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厚道的有些呆,读《三国志》鲁肃传,却令人有拍案之慨,
子敬畅达明快,三国佳士也,之所以身隐周郎阿蒙陆逊之后,演义使之然也。
今择鲁肃故事数则,一飨诸君,共阅快人快事。
一、 吴书载鲁肃少有壮节,好有奇计,散家财以聚少年,讲武习兵,为天下将乱之计,未知真伪。
《三国志》载周瑜为居巢长,率数百人拜访鲁肃,并求资粮草,时肃家有米两囷,各三千斛,肃随手指一囷与周瑜,周瑜益知其奇。
此“益知其奇”,见面胜似闻名也。
将万贯家私等闲视之,鲁肃畅快明达,见事知理,于此可见一斑。
其快一也。
二、 孙权、鲁肃初会,同榻对饮,孙权问计,曰:孤欲为桓文事,君何以教我?
鲁肃曰:汉高祖刘邦欲尊楚怀王而不得,以有项羽故也。今之曹操,犹刘邦之项羽,将军哪里有做桓文的机会呢?以我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难以卒除。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立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曹操虽强,有马超韩遂二袁之流掣其肘,您可以乘此剿灭黄祖,驱除刘表,独居长江之地利,以后寻机称帝以图天下,此帝王之业也。
孙权说:我现在只想致力于一方,辅佐汉室,您说的我做不到。
观孙权后之行事,实心然其计,料当时不欲为人知,故为此语。
鲁子敬初见孙权,指画天下,分剖形势,有诸葛隆中对之妙。
其快二也。
三、 刘表死,鲁肃说孙权:荆楚土沃民富,山险城固,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刘表新亡,二子不谐,刘备寄人篱下,难尽其用,我想借吊丧之名,观形势,拜访其主事者,如果能说动刘备使抚表众,上下一心,我们就与他们结盟,一起对付曹操,这样天下可定。否则的话,我们也需要早作打算,另图大计,不要就会被曹操占先。
鲁肃奔丧,刘琮降曹,鲁肃遇刘备于当阳长阪,达孙权之意,为刘备陈天下之势,劝刘备与孙权共御曹操,刘备派诸葛使权,卒成大事,赤壁一战,曹公意气为之一噎,鲁肃之力多焉。
以此观鲁肃,有视天下若剖瓜之概,料事料人,分画形式于指掌之间,荀彧郭嘉之徒,不过如此,堪比诸葛孔明之智。
其快三也。
四、 曹操据荆州,东吴为之振动,孙权惶惑计不知所出,张昭等辈劝权迎操,鲁肃周瑜独否。
后破曹公,鲁肃先还,孙权大会诸将举营相迎,对鲁肃说:子敬,我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说:未也。
就坐之后,鲁肃徐举鞭言道:愿至尊德披四海,囊括九州,以安车软轮征肃,才算显耀。
汉末士君子好坐谈清议,想子敬此时风采,清谈之辈谁堪及耶?读书至此,常令人心驰神往。
其快四也。
五、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地少不足以自立,诣权求都督荆州,众皆以为不可,唯鲁肃劝孙权借之,共拒曹操。
曹操正在写字,得报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笔落于地,其惊惧如此。
若无刘备,孙权纵在赤壁之后,据吴楚之地,难敌曹操。
刘备得荆州基业,以为依托,袭蜀取汉,终于翱翔于天下,鼎足之势成,曹操难以坐大,孙氏得安,鲁肃之功多焉。
只曹操笔落于地一点,即堪为快事,而况其他?
其快五也。
六、 鲁肃代周瑜督,与关羽临界,疆场纷错,时有摩擦,鲁肃常以还好抚之,连蜀拒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诚鲁肃之谓也。
鲁肃卒,权为举哀,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料诸葛亮不仅哀鲁肃,亦哀东吴再无此等见识了。
为人不当如此耶?
其快六也。
七、 孙权与陆逊论鲁肃,认为鲁肃借荆州于刘备是一短,借出而不能索还,言关羽不足忌是大言欺人。
值刘备借荆州之时,刘璋、张鲁皆存,权以吴楚之地难敌孟德之威,借荆州为不得已之举。此时言为鲁肃一短,孙权有欺心之嫌。
况其时也,刘备诣京见权,周瑜劝权刘备,权思之再三,认为不留为好,此时何忘彼时之意也?
吕蒙袭取荆州,斩关羽,刘备兴兵伐吴,大军压境,孙权惶惑无措,派诸葛谨见刘备,愿割荆州以和,当其时也,孙权是何心境?
借荆州于刘备,亦借刘备分曹兵之势,使不得专对东吴;取荆州为西蜀太盛,锋逼东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那可同日而语?
且刘表新王,鲁肃吊丧,图说刘备能抚表众,以便与之联合,若不能则另作吞荆打算,亦可见多操之敌,自为树党,为时之上计
综上所述,此非鲁肃不能,实孙权不智也。
三国风云,名士辈出,然读其事,常有时也命也,难称人意之感。唯有子敬故事,宜雪夜拥酒,徐读徐酣,可暖人心。
孙权称帝,顾谓群臣:昔鲁子敬尝道此。
好一个鲁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