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老长的阶梯,沾满遗憾的泪滴。
站到这里我略微愣了一下,之后我想到了刘备。
当年逾六旬的刘备到了这里,已不再疑惑为什么一个黄口孺子会将他的美梦击碎,已不再叹息为什么黄天厚土总是对东吴偏爱袒护。更多的,是毫无思考的流泪。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他用泪水打动了诸葛亮以倾心辅助,骗过了鲁肃得以长据荆州;他用泪水赢得民心,赚取了可以与曹操的“天时”、孙权的“地利”共相对峙的“人和”——这是他的政治本钱。
当然,他最终还是意识到,泪水也同样害了他。用泪水赚来了荆州,却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悲剧发生后,又是泪水冲刷掉了他的理智,挑起了他为弟报仇的莽撞盲目的情感冲动。他坎坷而幸运的一生在终结处被掺入了深深的悲凉。
刘备纵横一生,也注定将以泪水终结。
今天,那泪水激起的水涡,还依稀犹在。
七十万大军与七百里连营一夜之间泯灭,残存的一丝坚强将他带到了这里,带到了白帝城。
苍天是可怜刘备的。白帝城永安宫是个非常美丽的去处,居山傍水,鸟语花香。而刘备却没有心情欣赏,或者说,这些身外之物只会徒增他的忧愁和哀怨。
长吁短叹一番,刘备准备托下后事。
白帝城内有一个后人做的托孤堂,堂里无非是蜡像。看着那孱弱无力的刘先主,我不禁摇了摇头。我认为,刘备尽管处于弥留之际,但他终究是一代枭雄。一代枭雄就意味着不仅能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庙堂上从容不迫,而且在病榻上也不失王者风范。不过也许是我过于挑剔了——王者风范是不必要写在脸上的,真正的王者,会聪明的拿病容来掩饰。现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刘备在弥留之际仍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且长远无比。他对孔明嘱咐:“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卿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小说家之言,但后来知道这话于史有据,就不得不敬仰起刘备了。这句死前嘱托简直比曹操的那句人生哲学更加奸诈狡猾,不仅笼络了诸葛亮的心,建立了其六出祁山、鞠躬尽瘁的动力源,更巩固了刘禅的基业。因为我们从这句话中分明可以知道,刘备对于刘禅是个怎样的窝囊废已经很清楚了,正基于此,刘备干脆把刘禅“不才”这个事实明摆了出来,却要让诸葛亮以为是刘备对他的信任。这样而来即便刘禅以后真的到了不可辅的地步,诸葛亮也不会效法伊尹、霍光,而会甘心当周公、萧何。果然,当愚蠢的后主妄信谗言,将胜利在望的诸葛亮招回的时候,诸葛亮所做的仅有苦口婆心的劝诫。这种既不符合他的智慧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的做法,直接来自于刘备在幕后设置的一双黑手的操纵。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诸葛亮的身边的黑脸大臣,这就是千夫所指的李严。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就是因为此人谎报军情而丧失了又一次宝贵的机会。但少有人知道李严曾经也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权臣。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实际上是一手很险恶的招数。李严的人品刘备也是相当的清楚,将军国大事托给一个奸佞小人,这里有一个微妙的道理:一忠一奸、一贤一佞,相互掣肘,组成了一个稳定的架构。对比魏、吴两国,我们不得不赞叹这是如此高妙的政治手段。魏国是能人专权,结果能人及其儿孙把曹家取而代之了;吴国是小人专权,结果两代小人把朝廷弄得帝位更易,内讧迭起。而刘备的这种安排和上面提到的那句话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双保险,使得蜀汉绵延数十年而内部不乱。我们纵览历史会知道,从夏到清,林林总总的王朝灭亡的原因无非只有两条:外部侵略和内部夺权(包括农民起义)。多数王朝灭亡是二者兼备,单纯的只由于外部侵略而灭亡的并不多见,蜀汉算是一个。我于是就知道了刘备的宽厚仁慈不过是一张画皮,所谓“刘曹原是一路人”。
但无论怎么说,刘备的结局是悲哀的,他一生的最至尊、最孤楚、最伤感、最失败、包括上面谈到的最机谋都被攒到了一块儿,那会是怎样一种心境?
白帝城下的石壁上有一道红线,导游告诉我们三峡蓄洪完毕时水面将会达到红线的位置,届时白帝城将成为一个孤岛。或许相比较刘备的患难兄弟张飞的庙来说,白帝城因为地势高而免受迁徙之苦,已经幸运的多了,但是让这种孤苦从此以后长久的伴随先主的幽魂,是否过于残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