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东吴的鲁肃。在三国众多人物中,鲁肃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鲁肃(公元172-217),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历史人物。甚至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少时的鲁肃,身材魁梧,相貌奇特,胸怀壮志,乐善好施。大地主,为人仗义轻财,很有游侠风味,和小说中老好人式的文官形象不同,其实他很勇敢的。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官为居巢(今安徽桐城)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鲁肃毫不犹豫,慷慨地满足了周瑜的要求,“(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两人从此结为好友。相传他俩曾掘地接泉,以水当酒,喻示“君子之交”清如水。后来鲁肃家人将此泉用砖砌成水井,起名“子敬井”,又名“子敬泉”。
随着形势的发展,群雄并起,为了避害,鲁肃对其部属说:“……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至东土以观时变乎?”部属皆从命。于是,男女一行300余人,南往居巢投奔周瑜。汉代是不允许随意搬迁的,官府派人来追,他把盾牌立在地上,“引弓射之,矢皆洞贯”,吓跑了追兵。
看历史 “孙刘联盟”展雄略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弟孙权继位。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据《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载,鲁肃向孙权献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就是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此构想堪与诸葛亮《隆中对》媲美。诸葛亮提出“孙刘联合”,这点鲁肃也想到了。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促成孙刘联盟。此战略对于赤壁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鲁肃又从大局出发劝孙权把南郡暂时“借”给刘备。然后刘备到京口来见孙权,吕范劝孙权扣留刘备,遭到鲁肃的反对。他建议放刘备回荆州,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因为他看得很清楚,虽然曹操北退,实力未损,江东水军厉害,却缺乏骑兵,这时候即使并吞荆扬两州,也只能采取守势,情况将会变得非常危险。而且,荆州与东吴素来有仇,孙权势必无法很快安定荆州的人心。
单刀会 子敬才是真英雄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推荐鲁肃继任。鲁肃被孙权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三国志》:“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公元215年,刘备夺取了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借”去的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恼怒,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战略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此次会谈后来被称为“单刀会”。“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关公的大刀。“单刀会”上,鲁肃一番大义凛然的分析,说得关羽唯唯而退。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鲁肃以他的大智大勇,促进了一次重大危机的化解,孙刘联盟暂时得以维持。
处乱世 诚实守信立根本 公元217年,鲁肃在军中病逝,享年46岁。孙权亲临其葬,诸葛亮亦在蜀国为他发丧。鲁肃死后,孙刘联盟随即崩溃。219年吕蒙白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杀;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瓦解。 鲁肃墓位于今湖南岳阳,岳阳一带自古尊鲁肃为贤人。历代史家认为,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并不亚于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