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先灭蜀,后定江东也是有原因的。
晋立之时,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江东,而是来自西蜀,姜维这个人在军事上很得孔明的真传,但在政治上,他可以说是个新手,当时,晋立魏灭,北方似乎就要发生很大的政治动荡,这个时候伐魏绝对是最佳时机,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弱智,他中了司马的离间之计,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中被刘禅招回了,而由于他的穷兵黩武,把孔明留给他的大好积蓄挥霍殆尽,等他意识到这点时,蜀汉已经没有和北魏一拚军事后勤的能力了,他只有选择避祸,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来自西蜀本土官员的政治压力,一方面也是想重新搞好军事后勤为后来战争作准备。而这个时候,北方的司马迅速平定了政治动荡,社会局面迅速稳定,这个时候,西蜀的形势却正好相反,北方政权解决一直担心的西蜀压力最佳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上下一心,坚决灭蜀。
我游历四川,四川人民对孔明那是很怀恋的,而对姜维的映像好像多在边远要塞之处,崇山峻岭之间,哪里哪里姜维屯过兵,哪里哪里姜维筑的寨,因而可见,孔明的政治影响力之深远。
相比较而言,晋灭西蜀后,几乎没有什么来自外界的压力了,大家乐于过自己的小日子。东吴的孙浩和他们的想法一样,过自己的小日子吧。因此,过后好长一段时间,晋未动吴,一方面,吴的方面还有些有忧患意识的将门之后,二方面,就是因为晋觉得东吴不是威胁。在这方面,羊祜(hu)确实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将领,由于他知道晋朝此时还没有伐吴的政治动力,而东吴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他采取了一种柔攻的战略策略,他向东吴示好,收买东吴边境的人心,渐渐瓦解东吴的民心,而东吴的政治领导人可能先还觉得有危险,后来发现危险不大,这个时候如果有哪个大臣说三道四干预自己的私生活,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而这正好中了羊祜的计,东吴将星的快速凋谢为晋伐吴扫清了道路,而东吴的富庶就成为了晋朝开疆拓土的最大政治动力,虽然此时,羊祜已死,但是,晋灭吴已成事若破竹之势。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