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夜谭]诸葛一生最大的失误(很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3-23 0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很多朋友闲谈这个话题,我也来凑凑热闹。
个人观点:
诸葛亮生于汉末乱世,其时战乱已久。大汉的凝聚力早已不复往昔。民心思变,更加盼望尽快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统一。可以说,这是当时的大势。
这一点,各方英杰实际上都清楚:如曹操,孙氏父子,刘备,袁绍等。而幻想于偏安一隅,胸无大志,或为持有一方之地而心满意足者,如刘樟,刘表,陶谦,吕布之流则不得民心,不能收天下豪杰,均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以说,历史的选择大方向是必然的。
曹操其时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杰出的战略才能,北统中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呈势不可挡之态;孙权凭借父兄创立的基业,借助江南的较少战乱而得的富庶和长江之险采取守势,静观其变,伺机以动。
诸葛出山前已经洞察了当时的政局。刘表之流是不具备建功天下的基本条件的,可以不予考虑。曹操实力强劲,而其行动思想现在来说是比较前卫的,并不符合当时正统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奉行儒学的理想主义者,诸葛是不可能与其合作的。(如演义中的徐庶,实际上是诸葛的一个影子,暗示了诸葛与曹操不具备合作的可能。)孙权,在思想这方面当然是优于曹操的选择。但是江东的偏安将使人越来越厌倦战争,实际上从孙权开始,三国时代,吴的战争基调就已定局--防守有余而进攻不够坚决。也不具备诸葛实现天下大业的条件。
刘备作为具有皇室血统的一方小诸侯,虽实力弱小,但是坚忍不拔,屡经挫折而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志向不变。在理想上,他是当时诸葛唯一可与合作的伙伴。当时战局发展,已进入兼并后期。面临强大的对手,机会实在渺茫。继续等待还是效力于刘备?这实际上是令28岁的诸葛相当矛盾的地方。三顾茅庐,不仅仅是考察刘备的诚意或者诸葛故作姿态,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最终,诸葛还是选择了出山事刘备。隆中对中,诸葛就已经指出了刘备军团唯一的道路---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而刘备只能借助人和的力量了。实际上汉朝长期的尊儒政策,对天下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希图复兴汉室的士大夫阶层还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以刘备弱小的实力,能吸引到当时那么多的才俊加盟(特别是诸葛加盟之后),实际上都与紧握“复兴汉室”的大旗,保留儒者的最后幻想有关。
诸葛亮当然明白,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实力。人财物,缺一不可。财物方面与曹孙相比远远不及,即使是良好的人脉方面的那点优势,也将随着战争时间的拖延而消耗掉。因此,刘备军团唯一的取胜方式只能是“速胜”。这个明确的主导思想决定了今后蜀汉的命运。
既然是速胜,就不可能具备先拼孙权,再灭曹操的可能性。当然只有联吴抗曹。要想取得天下,只有找机会一举歼灭曹魏,取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则东吴也将不足为患了。要想以弱胜强,只有奇袭一条路。荆州--是这种战略下绝对的要地。从荆州出兵,曹操无险可凭,必须以大兵看防,而此时一兵北出祁山,则曹操空虚的后方将拱手投降。无荆州,则益州将成为一块死地。蜀汉早晚将困死其中。所以,诸葛用部分返还,结亲孙权等诸多策略不可谓不是最佳策略。
赤壁之战后,一方面,蜀汉夺取了益州,取得了斜谷,定军山等战役的胜利,建立了军事政治上的稳定地位;另一方面曹魏也一天天加快了政治上废皇权而代之的进度。以刘备称汉中王,为继承汉室正统作准备为标志,北伐曹魏的关键时刻已经不可改变地到来了。在战争初期,关羽按照战略预想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随之关羽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地决定了蜀汉的命运。关羽败于其骄傲的性格与一系列特殊因素的结合。即使与东吴交恶,但是关羽还是建立了严密的荆州防御体系。对于不世出的陆逊的才能和孙权不惜破坏联盟而夺取荆州的决心,关羽估计不足,以至酿成大祸。诸葛是人不是神,把这些怪罪于诸葛,甚至说其是故意为之,其实是不公平的。
荆州战役之后,曹丕抓紧时机,废汉帝建立政权。蜀汉形势恶化,刘备一方面登基称帝,保住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准备与孙权交兵,这既是刘备性格上的必然,又是形势上的必然。在荆州失去之后,蜀汉已无可能完美地奇袭曹魏。东吴又已经成为身后埋藏的威胁。出兵打击的态度是对的。但是,刘备在东吴低姿态地做出各种让步时,已经不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战争的必然性已经消失的时候,仍然发动战争,急功近利与愤怒毁掉了他,以至于败走白帝城。诸葛战前做好了对于失败后面对东吴的防御,战后深明大义地恢复了2国外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蜀汉的利益。
之后,以蜀汉弹丸之地的力量,出祁山而伐魏,已经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诸葛的思想和蜀汉政权的政治基础决定了诸葛不会也不可能取刘禅而代之。在其后的相当时间里,诸葛在与时间赛跑。长时期的战争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蜀汉的政治凝聚力也在一天天丧失。6出祁山要取得胜利,需要太多的机遇了。以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也不可能保证每计成功、每战必胜。
至于马谡的街亭之败,败于马谡之材。以王平这样的资质当然会老老实实在道上防守。而马谡在刘备时期长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难得遇上了统兵的机会,立意于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想把严谨的防御战变成绝妙的制胜战,可惜碰到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亲征。这样的结果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但是,多个偶然性就会导致必然性。(如果每个火箭的零部件只有80%的可靠性,那么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零件组成的火箭就是绝对不可靠的,这是概率论的基本常识了)诸葛把街亭的失败之责归于自己,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至于不采用魏延的意见孤军山道进兵,其实和我们玩这个游戏是一样的道理。不到最后一刻,老手是不会不侦查就去偷人家主城的,哪怕耽误一季的时间。如果最终因此未能成功,老手还是老手,而盲目进攻的,哪怕成功了一次,我相信大部分老手还是会同意这样的玩家是菜鸟的。战略上大胆,战术上谨慎这是一个军事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最后,关于人才任用的问题。诸葛是爱材的人,也是能用材的人。死后不用魏延而用姜维,不是军事能力上的考量,而是政治上的考量。魏延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以他的魄力、能力与资历,与后期暗弱的蜀汉政权已经不能协调。他如军权在手早晚生变,或取刘禅而代之,或投曹魏。这当然是诸葛不能允许的。他的继承者,姜维文才武功俱佳,而且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再加上姜维的资历不足以为所欲为,所以在充分的考量之后,诸葛还是选择了姜维。这样,魏延当然是不可能甘心居于一个降将之下的,面对他必然的反叛,诸葛也做好了周密的安排,虽然损失当时极佳的大将魏延,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了。
纵观这一切,只能说,诸葛的最大失误就是出山选择了刘备。诸葛看到了道路上的艰难,但是为了自己完美的理想,仍然痴心不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确实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英雄。但是这样伟大的悲剧传奇确实能流传千古。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3-24 03:06:00 | 只看该作者
连一个交流的人都没有?[em06][em09]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3-25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写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3-25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唉 真是唉唉唉爱阿唉 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3-25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小号的话 让俺练练啊 憋不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03-25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119371602 俺qq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3-27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当时出仕刘备的时候好象才双十啊,你怎么说他28啊楼主,虽然很同意你许多的观点但是英雄不甘寂寞.唯有真英雄为民请命,眶扶正义,平乱战事国泰民安.这不就是诸葛追随刘备的原因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3-29 15:15:00 | 只看该作者

7楼的 诸葛出山的时候 就是27 死的时候是54~~~楼主说的没错~~

楼主你写的很好啊~诸葛最失败的是辅佐刘备啊 ~刘备在小事上听他的,在大事上几乎次次弄险失败,而诸葛也管不了,才落得星落五丈原的下场!QQ76215556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3-31 05:00:00 | 只看该作者

见解独到,确实,很多人都在为 魏延平反,说他才能出众,如果当初诸葛肯听他话,出奇兵可能已经平定中原了

我想,中原想靠一只孤兵平定是不太可能得,诸葛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次冒险上,万一失败,将导致 魏延 投降 魏国或是死亡。

在后期,蜀国人才凋零,诸葛冒不起这个险。而且诸葛这个人 有点不放心别人做事,从他事必亲躬 就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03-31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应该说是刘备太知道抓住人心了,他在白帝城临死之前跟诸葛说,如果刘禅不行,让他取而代之,只是因为他知道诸葛太重视君臣之道了,他敢跟魏延说吗?他其实是害怕诸葛把他们家的江山夺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