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1-18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记事起就听说这样一句话:关羽大意失荆州。加上电视、广播、商家门口的关羽像等等一切让人从小就认为关羽是一个英雄。大了一点,自己也看了《三国演义》,还是觉得关羽是个英雄,即使丢了荆州,也只为他可惜,还对“害”(那时候是这么认为的)关羽的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感到幸灾乐祸。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过的人逐渐多起来,看的书多也有所增加,再回头温习上学时看过的一些书和文章,所得的感受往往和那时截然不同,甚至会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两个感觉。小时候看关羽,应该是有个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无论他做了些什么,都觉得他是个英雄;重看关羽,已经能够不再受其它人的影响,看得更客观一些了。

说明一点,我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全部内容除参战军队的数量外,其余完全来自三国演义,因为演义中罗贯中对战争双方的军队数量或语焉不详,或偏离事实极大,完全背离了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原则,所以文中一些数字会参考三国史专家的考证。此外就是希望不要有人再拿三国志或通鉴来说事,稍后我们可以另起一篇,专门讨论历史上的关羽。

守荆州,伐樊城,走麦城这一系列行动演义中写得极为精彩细致,这一部分也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关羽作为封疆大吏的个人能力。

从刘备占荆州以来,孙权就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却长期没有与刘备集团撕破脸,与之正面用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孙权的心态,一直受形势所迫,令孙权不得不这样做。

虽然孙权对荆州早有图谋,一直耿耿于怀,在刘备兵发益州后,也几次准备巧取荆州,但直至8年后的荆樊战役开始后,其每次计划都止于嘴上,在此期间却与曹操几次开战,这其中有曹操主动进攻的,同时也有孙权率先挑起战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赤壁之战后,仍然是魏强而孙刘弱, 孙权集团的首要敌人仍然是曹操,即便与刘备集团间互有谋图,但在面对曹操这个大敌时又都会把对方当作一个支撑点。孙权很明白孙刘联合的重要,一旦孙刘对垒,三家平衡必然被打破,得益的只有曹操,结果就很可能是孙刘同归于尽,曹魏坐享渔人之利。另外,刘备当时所言也确有道理,如果即刻还了荆州,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还怎样孙刘联合,共拒曹操?所以刘备说取下益州即还荆州,孙权还是愿意相信刘备这个许诺的,即便有所怀疑,也只能暂时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想与刘备正面交战夺取荆放。“且休要动兵。若一兴师,操必复至。……然后起兵取之,事可谐矣。”孙权集团几次谈论取荆州之地,差不多都会以张昭的这段话结束。

据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孙权集团极想从刘备手中取荆州,可说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但前提是必须有非常好的机会,尽量不引发与刘备集团的大战,不损兵折将,损耗实力。最后吕蒙白衣渡江也是在满足了上述的条件后才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转帖出处:zt
孙权一直在密谋如何取荆州
反观孙权与曹操间的对垒则完全没这么多想法,互相之间有机会要打,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打,即使打不赢我损失了兵马也让你疲于奔命。两相比较,就知道孙权对荆州的想法虽大,但对于武力取荆州的决心却始终不是很大,因为对孙权来说,取荆州有利有弊,而打曹操则一定是利大于弊。取不取荆州最后决定于拿下荆州需要的代价大小。

兵不血刃或微小代价取荆州,虽得罪了刘备,破坏了联盟,但仍然是利远大于弊。
像和曹操那样正面鏖战,即使取下荆州,损兵折将,联盟破裂,也是弊远大于利。
且从东吴奇袭荆州的整个过程上来看,若非关羽的大易轻敌,令荆州在守备上存在致命的极大漏洞,即便是他骂孙权为狗,东吴依旧不会发兵。起码相持的形势应该会继续保持下去,虽然孙权集团准备好了进攻,但他们准备进攻荆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准备进攻不代表一定会进攻。

关于荆州归属问题,在几次可能发生的冲突的事件中,以公元215年的这一次最为危险。此时,刘备取下益州后仍然不归还荆州,且关羽此时态度傲慢,侮辱东吴使节,这个时候孙权对刘备的信义非常失望,不再对能够和平接手荆州抱有希望,对所谓的联盟也失去了信心,真正下决心对荆州发起攻击,孙刘联盟到了破裂的边缘。这时,如果郭嘉仍在,也许就会进言曹操,再献破袁氏兄弟之计,暂且退兵,以观其变,坐享其成。如果这样,也许吴蜀间的战争真的会在公元215年前后暴发。可惜曹操也许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急于报仇,同时也怕刘备坐大,选择了向刘备进攻。这时诸葛亮审时度势,建议刘备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孙权。此举不仅再次巩固了脆弱的联盟,而且共同退了曹兵,还让孙权再次燃起了和平收复荆州的希望,再加上对曹魏用兵,实力有所消耗,刘备又再次许诺取下汉中即还荆州,综合这多种因素,孙权也就暂时打消了武力收复荆州的决心。
但时间到了公元219年的时候,刘备这时已取下汉中,蜀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不仅令魏产生了压力,而且使盟友东吴也倍感不安。对东吴来说,更重要的是,刘备再次食言,不还荆州,而且此次态度非常强硬,不得不令东吴极为不满。其实只这些还很难令孙权下决心对荆州用兵,毕竟孙权不到不得已也不想与刘备撕破脸,这个联盟虽然不像当初那样必不可少,却仍然是抵抗曹魏的重要倚靠。于是孙权才派诸葛谨到荆州求亲,其目的也是打探刘备集团对自己的态度,这时的孙刘联盟尚有一线生机。可惜的是,此时的关羽已经完全被胜利冲晕了头脑。刘备集团由一无所有,短短十年,已强大到如此地步。于是才有了“吾虎女焉能嫁汝犬子”这句名言,如果倒退几年,关羽是万万不敢说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孙权对和平收复荆州彻底失去了希望,也了解了自己在刘备集团心目中的位置。作为吴主的孙权被刘备的一个下人骂作狗,还继续忍气吞声的话,即使他自己受得了,他的臣子又会如何看他,孙权又如何令其臣民对他敬服?于是孙权最终放下孙刘联盟,痛下武力解决荆州问题的决心。
此时,曹魏虽然仍人多地广,但由于连连大败,已经气势不在;反观西蜀,国力蒸蒸日上,已有虎视东吴之意。如令其继续坐大,其对吴的压力甚至会很快超过曹魏。曹魏集团同样视刘备集团为最大威胁,于是一个联盟不可避免的瓦解了,另一个联盟建立了。
综上所述,在219年之前的七八年内,曹操忙于应付刘备和孙权无力进攻荆州,孙权又因与曹操连年攻伐,又顾及孙刘联盟而无法下决心攻荆州,所以这段时间关羽所“守”的荆州基本上是相对安全而稳定的。关羽本应该抓紧时间训练士兵,招揽培养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广施恩义,安抚百姓,使民心归服,令百姓都以蜀汉为正统,刘备为真君;筑城建墙,提高荆州的防守能力,一旦开战,令敌人望而却步。按理说,用七八年时间去做这几件事情,是完全够用的,但关羽做得怎么样呢?只能说一句:很差很差。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1-18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关羽军的士兵们意志薄弱,没有坚强信仰
战以兵为先。先从荆州的士兵说起,且不说在这些年里关羽的荆州兵数量并没有显逐的增长,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兵贵精而不贵多,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只谈荆州兵的素质。所谓士兵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强壮的身体,也不是格斗技巧,更不是什么队形阵法,而是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责任感。

总有人说关羽“骄于士大夫而体恤士卒”,过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问我为什么,因为人人都这么说。还有几个例子做旁证,比如关羽为士卒劝解隔阂等。但现在重新来看关羽体恤士卒的几个例子,只能令人想起曹刿说过的一句话:“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再具体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关羽从樊城撤兵时,他手中的军队准确数字很难考证,我们取一个可能的最小值,就当它只有三万吧。从它与吴军接战开始,(吴军第一夜渡江兵力为三万人,加上可能有的后续部队,总兵力最多不可能超过五万,除去留守荆州、公安的士兵外,能与关羽北伐军接战的不会超过四万,所以两军人数没有明显的差距,关羽军甚至可能更多一些。吴军以逸待劳,应该会多占一些地利。)在短短数小时内关羽军只剩下300余人。不由人不想起《亮剑》中的一段话“就算三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就是三万个木头桩子让吴军砍,是不是也要砍很久?何况面对的是关羽训练了近十年的军队,他们手中是精良的武器,不是烧火棍!所以只能解释为除少数战死外,其它全部投降了。
关羽体恤士卒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众多的士兵投降,我之前说过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是吕蒙四面“荆”歌的原因。但当我举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项羽军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发生过大规模的投降时,又有人说那是因为荆州已落入吴军手中,四面都是关羽军士兵的亲朋在呼喊。那我再问一句,那些留守的荆州军民为什么这么快就都劝自己的亲朋归降东吴,东吴只是对他们优待,并没有威逼他们,这能不能说明关羽在荆州军民心中的地位呢?另外,关羽军中的士兵没有孤身一人的吗?每一个都有亲属吗?每一个人的亲属都在荆州城里吗?他们中没有住在城外的吗?三国时期,城市化发展得不怎么样,荆州、公安这些城的主要人口是驻兵,及工商士大夫,人口的大部分分散在广大农村,所以关羽军中有亲属在荆州、公安、南郡的,即吴军控制下的只可能是一小部分。就算那些亲属住在荆州、公安、南郡的都应该投降,那剩下的士兵为什么降呢?



调动士兵的士气,尤其是在危急关头,给士兵信心,令他们有继续战斗的勇气,这是为帅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什么关羽就不能让这些跟随他许多年的士兵有信心战胜吴军,重夺荆州呢?这些兵短的几年,长的可能超过十年,跟在关羽身边,难道几声乡音就能令他们背叛自己的主帅吗?况且吴军跟本没有说如果谁不投降,就杀死他们的亲人,吕蒙也跟本不会那么做。所以如果士兵们真的尊崇关羽、信任关羽,他们是完全有理由为蜀汉、为关羽一战的,但是他们没有。这只能说明虽然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但荆州军民思想上并不以刘备为正统,他们不想为蜀汉而战,更不想为关羽而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想提田横五百士,因为差距太远,没有比较的意义。项羽的楚军也说过了。就算袁绍的河北军、袁术的安徽军、吕布的军队在覆没前,也有很多死士为袁氏兄弟、吕布死战不退,而没有出现荆州这样溃逃的现象。再说一下被笑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先前的失误不谈,只说被秦军围困后,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尚能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冲锋给秦军以重创,(虽然长平一战赵军损失45万,但秦也元气大伤,休养了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够重新东进)直到主帅赵括阵亡后赵军才停止抵抗。赵括作为一名军人能做到这样,起码也算是一条好汉,尽了军人的本分,只能叹惜他的能力不足,而且遇上的对手是白起。题外话说的太多了,说回到关羽军的溃逃,我认为虽然客观上有吕蒙四面“荆”歌的影响,但造成关羽大难来时众叛亲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平时对荆州军民缺少思想教育宣传,少恩寡义,荆州军民大多数从心里并不认同蜀汉及关羽,关羽苦心经营多年的这支军队完全没有信仰,不知自己为谁而战。

凡兵上义。关羽军的士兵们不并以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一方,顶多是各为其主罢了。这样一支没有信仰军队顺利时尚能跃武扬威,而一旦情况危机,即会树倒猢狲散,就如国民党一些靠抓兵组成的杂牌军一样。(国民党正规军的战斗力、战斗意志都还是很强的。但关羽军却是训练了近十年的正规军)
很多人也许会说古代的军队没有什么信仰,没有现在的共产主义之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当大汉铁骑高喊着“汉军威武”冲入匈奴的时候,岳家军以步兵抵挡金国重装骑兵的时候,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国家与荣誉。将士都明白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这样的军队是坚强的,他们也会失败,但即使失败也会不会丢掉军人的尊严、荣誉。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强大的,是可怕的,但绝不会是坚强的。
关羽军糟糕的训练、涣散的军纪
上面说的主要是荆州军民对蜀汉、对关羽的是否认同。我们再看看这支军队的责任感如何。关羽军出兵樊城,他知道东吴的孙权随时可能进攻荆州,恐大本营有失,故令人沿江修筑数十座烽火台。按理说关羽的这一安排是非常合理的,通过烽火台加强了北伐军与荆州留守军的联系,使之能够互相呼应,及时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但糟糕的训练、涣散的军纪再一次重重的惩罚了这支军队。

如果不是非常时期,为何要建烽火台?如果驻守烽火台的士兵平时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拥有着真正军人必备的责任感警惕性,在这么紧张的时刻,怎会让从东吴方向来的所谓客商到烽火台休息?即便让他们暂时停靠一下,又怎会不仔细搜查一下对方有没有带武器?怎会轻易在战场轻易接受贿赂?烽火台的重要性比今天的边防哨所重要得多,可以去问问边防军战士,哪个敢轻易让陌生人进哨所坐坐?
如果说是一个烽火台这样,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个别现象,有害群之马,但沿江数个烽火台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只能是关羽的责任。如果他平时的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各项军事行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么可能发生如果可笑的事情?辛辛苦苦修筑的预警系统不仅没有为荆州守军提供任何报警,反而成了麻痹了守城友军的工具。
关羽下令修烽火台的时候规定好纪律:如“任何擅自靠近烽火台者杀无赦,违反此项军令的守将杀无赦”等。怎么还会让吕子明白衣渡江?多思者胜,烽火台的失守怪不得别人,怪不怪关羽的想法太不细致,存在许多漏洞。关羽的烽火台就像一排没软件的电脑,纯摆设儿。
再说荆州城内守军,怎么可以在三更天的时候只听城下几声喊就打开城门,此举甚至让我怀疑关羽的荆州军知不知道什么叫纪律,懂不懂战争常识。在那样的黑夜,如果关羽略懂兵法,即使是他自己回到荆州,后面又没有什么追兵,他都应该在外面逛到天明再进城,更别说一些下级军官了。汉武帝刘彻曾经出城打猎,回来晚了一点,守城军官听见皇帝的名字也拒不开城,而且那时汉朝的敌人匈奴还远得很,不属临战状态,这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荆州,守军如此肆无忌惮,深更半夜随意打开城门,真的无法想像这是一支经过长期训练的正规军。就是很多民团土匪的纪律也应该比这更好一些吧。
荆州多年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又是富庶之地,我相信荆州兵的身体都是强壮的,武器都是精良的,格斗技巧也是高超的,故此打了襄阳,围困了樊城,震惊了许都。为什么这样一支身体强壮、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从大胜到完败,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就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士兵们没有信仰、没有纪律、没有警惕性、缺少血性,总结一下就是没有精神。而决定一支军队精神的就是他们的主帅。

这样的军队是属玻璃的,虽然很硬,但太脆。胜利时目空一切,失败时一泻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01-19 03:39: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待我仔细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