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魏五子良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8-02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

魏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郃,于禁,乐进

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附:戏作蜀之“五虎上将”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

魏之良将,五子为先,即:张辽(文远),张郃(隽乂),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刘备麾下五虎大将者:关羽(云长),张飞(翼德),赵云(子龙),马超(孟起),黄忠(汉升).

  单从他们的字号来看:魏五子都跟"文"有关系,文远,文谦,文则是很直接的"文",张郃的"乂"徐晃的"公明"都与文字有勾搭.五虎的字号几乎都跟"猛"字牵扯,云长在云上长,翼德二字看起来都觉得猛,龙,孟,升都与"猛"脱离不了干系.三国里以"德"为字的有曹孟德,刘玄德,张翼德,张飞是三个人中混的最差劲的所以叫翼德.马孟起因孟(德)而起.

  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痹慌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

  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上将的.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

颂五子良将:

张辽:雁门出将星,文武烁古今,
至上忠义心,至下兄弟兵。
北斩匈奴首,南震消遥津,
威名照华夏,千古留佳名。

乐进:乌巢火光出英雄,赤焰中斩淳于琼。
攻城拔寨塞兵士,骁勇破贼似山洪。

于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天公不佑,去曰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丞相。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一夜大雨, 千古骂名。
试问天公,谁知我心,
复有来生,愿为曹兵,
破敌杀贼,尤比今世,
百年之后,天下太平。

张郃:布阵屯军巧为精,街亭汲水证我名。
司马误言虽有恨,战死沙场本将心。

徐晃:弃杨投曹非不忠,西凉破敌乃我功。
樊城之战名天下,淡泊名利渡一生。


其实蜀的五虎,正史可没这样说过,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只是把这五个人放在一起作传,乃《关张马黄赵传》;但是魏的五个人,却是史实记载。
而且魏的五子,也没有什么前后顺序,三国志是《张乐于张徐传》,从史实功绩,张辽自然排第一,徐晃张郃次之,于禁再次,最后是乐进,这家伙也是一个莽夫,要真说带兵打仗,还不如蜀国五虎。
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智力游戏,怎么能完全靠脑子?蜀国的五虎,都属于能统兵的人物,能带兵杀敌,那就是很牛的了,像张辽这样智勇兼备的,徐晃勉强算一个,剩下的这些人都不太行。而且张辽也不是神,八百军士破十万大军,那百八人只是敢死队,后面好歹还有几千人(合肥守军七千多,多少能再分一点出来);“贼至乃发”,也确实是曹操定下的计谋(《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但是张辽本人的威名,确实建立了,而且他一向能征善战且多有智谋,所以列为第一也没问题。
后面就不好说了,谁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蜀军五虎绝不是单纯的莽夫,带兵打仗都还算一套一套。说五虎只是武夫的,去看看《三国志》,这五个人都有善于打仗的记载。前面也说了,带兵打仗不是智力游戏。但是魏国五子,除了乐进只是冲锋陷阵的料,其他都是可为统帅的人物,整体来讲还是比五虎强。这个观点我绝对认同。
但是真正到了阵仗上,就不好说了,正史上,张郃确实在汉中败给张飞,夏侯渊也被老黄忠斩了,带兵打仗,除人谋之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因素,不是可以像咱们这样纸上谈兵的。
顺带说说魏国的五子的背景,因为曹操手下另一系的将领是不算进来的,那就是诸夏侯曹,老曹家的亲戚。最突出的有三个,夏侯渊和夏侯敦及曹仁,夏侯兄弟都是曹操信任的将领,曹仁更加总领荆州,对抗孙刘,没什么本事能派他去吗?
魏国之强,不在五子,而是因为曹操重视人才,不论出身。蜀汉早期也是这样,但是这个政权安定之后,因为是遵奉汉室正统,所以很多规矩就出来了,比如看重门第,所以蜀汉才灭亡。
单以五虎五子来比较,基本是没有什么优劣的,关键在于双方制度。五虎之外,我们只记得魏延,后期是姜维;而五子之外,能说是良将的,除了已经说过的三个,还有曹彰李典等人;到后期就更加明显了,蜀吴两国人才越来越少,魏国的名将们则显得分外耀眼。
说远了,就是一句话,单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08-02 13:2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7-08-02 14:58:00 | 只看该作者
[em17][em17][em17][em17][em17]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08-02 18:52:00 | 只看该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

[em05][em05][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08-03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者1在2007-8-2 18:52:00的发言:

活到老学到老


[em05][em05][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08-05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