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指那种不成器的人.这句话已经快成成语了. 但是,历史上的阿斗真的是一废物吗,我看不见得,在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等官僚等把持军权,集团内部不团结的情况下,还是努力维持政权不出乱,这在君主里面的执政能力还是算中等的. 刘备意气用事,兵败身死白帝城,蜀国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政权内三股势力,最初就跟着刘备的老势力,荆州势力,益州势力,虽说没有火拼,不谐调一致是有可能的吧. 再说刘禅当家了,魏吴等五路兵来攻打蜀国,这诸葛亮不奏报,不上朝,百官也不见,暗地里就调动兵马,直到刘禅坐不住了,去丞相府问诸葛亮,诸葛亮才说了自己的调遣.这把我们年轻的刘禅当什么了,怎么说也是君主呀,有事不奏,不上朝,自己想好了就做就是了.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时候也要假模假样的奏请一下汉献帝啊. 可是年轻的刘禅忍了,放下身段去相府了解了集团的运作,放手让诸葛亮去做.就这份谦虚和顾全大局,一般人真做不到,想一想,你要是个富二代,接手了上一代的班,当了老板,你手下的总经理,说都不跟你说一声,就对公司的决策进行处理,你心里有火不,你能放下身段去他办公室问他去不?去了以后能淡然处之不. 再说这个诸葛亮在政治上独断专行也就算了,连刘禅的婚姻都他一手操办,让刘禅娶张飞的女儿为妻,说是甚贤,可为正宫皇后.怎么说刘禅也是君,诸葛亮是臣,对吧.这君臣之礼还得讲吧.不仅包办的刘禅的婚事,还让刘禅娶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女儿能长什么样,不难猜. 在这完全把控了朝政和刘禅之后,诸葛亮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写了出师表,要去伐魏了.其实刘禅在这方面还是看得比较清楚,认为没有胜算,不如就把蜀国治理好就行了.但诸葛亮就不,非要伐魏,最后死在五丈原.吴国的使者出使蜀国回来后说,蜀国人面有菜色,可想当时蜀国人民生活水平了. 在诸葛亮死后,这后任的姜维也是个不顾国力一味蛮干的主,比诸葛亮伐魏次数还多,九进中原.带着兵去屯田,还说是避祸, 兵权都在他手上,还口口声声避祸,伐魏这种大事,不管刘禅怎么反对,不管去了几次都没捞到便宜,也不管国力是否支撑得住出兵,一味蛮干的人.谁还能把他给怎么了? 最后魏国打过来了,邓艾走阴平小路打到成都了,他姜维还在阳平关挡钟会,邓艾打到成都,姜维会不知道吗,他抽得出兵来打邓艾吗. 更可气的是江油城的守卫,降了魏兵,还说大事有姜维,干他啥事,后主溺于酒色,祸不远矣,历史上还没有说刘禅搜括民财,广集美女,挪用军饷这些事吧. 什么都有的情况下,敌人来了就投降,这位将军算什么呢. 在诸葛瞻兵败绵竹关,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朝中降声一片,你说刘禅不降又能怎么样呢.至于后来的此间乐不思蜀,我看正是刘禅保身的高明之处.什么回蜀国这些话极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纵观整个三国史,士人如曹操,司马等辈,手握重权,皇帝也就一摆设.刘禅继位时,军权国权都在诸葛亮手上,虽说刘禅也劝诸葛亮不要伐魏,后来又劝姜维不要伐魏,休养生息,但谁听了他的呢. 刘禅权力都没有真正实行过,蜀国亡了,全怪人刘禅身上了,合理吗. |