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述而不作。在普魯士,有個容克地主寵兒,魏瑪宮廷上賓,用腦袋在地上走路的黑格爾,讀了孔子隻言片語,說這算甚麼哲學家?如果孔子果真述而不作,其所講不過是禹湯文武的陳榖子爛芝麻,則孔夫子不過一名塾師耳,無論我輩如何尊崇國粹,也只能對黑夫子的目空一切五體投地。然則黑先生畢竟是歐羅巴人,日爾曼人,對華夏的孔夫子未必了了。
“述而不作”者,孔子之謙辭也,如其稱“我有知乎哉,無知也。”一樣。孔子不僅述而有作,且有大作。《孟子•公孫丑》稱:“宰我曰:‘以余觀之,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宰我有晝寢之失,子貢有不如顏淵之評,其所言諒非諂諛之詞。如果孔子只是率由舊章,述禹湯之陳詞,宣文武之舊制,孔子平民,稱其賢於堯舜,雖不必受縲絏之苦,不怕別人笑其妄誕?先秦諸子,除孔丘,還有人被稱賢於堯舜?《論語•子張》子貢曰:“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此段文字,雖未提出賢於堯舜。但他人者,孔子之外一切人,堯舜禹湯文武統統包含在內,豈非賢於堯舜?日月為三光之二,且是最光明耀眼者。惟天惟大,惟堯則之。孔子就是天,其在儒者眼中,地位何等崇高!若孔子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充其量為堯舜之流亞,何能舉二帝三王而過之?兩千餘年來,孔子是中國唯一的聖人。因其章可循,則可守,著作流傳,法式有繼。所謂禹湯文武,不過王道之化身。
甲、孔子是中國私人辦學的鼻祖。孔子之前,雖有庠序學校之設,這些機構均掌握在鄉党邦國手中,無非作一些啟蒙式教育。就是這樣的機構,在諸侯相攻的春秋時期,未必能很好運作。然明因民眾在鄉校議論朝政而建議子產毀掉鄉校。子產賢相,未允其議。別國鄉校未必有這麼好的命運。所以到了戰國時期,孟子一再提到謹庠序之教。
孔子打破邦國對教育的壟斷,聚徒講學,授以六藝,實行有教無類原則,擴大了教育對象,減輕了經濟及社會地位對受教育者的限制,使顏淵、原憲等貧家子弟有機會活動在知識文化領域,立言立說,成為聞人達士。此前,誰在載籍中見過曾參、有若的名字?誰將他等平民百姓以子相稱?誰將他等言論記載下來傳諸後世?
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教育規律的認識,積累了經驗,豐富了理論,擴大了教育活動範圍,增強了教育活動的主動性、目的性、積極性,增加了教育教學的合理性、有效性。儒家所提出的某些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當今人類的教育活動,仍有指導意義。
正是由於孔子在教育領域的開拓性活動,使得中國古代的教育面貌煥然一新,長足發展。為古羅馬及歐洲中世紀經院教育所不及。使古代中國成為教育普及率及文化水準最高的地區,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此非張大之言,例如中國農民起義領袖,大多出身草澤,卻有相當文化水平。陳勝、吳廣作魚書,如果陳、吳及其夥伴均不會寫字認字,此事便鬧不起來。反觀歐洲,從司巴達克到普加巧夫,恐怕都目不識丁。
乙、孔子開私人著述之風,之前幾乎沒有私人著述,更談不上學術活動。整個社會沒有一個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孔子破天荒地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提出系統見解,創建了以仁學為本,禮治為用的儒家思想體系,即儒學,延續兩千餘年,成為社會的思想支柱。在中國思想史上,孔子是偉大的開拓者、先行者。
近人康有為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此言未必。但六經有的經他編纂,有的出他手筆,則較可信。孔子本魯史作《春秋》,為眾多學者認同。《孟子》數次提到孔子作《春秋》。《孟子•盡心》:“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曰:‘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孟子•離婁》:“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後春秋作。”《孟子•滕文公》:“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去孔未遠,說作不說傳,應有所據。
《春秋》其實是孔子根據魯史編的一部歷史講授提綱,一本手冊式歷史參考書,以便向弟子講授,或備弟子檢索歷史大事,有如今人之講授大綱。講授時圍繞這個大綱,加進許多翔實材料,大多被弟子記下,經後人整理便成為有名的《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谷梁》。《左傳》迄于三晉滅智伯,在周威烈王二三年(前四0三年),上距西狩獲麟二七年,顯非左丘明所能完成,而是儒家後學據先師講授記錄編輯而成。《論語》中群弟子有關齊桓管仲等的問難及孔子的回答,極可能是孔子講授歷史,即講授《春秋》時的即席回答。因此《春秋》三傳的主要內容均來自孔子。因各人取捨不同,故形式內容亦有差異。
《春秋》以魯紀年,魯為諸侯,論王統不如宗周,講強盛不如齊、晉。因孔子為魯人,一則易於獲取資料,再則魯為父母之邦,以魯系年,有尊崇故國之意。於此二端,即見《春秋》為孔子所作,三傳皆直接來自孔子。 《春秋》非一般史乘,有三大特點:為編年史,為中國編年史之濫觴,開闢了一條編寫歷史的新路。其次,寓褒貶於隻言片語:所謂一字之褒,美于華袞;一字之誅,嚴於斧鉞。其筆致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為學者所尊。孔子一介平民,敢於褒貶諸侯,是非王室,不僅膽識超人,也為後世樹立了良史的榜樣。第三,周室未亡,而以魯系年,其托魯改制之跡躍然紙上!故昔人稱《春秋》繼周,為其開創之作,皆王者之事也。
《論語•季氏》稱:“不學詩,無以言。”《論語•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蟲魚之名。”其對詩之功用之論述,自可千古。多識鳥獸蟲魚之名,把詩當作博物學,尤為別致。學詩必有教本,教本必須兼備各種體裁,充分反映各國民風民俗,又須精簡扼要。“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曾有:“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之說。三百篇中,《鄭風》有二十一篇之多。今言無邪,可見乃孔子刪削後遺存。三百五篇中,頌只存周、魯、商。周為宗國,存周固然。魯為故國,存之在理。但商為已亡之敵國,宋為亡國之餘緒,其親不如晉,強不如齊,所以存商頌,因為孔子為殷商後裔。存周以尊王室,存魯以敬鄉党,存商以寄祖先之思。合於孔子慎終追遠之義。此孔子刪詩之又一力證。
《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魯哀公十一年(前四八四年)孔子年事已高,故爾返回魯國,潛心著述,最後一次修訂六經,寫成定本。故稱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正者定也,所者處所也,即六經內容順序已經編次,不再更動,猶得其所而定居也。雖稱編次,實乃納入其思想體系,重新寫作。後世各家所傳經文的差異,恐與這次修訂有關,有的所傳乃修訂前的版本,有的則是修訂後的善本。
正因六經為儒學教本,昔人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將教材背得爛熟,故秦火以後,六經皆憑學者記憶複傳於世。其餘諸家,雖著述中亦引詩、史。但其于本家著述外,未傳任何典籍於後世。儒家對保存先秦經典,厥功至偉。
孔子聚徒講學,秉筆著述,於春秋時代,具有篳路藍縷的開拓之功。由於他的帶頭與示範作用,不僅儒學勃興,成為中國學術史上的第一大家。而且帶動其他人起而著述,聚徒講學,形成眾多學派,造成百家爭鳴局面,奠定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基礎。爾後兩千餘年,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莫不受此一時期思想影響。孔子帶領群弟子周遊列國,遍干諸侯,不僅播下學術種子,也開策士遊說之風。
5、興滅國,繼絕世。據此有人說孔子開歷史倒車,要恢復西周奴隸制。這是知其一,未知其二。前已說明,西周封建,非奴隸制。西周井田制只是一種收取地租的方法,非農奴勞動組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從歐西奴隸制看,一切生產、生活資料,連奴隸本人,都屬於奴隸主,都是公家的,那有奴隸自環自營餘地?勞動者有私田,有私有財產,不管交多少租稅,私田所產,總歸自己。這樣的勞動者絕非奴隸,而是佃農或自耕農。
孔子興滅繼絕,與書王正月一樣,是尊正朔,垂王統。“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要加強中央權力,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反對割據,反對諸侯相攻,以武力掠人之地滅人之國,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那種局面。興滅繼絕就是不承認武力兼併結果,就是尊王攘夷,企盼國家重新統一,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王道復興,諸侯守職,歸天下于太平,還生民以康定。這是孔子及其後學在春秋戰國那種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前已論及,孔子已提到繼周。其周遊列國,意在從政。從政目的:期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所謂有成,即禮樂和于民間,王道行於天下,豈止霸業而已。故孔子興滅繼絕,不在於復興周室。孔子周遊列國而不去周,已見周政不可為。孟子更提出保民而王,並以成湯文王為例,國家不在大小,行王道者可王天下,力勸諸侯以天下為意。故興滅繼絕絕非安於現狀,而是力求改變春秋戰國那種天下分崩,王綱解紐的局面,是要統一不要分裂,要進步不要倒退,何保守之有! 孔孟之道於奪取國家權力而言,或許迂遠。孔子之行政才能如何,亦未經長期檢驗,然而孔子興滅繼絕,尊王攘夷,天下一統的思想;仁者愛人,不惑不懼的德行;契而不舍,堅韌不拔的品格,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操守;殺身成仁,孝弟忠信的道德風範,深深植根于炎黃子孫的心靈,支撐中華民族度過兩千餘年的風霜雨雪,經百難而不屈,歷萬劫而猶新,以彪炳天地的萬丈文光,走向人類大同的新紀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之道,在新民新國,日新又新,不斷進取,達於至善之極至,“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孔子之學,何不進取之有何安於現狀之有何保守之有(1985、11)?
《論語•泰伯•民可》章新解
《論語•民可》章,歷來注家皆斷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義成為:可使百姓跟著做,不可使其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或徑直譯為:可使百姓順從,不可開其智慧。很有愚民政策味道。後世詬病孔學者亦抓住此點,攻之不遺餘力。並與老子《道德經•淳德》章:“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相提並論。
先世儒者,未明此章本義,亦曲為之說。朱熹注此章曰:“民可使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朱熹之說含糊其詞,程頤則說得明顯得多。他說:“聖人設教,非不欲使人家喻戶曉也,然而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豈聖人之心乎?”程氏覺察到這樣斷讀,便有可能將孔子置於行朝四暮三之術,搞愚民政策者的地步。而將“不可使知之”釋為“不能使知之”,非不為也,誠不能也。即使如此,程朱依然把民視為智力低下,不堪教育的愚氓,而與孔氏學說與言行不符。
孔子主張對民施教,開發民智,絕非愚民政策鼓吹者。《論語•子路•子適》:“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的對象當然不是統治者,也不是士族,他們用不著老百姓都富裕了再受教育。不可使民知,何必曰教?不能使民知,何必曰教?!《論語•季氏•生而》:“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不說民為下,斯民為下,而是民斯,民中困而不學者,才是下等的。如果不可使民知,困而不學豈不正合需要?不能使民知,學與不學完全一樣,分甚麽上等下等?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士農工商均在可教之列,自行束修以上他未嘗無誨,學生中不乏顏淵、原憲這樣貧家小戶子弟。孔子弟子三千,主要活動地域在魯,以魯之地狹人少,不可能有三千貴族或士族子弟,其教育活動主要是在下層民眾中進行的。《論語•子罕•吾有》章:“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鄙有樸野粗陋之義,鄙夫當非士、君子。朱注謂:“孔子謙言,己無知識,但其告人雖於至愚,不敢不盡耳。”朱熹引尹氏注謂:“聖人之言,上下兼盡,及其近,眾人皆可以知。”既然眾人皆可以知,便與不可使民知、不能使民知的觀點截然相反。
試讀先儒經典,除此章被人誤解,絕無愚民之主張,倒有不少開發民智之論。《大學》開宗明義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頤以為親當作新。既要新民,必須興教。《禮記•學記》云:“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對民施教,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有組織地進行。《學記》又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庠序之設,絕非只為富貴之家。孟軻云:“謹庠序之教,”頒白者不負載于道路也。富貴之家,不僅斑白者、即使鬢絲如油的青壯,也絕不負載於途。
先儒果以民為下愚之蚩氓乎?答曰否!儒家經典中不乏重民愛民重視民智的篇章。《書經•洪範》謂:“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即庶民中有:有謀略的智者,有作為的能者,有操守的賢者。如斯之民何愚之有!書經又云:“汝(君王)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君有大疑謀於民,在先儒眼裏,民何嘗為愚者!至於“民帷邦本,本固邦寧。”“邦畿千里,唯民所止。”等,則是盡人皆知的儒家名言。孟軻更以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的地位在先儒眼裏比在後儒眼裏更為崇高。為民爭利,為民呼籲,先儒比後儒更積極、勇敢。當然這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
綜上所述,不可使民知,與事實不符;不能使民知,與先儒主張相悖。後世儒者程、朱尚知不可使民知為朝四暮三之術,先儒豈有不知其非之理?然則,民可章固當何解?余以為,這是先儒在傳抄經文中抄錯一個字,進而斷錯句,至有今日之誤。
民可章原文當為:“民可使,繇之;不可使,知之。”此處知讀智,作動詞用,為使其有智慧之義。繇與徭同。
《漢書》:“高祖常繇咸陽。”即用其義。《史記》“務省繇費以便民。”徭,役也。古力役之征曰徭役。《漢書•元帝紀》云:“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繇役。”即繇用作徭的又一例。則民可章仍是從民本思想出發,告誡在上者要珍惜民力。可不可使,就民智民力民利而言,本章主要就民智而言,如果民有完成某項事務的能力,即“民可使”,則“繇之”,派他們去做;還要顧及民利,如“使民以時。”孔子類似的說法還有“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若“民不可使”,沒有完成某項事務的能力,則必須“知之”必須教育訓練使其具有這種能力。“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善人》章)即“智之”而後使之一例。“小人學道則易使。”亦重申“知之”之必要。
民不可使偏要使,必然把事情弄糟,例如打仗,“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以戰為例,是因為戰爭最直截了當,最迅速準確地檢驗出作戰之民是否經過訓練,是否有作戰能力。
古籍中字多通假,傳抄中不免訛誤,古由繇原為一字。征之《說文》,絕無由字。可以認為,至少許慎所在的東漢時期繇、由二字可以通用。繇,《說文》釋為“隨從也。”即繇之本義,用作徭役之徭,亦從本義引申而出。因為“徭役者,隨從而為之者也。”(見《說文段注》)後世儒生,因受黃老申韓及縱橫家影響;儒學獨尊後,儒生多入朝作官,為適應統治者“雜王霸之術而用之”的需要,儒者有意無意地曲解此章經義,並將繇之意義鎖定為由,換為俗用的由字,遂使此章本義隱而不顯。
順便説一句,文革中,孔子收束修也成為批孔者攻撃對象,照文革學者意見,孔子應當搞義務教育。義務教育,今人猶難,怎麼能要求古人?“吾非瓠瓜,焉能系而不食。”不要束修,孔子只能喝西北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6 16:53: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