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论曹操与袁绍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7-0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曹操与袁绍的关系

——曹操曾为袁绍部下

曹操与袁绍,可以说是三国前期中国北方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的领袖,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三国前期中国北方的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了解两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对研究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大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同为汉朝zhèng fǔ的官员;
第二阶段:曹操为袁绍的部下(有一定独立性);
第三阶段:曹操逐渐摆脱袁绍控制,但依然为同盟;
第四阶段:双方敌对,最终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
这其中,第一、第三、第四阶段为大家所共知,只有这关键的第二阶段,由于《三国志魏书》出于对曹操的保护,多有隐晦,而不为人们所认知。
本文主要针对双方关系的第二阶段,进行分析、论证。

一、 第一阶段的关系:同朝为官

——《三国志武帝纪》: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徵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三国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
从上述记载,我们看到,汉灵帝末年,曹操为典军校尉,而袁绍为中军校尉又为司隶校尉。两人同朝为官,而且私交甚好。随后董卓率军进京,控制朝政,曹操、袁绍均不肯与其合作而先后逃离,这个经历也是大致相同的。
——《三国志武帝纪》:(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三国志袁绍传》: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袁绍逃离京城后,逃到了冀州,董卓考虑到袁绍家族的强大影响力,而任命其为渤海太守。而曹操则跑到陈留去招兵买马,并没有被任命任何的官职。

二、第二阶段:曹操为袁绍的部下(有一定独立性)
在第一阶段之后,发生山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袁绍和曹操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呢?曹操逐步变成了投靠在袁绍麾下的部属。当然,由于曹操此时的兵马,并不是袁绍给的,而是其自己招募的,因此依然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国志袁绍传》: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此时的袁绍,依托渤海郡为根据地起兵,属于同时起兵的一路诸侯,并且被推举为各路联军的盟主。而同时起兵的曹操呢,由于并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也没有任何的职务,并不属于一路诸侯,而实际上是隶属于陈留太守张邈的,也就是说,此时的曹操,其身份仅仅是一路诸侯的下属。
对于此时的兵力,袁绍带领的是渤海郡的正规部队,兵力有数万之众,而曹操呢,则带领的是临时招募的民兵,数量也只有五千人。因此讨伐董卓战争开始时期,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实际上是相隔两级的,即袁绍是联军盟主,陈留太守名义上属于其统领,而曹操则隶属于陈留太守张邈麾下,当然联盟(袁绍)给了曹操一个行奋武将军的头衔。
那么,曹操又是怎样变成袁绍的的部属的呢?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曹操率领其自己的五千人马,从陈留郡的酸枣西行,独自前进去进攻董卓军,结果在荥阳汴水,遭遇董卓大将徐荣的主力,交战后曹操遭到大败(毕竟是未经严格训练的民兵,不是正规汉朝军队的对手),跑回酸枣。由于原来招募的民兵在荥阳之战中损失殆尽,因此曹操又“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请注意,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带领新招募的部队回到陈留太守张邈所在的酸枣(即原先的驻扎地),而是去了袁绍所在的河内!!!这就是曹操离开陈留太守张邈而投奔袁绍麾下的开始。
——《三国志武帝纪》:“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鄴。”
根据东汉历史地图,河内郡是属于司隶校尉部的,并位于黄河以北,郡治在怀县;而酸枣则位于兖州刺史部的陈留郡境内,并位于黄河以南。联军开始的部署是袁绍以及河内太守王匡驻扎在黄河以北的河内郡地区,从北面威胁雒阳;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则驻军酸枣,从东面进攻雒阳;后将军袁术、豫州刺史孔伷则分别驻军荆州北部的南阳和豫州西部的颍川,从南面进攻雒阳。
曹操原先起兵时是做为陈留太守张邈的一部分,参加联军的,所以其进攻荥阳和战败退回的,都是张邈军驻扎的陈留郡酸枣。然而,曹操去扬州再次招募部队返回后,却没有去张邈军驻扎的酸枣,而是北渡黄河,来到了袁绍的驻地河内郡。虽然《三国志》里没有详细说明为什么曹操这样做,但是道理很明显,曹操是离开了原来的上级兼靠山张邈,而投奔到了新主子袁绍的麾下。
理由呢?我分析是:曹操是一个没有自己地盘的将军,虽然有一些人马,但是这些人马是需要粮草和费用的,而没有地盘就不能取得赋税和粮草。因此,没有地盘的曹操,必须选择一个有地盘的军阀做为暂时投奔的对象,由这个军阀保证其部队的补给,以便今后继续发展。相比之下,袁绍的名望、实力显然比之张邈要更高、更强,更有发展前途。曹操在跟随陈留太守起兵之初,当然不能马上就离开旧主,因为毕竟那批人马是在陈留招募的。而在重新到扬州招募部队之后,曹操就可以重新选择投奔对象了。所以曹操果断放弃了张邈,而选择了袁绍为新投奔对象。当然,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袁绍、张邈和曹操都是很好的朋友。
我这样说,一定有不少拥曹者不愿意听。但是此后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无情地证明了这个观点,即曹操在此时期,是投奔到袁绍麾下的。曹操投奔过去后,其实很快就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第一, 进军兖州东郡,,打败黄巾,并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从此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小根据地;
——《三国志武帝纪》: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第二, 利用兖州刺史突然死去,在袁绍和当地大族的支持下,接任了兖州刺史,取得了一个州的控制权;同时,大约也得到了袁绍兵员和装备物资方面的支持。
关于曹操取得兖州的记载,有多种说法:
——《三国志武帝纪》:(刘)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兗州牧。
——《世语》记载: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李善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袁绍以操为东郡太守。刘公山为兖州,公山为黄巾所杀,乃以操为兖州刺史。
——《魏氏春秋》载陈琳的《绍檄州郡文》也说到:幕府(指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
——《后汉书袁绍传》:绍上书曰:……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兗州牧。
因此,结合以上几种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知道,曹操取得兖州这个极其重要的根据地,首先是得到了袁绍的大力扶持,其次是得到了兖州当地地方势力的拥戴(鲍信、陈宫、张邈等),而其中袁绍的支持可以说是作用更大,虽然在《三国志》里为了隐晦而并不能看到这一点。
其实,原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的关系,就不同一般,有记载为证:
——《三国志程昱传》: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瓚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可见,袁绍是将妻子放在刘岱这里居住的,因此,袁绍对兖州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当刘岱死去后,兖州的归属袁绍的插手是必然的。而兖州地方势力也是需要看强大的邻居——袁绍的眼色的。
但是,袁绍为什么要把兖州给曹操负责?袁绍手下并不是没有人才。
理由是:曹操当时本身就是袁绍的部属(虽然有点独立性)。如果曹操不是袁绍的部属,袁绍手下的官员、大将有的是,随便任命一个,也不能给别人吧?此时的袁绍,地盘并不富裕,只不过冀州一州,其时,并州、青州还没有控制,幽州更在强敌公孙瓒手里。因此,袁绍一定要选择一个亲信的(最好的朋友)而且要极有能力的人,来独自负责兖州,以保证其南面的安全。
当时,以袁绍的冀州、曹操的兖州和刘表的荆州为一派,以公孙瓒的幽州、陶谦的徐州和袁术的豫州为另一派,在中原展开了争夺。这是后人的说法。而实际上,当时曹操的兖州,其实就是袁绍的势力范围,曹操不过是以其高级将领的身份,负责兖州而已。我们看几个证据:

1、此时期,袁绍以上级的身份对曹操命令
——《三国志武帝纪》: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注意,这里袁绍是“欲令太祖”,虽然被曹操拒绝,但是以命令的形式向曹操下达是很清楚的事实。如果曹操不是袁绍的部属,袁绍怎能用“令”的形式要求曹操如何呢?
——《三国志张邈传》: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
这里袁绍使用的是“使太祖”,也是命令下属做某事情的表达。同样的情况举例如下:
——《三国志袁绍传》: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

2、此时期,袁绍多次派部队直接帮助曹操作战
——《三国志张邈传》: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三国志徐晃传》:初,清河硃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魏氏春秋》载《绍檄州郡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
从上述记载,大体袁绍曾三次以上派部队直接参加曹操的对外作战。第一次是当徐州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在发干与曹操发生激战时,袁绍派遣硃灵等诸将率部队直接参战,打败了陶谦的进攻;第二次是豫州的袁术率军进攻陈留,袁绍的军队又与曹操一同把其打败(可能依然是硃灵的部队,也可能还有其他);第三次是曹操东征徐州,被吕布偷袭了兖州,曹操回军攻打濮阳时被吕布大败,袁绍又及时地给曹操五千兵马,帮助其反败为胜,夺回了兖州。
关于曹操被吕布大败,而不得不向袁绍请求援兵的情况,有历史记载为证: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
这次作战,在《三国志》中也有同样记载,确实曹操遭到了惨败:
——《三国志武帝纪》: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
——《献帝春秋》记载: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但是《三国志》没有记载曹操去投袁绍并要兵的情况。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当时,整个兖州大部分被吕布、张邈占据,豫州也叛变了(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曹操的地盘仅有三个县,人马也只剩下一万人。又新遭大败,粮草也没有,确实是异常艰难和危急。仅仅依靠这样的实力,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反败为胜消灭吕布,夺回兖州?所以,曹操依靠从袁绍处借来的精锐五千人马和粮草,加上自己原有的万人,则实力大增,并赢得了喘息的时机,从而在此后逐步夺回了兖州是比较合理的。
因此,从上面资料看,袁绍确实多次派遣人马给曹操使用,这应当证明,袁绍是把曹操看做自己的一支部队,当其兵力不足或损失时,就给予补充。

3、袁绍援军的去留,也证明曹操和袁绍是一家人
——《三国志徐晃传》:初,清河硃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
这个情况很重要,以前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硃灵本来是袁绍的大将,为了支援曹操反击陶谦,袁绍命其带领三营部队来助阵。作战结束后,发生了这个奇怪的事件:硃灵竟然可以带领部队不返回袁绍大本营,而可以自行留下来跟随曹操?
我们考虑一下:如果曹操和袁绍不是一家人,而是两家平等的同盟,那么即使硃灵想带兵留下,曹操大概也不能收留,因为这明显是挖墙角行为。这样将会遭到袁绍的抗议,乃至联盟破裂,因为袁绍可能会怀疑是曹操为了扩大自己实力而擅自扣留了其援军。
可是,结果是:袁绍也没有反对意见,硃灵带领部队就很容易地留下来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只有一种情况下,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即曹操本身当时就是袁绍的一个大将(至少名义上是),因此,硃灵做为中级军官,可以配属给不同的大将,即可以返回河北,配属其他大将,也可以留在兖州跟随曹操(大将之一),只要报袁绍批准即可,而不存在挖墙角问题。
其实,在这次反击陶谦作战中,袁绍派来的援军还是不少的,已知有硃灵的三营,还有所谓“绍所遣诸将各罢归”,这里与硃灵平级的将还用了“诸”,至少是两人以上,就按两人计算,也至少还另有六营人马,总共是九营援军。按照汉朝军制,一营大致有800人,三营加上督将的亲随,应大致有2500左右。九营援军则大约有7500人,在当时还是一支很客观的兵力。

4、袁绍曾派遣曹操的军师领兵去争夺豫州
——《吴录》曰: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坚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言发涕下。喁字仁明,周昕之弟也。
——《会稽典录》曰: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
从这两个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袁绍派遣去偷袭孙坚豫州的人,竟然是曹操的军师——周喁。那么袁绍手下人才众多,而周喁却是曹操的军师(注意,此时的曹操身边,还没有什么象样的谋士,曹操后来的著名谋士大多是在曹操控制东郡之后开始来的)。那么,袁绍凭什么就能把曹操的军师给单独调走,去攻打豫州呢?应当说:只有曹操此时就是投靠的袁绍,是袁绍的部下,因此,其军师也是袁绍的部下,所以袁绍才能单独调谴周喁去打豫州。
有人可能会认为:可能是曹操派周喁去的?这个问题我分析如下:
第一,《吴录》有明确记载,是“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而不是曹操;
第二,此时的曹操,也是没有任何地盘的,如果是曹操派遣,则更可能是曹操亲自去争夺豫州以做自己的根据地,而不会只派军师去,自己却无所事事。
所以,这个事件表明:袁绍在这个时期,是可以调动、任命曹操的手下将领的,也就是说:曹操应是袁绍的部下无疑。
关于袁绍到底派遣的是周喁,还是周昂或者周昕,以前以有很多学者论证实际应为周喁。当时周昕为丹阳太守,位于长江以南,与豫州并不靠近;而周昂时任九江太守,有自己的防区;只有周喁是跟随曹操在袁绍身边的河内郡,受袁绍派遣比较合理。

5、曹操该时期的动向,证明曹操是跟随袁绍行动的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曹操去河内郡,投奔到袁绍手下以后,到初平三年进军兖州的东郡并被表为太守之间,这个时间段内的位置和动向。从而判断曹操与袁绍的关系。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夏四月,卓还长安。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从这个记载看,曹操投奔到袁绍麾下的时间是:初平元年,而离开袁绍独自进军东郡,则是在初平二年七月以后,此时袁绍已经离开河内进占冀州。那么这个期间,曹操在干什么?是一直跟随袁绍行动吗?
——《资治通鉴卷六十》:鲍信谓曹操曰:“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只以遘难。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操善之。会黑山、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人略东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
从这个记载,可以知道:当时曹操应是在袁绍手下的,但是对于袁绍的“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无法阻止,因此鲍信才劝告曹操“只以遘难。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接着,曹操就利用机会进入东郡开始独自发展,并逐步脱离袁绍的控制。
另外,我们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会发现这个时期的曹操,是没有做任何事情!其实,我们看到的曹操,除了这段时间外,都是特别忙碌的。基本上没有一会闲着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曹操是自甘寂寞的人?当然不是,因为此时的曹操是在袁绍手下当差,提起来不光彩,因此在《三国志》里有所隐晦。

6、袁绍还曾任命曹操地盘兖州的太守
初平三年四月,曹操就已经担任兖州刺史,开始控制兖州各郡、国。而据《三国志臧洪传》记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而且一直在这里任职到至少兴平二年曹操消灭张邈。可是,我们看《三国志武帝纪》会发现:“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这个时间是初平二年下半年。曹操就是从东郡太守任上做了兖州刺史的,并开始控制整个兖州。
这个臧洪,其实很明显,并不是曹操的人,而且与曹操很不对把,后来张邈叛变曹操,配合吕布抄了曹操的老窝,结果被曹操围攻时,这个臧洪,竟然要求与曹操一家的袁绍给他派兵去打曹操救张邈。我们不去讨论臧洪这个做法的对错,但是很明显,是袁绍有权力任命曹操治下兖州的重要郡——东郡的太守,而且此人还不是曹操的人,甚至是反对曹操的人。那么这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袁绍是曹操的上级,所以才能向曹操的地盘——兖州任命太守,而且实际到任了,不是遥领的;第二,袁绍任命这个与曹操不一心的人,去曹操兖州的重要地区做太守,显然是在想分曹操的权力,或者监视曹操。
如果曹操不是袁绍的部下,而是平等的联盟关系,想必是不会同意袁绍派个反对自己的家伙来做东郡的太守吧?

7、最明显的记载,来自袁绍进攻曹操前所发布的檄文
——《魏氏春秋》载《绍檄州郡文》说:“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昔统鹰扬,扫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於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这段大致是说:袁绍(文中的幕府)为了扫除“侵官暴国”的董卓,“提剑挥鼓,发命东夏”,而收罗各方英雄,这才考虑到曹操有“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而让其“参咨策略”,也就是看在曹操还有一些才能而留用了。
——《绍檄州郡文》又说:“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
这里提到:可是曹操“愚佻短虑,轻进易退”,结果是“伤夷折衄,数丧师徒”。没办法,袁绍只好又多次“分兵命锐,修完补辑”,给曹操增派兵马,补充装备。同时,表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和兗州刺史,并“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希望曹操能够给予“秦师一克之报。
——《绍檄州郡文》接着说:“而操遂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这段大致说曹操“残贤害善”,杀死“英才俊逸”的边让等,结果遭到“士林愤痛,民怨弥重”,被吕布偷袭夺走了兖州,落得个“彷徨东裔,蹈据无所”的下场。
——《绍檄州郡文》又说:“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这里说明,在曹操丧失兖州,即将完蛋的情况下,是袁绍“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的再次派兵援助曹操,打得吕布是“布众破沮”,从而拯救了曹操的灭亡命运,恢复了其“方伯之任”,是“有大造於操”的。
虽然这个《绍檄州郡文》是袁绍的手下陈琳所写,自然有歌颂抬高袁绍、辱骂贬低曹操的意思,但是,其大致所描述的曹操投奔袁绍并被逐渐扶持起来的过程,还是真实可信的。加之其他辅助证据,我们可以比较确定地认为:曹操在起家之初,确实是投奔在袁绍手下,并在袁绍的不断帮助、扶持之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可以和原上司对抗的割据军阀。当曹操又控制了汉朝皇帝后,甚至到了可以命令、训斥原上司的地步(当然是以汉帝名义)。
其实大多数最后成功的人物,在早期都曾经做过别人的下属。而且也多是依靠上级的靠山,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后有能力独立而成就大业。
可是,现在不少人总是羞于承认自己曾为人属下,并借机发展扩充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后与原主人分庭抗礼甚至反消灭掉自己原来的主人。其实,为了争夺天下,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呀!

这个曹操与袁绍关系的第二阶段,大致从初平元年下半年,曹操投奔到河内袁绍麾下开始,到兴平元年曹操借来袁绍兵,却拒绝了袁绍“连和”的要求。注意,曹操投袁绍借兵五千,是在其刚回兖州被吕布打败以后,而袁绍提出连和要求,则要晚一些,是在两军又多次交战百日而各自撤退之后。
从这次的拒绝袁绍“连和”,曹操才正式摆脱了袁绍部下的地位和袁绍的控制,正式独立地进行发展。而此后,袁绍也再没有给曹操派过援军了。


附录1、关于“连和”在当时的含义
在曹操于兖州最危急的时候,袁绍曾经提出要与曹操“连和”,“连和”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三国志武帝纪》: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兗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三国志程昱传》: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军食尽,将许之。时昱使適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兗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原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魏略》载昱说太祖曰:“昔田横,齐之世族,兄弟三人更王,据千里之(齐),拥百万之众,与诸侯并南面称孤。既而高祖得天下,而横顾为降虏。当此之时,横岂可为心哉!”太祖曰:“然。此诚丈夫之至辱也。”昱曰:“昱愚,不识大旨,以为将军之志,不如田横。田横,齐一壮士耳,犹羞为高祖臣。今闻将军欲遣家往鄴,将北面而事袁绍。夫以将军之聪明神武,而反不羞为袁绍之下,窃为将军耻之!”其后语与本传略同。(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注)
这三个记载,大致说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袁绍趁曹操危急时,要求与其“连和”,并把家属迁移到袁绍老巢邺县去。《魏略》说的很清楚,这里袁绍的所谓“连和”,就是要求曹操向袁绍称臣,“将北面而事袁绍”,去做“袁绍之下”。
从这里表面上看,好象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袁绍的部下,而是平等的同盟了,否则袁绍怎么会此时还在威逼曹操来“连和”和“北面事袁绍”呢?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首先,这三个资料,两个是《三国志魏书》的记载,一个是《魏略》的记载,都有可能为曹操进行隐晦。隐晦什么?隐晦此前一直在隐晦的曹操是袁绍的部属,虽然其一些自己的部队,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然是投靠袁绍后,才逐步夺取兖州这个重要根据地的。
其次,曹操本身就有一定独立性,因为其看家部队是自己招募的,不是袁绍给的,属于投奔时有部队但没有地盘的部属。而曹操决不是甘据人下的。因此,在夺取兖州以及豫州以后,地盘扩大,野心也逐渐增大,故已经开始逐步脱离袁绍的控制。而袁绍当然有所察觉,故希望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把曹操控制住。所以才有了所谓的“连和”要求。
有人以为,“连和”就是平等同盟的意思,但是从这里看,显然是错误的。按道理说,此前的袁绍和曹操,即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已经是友好同盟关系(当然本文以为是上下级关系),如果“连和”是要求结盟,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此时双方根本没有任何的破坏以往同盟的事情发生。在此前共同对付公孙、陶谦、袁术的作战中,双方至少是同盟关系,而且合作非常默契。双方合作的成果有: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三年),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瓚,瓚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三国志袁术传》:(初平四年,袁术)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因此,所谓的“连和”,应是指试图独立的曹操被重新“和”到袁绍的队伍中。
此前的曹操,其发展能力大大超过袁绍的估计,在初平四年,曹操在袁绍的帮助下,不仅站稳了兖州,而且通过匡亭之战,把从豫州企图进犯兖州的袁术打出了豫州,打到扬州去了。结果是:此时,袁绍还在与公孙瓒争夺青州、幽州等地,其自身只有冀州一州,而曹操反而已经拥有了兖州和豫州(大部分)两个州的地盘。你说,这种情况下,曹操能不想摆脱袁绍独立吗?袁绍能不考虑重新控制曹操吗?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07-07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内容倒是第一次看到,真假也顶!!

[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