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2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析诸葛亮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4-04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东汉末年,由于贪鄙谄佞之徒把持着朝政,致使纲纪败坏,腐风肆虐、民生凋敝,祸乱蓬生。
当是之时,无论是盗匪还是豪强,都乘乱而起,割据州郡。汉室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作为己经沦落为布衣平民的刘备,满怀着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奋斗奔走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知道: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勤奋、能力、机遇。刘备虽然具有勤奋的素养,也有许多的过人之处,但是至于运筹划策、深谋远虑似乎是有所欠缺,而机遇之光,却始终没有照耀到刘备的头上。所以刘备在艰苦奋斗了二十年后,依然还是孤穷寄寓、势小力微。刘备把这样的结果归咎于命运不济。水镜先生告诉他,这不是命运不济的原因,而是缺乏智谋之士的帮助。刘备对水镜先生的看法表示赞同。通过水镜先生的提醒和徐元直的推荐。刘备以至诚之心三顾草庐,终于在襄阳隆中与诸葛亮见面,两人在隆中草庐之内,就当时的局势及其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孔明首先认同了刘备兴复汉室的政治纲领。这是孔明之所以出山辅佐刘备的决定因素。否则孔明早就出山了,或投孙权,或奔曹操,以他的能力谋取一官半职,只是举手之劳而己。孔明知道: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都不愿意看到汉室复兴。这不符合孔明的价值观念,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孔明很清楚的看到,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同吴、魏争锋抗衡的政治力量就只有兴复汉室。而这股力量的首选代表非刘皇叔莫属。刘备缺乏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具体战略构思,而孔明却已是成竹在胸。别看孔明年轻,他却极有战略眼光,并且善于运筹谋划。他早已制定了一整套实现最终目标的战略计划。刘备算是找对了人,孔明也投对了主。诸葛亮在隆中所制定的这套总体战略计划,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经略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孔明的战略计划分三步骤,也就是三阶段战略构思。第一阶段是实现据有荆、益二州以获得与魏、吴相抗衡的有形力量,才可以形成三分鼎立的格局。这是实现最终政治目标的基础。孔明为此制定了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以为根本的战术部署。孔明所设计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巩固基础、积蓄力量、待机此伐。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是:内要修明政治,要发展经济,增强军备。外要绥靖西南,安宁边境,东面要与孙权结成巩固的同盟关系.才能够北拒曹操.这第二阶段战略计划,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步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下一步则无从谈起。孔明的第三步战略计划是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还于旧都。让刘氏汉王朝以一个新的面目来统治这华夏九州。实施这最后阶段的战略举措,必须是在第一、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之后才能进行.孔明还很明确的指出,实施第三步战略计划,必须要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有展开北伐军事行动的有利时机.这个时机的出现,也就是孔明所指的天下有变,这个天下有变,孔明应该是指曹魏政权内部出现动乱.一旦这一时机出现,孔明的计划是:荆州和益州两路军事行动同时展开,一路兵马从荆州出襄阳、樊城取宛城而攻占洛阳。一路兵马则由益州出汉中、循秦川直取长安.如此之后,则天下可以传檄而定了.孔明的这三阶段战略计划真可算得上是精妙绝伦、无暇可剔.
  
   二
   孔明辅佐刘备乘曹操在赤壁被东吴的周瑜击败,向北撤退之时,乘机抢占了半数的荆州之地.孙权出于总体战略上的考虑,对刘备在采取容忍政策的同时,并以联姻的方式与刘备结成同盟,又听从鲁肃的建议,把另一半荆州借给刘备,其用意在于增强刘备的势力以牵制实力强大的曹操.至此,孔明先取荆州为家的战术目标得以实现.紧接着,孔明帮助刘备,乘曹操忙于安内的良机,以政治渗透与军事进攻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巴蜀.曹操在平定了陇右、攻取了汉中之后,还是因为受到了其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所影响,而没有乘势率军攻蜀.却回了许都.当时,曹操既得陇,焉能不望蜀。只所以没有望蜀,肯定是有许多的因素阻碍他暂时不能望蜀.这样一来,就给刘备与孔明提供了稳定蜀中局势,举兵攻取汉中的时间.至此,孔明的第一阶段战略计划与目标完满实现。
   孔明的第一阶段战略计划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达到目标,既是当时出现了有利的客观形势,也是由于刘备、孔明的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曹操挥师南下,荆州望风而降,百万大军饮马长江。对割据江东的孙氏政权形成了直接的生存威胁。被逼入了绝境孙权,惟有奋力拼死一战才可能求得生机。赤壁鏖兵,决战长江之中,周瑜以吴人擅于水战之长,奋力攻击曹军不习水战之短,因此而南军胜北军败。孔明则乘吴、魏交兵,曹军败退之机,以极其有限的军事力量,袭取了荆州半数之地。曹操虽败,但他那强大的根本,并没有动摇。孙权虽胜,其弱势也没有因此而改变。孙权在极度惧怕曹操再次率军攻吴,以报赤壁之仇的心理驱动下,主动与刘备结盟。刘备则乘机借得了荆州全境。此时,刘备、孔明于火中取栗可谓得心应手。
   此时,中国的黄、淮以北及关中、陇右的广大地区,在曹操剪灭了群雄、实现了统一之后,汉室政权已名存实亡。曹操虽然名为汉相,但已经是实际上的君王,掌握着最高统治之权。但是,还有一股残存着的拥汉的政治力量,时刻都在蓄势待发,企图推翻曹魏政权以复兴汉室。这种情形在当时的政治中心许都,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曹操必须首先将工作重心摆到镇压、肃清这些反对势力上,以确保国内的安定。然后才能顾及其他。由此,就给了孔明、刘备西取巴蜀、北定汉中的机会。在这一阶段,孔明几次乘机主动出击进取。实现了据有荆州、益州的战略目标。此时,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
  
   三
   就在孔明的第二阶段战略计划付诸实施之时,曹操对此看得十分的清楚。他立即制定方略,果断采取行动,阻止刘备势力的巩固与加强.他首先从瓦解吴蜀联盟开始.
   孙权在刘备取得了益州、汉中之后,即向刘备索讨荆州.如果把荆州归还东吴,则直接损失了蜀汉政权力量的三分之一强,如果不把荆州归还给东吴,则又要冒联盟破裂的危险.况且,刘备、特别是荆州守将关羽,根本就不愿意把荆州归还给吴人,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吴蜀联盟的重要性.这一道政治难题,显然是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所无法解开的.孔明采取连哄带拖的方法,简直有如儿戏,毫无作用.后来孔明只好劝说刘备先归还一部分荆州之地给吴国,以缓冲吴蜀联盟的危机.由于没有采取得力的跟踪措施,这一决定又被关羽给否决了.面对吴蜀联盟日益加深的危机,孔明却是束手无策.对形势了如指掌的曹操,此时立即展开积极有效的动作,他向襄樊一线增派重兵,命令部队对荆州此部地区实施军事重压与骚扰,逼迫关羽北上抗曹.而孔明此时,在对荆州防务没有采取任何调度的情况下,却下达了一个命关羽攻取襄阳的错误决定.曹操继续向樊城增兵,迫使关羽将荆州的主力部队全数北调,致使荆州的防务空虚.因而,促使孙权下定了以军事行动来袭取荆州的决心. 吕蒙渡江袭取荆州,关羽无力应对南北夹击而败亡,荆州丢失.继而导致刘备失去理智,大起六军,兴兵伐吴,既而又遭到夷陵大败.只落得白帝城托孤.至此,孔明的第二阶段战略计划不但没有取得成效,而且既失去了荆州,也严重的损伤了益州.
   孔明的第二阶段战略计划的告吹,虽然其主要责任不在孔明,但作为身兼军师与丞相这两项军政主职的孔明也是难辞其咎的。在处理荆州危机这道政治难题上,孔明犯了两点错误,一是孔明对曹操所实施的瓦解孙、刘联盟的战略意图认识不清,因而拿不出及时而有效的对策来。二是孔明对孙权誓必夺回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因此他虽然很早就知道关羽难当镇守荆州的重任,但却到了危机即发之时,却仍然是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听俗话常言:“大意失荆州”。人们都认为是关公大意失荆州,我认为此大谬矣,其实是诸葛亮大意失掉了荆州。
    对于荆州危机这道政治难题,当时并不是无法破解。对付北面的曹操,应采取在襄阳一线设置重点防御体系,坚拒死守,尽量避免与曹军进行正面交锋。拒曹军于襄北,这只是一员大将的责任。如果孔明能通过刘备将这种作战方略转授云长。我想,云长也是能担当此任的。曹操之所以四越巢湖未成,其关键原因是孙权在合肥一线的重点设防,拼命固守战略的成功。而当曹操对荆州施加军事压力之时、孔明却令关羽北上抗曹,而不是拒曹,因而致使关羽去与曹军进行战术决战.这是孔明对既定战略计划产生了战术指导的错误.对付东面的孙权,应采用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政治、外交手段,比如说以经济补偿,主权承诺等等方式,同孙权达成妥协.并可借曹操之势,晓孙权以利害.还应该在关羽北上抗曹之际,命一偏将,率领万余川军,虚张声势,顺江而下.不但可以增援荆州的防务,还能起到鼓舞抗曹官兵士气的效果.如此一来,孙权肯定不敢贸然对荆州采取军事行动.这种方略,遣一使节,命一偏将即可以完成任务.即使是派马谡出使东吴,由王平领兵增援荆州,我想也是能完成任务的.这些方略,其实孔明早在入川之前,交待关羽“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八字方略中就已经筹划成熟了.不知为何,在荆州危机到了真正的紧急关头,孔明却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八字方略得到完美实施.倒使人感到,此时的孔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了.
   四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了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之后,基本上是已经掌握了蜀汉王朝的最高决策之权. 此时的蜀国虽然名义上称国,而实际上仅有一州之地.由于刘先主所发动的征吴之战遭到失败,使本来就很有限的战争资源又受到了极大的损耗.蜀国的西部边境,有马超在阳平关镇守,倒还相安无事.而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中的武装势力,却是屡屡侵扰劫掠,为害甚剧.孔明只好先率军南征.孔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抚定南人.经过荆州之争、夷陵之战后的吴蜀关系已成敌对.此时的孙权与曹魏,在表面上显得还有些火热.孔明只好遣使入吴,意图与孙权重修旧好。孔明得到了孙权的口头保证,答应不会以武力犯川,其实孙权与陆逊都清楚的知道有黄雀在后.蜀汉刘后主阿斗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标准纨绔.由于他那勤奋的老子给他留下了一份不小的基业,因此刘阿斗先生也就有资格纨绔.他是蜀汉王朝的皇帝,具有最高统治之权,本应该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也许是被刘先主给宠坏了,他一生就只知道纨绔.蜀国的政治是否平明,从孔明那赫赫有名的前出师表中即可见一斑.而此时的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自曹丕称帝,汉室王朝已经成为历史.到了魏明帝曹睿继位,政权已是相当的巩固,国力也日见强盛.孔明面对这种形势,在内外各种条件都与他在隆中所设定的必备条件相去甚远的情况下,于南征归来,即开始实施他的第三阶段战略计划,那就是举兵北征.
   孔明离开成都来到汉中,对所部兵马稍事整理之后,即挥师循秦川大道、出祁山、向西北方向推进.此时,魏国也立即部署迎战.在魏国的兵力还没有部署集结到位之时,蜀军在陇右一带,获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并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推进.但是,当魏军部署调度完成,兵力集结到位之后,由曹睿亲镇长安,总督诸军,任命张邰为前敌总指挥,率十万精兵走街亭向蜀军总部西城直扑而来.司马懿又在克日之内擒斩了孟达,占据了新城.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压力,诸葛亮只好立即以全力,部署街亭阻击战.街亭一役,蜀军主力几乎被张邰全歼,损失惨重.孔明无力抵挡魏军兵锋,只好于仓惶之中败退汉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小有名气的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战.这次战役在中国广为流传,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次战役的情节、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物,被人们进行了巧妙而又完美的艺术塑造,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套艺术文化中的珍品而传颂至今.并且还将永远.但是,却对这次战役所蕴涵的政治与军事的研究价值显得毫不在意.由此使我终于弄懂了什么叫做买椟还珠.
  
   五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这种战争的形势,基本上都是强大的一方处于攻势,弱方处于守势.弱方或者是据有地利,以逸待劳,凭坚固守.或者是倚仗人和,同仇敌忾,英勇抗敌.待到政治形势和战争双方的情况发生变化,出现了有利于弱方的因素,弱方则乘机奋力反击,获取胜利,从而改变整个战争态势,使强弱之势逆转.再有就是弱方乘强敌不备,冒险出奇,实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打强敌一个措手不及,因而取得某一局部战役的胜利,再聚小胜为大胜,从而改变整个战争态势.孔明的伐魏之战,以弱攻强,但是他又拒绝采取魏延的建议:由一名强将,率精兵数千,走子午谷,翻越秦岭,突袭长安,打乱魏国的方寸部署,迅速攻占关中.而是采取走大路、攻正面,循序渐进的进攻方略.这种方略是与以弱攻强的战略战术原则相违背的.孔明先生焉有不败之理. 很多人都把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只归咎于孔明用人不当和马谡的无能.孔明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他用人的标准是以品德为先,能力次之.如果是治国守成,这是极为正确的用人准则,但是,作为开拓创业时期的领导人,用人的标准就应该是以能力为先,品德次之.孔明用人错在不能适时变通.但在此次战役之中,任马谡为前敌总指挥去镇守街亭,并不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孔明不派马谡而是派蜀军中能力最强的魏延,并按孔明的方略,当道设防拒守.但是,面对张所部精兵劲卒,其兵力超过蜀军数倍.还有大量的后续部队蜂拥云集,更兼源源不断的后勤物资补给.这些战争资源孔明有吗?此时的孔明,连战术预备队都已经派遣出去了.如果说街亭阻击战出现了胶着相持状态,面对魏军的强大增援力量,孔明先生又能向街亭战场提供多少支援?孔明敢于同魏军拼消耗吗?因此,根据军事学的角度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孔明不仅在战略决策上有重大失误,而且在战术运用方面也很是不当.所以孔明的一出祁山之战败在必然之中.
  
   六
   我们不妨再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能更加清楚的找到诸葛亮所发动的伐魏之战之所以会以失败而告终的深层原因.纵观历史上那些以弱胜强,并且能够扭转整个战略态势的战争,一般都是弱的一方,代表着正义与进步,代表着寻求改造的先进文化.我们知道,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魏武曹公创业之初,汉室王朝还具有相当大的政治号召力.因此,曹操打着辅汉安刘的旗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主动权.并以扫清战火狼烟、荡平分裂割据的混乱为政治纲领,因而由弱致强,取得了黄淮以北及关中、陇右广大地区统一战争的胜利.从而给这一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安宁与和平.又由于曹操能够励精图治,行政有方,使这一广大地区的人民很快就得以休养生息.战争的创伤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既使是受创最重的关中地区,也由于曹操派遣了行政能力较强的钟繇前去治理,几年之后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由于国家政权实际上是掌握在曹魏集团手中,到了建安中期,汉室王朝所拥有的政治势力已经是力小势微了.虽然他们在许都也曾策划过几次兴汉倒曹的政变,但很快即被曹操镇压下去.到了建安后期,曹魏政权已为人心所归.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称帝,及至曹睿继位,几十年过去,人世间沧桑已久,尘埃落定.年轻人只知有魏而不知汉室是何等模样.年长者记忆中的汉室,只有腐败、战乱与痛苦.特别是董卓猖乱,祸害河洛、关中,那种二百里无炊烟、饿骨遗于道的惨景,只要人们忆及,就必然会不寒而栗. 此时的孔明,还依然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以王师自诩.对已经抚平了战争创伤的关中地区发动战争,制造灾难,这能得到关中人民的支持与欢迎吗?这种战争的性质,正义与否已是不言而喻.难怪郝昭以千余兵力把守陈仓,诸葛亮以五万大军却久攻不下,其原因已尽在其中.在建安前期,刘备、孔明依靠兴复汉室,这个还具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政治纲领,实现了第一阶段战略计划目标.而到了建安中期,这面兴复汉室的政治大旗就已经没有了多少影响力,也因此而导致孔明的第二阶段战略计划目标以失败告终.到了魏明帝曹睿之时,孔明还死抱着这个早已成为历史的政治纲领不放,还要打着这个早已过时、并且为北方广大人民所不愿意接受的旗号去发动并不正义的战争,从政治学的角度推论,孔明获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七
   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之战失败后不久,又继续坚持要再次北伐.这引起了蜀国朝野的一致反对.面对这种情况,孔明只好再次向刘后主上表呈奏.这道奏疏,就是那很有名气的“后出师表”.表中,孔明首先抬出了先帝,他说伐魏讨贼乃是先帝的遗意,以此来封堵反对者的声音.接着又搬出高皇帝和曹操的事迹,来影射刘阿斗先生只知纨绔而不思进取.接着又为自己的失败进行了几点并没有多大说服力的辩解.并列举了几条之所以要坚持伐魏的并不算充分的理由.“后出师表”中的最后一席话,才是孔明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他对局势前景已经是十分的悲观,对北伐也未抱任何胜利的希望,他说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尽对先帝的忠心和对后主的职责.如果说孔明在写“前出师表”时还表现得有点盲目乐观的话,而在写“后出师表”时,则只是一位忠志之士,肩负着力所难及的重任,明知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的痛苦心情的吐露了.
   此时的孔明,已经清楚的知道,兴复汉室已成为不可能.而他又为什么还要为此而徒劳的拼搏呢?难道他仅仅是为了报先帝的三顾之恩与托孤之重吗?我认为还有比这更深重的因素,那就是:孔明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信奉者,自幼就已经确定了一个他人生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兴复汉室.在他许身为先帝驰驱之后,这个理想已变成了他神圣的职责.他要为理想和职责而奋斗到最后一息.虽然诸葛亮所发动的伐魏战争,给他自己的人民和战争地区的人民都带来了痛苦与灾难(这一点理应受到道义的谴责),虽然他没有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在他生命的后期并没有在政治上与军事上显示出高超的才能(这是我个人的认为),然而,他那种为理想永不放弃,为尽职责而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但永远值得人们所传颂、所敬仰,而且也算得上是人类精神文化中一个小小的永恒闪光的亮点.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04-04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7-04-07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帮忙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04-12 04:09:00 | 只看该作者

太多了!

KIM ;不好看

搞点诸葛亮的风流艳史来讲讲?这样人气才会旺吗

[e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04-12 09:36:00 | 只看该作者
我日,这样帖子只有实在无聊才会看,象看周史一样无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