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4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诸葛亮的最大失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3-07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在三过演义中好象看起来他的智慧是没有缺陷的,他的战略思想似乎也无可挑剔,二十八岁作隆中对,纵论三分天下之势,雄才大略确实罕有人比。
立足川中,三分天下的战略是没有错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重大错误,没有很好的贯彻联吴抗曹的三分天下思想,导致最后功败垂成,失误之处主要有:
1、应该放弃荆州。
荆州确实是战略要地,刘孙曹都想得到它,但正因为是三个人都想得到的地方,肯定也是是非之地,谁占有它,随时都有可能被其它两家袭击,因此要耗费大量的国力在此防守。
如让出荆州,一可以结好吴,不致于发生后来的兵败麦城关羽被害,也不至于发生火烧连营,彻底消弱了刘备的国力。
如让出荆州,二可以让他变成曹和孙的经常交战之地,让他们为争夺此地而大耗国力,从而坐收鱼翁之利。
也许有人会说,战略要地,争都争不来,岂能拱手相让。但关键要看这个战略要地是做什么用,荆州关键是用来出兵的好地方,用来进攻天下的,但当时形势,不可能一举吞下两国,因此,进攻天下实际不太可能,实际上,当时的战略应该以防守为主,也就是韬光养晦的策略,待另两国相拼,国力衰减时,再循机夺天下。
因此,荆州是用来进攻的,既然当时应该走防守的策略,荆州的战略地位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放弃它利大于弊。
而且,当初刘备说是借的,有栖身之地就还,如真的归还了,正可以成全刘备仁德信的美名。
因此,放弃荆州,让它变成曹和孙的战场,而避免损耗自己的国力,实为上策,利远大于弊。
正应了那句古话,智者要懂得放弃。
2、应该变主动为被动
蜀国总是主动出击,六出祁山,总是想吞并天下,殊不知,吞并另一国的战争,完全是拼的国力、兵力,非一城一池的得失,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办到,因此六出祈山,实为不明智之举。
而且每次出兵,虽然与吴约好,但吴总是未尽其力,草草了事,为什么?关键是蜀太主动,而吴认为是求他,不是吴自己的事情,所以自然不会尽力。
假如蜀当时放低姿态,一方面让出荆州,一方面假装无心于天下,韬光养晦,储备国力,战略上不那么主动。则曹肯定想先吞吴,因为蜀进攻起来着实不易。而那时孙就会急,就会变得主动积极与蜀联手,孙与曹之战,每次自会尽全力,等他们两国相拼,相耗国力,等到一定时间,三国天下,自会全归蜀有。
故当时蜀应该改变主动的战略思想,而采取忍的策略。
智者善于忍,不急于一时求成。
可惜,要当时的蜀国采用以上的策略,估计历史要改写了。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欢迎批驳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3-07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肤浅之见啊,当初之所以要留住荆州,其实你要是仔细看了三国历史就会知道诸葛亮的用意了,取得荆州和巴蜀之地,不断壮大势力,然后命一上将领精兵从荆州出发,取宛城,直逼洛阳,然后从汉中自领一军出祁山,取长安,则魏国两面受敌,左右不顾,大事可成。本来事情是这样发展的,当时关羽已经开始北伐了,而且发展趋势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结果关羽自己大意,不听诸葛亮劝告,自认为荆州稳如泰山,调走荆州之兵,让东吴袭取。功败垂成,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其实即便如此,蜀国仍有足够的势力,无奈刘备不听诸葛亮及赵云之劝告,执意要灭东吴,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落得个病死白帝城,白白损耗七十三万兵力,由此开始,蜀国才真正由盛转衰。后刘备亡,刘禅继位,诸葛之刘禅非贤明之主,无奈受刘备托孤之命,不得不尽力而为,然蜀失荆州,损兵折将,其势力大不如前,就算韬光养晦,也只会让蜀与其他两国差距越来越大,且自刘备攻吴之后,吴已经向魏称臣了。所以诸葛知道要想完成先帝大业,只能速战,以战代养,边战边养边消耗魏国之国力,其实后来也有众多机会,然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呜呼孔明,不得其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03-07 14:16: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他一路上去,也取不了洛阳的,那地方有东吴随时窥视

本来就不是个出兵的地方

即使关听了他的话,那地方也早晚失去

倒不如还给吴,让吴和曹在那拼

然后再出祈山

不让荆州,吴出兵不顺

无法和蜀形成夹击之势

因此夹攻魏的战略意图无法实现

让出荆州,则夹击可成

实际是利大于弊

而且每次出祈山,都要留大量兵防荆州,使得出祈山不如意

如让出荆州,则只需少量的兵守南边

待吴和曹打时,大量兵出祈山

一举就能灭魏

魏既得,再取荆州而南攻就不难了

呵呵

看得出你精通三国
[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7 14:18: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3-07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总之。。。。。。。。SB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3-07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给了吴,你就保证他不会从荆州出兵打蜀吗?

就凭蜀一个成都平原,能有多大的国力,要我有了荆州,肯定伺机灭蜀!

到时候蜀才会两面受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3-08 00:48: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荆州一地关系吴的存亡,吴必争之,诸葛亮没有重视。应可理解是失误。

诸葛亮是想统一,不是想自保,再说诸葛亮休养生息12年,国力是够了,另诸葛亮有许多军事装备的发明、军事战术的创造,例:诸葛连弩、八阵图。这些是诸葛亮北伐的信心来源,五丈一役,诸葛亮10万军队,步卒多,司马20万军队,骑兵多。但司马不敢出战可见一斑!!!!主动没错,错在没命啊!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事必亲躬,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同时制约了其他人才能的发挥!!!

他的继承者相较魏、吴的接班人要逊色不少!!!!

诸葛亮是个优秀的军师、但不是优秀的领袖,识人比不过刘备,用人比不过曹操、孙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3-08 01:41:00 | 只看该作者

我要是诸葛亮,我也会抢占荆州的,荆州的确是用武之地也!

大家都知道打仗其实打的就是国力!而抢占荆州,可以使自己的补给线得到保证,并且费用大大的降低,水军可以过襄江、渭水直逼宛城,大大的威胁洛阳和许昌!没有比用船载物质费用更低的了!孙权和刘备都知道这点对于他们有多重要!而曹操就无所谓!一方面他深知道对方2家谁也不会让另一家做大的,还不如坐山观他们斗比较好,第二,曹操富啊,他耗的起 第三,水军曹操不行 所以他除了收复荆州外,没有在次下江南过,曹丕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3-08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军国大事我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3-08 07:56: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见解精到,二楼说得也有理!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3-08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荆州富庶之地,未经战乱,蜀国国力从哪里来的?荆州防御并不需要多少精力,交好东吴就好,城一个一个地还,在结上亲,诸葛亮就是这种思想,等伐魏大局一定,吴还会来要城?无奈关2,有个性。

必争之地。怎么能放弃,如果都是这种思想,估计襄阳,汉中在历史中和游戏中都会是空城。因为是必争之地,守住即可自保,所以即使是是非之地,但也必争,对魏,荆州在手,不会开许都门户,进可灭东吴,封西蜀。对吴,得荆州可以使长江天险不被敌人所有。对蜀,得荆州,可以蓄势伐魏,直捣黄龙,又可控制东吴,这样的地方,傻子才不要,这能怪诸葛亮?刘备那样满口道德,怎么就在荆州厚脸皮,荆州,曹操要,孙权要,刘备也要。

不能怪诸葛亮出岐山,他所保非人,又想完成知遇之人的遗愿,只好力争有生之年凭一己之力收复中原 ,历史也是如此,在五丈螈他也说了,天已不可违,在那个年代,凭一己之力,想改变华夏的人应该说是智者。事实上,每次北伐都有胜机,至于为什么出现一个司马懿,恐怕这既是不想让个人英雄主义太横行,即生渝,何生亮,恐怕孔明也在想,这就是三国,没有胜者,只有制约者,从司马懿没有灭吴能看到三国世界的不完美。最后尽管三分归晋,实际上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越来越没意思,因为配得上胜利的人都已经不在,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甚至司马昭,关羽,袁绍,姜维,邓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