外交手段。曹丕不察,到也没什么,但是封孙权为王,则又过了。想当初,曹操碍于刘邦当初“非刘姓不封王”的遗训,为当魏王费尽了多少心机?而现在,孙权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王位。这样的后果,刘晔分析得很准确,以后的事态也的确如刘晔所言,八年后,孙权称帝。我想如果曹丕还活着,肯定肠子都会悔断了。^_^

曹丕初得帝位,就马上封孙权为王,相较周郑交质,二者的影响恰相反。周郑交质,对郑而言,没有影响,但是降低了周朝廷的威望。孙权封王,没有降低魏朝廷的威望,但是却提高了吴的威望。这二者的关联处,在于对礼的运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5 8:41:0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09-25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礼,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总谓。周郑交质,是对礼的破坏,而这个的破坏者,恰是礼的维护对象——周。孙权封王,是对礼的遵从,而这个遵从者,却是礼的约束对象——吴。礼,守则守之,坏则坏矣。当政者,应劝下守礼,而自己应不坏礼,更不能给属下可以坏礼的机会。

礼,我个人认为,不过是一种统治工具,就其根本,还是权力的分配和地位的确定。周郑交质和孙权封王,都是地位的问题。由此可知,中央政权牢牢守护高于地方政权的地位,决不能给地方政权等同或高于中央政权地位的机会,更不能做出把中央政权等同或低于地方政权的事例。

我们回头再看看台海风云,中央的作为和台湾的所求,我们也就了然于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9-25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恢复清朝以前的惯例

既然他不承认两岸是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我们也不要承认。

回归到地方对地方的关系,由福建省出面管理台湾道。

台湾领导人等同于福建副省长级别即可。

台办也不用设在中央了,福建省人民政府搞一个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9-25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玩三国 品三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9-25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礼不可失,失就乱。

但凡一个组织,没有自己的相处制度,就会沦为一盘散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9-25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中国人乃礼仪之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