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看一下,三国军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0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参考书目:《三国志》相关章节
《补三国兵志》
《魏晋的中军》
如有遗漏、错误,敬请补充、指正。


一、 魏国:
公元192年,曹操统兵击破青州黄巾军,得降兵30余万,择其精锐组建了相对于东汉官军是新军的“青州兵”(这便是以后魏军的基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募民、设置田官屯田积粮,统一北方,操本人先相国、又封魏公、再进爵魏王,后谥武帝。
1、 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其中军是相对于外军而言,它们的形成应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到魏文帝黄初年间随着都督制的建立,中军和外军的名称也正式成立了。即:中央直辖的军队称为中军,留驻在外地各郡的将军和都督所部称为外军。
(1) 中军:编制等同于汉朝的南军、北军,负责警卫皇宫、拱卫京畿。曹操初为相时(即公元208年、汉建安13年),在相府还自置武卫营,命许褚为武卫中郎将(后擢升武卫将军)领之,负责相府和皇宫禁卫;文帝曹丕时增设中垒、中坚二营,三营统归中领军统帅;明帝时加设骁骑、游击二营;至此,这新设五营连同原来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该五营兵力已大减)共10营均归中领军统帅,各营长官为校尉。中领军后又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是中军诸营的统帅;又有中护军一职,亲领中护营,负责武官选用,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笔者推测还有监督中领军的职责。
中领军、中护军的前身是领军、护军,由领军、护军而来;由于中央军在建安年间事实上已经分为中军、外军,故此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加上一个中字;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很老的重臣,可以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是中军里不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
(2) 外军:留驻外地的各军,在三国初期因为战事频繁、无常,统兵将领往往临时由中央指派,更换也很频繁,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驻防、屯田(即留屯制),设一人任统帅,即都督的前身;文帝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即统帅非郡兵的地方中央军(外军),是代表中央驻地方的军事长官,替中央行征伐之权;以后又增置四征(征东、西、南、北将军)、四镇(镇东、西、南、北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等临时加封的、非固定军职编制的将军称号;魏国原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以后又设置了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即统帅全国中央军),分去了太尉的军权,故此大将军是最高军事长官。
(3) 综上所述,魏国中央军系统为:
中央军由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统领,下辖中军和外军;中军由中领军和中护军统领,下辖诸营校尉;外军由都督(都督诸州军事)统领。
2、 州郡兵:曹操统一北方后,各地武装力量均被消灭,北方各州郡基本上只有留驻的中央军;过后不久即令各地太守或刺史建立地方武装,以备不时之需,但没有设郡尉,州郡兵长官由太守或刺史兼任。州郡兵的职责是守卫本州郡,必要时应调出征,地位比中央军低。
3、 屯田兵:不同于民屯的屯田客,而是保持原有部队的军事编制,在魏蜀、魏吴边界屯田戍守。

二、 蜀国:
1、 蜀中央军大致与魏军相同,但另有特点。其中军也是负责警卫皇宫、拱卫京畿,另有前、后、左、右四军相当于魏国的外军,中央军的最高长官叫军师将军;中军有护军、典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将军各一人;前、后、左、右四军的统帅叫前、后、左、右将军,但有时也称护军或监军将军。
2、 蜀国还有一些其他称呼的军队编制:
(1) 曲,由曲长统领,编制不详。
(2) 屯,由屯将统领,似乎是屯田部队。
(3) 无前、无当,编制不详,似乎比较精锐。
(4) 东州兵:由流民组成,高峰时达数万。
(5) 虎步,精锐步兵;虎骑,精锐骑兵;散骑,骑兵;武骑,骑兵。
(6) 飞军、青羌,均由羌族中的青羌组成。
(7) 前锋队,由突将统帅,专门的前锋部队。
(8) 白(左目右毛)、夷叟、夷兵,分别由滇、川、楚地的少数民族(即所谓的“蛮夷”)组成。

三、 吴国:
1、 吴中央军也大致与魏军、蜀军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将领中也有护军、典军、领军将军等名称;遇有战事则设大都督统领五军,各军另设部督。
2、 而吴国又另有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精锐的水师上。东吴在江南立国,沿江靠海,水军极为精锐,其统帅为水军都督;其船只数目极为庞大,仅西晋灭吴时所获船只即达5000艘;其船只种类繁多,有艨艟、楼船、大舶、大鳊、青龙战舰、飞云、盖海、赤龙、驰马、尘凫等等,体积也很庞大,可载骑兵上百人至数百人。(有工夫再写一篇战船,呵呵)
3、 吴军大多由山居的越人组成(即山越兵),并有不同的名号,极为繁杂。
(1) 羽林,皇宫卫队;虎骑,驻扎京师附近的骑兵。
(2) 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由五营督、五校督统领。
(3) 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属外军。
(4) 敢死、解烦、无难、马闲,精锐部队,各分左右两部,各设左、右都督。
(5) 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勇敢、武射吏、健儿,属于郡兵,也有豪族勋贵厚养的私兵。

四、世兵兵役制度:
笔者认为这是三国军制中很重要的一点,故特意单分一节(没有骗稿费,呵呵)。
所谓世兵制,是指士兵全家从普通平民中分离出来,脱离民籍,变为军籍,士兵本人终身当兵,其子孙(男性)也世代为兵;这些固定的、世代服兵役的士兵家庭,也称为军户。东汉实行募兵制,经过长期发展而成了职业兵,但黄巾之乱后人口锐减,既使得原有的职业兵员大为损耗,又使得募兵对象大减,募兵制已经维持不了了;而且这时土地荒芜,流民数量众多,粮食成了大问题,故此三国基本上都推行了屯田制,使流民成为国有佃农,当时叫做屯田客,每屯50人,逐级设立屯司马、典农(县级)、典农中郎将(郡级)、大司农(中央级)实行军事化管理,种植稻、粟、桑、麻,一般以上的收成上缴政府以备军需,为了保持国家收入的稳定,这些进行民屯的屯田客是不需要服兵役的;这样,面临不断进行的战争和即将枯竭的兵源,就只有由已被招募和强制当兵的那些人及其子孙后代来服兵役;另一个办法是通过战争虏获、征服更多的人口,羸弱者补充民屯,强壮者续入军户。三国时期的世兵是受兵源不足的影响形成的,因此待遇远不如两汉时的募兵部队;士兵的家属都要随士兵聚居,归带队将领集中管理,又叫士家、兵户,士兵的子孙又叫士息,都要在将领监督下进行耕作,身份比平民要差,士兵基本上是依附于将领的(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一个想法:三国时作战,某方将领一旦被杀,其士兵即作鸟兽散,是不是跟这也有关系呢?)。具体到魏、蜀、吴三方,其世兵制又各有特点。
1、 魏国:军户和民户分籍管理并登记入册,随时听候调遣;军户及其子孙后代,效忠其所追随的将领,亦兵亦农,地位很低。魏国还制定了“士亡法”,世兵及其子孙逃亡,亲属要被杀头;女儿也要在世兵中配婚,以便增加世兵人口。
2、 蜀国:初始时即将流民充为军户,军户和民户分籍管理并登记入册,亦兵亦农,以利军需;世兵与家属聚居,由统兵将领集中管理,如逃亡即连坐家属。
3、 吴国:相对于魏、蜀要特殊一些。吴国倚长江天险,内部水网密布,战事少、经济环境相对宽松,世兵及家属在农余兼营手工业、商业及其他各种劳役(笔者感觉吴军的军事素质相对较弱一些,对统兵将领的依附性更重一些);而吴国的将领也是世袭领兵的(因为吴国将领基本上为江南豪族,政治上必须依靠),将官子弟往往未成年就袭位,比较明显的就是陆逊、陆抗父子,两人都做了吴国的大都督。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0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你们看看,我们的组织命名,参考什么好。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1-10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你很辛苦,不顶一下都对不起你,为军团做了多少事,大家还是看得见的!

不说了,再说你会脸红的,继续努力!我们等着看更精彩的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1-10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清夜你去那里抄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01-10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上面不是写着呀。还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1-13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1-18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真够细心的啊![em06][em06][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