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比较周瑜,诸葛亮,陆逊之死
经常有人拿周瑜,诸葛亮,陆逊来做比较,各言其理,我也不想被砖头砸死,所以只来比较一下三人的死!
诸葛之死: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的春天,永安. 刘备病危,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从成都把诸葛亮召来,托付后事. 刘备对诸葛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哭泣着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于是,由着诸葛的这句话,他自己就踏上了通往累死的不归路.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诸葛又领益州牧.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后来便是数十年,无数次亲自带兵南征北战. 《魏氏春秋》中道:"亮使至,(司马懿)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聪明盖世,他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聪明人一向不放心那些没自己聪明的人做事.可惜左右又没有自己看的上的足够聪明的才士,于是便有了事必躬亲.这样他不累死谁会累死? 更过分的就是每次出兵都是自己做主将,对其他大将又没有足够的信任.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不过其百年有"诸葛在时不觉其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的说法,也说明了他的不可或缺.
周瑜之死: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程普进军南郡,攻击曹仁.周瑜亲自"跨马擽陈",结果被流矢射中右胁,伤口很大,重伤,只好撤军.随后曹仁听说周瑜伤重不能指挥,就带兵来反攻.周瑜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召集将领,在军营巡视,激励士兵,曹仁进攻没有得利,又听说周瑜病愈了,便又无奈退兵了. 随后,周瑜向孙权进言,言及取巴蜀,打算占据巴蜀后北连马超.孙权应诺,于是周瑜回江陵,为此项军事行动做准备,途经巴丘(巴陵)的时候病死.
周瑜是个纯粹的军事家,但是毛病就在于太激进,如果攻击曹仁的时候在部队后面老实的指挥,也就不会受重伤,而重伤好要是老实的休息,也就不会在曹仁败走后疮发.自然也就不会在随后病死在江陵路上.
陆逊之死:
做了丞相后,全琮的儿子阿附鲁王.陆逊写书信给全琮规劝,可惜反而为全琮所憎恨.("卿不师日磾,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 后来太子有"不安之议",陆逊又上疏道:"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而且还觉得一次不够,便三番五次的上书,又要求回都城建业,想当面和孙权谈谈适庶之分,好让孙权知道得失.可惜孙权根本不理他.而且陆逊提拔亲近的几个人又犯了大事,孙权就经常派遣使者责问陆逊,导致陆逊又气愤又郁闷,结果悲伤而死.(周瑜才三十六岁便死了,他活了六十三岁,对比一下已经很赚了.)
陆逊的毛病就是太认真,太较真.在当初被亲信的时候就屡次劝戒孙权,其实已经埋下伏笔了.后来已经不得亲近的时候,还是非要和孙权争个对错,又怎么会有好下场呢?
三个人的死,分别有其后果,综合来看,当属周瑜之死为大.
诸葛死前,蜀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基本上形成了正常的运做,死后国家还是和以前一样正常发展.但他的死带来的一大损失就是魏延的死,结果导致了蜀国只有一个姜维还可以做大将.(而且短期内还一直没得到权利)
周瑜辅佐孙策的时侯,东吴用的是扩张政策,后来连刘抗曹,赤壁一战而惊天下,战略眼光和战术手段俱佳,可谓兵法高手.而周瑜死后,东吴形成了防守局势,鲁肃当权时也还联刘抗曹,而到了吕蒙手里,却硬夺荆州,杀了关羽,使得孙刘交恶,虽取得荆州,但后来再无当年赤壁联手之势.还惹下了刘备怒伐东吴,要不是吴有陆逊,蜀有诸葛亮恐怕三国早已归魏.鲁肃有周瑜的战略而少其战术能力,吕蒙战术能力却无战略眼光.可以说周瑜死后朝中再无可左右孙权想法的人在了.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而且周瑜在死前已经在筹备入蜀,他的死,严重削弱了吴的军事力量,也使这次军事行动无疾而终.很快刘备入蜀,两分天下之计便这样夭折了.
陆逊比之上两人差得多.史书中记载朱然是一位能同陆逊机并的人材."惟然,莫与比隆".不过陆逊用兵为政都还可以,似乎处在周瑜和诸葛的中间,政强于周弱于诸葛,兵强于诸葛弱于周.开始是吕蒙的偏师,破蜀公安南郡宜都,任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候,后来进为右护军镇西将军,最后居然接替顾雍做了丞相.可见军政两全.他死前就已经被孙权疏远了,死后对东吴的影响也是很小的.
最后给三个人的死做个结论!
瑜哥之病死: 英年而逝 ,天妒英才! 诸哥之病死: 积劳成疾 ,自作自受! 逊哥之病死: 忧国亡身 ,可怜忠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