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手为强与战争主动权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迎战楚军。吴王之弟夫概请示阖闾说:“楚令尹子常不仁,他的部下缺乏必死的斗志。我们抢先进攻,他们的士兵一定溃败。”阖闾拒绝了夫概的建议。夫概退下,与孙子商议,孙子表示赞同。夫概于是说:“臣义而行,不待命。”遂率部抢先攻击子常的部队,果然一击成功,楚军大败,令尹子常弃军仓皇逃王郑国。
孙子兵法素来强调“先机之利”。孙子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围棋上黑子有先行优势,战场上也是如此。闪电战便是一种特别强调突然袭击的主动攻击战。先下手为强为什么在战争中会有优势?其中不乏庙算之奥妙。
举个例子,如果给你两个师,由你担任司令,任务是攻克敌人的城市。敌守军有三个师。通往城市有甲、乙两条路。战场规律是当你发起攻击时,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则获胜,若等于或少于敌人兵力则失败。那么你取胜的概率是多少呢?战术又应该如何制定?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同等兵力用来防守比用来进攻更有利。所以在相等的兵力下,城是攻不下来的,更何况敌人比你还多一个师呢。
然而,答案是集中兵力从一条道路攻击,取胜的概率为一半对一半。分析如下:
敌人只有两种战术:A 两师守甲,一师守乙。B 反之。敌人不可能用三个师守一条路线,因为用三个师守与用两个师防守效果是一样的。
我军也只有两种战术:A 全军进攻甲。B 全军进攻乙。我军不可能还有第三种战术,比如分开兵力,一师进攻甲一师进攻乙,因为这样必败。所以,采用A、B两种战术的任一种,若攻在敌军薄弱处,则取胜。取胜的概率为50%。
为什么我军兵力不及敌人,反而能高在进攻战术下不处劣势呢?道理很简单,你拥有战争的主动权,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开战。毛泽东说:“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
上面这道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弈课堂上的测试题。许多博弈大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或任教,其中包括甜菜钠什。
(仍旧未完,还有续集)
附:这一小节打完后,我忍不住想跳出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就是关于争夺战争主动权的说法,老毛的那句话,我认为很经典,也很简洁、精辟,看起来很美。这些东西对大家打策4也许没什么用,但是我想,对于一个全队的指挥者来说,吸收一下这样的理论,每次打完仗后稍微思考一下应如何在战局中夺取主动权,应该是有些许的好处的。所以建议各队的队长都来看看。
希望大家喜欢我推荐的这篇文章。
再做一个下集预告,嘿嘿。下篇可以说是和本节刚好相反的东东,讲的是《后发制人与军事冒险》。同样精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