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官渡之战纵横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8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和袁绍这两个昔日朋友和盟友,在利益和事业的分歧上,终于走向决裂,兵戎相见势所难免。中原大地也被他们雷霆万钧的声势所震慑,黄河流域的两大霸主不可避免的要有一场决战,而这场战役必将是以“天下”作为赌注。
袁绍四世三公,拥冀并幽青四州,带甲数十万,声势浩大。北抚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南发檄文,外结孙策而内蛊州郡。
曹操身当四战之地,处处受敌,兵少粮乏,面对压倒性优势的袁绍,曹军诸将“以为不可敌”。
袁绍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渡黄河,兵指许都。
建安五年二月,曹操命于禁延河驻守,亲自率精锐数千在白马和延津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击败袁军骑兵主力,。
八月,袁绍屯兵阳武,进而兵进官渡。曹操“合战不利”,汇合众将率兵退回官渡,袁绍“复进临”。
曹操在官渡率两万部众与袁绍近十万大军画地而守,双方僵持两个月。
冬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并告知袁军后方东北四十里的屯粮重地“乌巢”戒备疏忽。曹操当机立断,选精锐步骑五千,偷袭乌巢,一把火烧掉了袁绍数万人马的粮草。
紧接着,张合高览率众投降曹操。曹军全线出击,袁军顷刻崩溃,袁绍和袁谭单骑渡河而逃(《资治通鉴》记载袁绍带八百骑逃回)。
曹操坑杀袁军降卒七万人。
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以弱胜强,奠定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为曹魏打下坚实根基。
袁绍一蹶不振,建安七年,他在惶恐和悲伤中死去。其子夺嗣,自相残杀,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被曹操彻底消灭。
但讽刺的是,仅仅在一年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重蹈袁绍覆辙,在赤壁乌林被周瑜一把火击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二。袁曹恩仇。
袁绍和曹操早年相交,《世语》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同时还记载了一些两人少时的趣事。
中平五年,汉朝廷置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同时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
董卓弄权,曹操和袁绍都回到自己的地盘,联络天下诸侯勤王讨逆。
后来联盟军解散,曹操与袁绍仍为盟友,但此时这层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曹操实力单薄,处处要依靠袁绍,袁绍和韩馥谋立刘虞为帝,曹操拒绝和他们共事。虽然后来这件事没成,但曹操此时对袁绍已经有了反感。
初平四年,曹操破兗州黄巾,编制青州兵,领兗州牧。从此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之后,面对幽州、徐州、淮南集团的同盟,曹操力战四方,独当南方之事,袁绍一意平公孙瓒。这两个幼时好友如今为了共同的利益联起手来,当真是“天下莫敢挡其锋”。
但是请注意,此时他们的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朋友”,更象是一对利益伙伴。比如在“拥立汉帝”问题上,两个人就有过矛盾和摩擦,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所以其同盟关系得以保持。
但是当曹操平灭袁术和吕布,袁绍杀公孙瓒之后,这对昔日挚友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敌对的双方。
《裴注三国志》引献帝春秋曰: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三。狼烟四起。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四月,眭固率张扬部众欲北合袁绍,曹操命曹仁、史涣击败眭固于犬城,留魏种为河内太守。
此时袁绍已破公孙瓚于易京,“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曹军诸将“以为不可敌”。
而与袁绍共事多年的曹操对于这位老朋友太了解了,他分析说:袁绍志大才疏,色厉胆薄,外宽内嫉,政令不行。我必定可以击败他。
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对曹操说:您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曹操的另一个大谋臣郭嘉则更是按“十胜十败”分析,断定曹操必胜。
实际以我们后世人的观点来看,这些大道理固然都不错,但战场决计,其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如果不是袁绍屡次丧失先机,孙策遇刺,刘表坐观成败,许攸张合等人临阵倒戈,其胜负未可知。同时,偶然中蕴涵着必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在“谋略、政令和用兵”上确实比袁绍更胜一筹。
袁绍为了拔掉曹操这个“眼中钉”,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军,准备进攻曹操统治中心许都。
《裴注三国志》引献帝传记载:袁绍临起兵,沮授、田丰进谏说:河北已经战乱连年,我们应该先休养生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造做舟船,讲兵演武,分遣精骑,南下骚扰曹操边境,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这样此消彼涨,三年以后,大事可定。
从以后战役的发展来看,袁军无论从战斗力还是从士气上都不如曹军,几次交锋都被曹操以少量兵力击败,可见河北士卒是需要训练和休息的。而曹操身处四战之地,腹背受敌,日久对袁绍有利。即使是在官渡对峙时期,曹操内部也是十分不稳定,纷纷投靠占有优势的袁绍,如果时间长了,不用袁绍动手,仅仅是各方面的压力就足以把曹操压垮。虽然袁绍内部也有一些象张燕那样的不稳定因素,但相比曹操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可见沮授、田丰的这个建议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提出的有效建议,可惜,袁绍没有采纳。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袁绍和曹操是鲜明的对比。
袁绍命当时的“著名作家”陈琳撰写了篇“讨曹檄文”,该文文风犀利,言辞辛辣,颇具观赏性。可惜陈琳文采虽佳,奈何袁绍武略不济。

四。曹操的动作。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秋八月,曹操做出战略部署。
(1)进军黎阳,监视袁军动向,到九月回转许都,分兵守官渡,可见此时曹操就已经把决战地点安排在了许畅以北的咽喉---官渡。
(2)命臧霸率精兵入青州,委以东方事。
(3)命于禁率步兵2000驻守黄河渡口延津,东郡太守刘延镇守渡口白马津,防止袁军长驱南下。
(4)命魏种为河内太守,委以河北事。
(5)命钟繇镇抚关中,委以西方事。
(6)招抚刘表,同时命李通监视。
(7)命刘馥为扬州刺史,委以东南事,拒孙策等人。
(8)留荀彧、任峻等人留守许都,筹措钱粮。
(9)地方镇压和治安部队少量,比如程昱700兵守鄄城,满宠率500人镇守汝南等。
而袁绍兵进黎阳,其动向十分明确,就是直捣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而无论他从黄河哪个方向渡河,要想进攻许都,则必经官渡。当然,最大的可能还是从黎阳对岸的白马津和西距白马五十余里的延津渡河。
紧接着,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率众归附曹操。十二月,曹操亲临官渡。
与此同时,刘备杀袁术之后,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留关羽镇守下邳,亲临小沛,要与袁绍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曹操先命刘岱、王忠拒敌,不利。为了避免两线受敌,曹操决定亲自东征刘备。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发,刘备也参与其中,于是曹操留兵守官渡,亲率精骑急袭刘备。《魏书》记载:“是时......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曹操破刘备,又进兵下邳,迫降关羽,尽得其兵而归。刘备只身投靠袁绍。
就在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田丰劝袁绍立刻渡河进兵官渡,结果袁绍以“其子有疾”为由拒绝。
等到曹操以很快的速度解决徐州问题之后,袁绍才回过神来。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准备夺下这个关津,渡河南下。

五。白马、延津。
曹操在白马、延津这一带早有准备。于禁和刘延据守,曹操先后派乐进等人率3000余步骑增援于禁。白马攻防战持续了两个月,为曹军主力集结于官渡挣得了时间。
建安五年夏四月,曹操看袁军势大,于禁等人难以持久,于是亲自迎敌。
谋士荀攸说:袁绍势大,如果正面交锋对我们相当不利,不如等袁军前锋渡河之后,我们虚张声势,扬言从延津北上,抄袭袁军后路,那时侯袁绍必然率兵赶往延津,这时我们突然奔袭白马,消灭他从白马渡过黄河的前锋部队,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就叫“声东击西”,曹操欣然采纳。
结果袁绍果然中计,听说曹操要北渡延津抄袭自己的后路,他立刻从白马率兵赶奔延津。
曹操知道袁绍中计,白马一带只有颜良率领的先头部队渡过黄河。于是,命令部队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锋,急袭白马。
前面说过,从白马到延津只有区区五十余里,轻骑兵半柱香的时间就能赶到。《三国志》记载:“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曹操命张辽和关羽为前锋,关羽在乱军中刺颜良于马下。袁军渡河前锋溃败,“遂解白马围”。曹军延黄河向西往官渡撤退。
袁绍听说中计,颜良被斩,如何不恼?再派文丑率领主力骑兵追击延黄河追击曹操。
在延津南曹操再次设计。他命众人将辎重丢在大道上,引诱敌骑。曹营众将望见文丑所率多是骑兵,其数量在5000到6000左右,明显是袁绍的主力骑兵,后续步兵无数。大家都有点发怵,劝曹操先回官渡主营。
只有荀攸明白曹操的意图,他说:“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
果然,袁军骑兵到后纷纷下马挣抢辎重,阵行大乱。曹操看到机会来了,命令众将上马击敌。于是曹操率领不足600骑兵,大破袁军主力骑兵近6000骑。骑将文丑战死。
曹操在白马、延津两次用计,巧妙的调动敌人,引诱敌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意义是重大的。
(1)在气势上鼓励了曹军。先前起兵,“诸将以为不可敌”,而白马延津两场战斗证明,“北军虽众,而果劲不如南军”。使曹军以后与大量袁军长期对峙官渡有了底气。
(2)同时大大打击了袁绍的气焰。《三国志》记载,白马延津之战后,“绍军大震”。充分证明,袁军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
第一,袁军在界桥可以以少胜多,击败不可一世的“白马义从”。在易京可以攻破坚城,结果了“白马将军”公孙瓒,如今他们以优势兵力攻打曹操,认为稳操胜券。结果被曹操来了个当头一棒,震撼是必然的。
第二,袁军和曹军都提到了颜良、文丑这两个人,说他们“勇冠三军”,又说是“骑将”,可见是名声在外的,而袁绍命令他们为前锋,也是委以重任,他们率领的也确实是袁军的骑兵主力和精锐部队。结果他们两战两败,而且丧命沙场,袁军受到的心理打击和实力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3)最主要得是这两场战斗曹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战果和意义。因为这两场战斗曹操一举击溃了袁军的主力骑兵,不但使袁军机动力大大受损,而且使袁绍对自己的骑兵优势产生了疑问。
具体表现在官渡对峙时期。
曹操运输队屡次受到袁绍“小分队”的袭扰,而在曹仁于“鸡洛山”击败“韩荀分队”后,“(袁)绍不敢复分兵出”。
这本身就体现出袁绍对自己部队机动能力和部队战斗力的怀疑。
沮授劝袁绍说:“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袁绍不从。
张郃劝说绍曰:“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袁绍仍不从。
不采纳这些建议固然是袁绍优柔寡断,好大喜功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袁绍骑兵受到的损失,以及他对自己部队战斗力的怀疑,也是他不采纳这些建议的主要原因。
反观曹操,在主力与袁绍在官渡对峙的同时,先后屡次派遣轻骑,平刘备、保粮道、击袁绍、截粮草、直到奇袭乌巢。曹操在不停的使用他的骑兵和骑将,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使其机动兵团的战力发挥到了及至。
不但打击了袁军和刘军,保证了后勤的畅通。还有效的骚扰了袁军的运输线,拖住敌军,为少量兵力据守官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说,白马、延津两场前哨战的意义是相当大的。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5-19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5-23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5-24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em18]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5-27 20:32:00 | 只看该作者
签名下面的图片是怎样贴上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