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诸葛恐龙在2006-2-10 23:36:00的发言:
我就不同意这个朱夫子的观点。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多么烂的大学啊!能有什么像样的教授?
他的这个观点显然没有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诸葛亮屡出祁山时期魏国人是这样评价他的:孔明自恃才高,无视天命。
个人认为这个评价从诸葛亮所从事的事业角度来讲虽然看似并不公平,但是却很实际。
什么是天命呢?民心即是天命!
那么当时的民心是怎样的呢?
当时三分天下连年征战,百姓早已厌倦,盼望天下早日统一。
人们并不一定要求所谓的“仁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也不拘泥于“大汉王朝”的正统理念,而是希望走捷径,尽快结束征战。
那么实力最强的魏国便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历史赋予它的责任。
而诸葛亮所从事的兴复汉室的“伟业”,虽然能召集起一部分精英响应,但是却缺乏群众基础。
而自东征失败后,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却又连年北伐,兵源严重不足,老人和未成年人被迫入伍。
蜀国生产力水平受到严重削弱,据史料记载,三国后期“蜀国居民面显菜色”。
现代哲学研究社会发展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而当时的诸葛亮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是时代的局限性吧
总之是忽视民意,忽视民生,穷兵黩武,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姜维葬送了蜀国,也葬送了自己。
蜀国后期穷兵黩武已是强弩之末,国力不支,失败是必然的,这恐怕是诸葛的心态有问题.不过把上海大学说的那么烂也不太合适吧,恐龙是哪所高校出身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