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哭魏文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2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延,蜀国一代名将,一生为蜀汉南征北战,浴血疆场,实为蜀汉中后期的栋梁之臣.而因其孤傲不群的性格,却遭小人陷害,被诬谋反而遇害.一位冲锋陷阵,久历沙场的勇将,没有倒在敌人的枪林箭雨之中,却死在了自己人的迫害阴谋之下,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而自《三国演义》写成,后人每提到魏延必以"反贼"称之,可怜一位赤胆忠心之人,竟遭此千古之奇冤!今以三哭文长,寥祭在天之英灵!
一哭文长,赤诚一意报先主,却因"反骨"被人欺《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一回描写了魏延的第一次出场:"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当时,刘琮已经投降曹操,蔡瑁,张允等更是以屈膝卖国为荣,荆州辖下各郡均是一片谗佞阿谀之声.而此时,刘备遭遇了一生之中最艰难的时刻,弃新野,走樊城,带着十几万百姓东逃西窜,身后还有曹操最精锐的铁骑追杀,如丧家犬一般惶惶不可终日,跑得连自己的妻儿都丢了.其时,孰强孰弱不言而遇.
然而,只有魏延挺身而出!浩气凛然,怒斥卖国贼!魏延的初次亮相写得精彩生动,同时突出了他扶弱锄强,济人危难的性格.书中郁闷的气氛也为之一振,这一段描写与后面当阳之战张飞一声大喝:"身是张益德,可来共决死!"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当人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个忠义慷慨的武将形象,而《演义》最初给魏延的定位也应该是这样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能说明这一点:魏延和关羽一样都是面如重枣----红脸,在中国戏曲艺术表现中,红脸象征忠义,正直和勇敢,遍观《三国演义》,再也没有人被写成"面如重枣"了,可见,作者的本来有意把魏延和关羽写成同一类型的人,在正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本文中将会加以说明.
接下来是魏延的第二次亮相,刘备派关羽攻长沙,关羽和黄忠大战,而长沙太守韩玄硬说黄忠与关羽串通,遂不听劝柬要杀黄忠,这时,又是魏延!"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
这一次,魏延不但救了后来"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也救了全长沙的百姓.然后"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云长大喜,遂入城."魏延的忠义形象再一次得到了肯定.那么,看到这里,按照我们理所当然的想法,结局应该是:"刘备对魏延大加赞赏,并委以重任,最后皆大欢喜."
但是,突然发生了一件大家异想不到的事:"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这不但让刘备大吃一惊,连我们也目瞪口呆!于是,刘备问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想问的问题:"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刘备得到的回答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句话乍一看来似乎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但只要稍稍想一下,就明白这纯属一派胡言!
我们先看前半句"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这句话是没有错的,但我们遍观全书,其中"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的事不胜枚举.不说远的,就单说这一回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一开头,说张飞奉命攻打武陵,武陵太守金旋出城迎战张飞,打不过,金旋想逃回城中,这时,金旋的从事巩志关闭了城门,还乱箭射下,巩志还亲手射杀了金旋"言未毕,一箭射中金旋面门,坠于马下,军士割头献张飞."这算是典型的"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了吧?而且,巩志所使用的手段也是有点上不了台面(说白了就是有点卑鄙),由此推想,巩志的人品必定远不及魏延.那么,巩志得到的待遇是什么呢?"巩志出城纳降,飞就令巩志赍印绶,往桂阳见玄德.玄德大喜,遂令巩志代金旋之职."做了武陵太守……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2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做了太守,一个却要被斩首,两人的境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诸葛亮也知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这句太过牵强,于是有做了另一个解释"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哈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诸葛亮竟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可笑至极的理由,你怎么知道那是反骨?难道你亲自摸过?你怎么知道那不是魏延昨天打群架被砸起的大包?原来,诸葛亮不但会看风水,还会看相算命!若小诸去城隍庙摆个地摊,我想生意一定红火!
作者实在找不出魏延谋反的确实证据,只好以脑后有反骨来说明魏延日后必反,将这一牵强附会的说法被强加在文长的头上,可叹魏延从此无端背上了反叛的罪名!
二哭文长,忠烈义勇抗强敌,雄才勇略不得申前一节所说的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事,《演义》中多有为小说的夸张之处,我们来看一看正史中的魏文长.《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夺取了西川后,汉中便成了与曹魏对峙的最前线,而以何人镇守汉中便成了蜀汉的头等大事,当时所有人都认定只有张飞才能胜任,就连张飞自己也这么想.可是,刘备却将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了魏延!从"拔"字可看出,魏延当时的级别比张飞要低,其中有破格提拔的意思,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
不管世间如何评论刘备,英雄也好,枭雄也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刘备在识人,用人的能力上是出类拔萃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演义》中也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得天时也;孙权携三江之固,是得地利也;唯有刘备得人和.刘备待人以赤诚,不管是投奔也好,降将也好,刘备都以诚相待,这使得刘备麾下众将都尽忠以报,连诸葛亮自己也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而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则远不及刘备,用了刘备不用的马谡,不用刘备重用的魏延,且诸葛亮多以计谋待人,每当他用兵之时,大多是让某人到哪里哪里埋伏,听到什么什么动静后再杀出,而不告诉人家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于是,象廖化,王平这样的应声虫大受诸葛亮的喜爱,而象魏延这样有主见的大将却一直受到排挤.
转回正题,魏延对于刘备的信任做出了这样的反应:"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若魏延没有雄才大略,怎能说出这样豪气冲天的话来呢?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才使得魏延在有生之年为蜀汉东征西讨,不遗余力,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此后的数年中,魏延到达了他人生的最高峰"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但是,刘备的去世和诸葛亮的上台使得整个蜀汉的形势有了微妙的转变,诸葛亮用兵,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谋划,很少能听进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又和刘备大相径庭.而对于一向有独特见解的魏延来说,这决不是一件好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同时,《魏略》中也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2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先不说魏延出子午谷的计划是否可行,单看《晋书.宣帝本纪》对诸葛亮的看法"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魏延的建议可能根本没有仔细的考虑过.(我在这里这么说并不是刻意去贬低诸葛亮,诸葛亮在治国和从政方面还是功勋卓著的,只是对于用兵还略有欠缺,几次北伐,虽都略有小胜,但始终无法动摇魏国的根基,由此可见一斑.我只是就事论事,各位拥诸葛派别拿鸡蛋砸我^0^)
三哭文长,将军虽死无反意,小人得志乃猖狂前面提到魏延和关羽有相似之出,相貌固然是其中之一,还有一点就是性格,《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说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而《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魏延"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二人性格何其相似啊!可以说魏延差不多是关羽的一个翻版,但是,正是魏延的这种性格才使得他背负反叛之名而遭杀害!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杨仪---典型的小人,连诸葛亮都说"仪性狷狭",而真正有反意的就是杨仪.《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记载:"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最后也落得个自杀身亡,这也算是罪有因得吧!
(魏延之死):诸葛亮在五丈原被司马懿拖死以后,蜀军全军撤退,诸葛亮临终前布置后事"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次会议没有魏延的参加,是因为当时魏延正处于五丈原的最前线和司马懿对峙,若魏延突然离去,必定引起司马懿的怀疑,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绝对会从中看出蛛丝马迹的,所以诸葛亮不能也不便将魏延调回主营).此时魏延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真正发挥才能的时候到了:"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当时,杨仪为长史,他的爵位远远低于魏延,而且要魏延听命于一个和他"有如水火"的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杨仪,姜维对魏延的建议根本不予理采"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当然是勃然大怒,要知诸葛亮死后,蜀汉军中权力最大的就数魏延了,按道理,诸葛亮一死,魏延便自动成为北伐军的最高指挥官了.而杨仪以文官的身份指挥全军撤退,完全架空了魏延,对于魏延来说,杨仪的行为实与谋反没什么两样.我想任何人碰到这样的事都是无法容忍的吧!!!于是,魏延在盛怒之下做出了一个不是很明智的决定"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魏延告杨仪谋反,在情在理,而杨仪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必不为魏延所容,索性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说魏延谋反.
可惜,当时皇帝已不是刘备,而是半白痴的刘禅"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这时,魏延"性矜高"的缺点暴露了出来,魏延平时不结交朝中重臣,这时朝中也没有人站出来为魏延说话.魏延孤傲的性格将他逼上了绝路!"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将马岱追斩之,遂夷延三族."(《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中,强说魏延谋反,将所有的过错都加在魏延的头上,使得文长沉冤千古.而我们来看正史之中都有为魏延正名的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说"始,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故不北降魏而南还击仪,实无反意也."
而《魏略》中有和《三国志》截然相反的记载,并且直指杨仪诬陷功勋,谋害忠臣的罪恶行径!"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不管历史的记载如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魏延确实是忠义慷慨的一代名将,他对蜀汉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且他至死都未曾背叛过他的国家.但是,因为他的性格和小人的迫害,致使他身负奇冤而至千载之下.
最后以《季汉辅臣赞.赞魏延》一篇略祭将军在天之灵"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